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3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这是继1981年12月化石藻类学科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地质、石油、煤炭、化工、冶金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共130余名,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教授,也有从事化石藻类研究不久的青年同志,绝大多数则是活跃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微体藻类化石和叠层石、石炭二叠纪钙藻、中新生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叠层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叠层石学科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经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叠层石研究取得多项成就,主要有:建立了华北元古宙叠层石组合序列;对某些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矿化叠层石的成因提出了解释;提出假裸枝叠层石科(Pseudogymnosolenaceae)可作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利用雾迷山组的叠层石标本开展了古生物钟研究的尝试以及探明新元古代一种特殊的叠层石微构造可能具等时性.  相似文献   

6.
遗迹歧异度作为评估生物成因构造中形态轮廓变化的概念被引入,它揭示出造迹生物个体轮廓、运动系统和行为过程的主要创新。遗迹歧异度是基于形态结构设计的测量鉴别,而遗迹多样性是指遗迹分类的数量,即遗迹属或遗迹种的数量。本文统计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纽芬兰世、第二世)的88个遗迹属,并鉴定出40个形态结构设计类型,其中前寒武纪包含22个形态结构设计类型,遗迹多样性为32;寒武纪遗迹形态结构设计类型为38个,遗迹多样性为82。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遗迹化石资料显示,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幸运期之交是遗迹多样性与遗迹歧异度的突变期,两者数量均显著增加。这表明造迹生物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在形态类型上更加多样,造迹生物的个体轮廓、运动方式以及行为过程都渐趋复杂、多样,有力地支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遗迹歧异度和遗迹多样性相结合,将会进一步增强遗迹学在演化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十三陵地区位于燕山的中段,是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的地区之一。本区雾迷山组厚两千余米,主要分布在萃花山,小宫门东山及卧虎山一带。数年前,笔者在本区萃花山雾迷山组一段采集到一批微小的柱状叠层石与层纹状藻席相互共生的标本,其中一些标本是由黑色燧石组成的。通过切片方法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由黑色燧石组成的叠层石和藻席中保存有多种形态的微化石。作者扼要记述了这些微化石的形态特征,并将这一微化石群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微生物组合进行比较,并探讨了这一微化石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桂东北较深水相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微生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老馕组硅质岩中保存有良好的微生物岩.在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微体化石确定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之下,微生物岩以叠层石-凝块石组合为标志,具有与台地相同期地层类似的特征;在界线之上,则以集群出现的球形至椭球形石英质微球体组合和典型的微生物膜沉积结构为主要特征.微生物席/膜的硅化可能是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较深水相硅质岩沉积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龙凤山苔属(新修订)——可能的最早的苔藓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当前古生物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我国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炭质大型化石(carbonaceous megafossils)研究方面,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是杜汝霖等采自河北怀来龙凤山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并由他定名为 Longfengshania ("龙凤山藻")的化石(杜汝霖,1982; Du and Tian, 1985; 杜汝霖、田立富,1985,1986).有意义的是, Hofmann(1985)在加拿大西  相似文献   

10.
华北区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序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前寒武系在华北区分布广泛,尤以元古代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含多种类型的叠层石。本区不同时代的叠层石组合,相互区别明显,对其组合顺序进行深入研究,在解决这个时代的地层划分、对比和生物进化等方面都具有实际意义。过去对本区叠层石和叠层石组合的研究,多限于局部地区和少数层段。本文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整个华北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顺序做一总结,并就其组合的洲际对比作  相似文献   

11.
定量古生物学是现代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提倡用定量的手段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演化过程。我国从事定量古生物研究的群体较小,特别是对前寒武纪早期生命演化的定量研究还没有系统地展开。这篇文章将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定量手段来研究前寒武纪化石的形态演化。对于前寒武纪化石,由于大部分化石分类属性的不确定性,通常使用几何性状对化石的最基本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并用存在/缺失(1/0)这种离散变量对每个性状进行量化。非参数多维标量分析方法[Non-para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MDS)]可以将高维度的离散数据投影到二维或者三维的形态空间上,进而探讨生物群在形态空间中所占有的范围;由离散变量计算得出的生物群的表形分异度(morphological disparity)可以用MDS方差或者平均差异参数[Mean dissimilarity coeffi-cient(MDC)]来计算。形态空间的范围(morphospace range)和表形分异度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形态空间范围是固定的,那么表形分异度实际上代表了生物群在形态空间中的分布密度。在解释数据之前,需要对可能存在的样本效应进行测试。常用的方法包括稀释法(rarefaction)、随机取样法(randomization)和自举法(bootstrapping)等。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文中列举了三个实例:伊迪卡拉生物的形态演化,元古代宏观藻类的形态演化和元古代及寒武纪疑源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叠层石成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段灰岩中发育有形态多变的叠层石礁体,具有与显生宙生物礁相似的相分异特征,基底、礁核、盖层、礁前、礁后、礁翼等不同微相可以明确区分,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等不同造礁阶段的叠层石柱体变化特征明显。该组叠层石礁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连绵分布的大型丘状礁体和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或透镜状礁体,该变化趋势指示了九里桥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合该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可将该组叠层石礁体划分为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三种类型。对九里桥组沉积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时期造叠层石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生存竞争关系,但更能适应风暴沉积环境,叠层石在该组沉积晚期的消失很可能与以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沉积构造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叠层石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是良好的含油地层,其中产有介形类、瓣鳃类、腹足类、鱼、轮藻、大植物和叠层石等多种化石。该组多数门类化石已进行过较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发表过多篇论著。但至今尚未开展叠层石的专题研究中。叠层石是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尽管显生宙后,叠层石在生物地层学上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本文着重从生物学和沉积学角度讨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叠层石的古生态和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5.
锥叠层石(Conophyton),前人已经作出了良好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沉积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Conophyton的向阳性判别标志开展探讨。初步认为:锥叠层石的高峰型和低峰型两种形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互垂直的组合关系,高峰型锥叠层石两翼的藻席发育或藻丝体密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这种现象似乎与锥叠层石生活的弱动力水流环境而又具有较强趋光性能力有关。通过野外定向标本采集和室内薄片观察,获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锥叠层石的古向阳性方向为现今地理坐标的NE45°。  相似文献   

16.
吴迪  刘煜  赵婷  陈红  侯先光 《古生物学报》2017,56(4):504-515
关山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之后云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的化石宝库。现已报道10多个门类的化石动物,对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生动物起源及演化、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原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始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蕾亚门,于寒武纪早期出现,志留纪灭绝。笔者将荧光显微镜等先进成像方式与传统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对新采集到的关山生物群始海百合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对其精细形态学构造和生活习性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认识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和棘皮动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体藻类化石与红有机色素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同时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有关前寒武纪微体(?)类化石的文章逐年增多(Hofmann and Schopf,1983)。特别是近十几年,微体古生物学家用形态学、有机地球化学和人工模拟实验等方法对前寒武系进行的研究工作都取得  相似文献   

18.
古藻类的研究在古生物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保存在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中的藻类化石。“苏联古藻类”这部著作共包括两大部分:(1)震旦纪藻类;(2)寒武纪与奥陶纪藻类。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是研究古杯类和古藻类方面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9.
新元古代奇异叠层石和凝块石中可疑的动物活动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瑞骥 《古生物学报》1999,38(3):291-304
在湖北保康马桥地区,新元古代神农架群石家冲组产出一套奇异的叠层石,凝块石和叠层石-凝块石联合体。其中叠层石具类似于食草和钻孔动物破坏的疤痕,通过对上述构造形态和特征分析,这些构造可能与后生动物的活动有关,但也不排除它们是非生物成因的可能。这些后生动物似乎已显示高度发育的行为。当前的资料表明,在凝块石构造与食草和钻孔动物生态效应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在生物进化史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似乎仅是一  相似文献   

20.
末前寒武纪叠层石衰退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叠层石是前寒武纪最为常见的生物化石之一,它经历了从开拓性发育→广泛繁盛→急剧衰退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叠层石是微生物和沉积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生物——沉积建造体.它在地质历史上的盛衰不仅与地球早期微生物群的演化有关,而且与地表环境的深刻变化(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发展阶段中,叠层石(主要指柱叠层石)由繁盛向衰退的转变几乎是全球性和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