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不影响植株生长和蒸腾作用的情况下,给完整植株的根系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收集不同叶片及茎基部的木质部汁液,结合直接测定和计算的方法,可以定量了解一段时间内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体内的分配和循环过程。本方法能够用于定量研究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体内C、N、K^ 、Na^ 、Mg^2 、Cl^-、P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和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
用差动变压器(LVDT)作为传感元件,制成植物延仲生长瞬时生长速率测定仪,具有线性好、测量快速准确、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测定植物瞬时生长速率的一种新的仪器和方法。文中介绍了这种测定仪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以及作者研制的ZS-Ⅱ型植物瞬时生长速率测定仪的主要性能和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沙地植物成熟叶片性状与叶凋落物分解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霖    孟庆涛  赵学勇  崔建垣 《生态学报》2008,28(6):2486-2486~2492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20个主要植物种(10个单子叶植物种和10个双子叶植物种)叶凋落物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进行比较,同时测定了20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热值、镁浓度、磷浓度、氮浓度、钾浓度、碳浓度、碳氮比、氮磷比、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以及叶面积等11项叶片性状,分析20种植物叶凋落物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与11项叶片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20种植物的叶片性状在物种间变异范围很大,大多数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在3倍以上,而个别指标如叶镁浓度差异更大,接近9倍之多.由于本项研究中的20种植物均来自于同一样地,因此认为20种植物的自身性状和遗传特性决定了其叶片性状的变异.20种植物叶凋落物培养28d的CO2释放量平均值为(4121±1713)μg kg-1,释放量最大的是尖头叶藜(8767±177)μg kg-1干土,释放量最小的是马唐(1669±47)μg kg-1,二者相差5倍以上.但20种植物叶凋落物CO2释放速率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培养初期凋落物分解迅速,后期分解相对缓慢.比较分析发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凋落物CO2释放量、CO2释放速率,以及成熟叶片的叶氮浓度、叶碳浓度、叶C/N和叶干物质含量之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揭示,20种植物成熟叶片叶氮浓度、叶碳浓度、叶C/N和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O2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可以利用成熟叶片的N浓度、C浓度、C/N以及干物质含量间接的预测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4.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的生长及其光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孙书存  陈灵芝 《生态学报》2000,20(2):212-217
测定辽东栎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长度,面积和干重,应用红外CO2技术测定叶的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根据叶的平均生长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推算叶生长过程中碳的输入和输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⑴辽东栎叶的长度、面积和干重的增加有共同趋势,即在叶生长早期增加很快,其后渐渐降低。叶长度、面积约在6月初达极大值;叶干重稍后达极大值。⑵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长季里随叶的生长发育是先上升,至7月中旬达极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9年生与13年生刨花楠林木叶片氮磷养分之间关系及林木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相对生长速率下的林木叶片N、P养分适应特征,并检验相对生长速率假说理论对刨花楠树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两种年龄刨花楠林木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年龄的林木叶片N、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二者具有协同相关性;9年生林木叶片P含量及C∶P、N∶P与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呈二次曲线相关,而13年生林木叶片N、P含量及C∶N、C∶P、N∶P则与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均呈线性相关。研究表明,在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供给的土壤环境中,叶片N、P含量与林木相对生长速率间呈线性正相关,但当土壤中养分供应满足不了植物高速生长时,植物则会对有限的养分资源进行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下,盆栽冬小麦根干重和根长密度呈直线正相关。鉴于根长密度反映了土壤中根系最活跃的部分[5],是研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最优参数之一[6],本文用之研究了它与地上部生物量、净同化速率、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长密度与净同化速率和地上部干重呈直线负相关,与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呈直线正相关;与气孔阻力呈直线负相关,与蒸腾速率呈直线正相关。为实验室进行冬小麦生长控制与生理特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单针穿刺法与“针板”穿刺法在禾本科作物叶生长测定中的应用原则与范围,并就这些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进行了探讨。测定鞘内叶的长度生长速率可用单针穿刺法。根据统计分析表明:单针穿刺对叶的长度生长速率并无显著的附加影响,其测定值是可靠的。此法的精确度是0.5毫米。测定各位叶的叶基生长区域的长度可用针板穿刺法。此法对叶的长度生长速率有抑制,但对叶基生长区域的长度无显著影响。因此,其测定值也是可靠的。此法的精确度是1—3毫米(随“针板”间隔的大小而异)。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植物学》课程单子叶植物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2)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特征的比较;3)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类群等。此外还庆集中讲授或强凋下列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单子叶植物的习性及生境;2)单子叶植物的大类群和数目;3)单子叶植物的传统类群或“历史名称”;40单子叶植物传粉受精以及演化趋势;5)单子叶植物的沼生型胚肥及全面胎座;6)单子叶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李宽意  刘正文  杨宏伟  李娟  李传红 《生态学报》2007,27(10):4209-4213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牧食损害(动物牧食所造成的损害)对伊乐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损害方式(去除植株50%叶片,去除植株顶端,以及同时去除植物顶端与50%叶片)对伊乐藻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增长、植物的干物质、氮、磷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去叶与去顶去叶损害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生长,相对生长率分别占未受损植株的62.8%与74.4%;去顶与去顶去叶损害使伊乐藻主枝生长几乎停止,却显著促进了植物分枝的生长;去叶损害对植株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生长无明显抑制并却显著地降低了分枝的重量。对受损伊乐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太湖伊乐藻现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原因并认为植物残体是伊乐藻种群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宽意  刘正文  杨宏伟  李娟  李传红 《生态学报》2007,27(10):4209-4213
在室外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模拟牧食损害(动物牧食所造成的损害)对伊乐藻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人工损害方式(去除植株50%叶片,去除植株顶端,以及同时去除植物顶端与50%叶片)对伊乐藻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增长、植物的干物质、氮、磷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去叶与去顶去叶损害显著抑制了伊乐藻的生长,相对生长率分别占未受损植株的62.8%与74.4%;去顶与去顶去叶损害使伊乐藻主枝生长几乎停止,却显著促进了植物分枝的生长;去叶损害对植株的生长率、主枝与分枝长度的生长无明显抑制并却显著地降低了分枝的重量。对受损伊乐藻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东太湖伊乐藻现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的原因并认为植物残体是伊乐藻种群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爱荣  周坚 《植物学报》2005,22(6):680-686
为了解石蒜属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过程, 本文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叶片的生长周期, 并且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叶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中国石蒜的叶片在3月底开始分化, 9月分化结束, 11月, 幼叶生长停止, 并于翌年2、3月露出地面, 5月即枯萎, 完成生活史; 叶片的形成经历4个阶段, 即叶原座形成时期、叶原基生长时期、带状叶片的形成以及叶鞘的形成时期; 叶原基先形成带状叶片, 随后在其基部两侧形成褶, 进而闭合发育成叶鞘。至此, 叶片分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蒜叶片的生长周期及其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爱荣  周坚 《植物学通报》2005,22(6):680-686
为了解石蒜属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研究了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叶片的生长周期,并且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叶片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石蒜的叶片在3月底开始分化,9月分化结束,11月,幼叶生长停止,并于翌年2、3月露出地面,5月即枯萎,完成生活史;叶片的形成经历4个阶段,即叶原座形成时期、叶原基生长时期、带状叶片的形成以及叶鞘的形成时期;叶原基先形成带状叶片,随后在其基部两侧形成褶,进而闭合发育成叶鞘.至此,叶片分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种群动态模型以指导沉水植被修复工程实践, 研究采用同质园实验方法对6种常见沉水植物(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眼子菜(P. distinctus)、光叶眼子菜(P. lucens)、穿叶眼子菜(P. perfoliatus)、扭叶眼子菜(P. intortifoli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克隆生长模式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 获取了分株形成速率、空间扩张速率、株高增加速率等种群扩张动态参数,及分株数、间隔子长度、分株高度等克隆构件特征参数。结果表明, 6种沉水植物的分株数从28d开始增长, 其中苦草的分株形成速率最高, 平均为1.09株/d, 分株形成最大速率出现在55d之后; 穿叶眼子菜和扭叶眼子菜的分株形成速率低于苦草, 但是高于竹叶眼子菜、眼子菜和光叶眼子菜, 最大速率出现在41d之后。虽然苦草的分株最多, 但是分株的株高最低, 其株高增长速率均值为0.2 cm/d。眼子菜属物种中竹叶眼子菜和眼子菜株高增长速率最高, 光叶眼子菜的株高增长速率和分株形成速率都最低。克隆系占据面积随时间的扩张速率为穿叶眼子菜(113.22 cm2/d)>扭叶眼子菜(71.70 cm2/d)>苦草(35.48 cm2/d)>竹叶眼子菜(12.09 cm2/d)>眼子菜(3.07 cm2/d)>光叶眼子菜(0.53 cm2/d)。此外, 研究还发现眼子菜属植物普遍表现出匍匐茎上“节”的形成, 而苦草则不具备这种特性, 匍匐茎“节”的形成及随之形成的不定根在眼子菜属植物空间扩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并在种群构建方面与苦草等其他物种发生分异。基于眼子菜属植物匍匐茎上的“节”可以形成跳跃性的分株, 在种群面积扩张方面更具优势; 而苦草形成分株的数量更多、速度更快, 在提高种群密度保障种群稳定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幼树阶段适应林内生境并开枝散叶是其长成大树的一个重要过程, 植物一年内多次抽枝的现象及其在抽枝展叶过程中小枝伸长、枝茎增粗与叶面积的增加优先顺序及其内在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对青城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多次抽枝发生比例进行了调查, 并以茶(Camellia sinensis)、细枝柃(Eurya loquaiana)、短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ulosa)、润楠(Machilus nanmu)和大叶山矾(Symplocos grandis) 5种植物的幼树为研究对象, 比较分析了植物在多次抽枝中小枝和叶片生长动态及适应策略的差异。结果显示: 1)一、二次抽枝分别开始于春季(4月)和夏末(8月下旬), 小枝水平上二次抽枝率乔木小于灌木, 常绿植物小于落叶植物。2)一次抽枝小枝枝长、单叶面积, 小枝直径和叶片数量(除大叶山矾外)均高于二次抽枝, 但二次抽枝单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均高于一次抽枝, 二次抽枝叶片比叶质量(LMA)的增长速率高于一次抽枝。3)一次抽枝小枝枝长、叶片数量、小枝直径(除细枝柃和短刺米槠外)和总叶面积(除短刺米槠外)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均高于二次抽枝, 且大部分物种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出现在抽枝开始的第一、二周。4)两次抽枝中, 物种先侧重于叶片的生长, 其次是小枝枝长的生长, 最后是小枝直径的增粗。单叶面积和总叶面积皆随着小枝枝长和小枝直径的增加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 表明叶片的增长速度大于小枝。单叶面积与叶片数呈显著大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 暗示单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大于叶片数的增加速度。小枝枝长与小枝直径也呈显著大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 揭示小枝枝长的增长速度大于小枝直径。综上所述, 两次抽枝过程中, 植物枝叶的优先生长顺序反映了植物为获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光源)而形成特定的抽枝展叶策略; 二次抽枝单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和LMA增长速率高于一次抽枝, 这可能与植物即将面临的昆虫取食和气温降低压力有关。因此, 了解植物抽枝策略对于理解物种生态适应机制, 揭示物种生活史过程中存在的权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1):1138
分析植物叶片(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动态, 不仅有助于认识植物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等生理生态过程, 也有利于认识植物化学计量的动态平衡关系。该文选择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18种常见植物, 在生长季的6-9月, 每半月一次进行连续采样,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主要结果: 1)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不同步, 其中叶片N、P含量的季节变化体现了明显的稀释作用。2)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不同功能类群间差异显著, 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的叶片N、P含量显著低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 而其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3)叶片N、P含量显著正相关, 叶片C:N和C:P分别与N和P含量显著负相关, 可能体现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的内在耦合机制。4)叶片N含量与C:N, 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均呈现等速生长关系, 且等速生长关系在生长季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分析植物叶片(C)、氮(N)、磷(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动态, 不仅有助于认识植物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等生理生态过程, 也有利于认识植物化学计量的动态平衡关系。该文选择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18种常见植物, 在生长季的6-9月, 每半月一次进行连续采样,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生长季内的变化。主要结果: 1)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功能类群间不同步, 其中叶片N、P含量的季节变化体现了明显的稀释作用。2)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在不同功能类群间差异显著, 单子叶、多年生禾草类的叶片N、P含量显著低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 而其叶片C:N、C:P则高于双子叶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3)叶片N、P含量显著正相关, 叶片C:N和C:P分别与N和P含量显著负相关, 可能体现了植物体内营养元素间的内在耦合机制。4)叶片N含量与C:N, 叶片P含量与C:P以及叶片N含量与P含量均呈现等速生长关系, 且等速生长关系在生长季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探查外来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对遮荫和氮养分的响应及其入侵性,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遮荫(轻度遮荫-相对光强为42%; 重度遮荫-相对光强为12%)和不同氮养分(0、0.1、0.2 和0.4 g·kg–1)对三裂叶蟛蜞菊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及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1)经轻度遮荫的植物叶片数、分枝数、总生物量、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重度遮荫; 同一遮荫条件下, 随氮养分的增加, 茎生物量比增加、叶生物量比下降。2)重度遮荫降低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 对叶片PSⅡ反应中心有一定破坏作用; 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不显著(除0.2 g·kg–1 氮水平外)。3)氮养分对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随遮荫程度而变化,轻度遮荫下, 氮养分对叶片PSⅡ功能影响较小; 重度遮荫下, 随氮养分的增加, ФPSⅡ和ETR 先上升后下降, Fv/Fm 变化不显著。4)光强和氮养分的交互作用在三裂叶蟛蜞菊种群生长、竞争以及成功入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光照较充足的生境中容易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的快速方法,该方法也能适用于多数单子叶植物鲜叶和经FAA固定液固定的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气孔观察。该方法制片能有效防止叶表皮脱水、透明后发生卷曲,使保持完整的结构,便于准确的显微观察。具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细胞的延长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细胞生长是指细胞体积的不可逆地增加,它是细胞内各种代谢和生理过程组合而表现出来的综合现象。植物的生长大多归因于细胞的延长生长。细胞的延长生长是指细胞在纵向或横向上的体积增加。如植物幼茎生长锥和根的延长区以及单子叶植物节间分生组织都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对夏玉米苗期叶片权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雪艳  周广胜 《生态学报》2018,38(5):1758-1769
叶片是植物对干旱响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叶片性状变化及其权衡关系能够反映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以及对干旱的适应对策。基于2014年6个初始土壤水分梯度的夏玉米持续干旱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干旱的发展,夏玉米各叶片性状均会受到影响,但不同干旱程度的影响不一致。基于水分胁迫系数及干旱持续时间提出了干旱程度的定量表达,随着干旱的发生发展,干旱程度在0—1之间变化。当干旱程度小于0.21时,夏玉米叶片性状不会受到显著影响;0.21—0.76时,叶片性状大小受到影响,但变化趋势不会发生改变;0.76—0.91时,新叶形成补偿不了老叶脱落,有效叶片数、叶干重、绿叶面积和叶含水量等性状提前出现下降趋势;大于0.91时,叶片生长几乎停滞。夏玉米叶片性状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本质上体现了其在快速生长与维持生存之间的权衡,但不同干旱程度下,夏玉米叶片性状生长的权衡策略不同:未发生干旱时,夏玉米倾向于维持较高的代谢活性,一旦干旱程度大于0,夏玉米就会降低叶片代谢活性;当干旱程度小于0.48时,夏玉米倾向于通过迅速增加叶面积来吸收较多的能量,以获得较大的生长速率,为生殖器官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储备能量;当干旱程度大于0.48时,夏玉米会减小单叶面积以减少水分散失,倾向于资源贮存以提高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