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本文记述的材料系作者和我队陆相盆地研究组储澄、黄宗和等于1982—198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实测坪岭一古城剖面(以下简称坪岭剖面)黄坑组和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采集的。共生的主要化石有恐龙蛋、轮藻和介形类。文中描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有3属3新种,它们为确定上白垩统的地质时代,划分与对比地层提供了新依据,同时也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分布积累了素材。对文中图版摄影者吴为敏、李松柏和标本的辛勤采集者储澄等,在此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很显著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统治了几乎一亿四千万年的恐龙绝灭。然而这次绝灭仅仅是地球历史时期若干大的绝灭中的一幕。科学家根据消失了的生物科的百分比,指出在显生宙(最近五亿七千万年中)有五次大的动物绝灭:寒武纪末期、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有人认为第一次大绝灭是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而不是寒武纪末期。白垩纪末期是第二个大的绝灭。  相似文献   

3.
徐钦琦 《化石》2003,(2):26-28
在地球的历史上至少存在着 16种不同层次的大年 (米切尔 ,1976)。其中对生物界的演化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大年约有下列 6种 :宏年 ,代年 ,纪年 ,世年 ,期年 ,事件年。在上述 6种层次的大年的冬末 ,生物界都发生了绝灭事件。如在 3个宏年的冬末 ,世界上曾分别发生过 3次著名的大绝灭事件。在前一讲已经对此做过系统的介绍 ,故这里不赘述了。在每个代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影响也不小。如发生在中生代年冬末的恐龙大绝灭事件 ,可谓妇孺皆知。在 12个纪年的冬末 ,绝灭事件的规模还相当大 ,如奥陶大绝灭、泥盆大绝灭、三叠大绝灭等皆被古生物学家归…  相似文献   

4.
刘凯  高学鲁  李力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424-3432
海水中铂族元素(PGEs)的含量和赋存形态与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风险密切相关,但如何确定海水中PGEs的含量和形态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螯合树脂对特定元素和特定配体结构的识别特性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综述了海水中铂族元素赋存形态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螯合树脂吸附铂族元素的机理,并对比了不同类型螯合树脂对铂族元素的富集.结果表明: 海水中PGEs的无机络合形态主要由[MCl3OH2-]/[MCl42-](M=Pt、Pd)及M(OH)33-n(n=3~6)(M=Rh)组成;螯合树脂对PGEs的不同络合形态有一定的识别性;氮-硫型螯合树脂是研究实际条件下海水中PGEs的理想树脂.  相似文献   

5.
对宿县夹沟地区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三山子组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有δ^13C和δ^18O的负异常,亲铁元素、亲铜元素的正异常。这些异常与生物群面貌的变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据此认为研究区在寒武纪末可能存在灾变事件。同时,考虑到寒武纪末和奥陶纪初生物群面貌的重大差异,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认为寒武纪末期可能存在全球性的重大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6.
高杰  李锐  李今今  张莉  季宏兵 《生态学报》2016,36(5):1409-1420
研究了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SOC)更替的因素及其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关系。选取黔北新蒲地区的两个白云岩风化剖面,以粒度分布、有机碳δ~(13)C和元素质量迁移系数为基础,对该区域红色风化壳中有机碳及δ~(13)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该区土壤分级后粉粒(5—50μm)含量占50%—80%,粘粒次之,砂粒最少;δ~(13)CSOC值介于-26.4‰―-23.6‰,且分级后的土样和原样中δ~(13)C值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均减小,各粒级间差异不明显;草地覆被的剖面中铁、钾、钡、钒和锌表现出一定的富集,钠和钴在风化原岩处有一个富集端点,锰在岩粉处富集,镁、钙则完全迁出土体。而耕地剖面中,钒和锌呈现一定程度富集,铁、钾在岩土界面富集,钴在风化原岩富集,而钡在表层微弱富集。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组合:下部组合以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上部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在区域上可以与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内蒙古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海拉尔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9.
彗星和生命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也就是由含有碳、氢,有时还含有氮和其他的元素构成的。科学家们长久以来就设想,地球上的有机物是由彗星或流星(即很小的行星)带到地球上来的。现已经在哈雷彗星和南极洲发现的陨石上找到了少量有机化合物。有人也许会问:难道彗星和流星穿过大气层的时候有机化合物没有被烧掉吗?可能会被烧掉。可  相似文献   

10.
杨睿  赵祺 《化石》2005,(2):38-39
乳齿象、大角鹿、剑齿虎,这些哺乳动物曾在地球上构成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类似这些体重大于44公斤的动物群体被称之为大动物群。57万年前,大陆上栖息着的大动物群超过150属,然而到了1万年前,至少已有97属绝灭了。解释这场绝灭有着不同的学说;较占优势的分别有: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变化以及两的相互作用。现今,来自最新的气候学、生态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的证据又是如何解释史前这场对大动物群发动的“政变”呢?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的恐龙蛋是在地磁极性带 29R 的中、下部,也就是说在白垩系—第三系交界之前20~30万年期间绝迹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所有已发现的蛋壳中,绝大多数蛋壳的厚度和显微结构都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例如根据随机取样统计,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蛋壳异常结构的出现率,最高可达75%.产生病态恐龙蛋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发生在现生鸟类的相同病理特征来解释.进一步分析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Pb, Cu, Mn 等9种元素丰度变化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峰值, δ~(18)O 也出现正异常.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突然的变化妨碍了正常蛋壳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恐龙的绝灭.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0~30万年.  相似文献   

12.
中生代时期的地球,曾是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天下。这些不可一世的世界主宰,在较为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竟然都一个个先后退出了生物历史的大舞台,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这一次生物大绝灭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科学家提出许多假说,但都不是无懈可击。最近又提出一个听起来很怪的新假说:当时全球性气候变冷,爬行动物的后代性别单一,找不到配偶,自然也就断子绝孙了。  相似文献   

13.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但我对地球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很感兴趣。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研究和发现作出了许多种推测,可分为渐变说和灾变说两大类。我因为爱好天文,所以对灾变说更为关心。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的生物类群大规模绝灭一般都发生在比较大的地层时代界线上,特别是在震旦纪、奥  相似文献   

15.
在距今11 000年前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曾发生过一场生物大绝灭。因为它已被科学家研究得比较清楚 ,所以在1971年 ,它便被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劳普和斯坦利写进了教科书《古生物学原理》。作者称它是“新生代时唯一的大规模成群绝灭事件”。1978年此书被译成中文在北京的地质出版社问世。可惜它只是一本教科书 ,所以读者十分有限。同时 ,我在下文将介绍 ,世界各国学者热烈地讨论这一事件的时间是20世纪的60 -70年代 ,那时中国正值十年动乱。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我国的大多数人对于这次大绝灭是比较陌生的。1998年 ,孙…  相似文献   

16.
南京栖霞山地区树木元素富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树木元素富集系数(T/S)来研究南京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区树木—土壤系统中元素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树木对土壤中K、P二个元素的吸收基本与树种和开矿活动关系不大。黑松对Cr、Al,马尾松对Mn、Pb、Co、Ni、枫杨对P,刺槐对Mg、Na,Ti,栎对Zn、Ca、K、Fe、Sr、Ba、V,槐树对Cu均有最大的富集系数。黑松树龄对Co、K、Zn含量和Ca的富集系数有一定的影响。另外,Co—Ni、Sr—Ba的T/S曲线分别呈正相关,表现出这两组元素各自的地球化学共轭性。  相似文献   

17.
吕群昌 《化石》2000,(1):15-16
上几期我们谈了翼龙类的起源、适应空中飞行的骨骼构造特征、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等,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即翼龙类的绝灭问题。任何一个生命体都要经过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翼龙类也不例外。在白垩纪的末期(6500万年前),翼龙类与它们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以及水中霸王———鱼龙类、蛇颈龙类以及沧龙类等同时在地球上绝灭了。在地球的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但是,惟独在中生代与新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当时曾经横行一世的陆地霸王———恐龙类…  相似文献   

18.
为获取南岭生态保护区花岗岩风化壳的基础数据, 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 并初步选取石坑崆海拔1750 m 处的一个剖面采样, 室内进行色度、pH 值、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花岗岩风化壳发育较薄, 风化残余物质地较粗, 矿物组成以石英、正长石等抗风化能力较强的浅色矿物为主, 总体风化程度较低。样品的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分别为69.09—81.14、0.86—9.42 和12.1—23.23, 颜色以黄白为主。pH 值在4.42—4.74 之间, 均为酸性。化学元素含量相对母岩发生淋失或富集, 如轻稀土明显富集, 重稀土发生亏损。从剖面纵向变化看, 多数元素的丰度呈现顶、底部高, 中间低的特征, 与a*、b*值的变化基本对应; Si 等少数元素与L*的变化对应, 但与其他元素呈完全相反的趋势; pH 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综合分析认为, 当地凉湿的气候环境、良好的植被覆盖状况等, 是导致岩石风化速率慢、成土程度低的主要因素; 特有的自然环境下, 风化壳中的化学元素一方面随水介质向下迁移, 一方面因较强的生物作用而向上迁移, 同时不同元素对介质pH 值敏感度也存在差异, 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不同活动性的元素在剖面纵向分布上发生了分异。  相似文献   

19.
对化石记录的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生命物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约每隔二千六百万年就出现一次生物大绝灭现象。白垩纪末事件就是最明显的一例,其规模之大、殃及生物范围之广都是前昕未有的。生物进化理论把这种大绝灭解释为受生物自身发展规律控制的正常的交替演变现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从不同角度对周期性大绝灭的发生机理作出了新的解释。如超新星爆炸论、小行星碰撞论等都在科学界引起了一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新灾变论恐龙,这一盛极于中生代的庞然大物,一进入新生代,就迅速绝灭了。生物界于是进入由哺乳动物一直到人所统治的新生代。对于这一剧变,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间的界线粘土层含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降临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生物或古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衰退类群在量方面的异常变化,进而再审视当时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地质史中新生因素在基本性质方面有哪些变化,它们将对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地质史整体发展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