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由于行为隐蔽,野外调查较困难。于2011年1月—2017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广东北部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监测,共拍摄到54种鸟,其中在南岭、车八岭和南雄分别拍到鸟类47种、27种和21种。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优势鸟种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4种,并且三地差异非常显著,以南岭最高、南雄最低;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32只,但三地差别不明显。在广东北部森林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种类比周边地区多,与安放的红外相机数量多、拍摄的时间长有关。依据本研究和近年来在广东北部的鸟类调查结果推断,广东可能已经没有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刘阳  何芬奇  危骞 《动物学杂志》2011,46(3):142-143
白点噪鹛(Ianthocincla bieti,以往一段时间内曾多用Garrulax bieti),系由法国动物学家mile Oustalet(1844~1905)于1897年依据Père Jean AndréSoulié神父得自云南西北部"Tsékou"的单一性别未定标本、以法国传教士Félix Biet的姓氏而命名,并指出它在形态上与大噪鹛(I.maxima)、眼纹噪鹛(I.ocellata)以及斑背噪鹛(I.lunulata)近似,且更相似于后者"[1]。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是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的基本任务之一。2014年1月—2018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共布设39个不同相机监测位点(26个公里网格),累计3 039个相机捕获日,共获得照片2 162张,视频774段,独立有效记录723条,共鉴定出兽类4目11科19种和鸟类3目8科2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6种和近危(NT)2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前7种野生动物依次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8.9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5.1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4.11)、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1.50)、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1.42)、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0.87)、花面狸Paguma larvata(0.87)。调查中记录到的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小麂Muntiacus reevesi 2种兽类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 7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将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通过红外相机持续监测获得的资料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西藏自治区亚东县、错那县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时,拍摄到了细嘴钩嘴鹛Pomatorhinus superciliaris(又称作"剑嘴鹛")、大长嘴地鸫Zoothera monticola和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并查找以往的观鸟记录,确认为西藏自治区鸟类分布新记录。4月14日,安放在亚东县海拔3 000 m的1台红外相机拍摄到  相似文献   

5.
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期间,共累计4442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03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83张,共4目9科16种;鸟类独立有效照片320张,共9目23科46种;保护区内兽类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是黑领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2种,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6种,分别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草鸮(Tyto longimembris)、红角鸮(Otus sunia)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外相机在灌丛中拍摄率最高,在草甸中拍摄率最低。通过稀疏外推曲线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估计可得,保护区实际的物种数远大于监测到的物种数,因此有待继续进行长期监测。通过物种与相机位点的PCA排序图可知,各个相机位点和物种的相关性较强。调查结果为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为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检索《中国动物志·鸟纲》和《中国鸟类分布名录》(2版),记录有模式种(亚种)产地为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的鸟类模式种11种,包括单型种5种,即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棕噪鹛(Garrulax berthemyi)、白喉林鹟(Cyornis b...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近期曾梳理赤尾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milnei milnei)自戴维神父1874年命名以来的相关报道,揭示出该鸟近数十年来在野外的高稀缺性。为此,2015年3月至10月,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展开专项野外调查达20余次,并在保护区海拔1 700 m以上地带29个位点安放了57台红外触发相机,以期发现该鸟的现存证据。遗憾的是,无论是野外调查还是本次红外触发相机的照片/录像记录,并扩延至保护区自2009年10月以来300余台红外触发相机的全部记录,均未能发现或甄别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的存在。据此,作者提出赤尾噪鹛指名亚种当前的受胁程度当在极危(CR)与野外(功能性)灭绝(EW)之间。  相似文献   

8.
婺源黄喉噪鹛( 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19年9月,法国植物学家F.Courtois神甫在我国江西省婺源县(该县当时隶属安徽省)采到两号噪鹛标本,1923年,法国鸟类学会主席M.A.Ménégaux将这两号性别不明的标本命名为噪鹛属一新种Garrulax courtoisi.1930年,Berlioz在对噪鹛属进行系统分类时,将它同英国人Godwin-Austen依据印度阿萨姆邦马尼普尔河谷(Munipur Valley)标本命名的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合并,视其为后者种下的一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  相似文献   

9.
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是中国特有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数量稀少(雷富民,卢汰春,2006).丽色噪鹛Garrulax formosus分布于我国中部至越南北部,国内罕见于四川中部及西部、云南北部及广西,常结群栖息于海拔900~3000 m的山区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约翰·马敬能等,2000).目前关于这2种噪鹛的野外繁殖资料非常匮乏.  相似文献   

10.
正采用夜鹰HD-SG-009红外相机对宁夏泾源县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及地面活动的鸟类进行监测期间,于2018年6月10日在二龙河林场安放的红外相机(35°16′24.35″N,106°20′56.84″E,海拔2 535 m)拍摄到一种雀形目鸟类(图1a)。该鸟除翅和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全为橄榄褐色;嘴橘黄色,眼圈黄色,腿和爪暗肉色。2019年3月9日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24′19.38″N,106°23′13.08″E,海拔1 782 m)拍摄到一种雀形目鸟类(图1b)。其额、头顶、枕、眼先、眼周均为黑色;耳羽灰褐或棕褐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土  相似文献   

11.
江西金盆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之间的过渡区域,是连接两大山脉的生态廊道。为深入了解该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保护区内布置16台红外相机作为固定监测点,累计工作6 720个相机日。共拍摄到照片10 666张,其中独立有效照片479张,鉴定出物种21种,分属7目14科,其中兽类9种,鸟类12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蛇雕Spilornis cheel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江西省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画眉Garrulax canor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鼬獾Melogale moschata、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黄腹鼬和斑林狸为保护区新记录。相对多度前5位物种为白鹇、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小麂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显示,金盆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与周边3个自然保护区为密切关系(60%);金盆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与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为周缘关系(40.83%),与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疏远关系(39.29%)。研究结果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长期的鸟兽资源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浙江龙泉发现斑尾鹃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7月11日,在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梁岙村(27°54′19.30″N,119°11′6.90″E)利用红外相机(Ltl 6210)拍摄到2只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图1)。尽管斑尾鹃鸠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书中的分布图覆盖了部分浙江省(约翰·马敬能等2000),但《浙江动物志·鸟类》(诸葛阳1990)、《中国鸟类分类与分  相似文献   

13.
2016年9月-2017年2月、2018年4-8月对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位分析了园内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3种优势鸟类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3种鸟类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整体相近,分别为0.862 1、0.793 7和0.866 7,从季节来看,黄臀鹎较平稳,麻雀夏季最宽、冬季最窄,白颊噪鹛夏季最窄、秋季最宽。空间生态位宽度为:黄臀鹎(0.604 9)>白颊噪鹛(0.387 6)>麻雀(0.215 8),它们在人工生境中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3种鸟类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高,在时间上,白颊噪鹛和麻雀重叠度最高,达到了0.985 3,在空间上,黄臀鹎和麻雀重叠度最高(0.873 2),其次为黄臀鹎和白颊噪鹛(0.831 6),最低的为麻雀和白颊噪鹛(0.481 1)。3种鸟类均为城市适应种,在不同维度的生态位上通过行为空间、食性、巢址选择、生境垂直和水平分布分离等多种方式形成系统的生态位分离,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以达到共存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Gould)和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igerus(Hodg-son)是鹟科画眉亚科中的一对亲缘种。两者形态非常相似,其彼此间的区别特征,就国内所获得的各亚种进行对比,可列示如表1。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常见鸟类食性的季节性动态,2014年8月—2015年8月观察记录了常见鸟类的组成、食物种类及取食频率,统计分析了其食物的种类组成。采用Levins指数和相似性百分率指数计算了5种常见留鸟的食性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鸟类均为留鸟,分别是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麻雀Passer montanus、乌鸫Turdus merula和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2)5种鸟类对植物性食物种子的取食频率最大,为55.33%;3)白颊噪鹛的食性受季节影响最小,白颊噪鹛与乌鸫在夏季的食性最专一,白头鹎、麻雀与珠颈斑鸠在春季的食性最专一;4)5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较高,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为乌鸫和麻雀(79.9%)。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其中1台红外相机(位置信息:114°14′54″E,31°56′10″N,海拔268m)于2019年3月19日拍摄的一段视频中记录到1只鸫科(Turdidae)鸟类。该鸟头和颈部灰色,背部及腹部栗红色,飞羽及尾羽黑色,喙黄色。经查阅《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等2019)、《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等文献,确定其为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雄鸟。因从视频中未观察到更多该鸟的形态特征,不能确定其所属亚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6日,笔者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118°48'00"~118°53'04"E,32°01'57"~32°16'15"N)进行鸟类调查时,于水榭景点一侧行道树(悬铃木)上发现2只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eger)并拍摄照片.  相似文献   

18.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2,23(4):311-314
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云南原记录有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ailaoshanensis).  相似文献   

19.
邓玥  彭科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动物》2022,(2):185-195
2012年7月—2019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林下鸟兽物种开展持续监测,共设置红外相机150台,共计82个有效监测位点,31 439个有效相机日,获得33 579张照片和13 712段视频,独立有效记录2 052次,识别4目12科19种兽类,4目8科23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7种、鸟类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种,易危(VU)物种7种,近危(NT)物种2种。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为保护区新记录。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和四川...  相似文献   

20.
灰腹噪鹛(Garrulax henrici)是中国的特有鸟种,也是噪鹛属中繁殖行为研究较少的物种之一。2016年4—7月,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内进行了灰腹噪鹛的繁殖生态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其求偶期日行为节律,用红外相机监测孵卵期3巢和育雏期2巢灰腹噪鹛的行为。结果表明:灰腹噪鹛4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2~3枚,卵长径29.6±0.4mm,短径20.3±0.17 mm,卵重6.66±0.12 g;灰腹噪鹛75.0%的巢树为针叶树,12.5%为阔叶树,8.3%为灌木,4.2%为禾本科;灰腹噪鹛营巢成功率为86.7%,孵化成功率为60%,繁殖成功率为43.3%,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因素是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求偶期灰腹噪鹛觅食行为占总时间的32.03%,移动占29.27%,上午觅食、移动及鸣唱行为达到高峰,下午休憩行为偏多;孵卵期的主要行为是卧巢孵卵,占总时间的85.31%,翻卵占5.02%;育雏期亲鸟理巢行为占39.74%,卧巢占35.92%,喂食频率平均为2.95次·h-1,灰腹噪鹛单亲喂食频次多于双亲共同喂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