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的比较研究 ,探讨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摄食 ,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在蟹苗放养强度约 1kg·hm-2 的条件下 ,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密度和生产量减少 6 0 %以上 ,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作者认为目前最适的养殖模式应是河蟹与非草食性鱼类的轮作经营。  相似文献   

2.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3.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地,为了有效防控水源保护区坡耕地以氮磷流失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污染防控植物篱种植区散养和单独喂养油鸡试验研究;采集两种模式区土壤和散养模式区饲用桑植物样品,测定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流失风险,建立经济有效种养生态防控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油鸡养殖模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及硝态氮含量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性地升高,促进了散养共生模式区饲用桑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增加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受养殖密度的影响,60只/666.7m2高密度油鸡喂养模式区或散养集中活动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散养活动较少低密度区;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散养共生模式区坡下部油鸡少活动区域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与上部活动较多区域相比分别升高20.3%、71.9%和21.9%。喂养模式区承载粪便氮磷环境负荷分别为189 kg/hm2和84.8 kg/hm2,超过欧盟农田氮限量标准170 kg/hm2和粪便年施磷限量80 kg/hm2,具有较大的流失污染风险;20只/666.7m2低密度散养模式区承载粪便氮磷负荷分别为75.6 kg/hm2和33.9 kg/hm2,远小于环境限量标准,具有较小的流失污染风险。饲用桑与药用植物间作植物篱种植区散养油鸡排泄粪便矿化分解提供了植物养分资源,促进它们的生长,形成发达根系系统又可有效阻截模式产生有机物和氮磷流失,同时该模式提供了散养油鸡饲料资源。以上结果说明,桑树/药用植物/低密度散养油鸡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防控共生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高,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4.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四个湖泊鱼类与渔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长江中下游的牛山湖、东汤逊湖、龙感湖和黄湖作为研究地点,调查了这些湖泊鱼类区系组成、鱼种放养量、渔获物组成、渔产量和渔产值,现已查明牛山湖鱼类有64种,东汤逊湖53种,黄湖76种,龙感湖80种。这些湖泊的鱼类区系组成相似,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4%-65.6%。牛山湖主要放养草鱼,东汤逊湖主要放养鲢和鳙,黄湖除鱼类外重点放养河蟹。这三个湖泊年均鱼种放养量分别为9.5kg/hm2、36.8kg/hm2、8.1kg/hm2;年均鱼产量分别为128kg/hm2、126kg/hm2、88kg/hm2;年均每公顷渔产值分别为623元、680元、1202元。龙感湖为非放养型湖泊,年均鱼产量为64kg/hm2,其中鲫、红鳍原泊和小杂鱼占有较高的比例;年均每公顷渔产值183元。文中分析了各湖泊鱼产量构成特征,讨论了未来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发展可持续渔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塘巴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7种,主要属于摇蚊类和颤蚓类,其中以羽摇蚊群为优势种.各期底栖动物现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以平水期为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0 ind/m2±1.12 ind/m2和0.83 g/m2±0.03 g/m2.不同种类的底栖动物密度在各采样期亦差异显著(P<0.01).相似性指数显示平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等相似.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塘巴湖水库水体达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底栖动物调查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杨扬  乔永民  李良  匡际霖 《生态科学》2012,31(3):324-329
2010年8月对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分别利用Goodnight-Whitley指数和BPI指数对水库及入库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13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八斑多足摇蚊(Polypedilum masudai),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5种,平均密度为277ind/m2,变动范围160~480ind/m2。入库河流的种类丰富度和密度均高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28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7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82ind/m2,变动范围192~816ind/m2。水质评价结果表明,6座水库的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入库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较为严重的黄岗河和黄羌河,其水库汤溪水库和公平水库也产生了污染。  相似文献   

8.
浙江分水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桐庐分水江水库设置7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37种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纲和摇蚊科物种组成.春、夏、秋季优势种均为霍甫水丝蚓,冬季优势种为羽摇蚊.直接收集者在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群落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8.0±48.8) ind·m-2和(1.86±0.49) g·m-2.底栖动物密度在站点间无明显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趋势,生物量在站点、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水温和水深是影响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合用于该水库的水质评价,其他指数综合显示分水江水库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红壤水体五湖水库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其垂直分布与底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共计46种,平均密度883个/米2,平均生物量1.6386克/米2,其数量在不同底质类型中的分布形式为:淤泥>粘泥>硬泥。底质类型及其变化是影响五湖水库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kg/hm2。  相似文献   

11.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2002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是该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生态类型,分布面积分别占全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菜-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 竹叶眼子菜 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随着对东太湖的不断改造和资源的不断利用,20世纪60年代东太湖人工种植沼泽植被菰群丛,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水陆交错带被围垦而芦苇群丛消失,微齿眼子菜替代竹叶眼子菜而占据东太湖40%的水面。近10a来,东太湖网围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90%的湖区。东太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原生演替到现在的次生演替,群落演变激烈,同时东太湖沼泽化进程加剧。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湖泊放流河蟹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保安湖的两个湖区(扁担塘和龙王头)和牛山湖的一个围拦湖汊中对放流河蟹的生长指标逐月采样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水体虽同属长江中下游典型草型湖泊,但河蟹在生长末期规格(壳宽、体重)上表现出一定差异。扁担塘(瓯江种)、龙王头(瓯江种+长江种)成蟹规格较一致,群体壳宽分别为6.70±0.59、6.73±0.56cm,体重分别为155.1±36.0g、158.0±36.1g。而牛山湖湖议成蟹壳宽为5.63±0.43cm,体重为103.2±26.3g,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原因可能主要是后者放养时间太晚(1997年4月26日)。从瞬时生长率来看,牛山湖湖(天津种)为0.02687g·day-1,大于扁担塘(0.00977g·day-1)和龙王头(0.00997g·day-1)。作者给出了上述三个水体2龄河蟹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13.
确定浅水草型湖泊水草资源对放养中华绒螯蟹的承载量是探明水草多元功能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构建中华绒螯蟹栖息与生长所需的小生境,观察和分析了蟹-草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苦草对放养中华绒螯蟹的承载量为1.08ind/100g/m~2,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比速SGR(%/day)与其对苦草的拥有量Vp(g/m~2/ind)呈正相关,即SGR=0.464 0.003Vp。中华绒螯蟹特别是雄蟹对苦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性,破坏率VD(g/ind/m~2/d)与雌、雄蟹的放养密度(S_F,S_m,ind/m~2)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V_D=2.08 0.11S_F 5.83S_M。实验结果为草型湖泊渔-蟹混养生态渔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湖北枝江金湖(由东湖和刘家湖组成)为例,综合水下光照条件和沉水植物种子库分析,探讨沉水植物可恢复区的判别方法。研究分别于2018年6月和12月对金湖开展了综合调查,并在6月开展了种子库调查。结果表明,金湖富营养化问题较严重, 6月各位点水深-透明度比值均低于沉水植物生长的阈值需求,范围为0.13—0.25,平均为0.17; 12月部分位点的水深-透明度比值达到了沉水植物生长的阈值需求,范围为0.18—0.95,平均为0.44。各位点沉水植物种子库密度范围为0—200 ind./m2,平均为24 ind./m2。根据金湖的水下光照条件和沉水植物种子库分布情况,结合湖底地形,建议在冬春季透明度较高的时期降低水位,进行沉水植物恢复工作。通过水下地形、光照条件和种子库的综合分析,对金湖的沉水植物恢复区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东湖的东南部、东湖的西岸、刘家湖的西部和东岸作为沉水植物恢复区较为合适。该研究有望为湖泊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定量化的参考建议,提高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和降低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lake augmentation with well water impacts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aquatic plants in lakes. Water chemistry was measured from 14 wells, 14 augmented lakes, and 14 lakes without augmentation. Nine in-lake aquatic macrophyte abundance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metrics were measured in all lakes.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NPR) of nine submersed species was also measured in well and lake water. Augmentation increased alkalinity in receiving lakes, but total phosphoru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ich resulted in lower chlorophyll and greater Secchi depths. Although measured NPR was higher for all plants incubated in well water, only one (emergent species richness) in-lake aquatic macrophyte metric was different in lakes with and without augmentation. Lake augmenta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d water chemistry of receiving waters, but effects on aquatic macrophytes were minimal, suggesting that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limi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macrophytes in the study lakes. The lower phosphorus levels in augmented lakes were unexpected becaus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well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lakes with or without augmentation.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likely accounts for the reduced phosphorus levels in augmented lakes.  相似文献   

16.
新疆福海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1985年7月在新疆福海四个湖区的7个断面39个采样点上计采到寡毛类9种,水生昆虫42种,软体动物11种,其它动物7种。在调查湖区中以小海子的种类最多,大海子最少。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083个/m2,生物量为18.544g/m2。不同湖区中的现存量有一定差别,密度以中海子为最大,生物量则以“七十三公里”湖区为最高。文中扼要分析了环境条件对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Freshwater fisheries are central to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nd thi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orities for the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Thus, combining ecosystem restoration with economics is pivotal in setting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in China. Here, we have developed a practical management model that combines fishery improvement with conservation. For six years, a ban on fertilizer and a reduction of planktivorous fish stocking alo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oth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and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was apparent in Wuhu Lake, a highly eutrophic lake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nual fish yield decreased slightly after the change in management, whereas fisheries income increased 2.6 times. Mandarin fish and Chinese mitten crab accounted for only 16% of total fisheries production but for 48% of total fisheries income. During this six year period, water clar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61 cm to 111 cm.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chlorophy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14 to 0.84 mg/L, 0.077 to 0.045 mg/L, and 21.45 to 11.59 μg/L respectively, and macrophyte coverage increased by about 30%.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shallow lakes could be rapidly reversed from eutrophic to oligotrophic using simple biomanipulation, whilst maintaining fisheries economic value. It also offers a better approach to shallow fisheries lake management in Asia where traditionally the stocking of Chinese carp and use of fertilizers is still popular.  相似文献   

18.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依  魏南  王庆  梁迪文  杨宇峰 《生态学杂志》2018,29(12):4208-4216
为了解水生植物栽培对水环境及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对广州市暨南大学校园两个小型湖泊——明湖和南湖进行了周年调查.明湖无水生植物生长,南湖3—10月有水生植物轮叶黑藻生长,其中6—9月为植物旺盛生长时期.调查发现: 两湖共记录轮虫50种,分属于23个属,其中臂尾轮属、异尾轮属和腔轮属种类较多,均有8种.明湖记录轮虫32种,南湖记录39种. 明湖优势种主要有广布多肢轮虫、暗小异尾轮虫和微型多突轮虫;南湖优势种主要有螺形龟甲轮虫、爱德里亚狭甲轮虫和囊形腔轮虫.明湖轮虫丰度在2015年10月最高,达到3790 ind·L-1,2016年3月最低,为854 ind·L-1.南湖轮虫丰度在2015年11月最高,达到3555 ind·L-1,2016年1月最低,为977 ind·L-1.相似性分析表明,明湖与南湖水体轮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中螺形龟甲轮虫为两湖群落结构差异贡献率最高的物种,其次为广布多肢轮虫.冗余分析表明,明湖轮虫群落结构主要受总磷、叶绿素a、水温的影响;南湖水生植物旺盛生长期,轮虫群落结构受总磷、温度、叶绿素a、深度的影响较大,优势种为底栖的无棘鳞冠轮虫、爱德里亚狭甲轮虫和囊形腔轮虫;水生植物开始生长时期主要受总氮和透明度的影响,优势种为浮游的广布多肢轮虫和等棘异尾轮虫;而无水生植物生长期主要受pH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优势种亦为浮游性种,广布多肢轮虫、裂痕龟纹轮虫等.水生植物生长可有效降低N、P营养盐浓度,改善水质,增加空间异质性,支持更多轮虫种类生存,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