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幼儿腹泻病原学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1)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2)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6个月-2岁患儿占881例(69.91%)。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3)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6占明显优势,前者pH与后三者pH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已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2010年夏季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沙门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了解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沙门菌的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采集2010年7月1日~2010年9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共收集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 1 045份,检出沙门菌 160株,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庆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采用MICROSCAN系统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用ELISA和多重PCR方法进行病毒检测.结果 130例腹泻标本中,检出细菌阳性17例,包括沙门菌属7例,志贺菌属5例,副溶血弧菌3例和嗜水气单胞菌2例.病毒检测中,单重感染30例,双重感染10例,三重感染1例.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85% (5/130),B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85% (5/130),C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5.4% (20/130),诺如病毒检出率为9.23% (12/130),星状病毒检出率为4.62%(6/130),札如病毒检出率为3.08% (4/130),腺病毒检出率为0.77%(1/130).结论 重庆地区成人腹泻患者中,沙门菌和志贺菌为细菌感染的主要菌种,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不数民族新生儿及婴幼儿中人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降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及一个城市汉族对照区秋冬季采集的新生儿胎便及婴幼儿急性腹泻便进行轮状病毒RNA基因组特点分析。共检测胎便标本146份,腹泻便标本116份。结果表明;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轮状病毒均以A组Ⅱ亚组为主,并在一个地区有多种差异电泳型存在,新生儿胎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并显示了特征性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型。胎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新生儿及婴幼儿中人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三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及一个城市汉族对照区秋冬季采集的新生儿胎便及婴幼儿急性腹泻便进行轮状病毒RNA基因组特点分析。共检测胎便标本146份,腹泻便标中116份。结果表明: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轮状病毒均以A组第Ⅱ业组为士,并在一个地区有多种差异电泳型存在。新生儿胎便中可检出轮状病毒并显示了特征性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型。胎便小轮状病毒检出率高的地区,腹泻便检出率也相应高,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与民族、地理位置尤明显关系,而与当地的卫生条件及地形有关。阳性标本使用A组单克隆抗体酶标免疫试剂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腹泻A群轮状病毒G和P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浙江萧山医院婴幼儿童腹泻标本中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ms)毒株的感染情况及G和P基因型流行特点。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腹泻儿童15233份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将128份阳性标本进行VP7和VP4基本分型。结果15233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有2706份标本为轮状病毒阳性,阳性率17.8%;男孩和女孩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6-12月龄段检出率最高;对128份阳性标本进行G血清分型和P基因分型,G1型53份(41.4%)、G3型38份(29.7%)、G1G3型17份(13.3%)、G未分型20份(15.6%);P[8]型72份(56.3%)、P[4]型16份(12.5%)、P[8]P[4]型3份(2.3%)、P未分型37份(28.9%),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组合以G1P[8]为主,占29.7%(38/128)。结论浙江萧山医院A群轮状病毒G血清以G1型为主,其次为G3型,P基因型以P[8]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北京地区急性腹泻患儿中人博卡病毒2型(HBoV2)的流行情况并了解这一病毒的基因组特征,本研究收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553例,采用荧光实时PCR进行HBoV2 DNA的检测。选择2例病毒载量较高的阳性标本进行HBoV2各基因片段的扩增并测序。将所测到的序列进行拼接后得到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53例粪便标本中共检出HBoV2阳性标本15例,阳性率为2.7%;各年龄组中,3~6月龄患儿中的HBoV2 DNA阳性检出率最高(4.1%);所检年度中,7月份阳性检出率最高(7.0%);15例HBoV2检测阳性的患儿年龄均在2岁以下,其中4例患儿同时检出了诺如病毒,3例患儿同时检出了轮状病毒,1例检出了腺病毒。经测序得到两株接近完整的HBoV2基因组序列BJQ19和BJQ390;序列分析表明,这两株序列的同源性为99.2%,与GenBank中的FJ375129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9.2%,为典型的HBoV2。上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部分儿童的急性腹泻可能与HBoV2感染相关,且HBoV2感染在低年龄组儿童中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黑龙江省细菌性腹泻病原谱构成,探讨主要病原体的变异和流行变迁规律,提高监测实验室腹泻病原实验室诊断、监测预警、突发细菌性腹泻疫情的处置能力,并为进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检测细菌性腹泻症候群患者标本537份,检出率为36.69%,其中,主要致病菌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分别为9.31%、6.89%、1.30%、3.35%、0.56%、0.19%、0.37%、0.74%、5.40%、16.95%;性别差异不显著,各年龄组病原菌检出率和各月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显著,病原菌检出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6、7、8、9月份病原菌检出率高,检出率之和占总检出率的93.40%,0~10岁年龄组患病人数和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夏秋两季是细菌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  相似文献   

9.
探讨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预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报告进行汇总分析。10a间石家庄地区共报告24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111起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45.87%(111/242);单一致病菌和混合致病菌所致食物中毒分别占80.18%(89/111)和19.82%(22/111)。共检出7种病原菌,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他还有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样品中以食品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患者粪便、剩余食品、呕吐物、涂抹物;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主要集中在4至9月份;食物中毒总体呈下降趋势。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呈多样性,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食物中毒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近2a,沙门菌食物中毒有增多的迹象,应根据以上特点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5岁的患急性稀水样便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及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留取2006年6月~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住院及医院内感染腹泻患儿的部分粪便标本,应用免疫层析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排除轮状病毒感染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星状病毒。本实验主要研究对象为年龄≤5岁,病程≤2周,大便培养无条件致病菌生长患儿。结果 共收集724例急性腹泻粪便标本,年龄≤5岁人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42.5%,约85%患儿年龄≤2岁;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2月~2007年1月。共240例急性腹泻轮状病毒阴性粪便标本中,年龄≤5岁人群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1.6%,53.6%患儿年龄≤2岁;观测期间病例散发,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6年10月~2007年1月。结论 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部分患儿伴肠道外损伤。星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又一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