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A型GABA受体α1亚型(GABRA1)在癫痫患者病灶额叶及颞叶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 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GABRA1在癫痫患者病灶额叶和颞叶脑组织及对照组额叶和颞叶脑组织中的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表明, 对照组及癫痫患者额叶GABRA1平均相对表达强度为3.785±1.444和4.399±2.89, 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 对照组颞叶脑组织中GABRA1平均表达量是癫痫患者的4.5倍, 对照组及癫痫患者颞叶GABRA1平均相对表达强度为26.802± 8.983和5.986±5.07,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 难治性癫痫患者GABRA1表达在不同组织中的改变并非单一性改变, GABRA1表达量的改变导致癫痫的发生存在组织特异性; GABRA1在颞叶脑组织中的表达减少与癫痫的发生, 尤其是难治性癫痫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是难治性癫痫致病的因素之一. 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R-134、CREB、pCREB在癫痫大鼠海马及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难治性癫痫患者及非癫痫对照组颞叶组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及空白对照组海马组织中,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croRNA-134(miR-13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EB及p CREB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脑颞叶皮质及大鼠海马区CREB、p CRE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134表达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在癫痫模型组中点燃后3、7、14、60 d明显降低(P〈0.05),1 d与30 d表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癫痫模型组CREB在3、7、14、60 d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pCREB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皮质及癫痫动物海马中miR-134表达下降,CREB、pCREB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癫痫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大明  李春梅  王凤军  侯晓华  韩占强 《生物磁学》2011,(18):3555-3557,3585
目的:研究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海马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5例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手术中切除的海马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DNFmRNA表达,并与3例非海马硬化TLE患者对照。结果:与非海马硬化组比较,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的BDNF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BDNFmRNA表达表达增高,可能在海马硬化和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海马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5例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手术中切除的海马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DNF mRNA表达,并与3例非海马硬化TLE患者对照。结果:与非海马硬化组比较,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的BDNF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海马硬化的难治性TLE患者海马组织中BDNF mRNA表达表达增高,可能在海马硬化和难治性颞叶癫痫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前及临床证据表明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抗癫痫干预后难治性癫痫儿童体内肠道菌群分布发生改变;动物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癫痫发病及抗癫痫疗效存在因果关系。临床上益生菌的添加可能增强抗癫痫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也影响临床的抗癫痫疗效。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内源性机制(如改变神经递质含量等)及外源性机制(如感染和损伤等)改变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代谢、遗传、免疫和感染等。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癫痫发病和抗癫痫效果的相关研究,阐述肠道微生态在儿童癫痫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睡眠节律紊乱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及受体(GABRA1)的影响,初步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强度电针的效应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失眠大鼠下丘脑GABRA1 mRNA表达改变.研究发现,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细胞染色较浅,且表达量减少,GABRA1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经电针治疗5 d后,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神经元染色较深,表达量较多,GABRA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2 V电针刺激作用比1 V电针刺激更为明显.结果表明电针可增加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及受体的表达,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且2 V电针刺激效果优于1 V电针刺激.  相似文献   

7.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受损细胞膜、轴索生长和突触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在外伤、中毒、免疫应答以及痫性放电引起的脑部损伤的病灶组织中都存在载脂蛋白E表达的上调现象.载脂蛋白E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量与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载脂蛋白E的异常可能是难治性癫痫产生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儿童失神癫痫的默认模式网络的结构连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结构连接是其功能连接的物质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失神癫痫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中的功能连接发生了改变.为了探索这些改变相应的结构基础,对11名儿童失神癫痫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使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纤维束追踪技术,构建了每个被试DMN脑区间的纤维束连接.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试的DMN网络中一致发现后扣带/楔前叶到内侧前额叶、后扣带/楔前叶到左右双侧的内侧颞叶都存在纤维束连接.通过两组间统计比较这些纤维束连接的平均长度、连接强度、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ic,FA)值和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值等参数,发现患者组的后扣带/楔前叶到内侧前额叶纤维束连接上的平均FA值及连接强度都显著降低,而平均MD值显著增加,并且其FA值与癫痫病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些改变可能影响了患者DMN网络的功能连接.本研究结果为DMN功能连接异常提供了相关的结构上的依据,提示后扣带/楔前叶到内侧前额叶的连接异常可能在儿童失神癫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esial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大脑血流灌注(perfusion)的改变情况。在静息态下,采集了30例内侧颞叶癫痫伴单侧海马硬化发作间期患者(其中左侧16例,右侧14例)及22例健康志愿者的ASL数据,并通过计算获取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BF,rCBF)及灌注不对称率(asymmetric index,AI)。癫痫病人与正常人的比较结果表明:左侧mTLE患者在两侧海马旁回、梭状回、额叶、颞叶和患侧海马回及岛叶,右侧mTLE患者在两侧海马回、海马旁回、额叶、颞叶和患侧杏仁核及岛叶,rCBF均有所下降,且患侧的下降程度和范围均大于对侧。说明mTLE患者的海马硬化可能导致了痫灶区功能异常,并通过癫痫的发作影响到全脑。  相似文献   

10.
婴儿痉挛症脑干信息传导障碍的混沌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是婴幼儿难治性癫痫。IS的发病机理至今也不清楚,目前比较一致的假说是:脑干是IS的责任结构,但该假说不能用神经生理学的传统方法来证实。从信息学的角度,婴儿弃挛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源自脑干神经信息传递障碍的脑干功能失调,为了证实这一论点,用可以反遇脑干传导功能的听觉诱发响应的相关维数,来评估脑干神经信息传导不同的功能状态,经过对IS患者、颞叶癫痫患者和健康人三个组的结果比较分析,表明IS患者脑干听觉诱发响应的相关维数明显低下,而颞叶癫痫患者该相关维数在颞叶病灶处最低。以上结果,证实了IS患者脑干神经信息传导功能障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金属硫蛋白-3(Metallothionein-3,MT-III)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饲养的藏羊脑组织及脑组织不同部位间的表达差异,随机选取高海拔地区(青海河南县)饲养的成年雄性藏羊6只和低海拔地区(甘肃临洮县)饲养的成年雄性藏羊3只,屠宰后分别在脑组织的颞叶、顶叶、延髓、小脑及松果体各部位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MT-III基因在藏羊脑组织及其不同部位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MT-III基因在藏羊脑组织各部均有表达,但不同部位相对表达量有差异;藏羊松果体中MT-II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部位(P0.01);饲养在高海拔地区藏羊的脑组织的颞叶、顶叶和延髓中,MT-II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饲养的藏羊(P0.01)。MT-III是在藏羊脑组织不同部位普遍表达的一种蛋白,其在颞叶、顶叶和延髓较高的表达量可能与该区域脑细胞对低氧及高辐射的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LGI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LGI1可以调节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对大脑分层和小脑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还能通过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兴奋性。LGI1可以结合细胞膜上的跨膜受体,改变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并影响癫痫的发病过程。总体来说,LGI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该文将从介绍颞叶癫痫入手,简要综述LGI1在癫痫相关疾病中的最近进展,并讨论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EG联合f MRI检查在难治性癫痫致病灶术前定位中的准确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9月~2014月9月收治的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EEG联合f MRI检查对致病灶进行术前定位,分别对比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的位置与范围,同时观察患者的致病灶手术切除效果。结果:有21例患者经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位置与范围完全相同,有14例患者经EEG联合f MRI检查出的致病灶与手术中确定的致病灶位置相同,但检查出致病灶的范围明显大于术中确定致病灶的范围。患者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有24例患者癫痫无复发,有6例患者在术后的1个月内癫痫发作1~4次,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有5例患者癫痫仍然再发作,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法控制,但癫痫发作频率较术前低。结论:EEG联合f MRI检查在难治性癫痫致病灶术前定位中准确性高,且对患者无创,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癫痫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但仍然有30%左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依靠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癫痫发作,因此从分子角度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是近年来癫痫研究的热点。微小RNA(miRNA)在癫痫患者及癫痫动物模型海马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通过抑制miRNA的差异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癫痫的症状,这为癫痫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因此随着miRNA与癫痫相关性研究深度的不断加深,有望能够为癫痫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后癫痫发作病人的临床分型及其与原发病和病灶的关系,评价脑电图、CT、MRI对癫痫的诊断价值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门诊病房几年来治疗的脑血管病合并癫癫发作的病人85例。按癫痫发作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分型,每例病人均做CT、MRI和EEG。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资料中,早期型癫痫26例(31%),迟发型癫痫59例(69%)。癫痫发作类型以额叶癫痫最常见。脑梗死及多发病灶患者占比例大。药物治疗控制发作效果较好。脑电图能反映病情变化,病情控制后,服电图也逐渐好转。而CT、MRI地病灶的定位不能反映癫痫的类型。结论 多发病灶易致癫痫发作,额叶癫痫最常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和判断癫痫的控制很有帮助。CT、MRI无助于癫痫的诊断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CD44表达,探讨CD44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隐球菌性脑膜炎免疫抑制小鼠为实验组,未接种隐球菌的免疫抑制小鼠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组6h、12h、24h、48h、72h、4d、7d小鼠脑组织CD44表达与对照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脑组织CD44均匀分布在脑细胞膜上。实验组隐球菌作用小鼠48h、72h后,CD44在小鼠脑组织脑膜侧分布增加,而在脑实质侧CD44的分布明显减少。病灶周围的脑组织CD44分布也一侧增加,另一侧分布减少。结论隐球菌侵入小鼠脑组织后,隐球菌诱导CD44向脑组织的一侧移行,向脑膜方向聚集。病灶周围脑组织CD44分布也不均匀。说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CD44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flMSCs)在缺血脑组织中迁移的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小鼠flMSCs,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RT-PCR方法检测小鼠flMSCs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唯一配体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α(SDF-1α)在缺血损伤脑组织中的n1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SDF-1α蛋白在缺血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DF-1α在缺血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Boydenchamber法进行SDF-1α诱导flMSCs迁移的体外实验。结果:flMSCs经RT-PCR检测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R1,CR3,CXCR1,CXCR2,CXCR3,CXCR4。脑缺血损伤侧脑组织SDF-1αmRNA表达显著增高,与正常脑组织SDF-1αmRNA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缺血侧脑组织SDF-1α蛋白表达量在12、24、48h分别为0.35±0.05,0.88±0.04,0.74±0.07,与正常脑组织SDF-1α蛋白(0.22±0.04)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缺血损伤后24h,缺血侧脑皮质,海马等缺血边缘区SDF-1α表达显著增高,缺血对侧及正常脑组织未见明显SDF-1α表达。体外迁移实验显示SDF—1α体外可以趋化flMSCs发生迁移,CXCR4阻断抗体可以阻断SDF—1α诱导flMSCs发生的迁移。结论:SDF-1α可以诱导flMSCs发生迁移,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其配体SDF-1α的相互作用是flMSCs在缺血损伤脑组织中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氢质子MRS(1H-MRS)探讨重度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S-OSAS)患者前额叶皮质及岛叶脑代谢产物特征。方法:选择18例S-OSAS患者(S-OSAS组)和15名健康志愿者(HC组)行左侧前额叶皮质及岛叶1H-MRS检查,测量两组左侧前额叶皮质区及岛叶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值。对患S-OSAS累计时间与前额叶皮质及岛叶NAA/Cr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SAS患者左侧前额叶皮质、岛叶NAA/Cr比值降低,分别为1.43±0.47、1.34±0.06,对照组分别为1.51±0.65、1.45±0.07;S-OSAS组患者左侧前额叶皮质、岛叶Cho/Cr分别为0.90±0.08、1.19±0.13,对照组分别为0.87±0.07、1.09±0.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额叶皮质及岛叶代谢物NAA/Cr与患S-OSAS累计时间成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965、-0.955,P<0.01)。结论:1H-MRS显示S-OSAS患者前额叶皮质及岛叶病理生理变化,从该区代谢物的改变反应出S-OSAS患者执行及情感功能的异常,其NAA/Cr改变程度与患S-OSAS累计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CXC趋化因子8(CXCL8)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我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CXCL8、CXCR1和CXCR2在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内的表达量,采用RT-PCR检测PMNs中CXCL8、CXCR1和CXCR2mRNA表达。实验发现,观察组外周血PMNs中CXCL8、CXCR1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PMNs中CXCR2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PMNs中CXCL8mRNA、CXCR1 mRNA和CXCR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6±0.15)、(0.87±0.24)和(1.01±0.2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HBV-DNA阳性者外周血PMNs中CXCL8 mRNA和CXCR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7±0.10)和(1.02±0.13),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p0.05);HBV-DNA阳性者和HBV-DNA阴性者CXCR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L8 mRNA和CXCR1 mRNA相对表达量与ALT呈正相关(r=0.673和0.681,p0.05),CXCR2 mRNA相对表达量与ALT无相关性(p0.05)。慢性乙肝患者PMNs内CXCL8、CXCR1、CXCR2的mRNA水平升高,其中CXCL8、CXCR1的mRNA与血清ALT呈正相关,同时与HBV DNA载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大汗腺组织中ApoD和AR的表达水平与腋臭患者散发出气味间的关系,阐明两者在腋臭发病中的作用,为腋臭的临床治疗和干预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在我院整形外科就诊的腋臭病人腋下皮肤组织标本41例。手术前由3名医生共同判断患者腋下气味强度,按照能在≤1 m、≤3 m、≤5 m距离闻及气味把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随机抽取各组标本组织块进行RT-PCR检测,测定ApoD和AR在大汗腺组织中的含量。结果:根据气味强度判定标准,轻、中和重3组患者人数分别为:7人、11人和23人。按照AB 7500 Real-Time PCR系统分析结果所示ApoD相对表达量的等级与气味强度之间有线性关系(P0.05),ApoD相对表达量的等级随着气味强度的增加而升高;AR相对表达量的等级与气味强度之间有线性关系(P0.05),随着气味强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ApoD和AR的表达量与腋臭气味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证实AR可调节大汗腺组织ApoD的表达,为明确腋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