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中国北方8个产地的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种群的核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种群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14和24。支持12条染色体类型由14条染色体类型通过罗伯逊易位所形成的观点。12条染色体类型和24条染色体类型在植株外部形态上没有可识别的差异,在分类学上应作同一单元处理。14条染色体类型的植株具有形态上可以识别的性状,可作为变种或亚种处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广布野豌豆细胞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北方8个产地的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种群的核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种群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14和24。支持12条染色体类型由14条染色体类型通过罗伯逊易位所形成的观点。12条染色体类型和24条染色体类型在植物外部形态上没有可识别的差异,在分类学上应作同一单元处理。14条染色体类型的植物具有形态上可以识别的性状,可作为变种或亚种处理。  相似文献   

3.
毛腿鼠耳蝠和折翼蝠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蝙蝠是一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上居于特殊地位。关于蝙蝠染色体核型,国外已对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2n=58) (Makino,S.,1948)等作过研究。关于毛腿鼠耳蝠和折翼蝠的染色  相似文献   

4.
应用同一细胞进行核型与带型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同一细胞进行核型与Giemsa带型相对应的分析方法,早已在哺乳动物及人类染色体研究中普遍应用。最近有人开始将此方法应用到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来,大大提高了植物染色体鉴别的可靠性。为推广此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近年来核型分析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以及谭远德(1991)提出的似近分析理论,提出了核型似近系数A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核型计算公式,井应用于lo种淡水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获得了与形态分类学非常一致的结果。此外,还提出了染色体带型计算公式,从而使核型公式和校型似近系数从核型的整体结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染色体内部结构等三个层次上,较精确地刻画了物种核型特性和物种间校型的等同性或同源性。以此核型似近系数作为分类依据所获得的物种分类结果,能真实地和客观地反映物种的自然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6.
寄生蜂核型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寄生性膜翅目昆虫(寄生蜂)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情况及其在寄生蜂分类中的应用,并对寄生蜂核型分类的前景作了讨论。核型对众多的寄生性膜翅目类群来说可以提供许多分类上的信息,并在种类研究上作用最为显著。通过核型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和染色体显带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寄生蜂的核型分类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染色体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染色体的概念出发,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结构、数目、形态、大小、核型和染色体DNA量与质等方面的论述,讨论了染色体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昆虫细胞分类学的基本问题及染色体系统发育的重建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非昆虫细胞遗传学及细胞分类学原理与技术的全面评述;而是从细胞遗传学特征(或称染色体特征)在混虫分类学中的应用入手,重点提出与分析了昆虫细胞分类学中的种类鉴定,研究取材,染色体多态现象,多倍体及核型进化方向等基本问题,并着重总结了目前国际上细胞水平染色体数据的处理方法,即传统法,倒位法,数值法与支序法;最后,作者指出了正确看待细胞分类学重要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国内首次以“胜利”黑麦品系为材料,在电镜下观察联会复合作并分析了联会复合体核型。在同染色体核型比较后,认为“胜利”黑麦存在着两个可能的易位:1R长臂的一小段易位到6R短臂;4R长臂向2R长臂易位三单位长度,使4R长臂变成短臂。从而判断“胜利”黑麦为易位杂合体。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在植物实验分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在芸苔族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用电脑图象分析手段对芸苔族5属13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其中蓝花子Raphanus;sativus var.raphanistroides、白芥Sinapis alba等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都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笔者建立了十字花科芸苔族植物的染色体数据库,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专科性的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并且首次将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应用于分类学研究。例如,比较分析芸苔族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以及探索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得到了若干新的核型论据。笔者认为,植物染色体图象分析数据库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蝙蝠核型研究20年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20年来中国蝙蝠核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在已有的研究中,报道了39种蝙蝠的核型,中国尚有2/3的蝙蝠种类未进行核型分析。针对以往研究论文中存在部分种类鉴定有误、图表欠准确合理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提出了将蝙蝠核型研究与细胞分类和核型进化相结合的建议,以提高我国蝙蝠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2.
The karyotypes of 4 species of bats, Artibeus lituratus (Phyllostomatidae), 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 (Vespertilionidae), Pteropus alecto and P. giganteus (Pteropodidae), were studied after several banding techniques. For A. lituratus, in which an X-autosome translocation was observed, an analyse of the replication pattern in the rearranged chromosome was also made after BrdU incorporation.  相似文献   

13.
Substantial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lucidate karyotypic evolution of phyllostomid bats, mostly through comparisons of G-banding pattern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G-bands in respective karyotypes and to the similarity of non-homologous bands, an accurat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romosome segments remains questionable. This is the case for vampire bats (Desmodontinae). Despite several proposed homologies, banding data have not yet provided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omosomal changes within vampire genera. We examined karyotyp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3 species within this subfamily using whole chromosomal probes from Phyllostomus hastatus (Phyllostominae) and Carollia brevicauda (Carolliinae). Painting probes of P. hastatus respectively detected 22, 21 and 23 conserved segments in Diphylla ecaudata, Diaemus youngi, and Desmodus rotundus karyotypes, whereas 27, 27 and 28 were respectively detectedwith C. brevicauda paints.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propos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we present probable chromosomal synapomorphies for vampire bats and propose chromosomes that were present in the common ancestor of the 5 genera analyzed. Karyotype comparisons allowed us to relate a number of conserved chromosomal segments among the 5 species, providing a broader database for understanding karyotype evolution in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4.
国产12种乌头属和18种翠雀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12种乌头属Aconitum L.和18种翠雀属Delphinium L.植物的染色体。在12种乌头属植物中,除粗花乌头A.crassiflorum为四倍体(2n=4x=32)外,其他种类都为二倍体(2n=2x=16),中甸乌头 A.piepunense中有B染色体存在,牛扁亚属Aconitum subgen.Lycoctonum的二倍体植物与乌头亚属Aconitum subgen.Aconitum 植物的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有明显区别;所有18种翠雀属植物都为二倍体(2n=2x=16),其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极为相似,但与乌头亚属的染色体易于区别。翠雀属植物的核型不对称性程度明显高于乌头属植物,因此从染色体证据来看,翠雀属要比乌头属进化。  相似文献   

15.
Cytology of 12 species in Aconitum L. and of 18 species in Delphinium L. of the tribe Delphineae (Ranunculaceae) from Chin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Only A. crassiflorum is a tetraploid with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2n = 32, and all the other Aconitum species studied are diploids with 2n = 16. In A. piepunense, up to six B-chromosomes were observed. All the Delphinium species are diploids with 2n = 16; their karyotypes are very similar among the species, and are distinctly 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of Aconitum species with respect to the chromosome size, chromosome morphology and karyotype asymmetry. From a cytological view, Delphinium seems to be more advanced than Aconitum, as the karyotypes in Delphinium are more asymmetric than those in Aconi-tum.  相似文献   

16.
中国独活属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7.
田螺科五种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期胚胎细胞为材料,用火焰干燥法制片,对分布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近郊的常见田螺科(Viviparidae)五种螺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圆田螺的染色体数和国外报道的同一属的种类的一致。而三种环棱螺的染色体数,则较国外报道的另两种的少得多。在铜锈环棱螺的核型中,其m组的第一对和sm组的第四对染色体上,具有明显的随体,出现频率甚高。  相似文献   

18.
刘玉红 《植物研究》1984,4(4):145-157
豆科草木樨属(Mclilotus)植物共约20种,主要分布于中亚、欧洲和北非。我国产7种。该属植物经济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牧草和绿肥作物。此外,由于其适应性强,也是水土保持和改良天然草场和重要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广义烙铁头属三种烙铁头的核型及分类地位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3种烙铁头蛇的核型。其中,烙铁头2n=36=16M(14V+2SV/V)+20m,ZW型性决定,Z为V型,W为SI/SV型,Z明显大于W;菜花烙铁头2居群2n=36=16M(14V+2SI)+20m,ZW型性决定,Z为V型,W为SI型,Z明显大于W;云南竹叶青2n=36=16M(12V/SV+2SV/SI+2SI)+2m,无异型性染本,对3种的核型及烙铁头属已知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云南竹叶  相似文献   

20.
鹿科动物的染色体组型及其进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携带者。在动植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对物种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的变化往往引起基因的重新排列和遗传物质的增加或丢失。染色体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差异还往往造成两个本来很相近的群体间的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种。染色体组型和染色体的带型都代表着种的特性,它为不同动物在分类研究和确定其在进化过程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新的和重要的标准。可是,染色体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同时又是可变的。染色体组型的改变是以染色体组的结构特点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