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泛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不同年龄人群中的乙型肝炎危险因素与年龄的对应关系,以制定针对性的乙型肝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感染危险因素,数据分析采用对应的分析方法。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低年龄组、母亲怀孕及分娩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的联系。结论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复杂。在低年龄组人群中,母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低年龄组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医源、性生活和母婴等途径传播,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多数都可以痊愈,但婴幼儿感染则多数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者.1979年全国乙肝流行病调查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平均携带率为9.76%,儿童4岁时HBsAg携带率就已达或接近高  相似文献   

3.
<正>1990年5月,在美国批准使用EIA检测抗-HCV的血清学试验,并成为商品。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非胃肠道传播的血源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因子。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表明HCV是通过非胃肠道途径传播,增加感染丙肝危险性的人员包括非胃肠道药物使用者,职业接触血液的医务人员,血液透  相似文献   

4.
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适应性免疫与病毒的致病和清除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清除外周循环的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感染细胞中的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抑制HBV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TL在肝内主要通过分泌γ干扰素抑制病毒,同时,当CTL识别HBV抗原后,HBV特异性CTL募集抗原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对肝组织浸润,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对CTL抗病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2种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忠志  王亚辉  祖静 《蛇志》2002,14(1):33-3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它主要是通过血制品经注射、输血、针刺以及创伤等途径传播。目前尚无特效消除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或HBs Ag的满意方法。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止其传染的重要措施。目前 ,接种方式主要采用皮内和肌肉注射接种。我院利用全院干部接种乙肝疫苗的机会 ,对 2种方法的免疫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1 0 0例接种者均为乙肝五项阴性 ,转氨酶在正常范围 ,符合乙肝接种标准。1 .2 方法  (1 )将 1 0 0例接种对象随…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的研究可以分为病因学、感染传播机制和防治三部分,涵盖了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过去十年我们才对乙型肝炎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回顾了乙型肝炎的研究史,我们发现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路在揭示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病毒感染传播、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客观辨证地分析单个机体内部、周围环境和人群间的关系、人群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是乙型肝炎研究突破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引起人患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流行很广的传染病,而且传染性也比较强,大约4×10~(-5)ml含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能够足使人发生感染。输血或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外科和牙科手术、针刺、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损伤沾染少量含乙型肝炎病毒,均可成为传染源,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乙肝。据统计,全世界乙肝携带者约有2亿人。乙肝病毒除了能引起人患乙肝外,部分还可能诱发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乙肝病毒相关的颗粒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1.大球形颗粒:是一种具有双层外壳的病毒样颗粒,直径约42nm(纳米,1nm=10~(-9)m),外壳厚度7nm,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最能代表HBsAg抗原性的是由亚基PⅠ和PⅡ所构成的二聚体。PⅠ是一个分子量  相似文献   

8.
H9N2型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chicken/Zhuhai/154/2003(H9N2)(AZHl54)株作为骨架病毒,与来自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SS94)AIV的NA基因和HA基因进行H9N2亚型重排.动物传播性实验发现:AZH154、SS94和3株重排的H9N2亚型AIV都可以经直接接触途径传播;5株H9N2 AIV都不经过粪便接触传播;且AZH154株和重组的H9N2亚型AZH154/SSHA能经过气溶胶传播.实验结果表明:AIV(H9N2)的NA基因与该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有重要关系,即2003年珠海地区AIV(H9N2)的大流行可能是因为病毒获得气溶胶传播途径的特性,且病毒的NA基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研究H9N2亚型AIV传播途径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通过基因重排方法,产生两个表面基因来自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株和其余基因来自A/Chicken/Shanghai/F/98(H9N2)AIV株的3株H9N2亚型重排AIV,动物传播性试验发现A/Chicken/Shanghai/F/98(H9N2)株、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AIV株和3株H9N2亚型重排AIV都可以经直接接触途径传播;在粪便接触途径下,3株重排AIV都不经粪便接触传播;只有A/Chicken/Shanghai/F/98(H9N2)株和重排AIV RF7/SSHA能经过气溶胶途径传播。HI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H9N2亚型AIV的NA基因与H9N2亚型AIV气溶胶传播途径有重要的关系,即1998年中国大陆H9N2亚型AIV大流行可能是因为病毒获得气溶胶传播途径的特性,推测病毒的NA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非胃肠道感染的发病机理不久前才作了专门阐述。过去认为在医疗卫生事业发达、并广泛进行药物注射的地区,乙型肝炎的传播是可以被控制的。但是,当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后,才弄明白这种抗原携带者在北美、西欧波动在0.1—0.6%,  相似文献   

11.
内共生菌(Endosymbionts)与其昆虫宿主的生物学特性联系非常密切。近年来,昆虫内共生菌水平传播的途径及机制已经成为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亲缘关系相距甚远的昆虫可以感染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共生菌,说明昆虫内共生菌的水平传播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植物介导的昆虫内共生菌水平传播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即同种或不同种类的昆虫可以通过取食,获得供体昆虫传入植物组织中的内共生菌,形成内共生菌从供体昆虫-寄主植物-受体昆虫传播的路径。本文主要以植物介导的昆虫内共生菌水平传播途径为对象,介绍了昆虫内共生菌的水平传播途径,以及内共生菌传入后对新宿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昆虫内共生菌水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物种子传播途径与基因组值和千粒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传播对植物的繁殖、分布和进化至关重要,研究植物基因组、种子千粒重与种子传播途径间相关性,对于揭示植物种子入侵和基因组进化的遗传机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测定部分植物C值、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包含完整基因组信息(染色体条数、倍数、C值)、种子千粒重和种子传播途径的235种植物进行了统计和相关性分析.ANOVA结果表明,借助水、鸟、风传播的植物C值(1C水=1.3 pg,1C鸟=1.6 pg,1C风=2.0 pg)和基因组值(1Cx水=1.1 pg,1Cx鸟=1.3 pg,1Cx风=1.6Pg)均显著低于借助动物取食传播植物的(1C动=4.9 pg,1Cx动 =4.7 pg)(P<0.05),但无助力扩散和动物携带与其他4种传播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35种植物物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就不同传播方式整体而言,以风力和动物携带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7.2和13.5 g)明显低于以动物取食和水为传播途径的植物种子千粒重(分别为92.5和85.8 g),而无助力传播途径与其他5种传播途径的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动物取食和水传播方式的植物基因组值和种子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γ=0.33),其中动物取食的植物基因组值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y=0.67 x+3.23,R2=0.11,P=0.04),但在其他传播途径中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植物种子传播、分布和基因组进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有乾   《广西植物》1987,(4):355-357
砂仁叶斑病通过柯克氏原则(Koch's postulate)进行鉴定,确认病原为梨孢霉菌(Piricularia sp )。根据病害流行调查,传播途径主要有三:(1)种苗带病、(2)气传、(3)人畜传播。药剂防治中以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喷洒叶面的效果最好,病斑控制率可达84.4~99.3%。  相似文献   

14.
孙振荣  郭永华 《蛇志》2007,19(4):302-303
丙型肝炎(Hepatitisc)是一种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它是1989年9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学术会上正式命名的。丙型肝炎的检测由1986年间建立了抗体的RLA和ELA方法。于1992年利用ELA方法检测HCV抗体,材料来源方便,方法简单,便于临床实验开展。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血清标本:血清标本取自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0年上海肝炎会议诊断分型)以及来院健康体检者。(2)试剂:抗-HCV酶免试剂盒(由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都是重要的人类健康问题。引起这种病的二个主要的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通过受染机体分泌物和血液传播,伴有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后果,所以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经传播而引起暴发与流行,但大多数病例病情不重而且无后遗症,因此在临床上占次要地位。根据过去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两种疾病都可以用疫苗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6.
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or torque teno virus,TTV)是近年发现的一种DNA病毒,在健康人群、职业献血员和肝炎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TTV感染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直接经血液传播,同时还具有血液以外的传播途径,具有嗜肝性.目前对TTV的研究已在病毒与...  相似文献   

17.
<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和婴儿携带状态的发展是常见的,但在不同人种中发生频率不同。亚州人中围产期传播是普遍的,但白种人发生的频率要少得多。决定母婴传播的因素仅有部份的了解,但有两个最好的传播预兆指标,即母亲的e—抗原(HBeAg)的存在和HBsAg的总量。  相似文献   

18.
1989年9月27日至30日在东京日本大学召开了国际非甲非乙及丁型肝炎学术讨论会,予会者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苏联、印度、中国等从事非甲非乙肝炎研究的著名学者.非甲非乙肝炎是在甲、乙型肝炎特异性诊断方法建立之后发现的,依其传播途径及临床特征可区分为流行性非甲非乙和输血后非甲非乙肝炎,1987年WHO专家委员会把流行性非甲非乙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E-NANB),把输血后NANB称肠道外传播型非甲非乙(P-NANB)。由于NANB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证明在基因水平上是不同的两个病毒.专家们把P-NANB称为HCV,把E-NANB称为HEV,故病毒性肝炎可分为A、B、C、D、E5型,它们之间是完全无抗原性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病情加重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30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血清TNF-α、IL-6,同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主要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TBIL)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酯(CHE)、血浆白蛋白(ALB)、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NF-α、IL-6升高水平与ALT、TBIL、PTA升高或降低水平呈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果提示,TNF-α、IL-6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6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传播能力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播。方法 H7N9病毒感染小鼠后与同居小鼠合笼,研究同居小鼠的临床变化指征、病毒复制情况、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病理变化。以同居小鼠分泌物接种其他小鼠,观察同居小鼠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病毒。结果 H7N9病毒可以在肺组织、肠组织和脑组织中复制,并可以在同居小鼠中传播。H7N9病毒感染小鼠其咽、眼分泌物以及粪便均具有感染性,其中尤以咽拭子的传播风险最高。结论 H7N9病毒可以不通过适应就感染小鼠,并引起小鼠间传播。被感染小鼠分泌物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