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鸟类多样性研究可以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的思路与可靠的依据。2020-2022年对甘肃省碌曲县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目12科4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有2种调查鸟类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4种被列为近危等级(NT)。依据居留型可将调查鸟类划分为夏候鸟(21种)、冬候鸟(7种)、旅鸟(12种);依据《中国动物地理》,调查到的鸟类以全北型(11种)与古北型(11种)最多,其余为高地型(3种)、东洋型(6种)、中亚型(1种)、东北型(1种)、不易归类型(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最高的年份是2022年。本结果为保护区湿地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维护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为我国特有树种,为了解其种群生存现状及动态特征,以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则岔沟的紫果云杉天然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种群结构图,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理论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与动态,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本区域紫果云杉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种群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冠幅结构总体均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幼苗、幼树储量丰富,前期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存活曲符合Deevey-Ⅲ型。生存分析也说明紫果云杉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稳定的特点。竞争和自疏作用造成的幼苗、幼树存活率偏低是影响紫果云杉种群自然更新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种群动态指数Vpi0,表明种群属于增长型,V'pi趋近于0,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紫果云杉个体数均有所增加,种群呈一定的增长趋势。说明该保护区的成立使本区域紫果云杉种群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该种群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能实现自然更新且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紫果云杉种群更新主要受制于建成限制,幼苗、幼树存活率过低,可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来促进种群更新与增长,而保护幼苗生存环境并提高幼苗质量和存活率才是种群更新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5目20科56种、兽类5目12科2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13种。鹰雕为贵州省新记录,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眉鸫(Turdus obscurus)等10种为保护区新记录。(2)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保护区物种以东洋型(41.67%)为主,南中国型(29.76%)次之;东北型(2.38%)最少。(3)区内4种主要兽类中,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主要在傍晚活动;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变化,春秋季集中在午间活动,夏季集中在早上活动,冬季则呈现活动双峰,分别是在8:00–10:00及16:00–18:00之间;豪猪(Hystrix brachyura)主要在20:00–24:00之间活动;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秋冬季集中在14:00–16:00活动,而春季则在早上10:00–12:00之间较活跃,夏季也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是在12:00–14:00及16:00–18:00。2种主要雉类的活动节律明显不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春夏季都较为集中在午间活动,而秋季主要在6:00–8:00之间;红腹角雉春夏两季活动高峰在早上,秋冬季则是在14:00–16:00之间活动频繁。本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促进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相似文献
5.
6.
2016年6月-2017年5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研究了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活动节律,以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得到的兔狲分布点为数据源,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兔狲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1)兔狲分布在海拔3 780~4 956 m的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生境,其中87.2%的分布点位于海拔4 500 m以上;(2)日活动差异指数为0.071 2,昼行性指数为0.34,兔狲的活动高峰为05∶00-07∶00和20∶00-22∶00;(3)增强型植被指数2年最大值均值、海拔、平均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兔狲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兔狲偏好在海拔4 000 m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流石滩生境活动,保护区兔狲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6%。本研究充实了兔狲的生物学、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丰富生物编目, 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 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1种, 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 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 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 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 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 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 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 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 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 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 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 ±5.64)和针阔混交林(3.75 ±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 ±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P <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动物》2017,(4)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其生存策略的重要前提。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10种最常见兽类的季节性节律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在夏季活动最频繁,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野猪Sus scrofa在秋季活动最频繁。通过分析松鼠的年活动节律,推测其可能为2013年11月人为放生至保护区的新物种。(2)果子狸、中华斑羚、猪獾、豹猫和野猪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北花松鼠、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岩松鼠为昼行性动物。(3)依据兽类探测红外相机的行为表现,发现不同种类动物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回避或受到吸引的行为。研究表明,红外相机是一种长期监测林地兽类活动节律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为制定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为揭示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采用随机调查法对该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共有大型真菌40科88属180种,其中子囊菌门2科4属10种,担子菌门38科84属170种;(2)优势科为多孔科、牛肝菌科、红菇科、侧耳科和口蘑科,共计93种,占总种数的51.67%;(3)优势属为红菇属、牛肝属、云芝属、香菇属、小孔菌属、马勃属,共计38种,占总种数的21.11%;(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成分(72.72%)、泛热带成分(15.91%)、北温带成分(10. 23%)和东亚-北美分布成分(1.14%);(5)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种(53.3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1.67%)、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11.11%)、北温带分布种(10.00%)、东亚分布种(3.33%)、中国-日本共有种(3. 33%)、中国特有种(2. 78%)、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1. 67%)、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 11%)、欧亚大陆分布种(1.11%)及温带分布种(0.56%) 11个分布类型。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对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7种,隶属于9科3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亚种),隶属于12科4目.其中,两栖动物13种(亚种),隶属于7科2目;爬行动物14种(亚种),隶属于5科2目.该保护区物种组成较丰富,没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马边县新纪录9种,大鲵已被收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大凉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大鲵和大凉疣螈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保护区和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Sorenson指数为36.7%. 相似文献
16.
17.
江西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4年6月上旬和8月下旬两次对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的江西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表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31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3科.其中两栖纲1目5科11种;爬行纲3目8科20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67.65%.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省,此次调查发现的斑腿泛树蛙和舟山眼镜蛇为该动物地理省的新分布记录.最后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6--2010年期间,对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研究。采集到蝶类标本共计4800余号,经过整理鉴定出蝶类230种及亚种,隶属10科24亚科126属。其中36属71种为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30.87%;眼蝶科有46种,占20.0%;灰蝶科有37种,占16.1%,为次优势类群;喙蝶科、蚬蝶科为单属单种,属于罕见类群;其他各科为常见类群。在230种蝶类中,属于古北界的种类占总种数的26.5%,属于东洋界的种类占总种数的5.7%,两界兼有种类和广布种类占总种数的67.8%,即广布种类成分最多,东洋界成分最少。230种蝶类隶属126属,其中单种属有75个,占总属的59.5%,包含的种类占总种数的32.6%;多种属有51个,占总属的40.5%,包含的种类数有155种,占总种数的67.4%;属种比值系数为0.548。结果表明,该地区蝶类区系以单种属为主。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7月—2017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20个监测位点,累计3 333个相机监测日,获得照片2 355张,视频1 867段,独立有效记录共计436次,共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7种和鸟类2目8科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种、易危(VU) 5种和近危(NT) 1种。调查中发现岷山山系的新记录1种: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兽类相对丰富度指数(RAI)从高到低依次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2. 3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 83)、野猪Sus scrofa(1. 17)、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1. 0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0. 21); RAI最高的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如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 21)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1. 05),其次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将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