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每年9月份后出壳的稚龟个体较小,在12月前平均体重少于70 g,占死亡总数的90%以上.原因是稚龟冬季的摄食能力下降,个体较小的稚龟体质差,没有足够的能量御寒.而采用加温和药物预防措施效果不佳.2004年,我们采取绿海龟高密度养殖方法,按照绿海龟的自然生活习性,从改善水质和食物,增强稚龟体质入手,使其越冬前体重迅速增加到100 g以上,御寒能力增强,可有效保证稚龟顺利过冬,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乌龟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龟大部分时向生活在水中,但要经常游出水面呼吸空气和摄食,夏秋时节有爬在岸边晒太阳的习性,冬、春两季有蛰伏休眠的习性。乌龟产卵季节和产卵窝数主要受温度制约,在湖南产卵时间为5—8月,产卵高峰出现在7月上旬,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龟卵一般产在高出水平面30厘米以上的泥土中。龟无护卵和孵卵的本能,龟卵在自然界靠地温孵出稚龟来,但人工孵化可使龟卵的孵化率提高到87.6%以上,孵化时间可以缩短到64天左右。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实验室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以麦麸、玉米面粉及鸭跖草为饲料对褐云玛瑙螺进行室内饲养。实验表明:在温度26℃,相对湿度80 ̄90%的条件下,每个成螺平均产卵234.4粒;卵孵化率为90.72%;幼螺成活率为94.3%;从初孵幼螺长至体重为35.6g的成螺需196天/26℃,173天/28℃;从2克重的幼螺长至35.6克重的成螺,每个螺平均累积取食混合饲料229.7g。饲养密度会影响螺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王福山 《生物学通报》1997,32(10):39-39
在金鱼饲养过程中,人们遇到的棘手问题是金鱼生殖季节,卵虽然产的不少,但卵的孵化率和幼鱼成活率却很低,并且生殖过后,大批种鱼死亡。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我通过试验认为采用人工授精和离水孵化,能大大提高卵的授精率、孵化率和幼鱼种鱼的成活率。1人工授精的优点门)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种鱼的体能消耗,从而提高种鱼产后成活率。如让雌雄鱼自然繁殖,雄鱼往往迅猛追逐雌鱼长达6~IO多个V、时,双方体能消耗大,尤其是雌鱼,产后身体极度虚弱,抵抗力大大降低,故死亡率大增。而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产卵授精在十几…  相似文献   

5.
鼋(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鼋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鼋212只, 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对大连地区皱纹盘鲍(H.discus)人工育苗过程中,稚鲍剥离后大量死亡现象的初步研究工作。实验表明,稚鲍赖以生存的波纹板上饵料残渣的积累和腐败,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粘液状物质的形成与稚鲍的死亡密切相关。实验中从病鲍个体及粘液状中分离出了十株优势菌,筛选出了四种有效的杀菌药物,并测出了每种药物的MIC值,实验结果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薛明  柯才焕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7):1965-1972
采用室内模拟方式,研究了方斑东风螺在饥饿及摄食饵料分别为贻贝和沙蚕3种情况下暴露于水体镉(Cd2+,50 μg·L-1)10周后的存活、生长、螺体Cd蓄积及有关毒性效应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饥饿与同时水体Cd暴露降低了方斑东风螺的成活率,且螺体糖原被最大程度动用,摄食有助于螺体抵抗Cd毒性;方斑东风螺肝胰脏DNA受损伤后在摄食状态下随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修复能力,但长期禁食使螺的DNA完整性降低且不能恢复;饥饿引起方斑东风螺体组织萎缩,并导致Cd蓄积与金属硫蛋白(MT)含量升高,摄食螺因体质量增加的稀释作用而具有较低的Cd蓄积与MT含量;摄食贻贝的方斑东风螺较摄食沙蚕有更快的生长率和更低的Cd浓度.表明饥饿加剧了Cd对方斑东风螺的毒性;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并间接影响螺体Cd蓄积、MT诱导和糖原消耗.应用方斑东风螺等海洋腹足类作为环境监测指示种时应考虑栖息地食物丰度和饵料类型等的影响.方斑东风螺高密度工厂化养殖中应注意合理投饵并定期监测海水Cd浓度.  相似文献   

8.
在贻贝(Mytilus edulis)育苗工作中,幼虫何时开始摄食和此时期的幼虫对不同大小与不同活动能力的饵料的摄食本领等直接关系到育苗效果,尤其对早期面盘幼虫的培养成活率有影响,遂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9.
产卵次序可对鸟类卵黄中的营养成分、卵壳色素以及卵壳厚度等产生影响。一些鸟类可通过产卵次序对不同卵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实现繁殖成效的最大化。本研究对不同产卵次序下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的卵色、卵大小和卵重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麻雀的卵重和卵大小随着产卵次序并无显著变化,卵色与卵的大小和重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卵斑点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下降可能是山麻雀有限的色素在卵中不均匀分配的结果,而卵斑点密度的增加则可能是对后期卵壳厚度变薄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10.
非洲钝缘蜱(Ornithodoros moubata)叮咬感染精河株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豚鼠后45-52天,再叮咬正常豚鼠,可使后者感染。除个别蜱外,受精的感染雌蜱第一次产的卵(吸感染血后10—19天产出)和1龄稚蜱均为阴性。间隔.1个月又喂以正常豚鼠血,这些蜱第二次的吸血率、产卵数和卵的孵化率都明显降低,但从第二次六的卵和1龄稚蚌压印片中均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经卵传递率60%,子代感染率59%(6-100%)。  相似文献   

11.
马军国  李效宇 《四川动物》2012,31(5):763-767
尖膀胱螺Physa acuta是世界广泛分布的淡水螺类,在我国属外来入侵种.本文着重对该螺的形态特征、繁殖、发育及光照对螺生长和繁殖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研究.尖膀胱螺个体中等,左旋,壳口无厣.喜聚居于水生植物较多、营养丰富的淡水区域.尖膀胱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时也可自体受精.性成熟个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温度、食物和光照)每天都可产卵,卵孵化率近100%.尖膀胱螺胚胎发育共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盆幼虫期、仔螺形成及出膜期7个时期.一般情况下,螺卵7~10 d可孵化,60 d即可性成熟.25℃、24 h连续光照条件下,尖膀胱螺体重明显增加,40 d就可以性成熟并产卵.  相似文献   

12.
越南魚Tilapia mossambica Peters又名非洲鯽魚。以往有的文献記載:越南魚雌魚和雄魚在生长速度上有显著差別,因为雌魚在产卵孵化期間停止摄食;在产卵孵化期間雌魚要利用口腔含卵孵化魚苗,不能摄食,生长緩慢。但是,1962年初夏在上海水产学院养殖場,因其他实驗需要,我們捕得了一尾口腔中含有正在发育的魚卵的雌性越南魚,解剖后发現消化道內充滿  相似文献   

13.
克毒丹防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苗种病毒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异常,“埃厄尔诺”现象的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不平衡,至使1993年世界范围虾病的大流行,而我国尤为严重,产量大幅度下降。在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Fabricius育苗期间,发生虾病毒而引起苗种大量死亡的现象,使用抗生素仍无法控制其死亡。使用克毒丹02×10-6~06×10-6浸洒苗池,以便改变其微生态环境,又相间使用虾丹特号药物。结果苗种成活率比对照组平均提高11%以上,从而达到控制病毒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动物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适应性调节是应对食物资源变化的主要策略。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血清瘦素的影响,测定了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体脂重量、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血清瘦素含量以及禁食后重喂食期间的摄食量。结果显示:禁食导致大绒鼠体重、体脂重量和静止代谢率显著下降,重喂食后体重和静止代谢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体脂重量却不能恢复。禁食12 h 后血清瘦素含量快速下降,重喂食后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此外,大绒鼠在禁食后重喂食期间摄食量没有补偿性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脂重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大绒鼠能调节自身生理状况以适应短期的能量缺乏,主要通过降低体重、血清瘦素含量和代谢活性器官重量以减少能量消耗。禁食后重喂食时大绒鼠没有摄食过量。血清瘦素的下降早于体重和体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两种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4龄、5龄幼虫,以研究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从亲代到子代垂直传递的方式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可通过母体介导(卵内、卵表)和父体介导等3种方式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感染。幼虫经口感染后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表明,病毒垂直传播可引起20%~48%的子代幼虫病死,并能使子代成虫产卵量下降;母体介导传播实验中,以5%福尔马林进行卵表面消毒证实仍有18.8%的幼虫感染病毒死亡,表明了该病毒可经卵内传播,并同时存在着附卵传播;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还表明病毒对宿主有弱化作用,亲代免于病死的蛹重量减轻,羽化所得雌成虫的产卵量下降,产卵期延长。以交互配对将感染与未感染的雌雄成虫彼此交配,表明雄成虫精子也能垂直传递病毒(父体介导),引起20%~40%子代幼虫感病死亡。成虫经口感染,对所产卵块表面消毒后,仍导致28.6%的子代幼虫死于病毒感染,也表明存在卵内传播。  相似文献   

16.
李国清  慕莉莉 《生态学报》2006,26(4):1261-1269
综述拟寄生蜂搜索产卵过程中对寄主竞争的最新研究进展.这类竞争具有四种方式,即标记寄主、杀卵和杀幼、守护寄主和捕食寄主.(1)标记寄主常涉及寄主标记信息素,这是由雌蜂在产卵前、产卵时或产卵后分泌的化学物质.寄主标记信息素常介导拟寄生蜂对已寄生和健康寄主的辨别、减少过寄生和多寄生、减轻种内和种间竞争压力.(2)雌蜂遇到已寄生寄主时,很多种类杀死前一雌蜂遗留的卵和幼虫,再产下自己的卵.雌蜂使用三种方法杀卵和杀幼,即产卵器穿刺、取食和使用有毒物质.通过杀卵和杀幼,产卵雌蜂清除了前一雌蜂遗留的后代,主动改善了寄主品质,从而有利于自身后代的生存.(3)守护寄主在肿腿蜂科、缘腹细蜂科、金小蜂科、缨小蜂科和茧蜂科中均有报道,守护者驱逐入侵者以保护后代及健康寄主.(4)捕食寄主不仅减少了健康寄主数量,且直接导致已寄生寄主中拟寄生蜂卵和幼虫的死亡.雌蜂一般在体内成熟卵量较少时捕食寄主.讨论了研究拟寄生蜂搜索产卵过程中竞争寄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米蛾卵可作育蜂治虫的中间寄主,但在人工饲养中常发生退化。据观察,饲养过程中的管理条件不适与饲料不好等,都会引起退化。 退化表现的主要征状是:世代历期短,虫体显著变小,产卵时间提前,卵粒变小,卯量显著下降。最严重的是蛾子出来后不到2—4天就会发生大量的死亡,而且不产卵。同批米蛾杂虫也较多。  相似文献   

18.
三线闭壳龟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贵生  唐大由 《生态科学》2002,21(2):112-114
在暨南大学爬行动物养殖场对三线闭壳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线闭壳龟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平均3.6枚。受精卵长径为48.00±2.63mm,短径为26.42±1.66mm,卵重为23.89±3.34g。未受精卵长径为44.35±4.36mm,短径为25.39±2.71mm,卵重为20.39±4.96g。卵的受精率为50.9%,孵化率为83.3%,孵化期平均88d,估计积温为59.581℃·h。稚龟的背甲长为44.83±2.41mm,背甲宽为36.90±1.86mm,体重为15.85±2.07g。  相似文献   

19.
婆罗囊螺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婆罗囊螺(Retusa borneensis)从受精卵到幼虫孵化后的发育过程,婆罗囊螺为雌雄同体的一年生贝类,在浙江沿海繁殖期是6∽9月,盛期在7∽8月。婆罗囊螺为体内受精种类,胚胎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可以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等几个阶段。个体发育从受精卵的卵裂开始,卵裂为螺旋形的全裂。卵裂不断进行,囊胚形成,后以外包和内陷方式共同形成了原肠胚。婆罗囊螺的面盘幼虫在膜内就已经形成,并且具备运动能力,但是其面盘和纤毛远没有膜外面盘幼虫发达。幼虫浮游一段时间后,就营匍匐生活,然后变态发育为稚贝。本文还就婆罗囊螺的繁殖期、繁殖力、交配产卵和繁殖特性等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高密度组),在两种密度下设两种螺不同比例的个体组合。结果显示,两类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与生存率都优于梨形环棱螺。直接竞争实验小管福寿螺体重相对变化率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5),但二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中,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变化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组中,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极多时(8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会显著差于小管福寿螺(P0.05);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少时(4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与小管福寿螺无明显差异,但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小管福寿螺(P 0.05)。间接分泌物干扰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率极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1),且其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在低密度组中,高比例(4只)的小管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高于高比例(4只)的梨形环棱螺(P 0.05);而在高密度组中,高比例(8只)的梨形环棱螺在28d内全部死亡,由于对照组中即使是高密度的梨形环棱螺也拥有高生存率,说明这种效应不是梨形环棱螺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胁迫导致了梨形环棱螺的大量死亡。以上结果充分表明,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干扰效应比直接生态挤压作用具有更严重的生态威胁性,且小管福寿螺的种内竞争调节能力优于梨形环棱螺,这可能是小管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的一种有效生活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