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详细描述了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各龄期幼虫的外部形态,并初步研究了幼虫的蜕皮过程。三叶虫萤幼虫共8龄,随龄期增大,体色会逐渐加深,体表从3龄开始长出刚毛并逐渐变得硬而尖锐,发光器逐渐变得清晰至突出于体表,臀足着生的多节纤毛逐渐变得长而密,且颜色逐渐变深。幼虫会依附辅助物蜕皮,蜕皮后的幼虫体色由浅粉色逐渐鞣化固定。本文为三叶虫萤的养殖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在不同恒温设置和室内变温条件下卵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并通过直接最优法和直线回归法计算出了三叶虫萤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12~30℃恒温条件下,卵的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显著下降(P<0.05),且均低于室内变温条件(P<0.05)下的孵化率;初孵幼虫在恒温15℃下的存活率最高,为73.13%;低于12℃和高于30℃恒温中初孵幼虫均无法存活;在恒温条件12~30℃下,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其中恒温12℃下最长,发育历期为42.96 d(n=3),恒温30℃下最短,发育历期仅12.75 d(n=3)。通过直接最优法计算出三叶虫萤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3.52℃,有效积温分别为382.20 d·℃。上述结果为三叶虫萤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成虫的交配与产卵行为,丰富三叶虫萤的生物学研究,推动三叶虫萤的人工繁育。【方法】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仪器拍摄和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三叶虫萤的交配与产卵行为。【结果】本文先描述了三叶虫萤成虫交配前雄雄相遇、雌雌相遇、雌雄相遇分别会发生的情况,然后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交配的过程。交配姿势有上下体位(或称"∠"型)和尾对尾体位(或称"—"型),后者由前者转换而来。雌雄成虫可以多次交配,雄虫有交配干扰和假交配现象。成虫24 h内均有交配现象,交配高峰出现在20:00-22:00(交配率20.8%)和12:00-14:00(交配率15.1%)。雌虫多数喜将卵产在潮湿的苔藓上,卵常聚集成一丛或成簇排列。雌虫可多次产卵,但初次产卵数量最多(高达67.82%),随后产卵量则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少。雌雄虫多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的第一次产卵量[(45±5)粒]多于单次交配后单只雌虫第一次产卵量[(20±4)粒]。雌虫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其体重相关,体重越重则其产卵次数和产卵量越多。【结论】三叶虫萤的交配产卵行为与以往报道的萤火虫交配产卵行为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为或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三叶虫萤幼虫的行为学特征,促进三叶虫萤的资源利用与人工养殖,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以三叶虫萤末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幼虫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密度的叠背现象,采取LY-WN超清显微系统拍照分析了三叶虫萤幼虫的背腹部结构与足部结构。结果表明,三叶虫萤各龄幼虫均表现出独特的叠背行为,且按照叠背的重合度区分,可分为相对叠背和集群叠背。叠背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叠背率与种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358。三叶虫萤幼虫的足含有较多的刚毛,且跗节延伸有倒勾;背部较宽,且具有起伏和分节结构;腹部含有大量小而细的刚毛和起伏结构。因此,三叶虫萤幼虫的叠背行为可能与足部结构、背腹部结构、接触时间、种群密度具有较大关系,且幼虫的叠背行为可能对其栖息、防卫、取食、迁移等行为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加源 《昆虫学报》1980,(3):338-340
樟萤叶甲(Atysa cinnamomi Chen)属鞘翅目,金花虫科(Chrysomelidae),是樟树主要害虫之一。经三年的调查观察和防治试验,获得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分布和危害情况 樟萤叶甲目前只在我省个别地区的樟树纯林中危害,食性专一。成虫和幼虫蚕食叶肉,残留叶脉(见图)。成虫于四月上旬大量出现,先危害嫩叶,叶被食光则啃食嫩枝皮层引起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萤叶甲亚科两个新种,分隶于凹翅萤叶甲属Paleosepharia Laboissière和隶萤叶甲属Lirotis Weise.前者采自云南贡山,后者采自四川峨眉山。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四川长宁位于奥陶纪华南陆块西部,临近奥陶纪康滇古陆,早及中奥陶世充足的陆源供应和局部快速沉降,在该区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长宁双河剖面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地层共发现有三叶虫6科8属18种,根据共生笔石,初步建立区内大官山组(弗洛期—达瑞威尔最早期)和大沙坝组(达瑞威尔期)的三叶虫序列。除Asaphidae科的Liomegalaspides的分布几乎贯通两组的始终(filiformis-murchisoni带)外,Nileidae科的Psilocephalina和Psilocephalops分布局限于approximatus-eobifidus带;Taihungshaniidae科的Taihungshania高度分异,共有4种之多,分布于approximatus-hirundo带;Calymenidae科的Neseuretus也有4种之多,分布于hirundo-clavus带和intersitus带;Trinucleidae科的Hanchungolithus sp.分布于clavus-austrodentatus带;Leiostegiidae科的Pseudocalymene包括2种,分布于intersitus-murchisoni带,Annamitella sp.分布于murchisoni带。基于Zhou等(2011)对大官山组的三叶虫相所做研究,根据各层段三叶虫的组成、优势分子和分异度,认为approximatus-filiformis带的三叶虫属于Psilocephalina相(白云质泥岩),eobifidus-suecicus带三叶虫属于Taihungshania相(页岩、粉砂质页岩),hirundo带三叶虫属于Neseuretus相(粉砂质页岩),clavus-austrodentatus带三叶虫属于Liomegalaspides相(钙质页岩),大沙坝组(intersitus-murchisoni带)主体层段的三叶虫仍以Liomegalaspides占优,三叶虫相类型应与下伏地层(clavus-austrodentatus带)相同。长宁地区弗洛期—达瑞威尔期的岩相和生物相指示了向上逐渐加深的浅水内陆棚环境,但是即使在大坪期和达瑞威尔期的较大海侵期,水深仍应在70m以内。长宁双河的三叶虫多样性在hirundo带达到一个峰值,以Neseuretus(Calymenidae)和Hanchungolithus(Trinucleidae)为代表的Whiterock动物群在剖面中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8.
1977—1981年,作者曾四次到四川省峨眉山进行考察。发现山蛭一新种,现记述于后。 峨眉山蛭Haemadipsa emeiensis, sp. nov. (图1) 正模和副模15,四川省峨眉山,1,700米,1977年9—10月。其他副模32,1979、1980、1981年的7—8月,采自峨眉山的九老洞、晒石岩、大塆顶等处。模式标本存放于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体呈半圆柱状,背面略隆起,腹面扁平。中等大小,体长11—29(平均19.2)毫米,体宽3—6(平均4.6)毫米,后吸盘直径2—5(平均3.0)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淡黄褐色,腹面颜色较淡。体的背面和腹面均有大小不等并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背腹两侧的黑斑点前后密集连结成一条黑色的纵纹。背面正中两列感觉突的外侧从前到后有一条淡黄色条纹,其上一般无任何斑点。  相似文献   

9.
兰科植物区系中一些有意义属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兰科植物中一些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典型分布属(或亚属)的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提出此两个植物亚区在我国四川省境内是以峨眉山和岷江为其分界,及这条线的走向是从南坪(九寨沟)、松潘(黄龙寺)、茂汶、灌县(光光山)、宝兴、二郎山(天全以西)、峨眉山、石棉、西昌、德昌、米易至攀枝花市。  相似文献   

10.
杨星科 《昆虫学报》1991,34(3):349-351
额凹萤叶甲属 Sermyloides 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它以头部额唇基区凹陷、其中有一些隆起为属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东洋区分布属。目前本属世界已知21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本文又增  相似文献   

11.
<正>做一只冒牌三叶虫的感觉真是——太糟糕了!是的,这就是总被认错的三叶虫红萤的心里话。至于为什么,还得从真正的三叶虫说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之一,三叶虫早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在地球上,一直到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它们大多栖息在浅海底部,也有的在远洋中过着"随波逐流"的自在日子。从出土的化石分析,这种纵横海洋亿万年的节肢动物长得很有特色:身体分为明显的头、胸、尾三部分,坚硬的背甲被两条纵向的沟"切"成大致相等的三块,看上去好像三片细长的叶子。很显然,三叶虫红萤正是由于身披一副相似  相似文献   

12.
报道四川省峨眉山地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 (Ching) X. C. Zhang & R. Wei]的新分布记录及其野外生存环境和现状。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论述了目前光叶蕨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苏昆山早寒武世三叶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79年江苏第六普查勘探大队于昆山玉山镇2号钻井岩芯中获得了丰富的早寒武世三叶虫化石,这是继昆1井取得丰富的中、晚寒武世三叶虫之后又一重要发现,由于这些资料的取得,为本区寒武系提供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三叶虫资料。长期以来,在下扬子地区除宁、镇外,在镇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未有寒武系的报道,所以昆山寒武系三叶虫的发现十分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4.
段冶 《古生物学报》2004,43(1):63-71
文中描记 3个多节类三叶虫新种 :Hardyoidesdamaensissp .nov .,Meringaspisdamaensissp .nov .,andRhyssometopus (Rostrifinis)nitidussp .nov .,均产自湘西凤凰花桥组中部。同时描记首次在江南斜坡带中发现的Erixanium一属的保留命名种Erixaniumcf.E .sentum。Erixanium是全球性分布的多节类三叶虫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榆黄毛萤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Mots.)是近年来在新疆新发现的榆树食叶害虫,本文经对其生物学习性的研究,为该害虫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室内外连续2年的观察,较系统研究了榆黄毛萤叶甲在吐鲁番市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发生动态。【结果】榆黄毛萤叶甲在吐鲁番市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老树干基部树缝内、干基部土缝内群集越冬。翌年3月底开始出蛰,并以榆树嫩芽补充营养,4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各代幼虫分别于4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下旬和9月中旬发生,各代间世代重叠。5种颜色的光源对榆黄毛萤叶甲诱集试验结果表明,榆黄毛萤叶甲有较强的趋光性,蓝光对其诱集效果最好。【结论】榆黄毛萤叶甲在吐鲁番市3月至10月间,以成虫和幼虫对榆树不间断为害,且有世代重叠现象,4月、5月为该害虫防治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在玉米Zea mays (禾本科)花丝上群聚取食。双斑长跗萤叶甲主要以成虫在玉米叶片、花丝及幼嫩籽粒,特别是取食咬断玉米花丝,甚至把花丝咬食光,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授粉灌浆或授粉推迟,影响结实和灌浆,咬食子粒诱发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期报道了中国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及Wolbachia感染研究(pp. 730-742)。本照片由王振营于2012年9月摄于黑龙江291农场。  相似文献   

17.
该文报道了铁线蕨属(AdiantumL.)3个种的分布新记录,其中梅山铁线蕨(A.meishanianum)发现于云南西双版纳和普洱,苍山铁线蕨(A.sinicum)发现于云南石屏和四川盐源、屏山、渡口、乐山,孟连铁线蕨(A.menglianense)发现于广西百色和云南西双版纳、楚雄、玉溪。对分布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补充,比较了分布新记录种与其近缘种的分类特征,提供了铁线蕨属鞭叶铁线蕨系基于rbcL序列的邻接树(NJ树),并编制了该系完整的检索表(包括9个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萤叶甲属的研究(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萤叶甲属Meristata 为Chapuis 1875年所建立,是东洋区分布的属,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藏两省,中名以其体大型而得。目前全世界已知11种,中国有9种。本文对本属征进行了重新厘订,并对中国种类做了系统的研究及记述,它们是褐大萤叶甲Meristata dohrni (Baly), 长大萤叶甲Meristata elongata (Jacoby), 黑斑大萤叶甲Meristata fallax (Harold), 黑胸大萤叶甲Meristata fraternalis fraternalis (Baly), 黑胸大萤叶甲云南亚种Meristata fraternalis yunnanensis (Laboissiere), 象牙大萤叶甲Meristata pulunini (Bryant), 四带大萤叶甲Meristata quadrifasciata (Hope), 六斑大萤叶甲Meristata sexmaculata (Kollar et Redtenbacher), 黄腹大萤叶甲Meristata spilota (Hope)。亦对Meristata fraternalis yunnanensis 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其鞘翅斑点及其雄性生殖器形状将原Meristata yunnanensis 降为Meristata fraternalis 的亚种。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新邵早石炭世岩关阶一个新的三叶虫及其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三叶虫,属砑头虫科(Proeti-dae)。砑头虫类是三叶虫中的一个大类。有意义的是,当三叶虫在晚古生代渐趋消失时,砑头虫类则恰是一个兴旺时期,而且分布广泛,因此是地层(特别是石炭系)对比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欧洲,有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砑头虫的研究,论著颇多。过去,我国在这方面采集少,因此起步较晚。从我国各地的陆续报道(各大区古生物图册)中看,砑头虫类三叶虫在我国石炭纪地层中含量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20.
条背萤的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形态观察发现,条背萤成虫橙黄色, 鞘翅末端灰黑色;发光器均为白色,雄虫发光器位于第5、6腹节,位于第5腹节的发光器呈带状,第6腹节的发光器呈“V”字形;雌虫的发光器呈带状,位于第5腹节;卵椭圆形,橙黄色。幼虫有两种形态,1~2龄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幼虫具有一对发光器,位于第7腹节腹面;初蛹期仍保留幼虫形态的发光器,后呈现成虫的发光器,两种形态的发光器并存直至羽化。对条背萤生活史及习性调查发现,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在25℃下,条背萤预蛹期平均为6.17天,蛹期平均为4.43天。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日落后的1 h内是条背萤成虫闪光求偶的最盛期。卵期平均12.5天。幼虫的猎物为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等,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利用光谱仪对条背萤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发现,条背萤的萤光光谱为425~603 nm,峰值为504 nm,颜色为黄绿混合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