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自2013年1月~2015年3月,首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共30例患者(38髋),年龄38~70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少6月,最长33月,平均19.5月。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5.3±4.3,术后末次随访94.1±5.4。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可以全负重行走。1例术中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愈合良好,未留后遗症。所有病例未发现假体松动或感染。结论: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新型短柄假体设计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骨量保留多,术后疗效好,为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Delta陶瓷较Forte陶瓷在材料复合方面进步明显,并采用了36 mm大直径球头的设计,其组成的界面具有耐磨性好,关节活动度大,稳定性佳,不易脱位等优点,适合年轻及活动量大的患者,但其价格较其他界面更为高昂.观察采用Delta陶瓷-陶瓷界面与Delta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选择Delta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患者(A组),以同期在我院选择Delta陶瓷-陶瓷界面2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B组)作为对照.通过随访影像学复查,以及术后Harris功能评分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到2年.所有患者在影像学方面,未发现松动下沉,脱位以及碎裂等现象.假体周围未见骨溶解所致透亮线形成以及异位骨化.两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Delta陶瓷作为最新一代的生物陶瓷,其优异性能毋庸置疑.采用Delta陶瓷-陶瓷界面及Delta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短期内未见明显差异,其中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根据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材料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陶瓷界面组和金属界面组,每组15例。陶瓷界面组行陶瓷界面假体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金属界面组行金属界面假体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陶瓷界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量均少于金属界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陶瓷界面组高于金属界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假体无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瓷界面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91例,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91例,年龄均65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109例)和对照组(82例)。研究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两组同时配合功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配合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评价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rris评分、血清OPG、BGP、ALP、CRP、IL-6水平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arris评分、血清OPG、BGP、ALP、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OPG、BGP、ALP、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肯定,虽可引起血清OPG、BGP、ALP、CRP、IL-6水平上升,但未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8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按Harris评分进行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Harris评分总优良率达到90.8%,无1例出现感染、脱位、假体松动下沉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于我院受诊的ONFH患者87例,按照其所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传统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共43例病例;研究组采用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共44例,比较两组Harri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变及统计并发症信息。结果:研究组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研究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ONFH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4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级切口甲级愈合,无1例发生切口及深部感染,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髋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微创小切口行人工全髋置换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诊的7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研究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一年,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9月、12月,研究组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下地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 年2 月-2011 年2 月我院收 治的320 例(34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60 例(172 髋)患者应用骨水泥型 假体进行治疗,另外160 例(168)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 价,并比较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 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的 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在术后出血量、术后Harris 评分及住 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骨水泥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NFH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治疗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320例(340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60例(172髋)患者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另外160例(168)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治疗组和非骨水泥治疗组在术后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骨水泥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治疗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NFH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治疗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治疗优良率、手术前后不同Crowe分型Harris评分、手术前后行走及疼痛情况、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1根据Harris评分,本组治疗优良率91.67%(55/60);2术后各Crowe分型患者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组术前自行行走及辅助行走例数分别为23及37例,术后分别为39例及21例;术前疼痛情况:无、轻、中及重度疼痛例数分别为1例、6例、22例及31例,术后分别为18例、28例、12及2例,手术前后行走情况及疼痛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SF-36生活质量评价标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42.16±10.32)分,显著高于术前(115.24±7.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术后患者关节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假体类型将其分为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Harris与分项百分制髋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率均低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x2趋势分析,A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7,P=0.001),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率随时间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42,P=0.002)。A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B组,术后12、24个月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高于术后12、24个月,B组3、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后1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假体缓解髋关节疼痛近期效果优于生物型假体,而生物型假体远期效果优于骨水泥型假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30髋)按病因分三组,A组酒精性17例,B组为激素性6例,C组潜水性2例,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患髋功能,X片等,并进行Harris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三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89.7±2.8)、(81.5±3.1)分、(87.8±2.9)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假肢松动髋数率分别为4.8%、16.7%、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随访3年总体髋部优良率分别为100%、83.3%、10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较好,对酒精性病因患者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L2-4椎体骨密度、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2-4椎体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其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所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疼痛率及翻修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3.6±19.3)min,术中出血量为(432.1±32.7)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10.2)min、(201.3±30.1)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总优良率、Harris评分分别为91.43%,(91.13±5.0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4%、(80.15±4.7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翻修率分别为20.00%、0.00%,低于对照组的22.85%、5.7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均能起到有效的治疗,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对疼痛较为敏感和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而言,宜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等,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骨折类型多为A2型,患者平均年龄、女性患者数及使用生物假体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OR=1.993、2.012和2.363,P0.05)。结论:高龄女性患者是发生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是引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