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山西省兴县“灰布支黑豆”是对目前我国鉴定的所有流行小种表现出免疫或高抗的重要抗源。利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和小种划分标准,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确定了14号是北京马连洼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验站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主导小种。用敏感的栽培品种“冀豆7号”作母本,与灰布支黑豆杂交,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后代群体进行大豆孢囊线虫14号小种的抗性鉴定。F1的2个单株都表现出抗性。随机取2个单株的F2代群体,分别测定每个群体的116和78个单株。每个群体都表现出43抗:21感的分离比例,支持兴县灰布支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14号小种的抗性是由3对基因控制、一对隐性基因对两对显性基因的上位和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的遗传假设。随机取F3代的30个株系,每个株系随机测定10~15个单株。19抗:38分离:7感的株系间分离比确认上述的遗传假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大豆抗灰斑病主基因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进行模型的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发现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要因效应,分别符合一个主基因 多基因加显性模型及两个基因独立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对抗病性的遗传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生物测定法来分析亚洲玉米螟对氰戊菊酯抗性品系(38.3倍)的遗传。氰戊菊酯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两杂交后代F_1(S♀xR♂)及(R♀xS♂),对氰戊菊酯的LD_(50)和毒力回归线均在R和S品系之间,且两杂交后代的反应值均相近,抗性与性别无关。抗性的显性程度(D)测定得出,两D值分别为-0.01和0.05,均接近于0,表明该抗性为中间型,并由1个或多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籼稻品种地谷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籼稻地谷是我国杂效裟育种上重要的稻瘟病抗源之一。利用我国稻区的稻瘟病菌系ZB13和ZB15对地谷与感病品种江南香糯的杂效F1、F2和B1F1群体,以及地谷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冈46B和8987的F2群体进行接种鉴定,根据抗病性的分离确认地谷对ZB13和ZB15的抗性受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菌系ZB13接种地谷和10个具有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及其杂交F1和F2群体,进一步证明了地谷的抗温性受1对显  相似文献   

5.
大豆豆腐产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六合小叶青×南农73-935 3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的P1、P2、F1、F2、F2:3为材料,分析了干豆腐产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干豆腐产量的遗传均是1对加显性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干豆腐产量的遗传率较高,3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F2:3家系干豆腐产量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80%、59.80%、61.8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03%、39.18%、36.12%。进行高豆腐产量选育时应以主基因选择为主,兼顾多基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齐319携带的南方玉米锈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初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翠霞  杨典洱  王振林  金德敏  王洪刚  王斌 《遗传学报》2002,29(10):903-906,T002
我国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齐319高抗南方玉米锈病。通过用病原菌接种齐319分别与5个不同感病自交系的杂交,回交4个世代的P1,P2,F1,F2,BC1F110个分离群体和抗病感病参数的调查结果表明:F1整齐一致,表现抗病;F2和BC1F1抗感分离,经x^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据此,齐319携带的南方玉米锈病抗性基因是由显性单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7.
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个抗感杂交组合,采用多世代联合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霜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显示,2个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是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等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组合I最优模型的主基因遗传率是56.84%~87.16%,多基因遗传率是0~34.93%;2个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15.191,加性效应较强,显性效应较弱,它们之间的加性与加性和加性与显性上位性效应较强.组合Ⅱ最优模型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8.92%和42.11%;2个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皆为-13.505,显性效性均为0,它们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力较高,但是微效多基因效应也占相当的比重,所以,在霜霉病抗性育种中,要重视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8.
用抗稻曲病三系不育系与抗和感稻曲病的恢复系配组,研究杂交水稻抗稻曲病不育系的胞质效应和恢复系稻曲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抗稻曲病不育系无胞质效应,抗病不育系与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的杂种一代均表现感病。杂种F1的稻曲病抗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其遗传表达特征有:抗性显性、抗性不完全显性和抗性隐性三种类型,恢复抗性遗传为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频率占81.25%。F1稻曲病病穗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病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相对应的稻曲病病情指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8**、0.868**、0.901**和0.569**;杂种F1与恢复系之间的?稻曲病病情指标极显著相关。创制和筛选出HA188、HA197、HA198等抗稻曲病恢复系新种质。讨论了杂交稻稻曲病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以甜椒N1345为抗原的疫病抗性遗传机制,为甜辣椒抗疫病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通过稳定高抗疫病甜椒育种材料N1345,与高感疫病辣椒材料N1308构建的P1、P2、F1、B1、B2、F2六个联合世代,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疫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以甜椒N1345为抗原的疫病抗性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1),两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相等,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世代分别为63.43%、82.32%和83.46%。  相似文献   

10.
3个烤烟品系对TMV抗性的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利用抗TMV烤烟种质资源,提高烤烟抗TMV育种效率,对烤烟品系CV87、FC8、抗88的TMV抗性遗传规律及抗性来源进行了研究。利用抗病烤烟品系CV87、FC8、抗88分别与感病品种云烟87、中烟100配置杂交组合,构建F1、F2群体,并利用TMV-C菌株进行抗性鉴定;同时,设计N基因引物对参试烤烟品种(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抗性鉴定,CV87、FC8、抗88及F1群体对TMV免疫,云烟87、中烟100感TMV,卡方(χ2)检验证明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3:1,符合显性单基因遗传;PCR结果表明,抗病品系CV87、FC8、抗88基因组内存在N基因序列,感病品种云烟87、中烟100基因组内未发现。本研究表明,CV87、FC8、抗88烤烟品系的TMV抗性来源于N基因。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豆秆黑潜蝇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品种抗蝇性遗传规律,利用5个品种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在田间利用自然虫源,对P_1、P_2、F_1、F_2和F_3的抗感反应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抗蝇性系受单个显性主基因控制;可能受某些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修饰。在大豆抗蝇性遗传中未发现细胞质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2.
桑树对花叶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方容  沈昌平  雷扶生  林强 《遗传》1999,21(3):24-26
用7个母本、5个父本品种,按NCII杂交设计,进行桑树对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首次证明:桑树对花叶病的抗性具有数量遗传特点,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中等,一般配合力显示绝对优势,具有超显性现象。母本品种含有比父本品种更多的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番茄品种(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和感病品种(中蔬四号、美国大红樱桃和MR),通过常规田间抗感杂交、回交,接种病原菌鉴定子代的抗病性分离情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杂交F2代全部抗病,F2代和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和1:1的理论分离比,说明了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为单基因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事国春杂交,利用杂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1P1及BC2P2,研究了三个小麦新矮杆品系和矮生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0004的矮生性受一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5746和7539-各受两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用PCR技术诊断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陆朝福  章琦 《遗传学报》1996,23(2):110-116
植物育种中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要求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而且分析手段经济简便、重复性好。Xa21是最近发现的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利用一个含Xa21基因的品系IRBB21分别与2个感病品种杂交获得2个F_2群体。用4对引物分别对3个亲本进行PCR分析,其中一对引物(PB78)的PCR产物在抗、感病品种间可揭示多态性。对2个F_2群体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PCR标记和Xa21的白叶枯病抗性紧密连锁,其重组率仅为2.48%。根据该标记选择基因型纯合的抗性植株,其准确率可达100%。本文还就植物育种中分子标记的检测途径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籼稻品种浙辐802抗瘟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与8个日本鉴别品种杂交和利用日本代表菌系研54-04及我国南方稻区菌系95-h接种鉴定,研究了籼稻品种浙辐802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对菌系研54-04的抗性由 2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 95-t2的抗性由 1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等位性分析确认,浙辐802中抵抗95-t2的抗病基因与Pi-i基因等位,与Pi-a、Pi-sh、Pi-k、Pi-z、Pi-b、Pi-t、Pi-ta等已知基因位点为非等位关系;抵抗菌系研54-04,感染菌系95-t2的基因与Pi-i、Pi-k、Pi-b、 Pi-t 4个已知基因位点为非等位关系。对这个基因与其他已知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可能是1个未被命名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粳稻感病品种沈农1033分别与7个抗白叶枯病的品种(其中汕稻有75-34,辛尼斯,1R20;粳稻有早生爱国3号,邳早15,蚌珠芒,爪哇14)杂交,F花粉培养并观察了花粉株系第二代(H2)的抗性转移及遗传表现和花粉株系第三代,第四代抗性稳定性,572个株系的性状是整齐一致的,占95.5%,其中抗病(高抗和中抗)株系有376个,占62.9%,感病系有196个,占32.7%,表现有分离的杂合系约4.5%,不同组合的H2与F2群体中抗,感反应变异幅度不同,对同一组合不同熟期花粉株系其生育日数与抗病性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生育期长的株系抗性较强。花粉再生植株后代H2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粒重等性状上十分多样,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组合中抗性均由1个显性上位基因控制,抗病性广义遗传力在80%以上。杂种花粉植株第二,第三,第四代的农艺性状以及白叶枯病的抗性持续地稳定,不因世代的增加其性状的整齐度不降,抗性减弱。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4个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抗性及其连锁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7个抗大豆花叶病毒1—4个株系的品种(系)与1个丰产感病品种杂交,配制成10个组合。从其P_1、P_2、F_1、F_2、F_3和BC_1F_16个世代的鉴定结果表明:大豆对S(?)、S_c、S(?)和S_h株系的抗性分别受单个显性基因R(?)、R_c、R(?)和R_h控制。R(?)与R_c、R(?)与R_h间的重组率分别为25.4±7.7%和27.3±5.4%;R(?)与R_h、R_a与R_g、R_c与R_g间的重组率分别为23.5±5.2%、41.1±8.5%和46.5±7.5%。4个基因的排列项序为R_g—R_h—R_a—R_c,它们不属第一和第八连锁群。  相似文献   

19.
3个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对鉴别寄主的毒性谱,选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2E16单孢菌系为接种病菌,鉴定了小麦务锈病菌鉴别寄主Chinese166、HeinesⅦ和Vilmorin23的抗性基因构成及其遗传特征。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分别在苗期鉴定了亲代、F1、F2、BC1及正反交后代对小种2E16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供试品种Chinese166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二对显性基因,即显性基因Yr1和另一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叠控制;HeinesⅦ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Yr2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Vilmorin23对生理小种2E16的抗性则由显性基因Yr3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用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的诊断标记Xgwm410对19个小麦品种或品系进行PCR筛选,其中川农19、新抗5号、爱民5号和爱民6号扩增出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共分离的特征片断,其大小为391个碱基,而在其他的小麦品种或品系中未能检测到该片断。系谱分析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农19、新抗5号、爱民5号和爱民6号含有小麦条锈病基因YrCN19。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小麦条锈病抗性在川农19,新抗5号和爱民5号中的遗传符合单个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3抗:1感);杂交组合烟辐188/爱民6号的抗性遗传也符合单个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而另外一些杂交组合(如R25/爱民6号,鲁955159/爱民6号和苏3110/爱民6号)中的抗性分离则符合两对基因互补的遗传规律(9抗:7感)。本研究揭示了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CN19在不同遗传背景和杂交组合的抗性表达和分离有差异,从而加速YrCN19在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