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子石(一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节肢动物.远在距今约五亿年前,三叶虫就衍生在大海之中,其家族之庞大、数量之多,是当时海洋生物之冠(约占60%),成了海国霸主.自奥陶纪以后,三叶虫逐渐衰落,二叠纪灭绝,无情的大自然遂将它们变成了化石.岩石中的三叶虫化石,不仅是研究生物  相似文献   

2.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4.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5.
李泉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2006,45(4):540-548
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寒武纪毛庄-徐庄期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在老鹰山剖面徐庄组底部的紫色页岩内所采集大量三叶虫标本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三叶虫,命名为Huaiaspishuainanensisgen.etsp.nov.,它代表了一个尚未描记的且科级分类位置待定的新属新种。该三叶虫特点突出,是头部特征极度消隐且不具眼、眼叶、眼脊的“盲三叶虫”。该三叶虫为小尾型后颊类,主要特征为:壳面光滑,背壳呈次椭圆形,头盖半圆形;头鞍呈钟形向前收缩;背沟浅,仅在侧光下可见;活动颊平滑宽大,具有宽阔的活动颊刺;胸部由14节组成;尾部中轴粗壮,无边缘沟。  相似文献   

6.
蝙蝠掇趣     
蝙蝠是曾类动物唯一能真正飞翔的动物。它的前肢特别长,指间长有薄薄的飞膜,类似鸟的翅膀。由于它的前肢变为翼,因而动物学家给它取了个形象性的名字:翼手目动物。从湖盆及山洞发现的骨髂化石表明,蝙蝠至少在五千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就能飞了,它们可能由树上爬行的食虫类动物演化而来。在中国,蝙蝠标志着好运气、幸福、长寿。马来西亚的澎马浪岛上的居民,为向蝙蝠表示敬意而建立了一座庙宇。泰国人认为蝙蝠肉可冶气喘病,而西方人却怕蝙蝠。除两极外,世界各地共发现蝙蝠950多种,其数目多达数百亿。最大的蝙蝠产于马来西亚和印尼,叫马  相似文献   

7.
三叠纪会有三叶虫?多新鲜啦!三叶虫不是跑不出古生代吗? 同志哥,先别急,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故事还得从几年前讲起……“标准化石”打架巍巍川西高原,崇山峻岭,绵亘不断。奇峰险石,“刺破青天锷未残。” 1977年夏天,四川木里县桐翁人迹罕至的山区,响起了“叮(口当)”的鎯头声和年轻人爽朗的谈笑声。为了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笔者在参加编写“中国的三叶虫”一书时,负责整理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的早、中寒武世三叶虫。在编写的过程中,对一些种、属的原标本作了新的观察,对一些属羣作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新属和新科,并在分类上作了一些修正。由于“中国的三叶虫”一书的编辑体制和篇幅的限制,有关早及中寒武世三叶虫分类的历史和分类问题的讨论,有必要在本文中作较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1979年秋,笔者作为华北地层队成员和其他同志一起,在辽宁辽阳五顶山和本溪田师付腰堡附近,上寒武统凤山组燕州层,采得不少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Mu和其它属、种的笔石。这个笔石群都是上寒武统凤山组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带的分子。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系穆恩之于1953年创名,产地为辽宁辽阳五顶山上寒武统凤山组,和三叶虫Quadraticephalus共生,根据穆的意见,此一笔石带包括在三叶虫Quadraticephalus带中。  相似文献   

10.
辽东太子河流域笔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引言1950年太子河地质调查队(包括本所的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盛金章及笔者和东北地质调查所的唐绍武、姜春潮、周畏龄等同志)在辽东省太子河流域寒武奥层里,找到很多笔石。由於本区下古生代地层的时代问题尚未解决,笔石的发现,自陶纪地然有其价值。此等笔石大多和三叶虫、腕足类、介虫类共生;以“树笔石”为主,大部是新种,仅有少数可以和已知之种属相比拟。除了一些类似笔石的化石不计外,据初步鉴定结果,共12属30种。依据这些笔石在地层上的分布情形,划分了  相似文献   

11.
无处不在的蝙蝠,是福是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保护旗帜高扬的今天,我们来讨论的不是珍稀濒危物种,而是无处不在的蝙蝠。人类应该怎样和这样的动物相处?是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我们在本期刊登了几篇文章:“当心!你在与病毒携带者共舞”、“古建筑里的神秘房客”和“空袭果园的不速之客”,讲述蝙蝠给人类带来的一些问题并特此请到了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树义、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湘涛、北京麇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来做客编辑部,就人类如何与蝙蝠这类动物相处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黔北早志留世晚期和中志留世笔石羣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黔北龙马溪羣上部和石牛栏羣下部岩性相同,都是瘤状灰岩、灰岩偶夹页岩。过去从未发现过笔石,其中所含的珊瑚、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研究亦较少。因而中、下志留统之间的确切界线一直未定。1963年暑期,我院黔北地层队在石阡枫香和思南凉水井分别测制了志留系剖面,特别注意中、下志留统的分界问题。除了采集大量珊瑚、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尚在研究)以外,还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笔石。经鉴定后计有下列属种:(Stomatograptus sinensis sp.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东南沿海,生活着一种古老的生物——鲎(hòu 后)。它的这个名字连同它的古怪的相貌,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鲎诞生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它和腕足类的古老生物海豆芽,同期出现,已经有近三亿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它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三叶幼虫期,尤其是在它刚出卵壳尚未蜕皮之前,很象三叶虫,所以人们认为鲎同三叶虫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它很可能是从三叶虫演化来的。  相似文献   

14.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新邵早石炭世岩关阶一个新的三叶虫及其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三叶虫,属砑头虫科(Proeti-dae)。砑头虫类是三叶虫中的一个大类。有意义的是,当三叶虫在晚古生代渐趋消失时,砑头虫类则恰是一个兴旺时期,而且分布广泛,因此是地层(特别是石炭系)对比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欧洲,有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砑头虫的研究,论著颇多。过去,我国在这方面采集少,因此起步较晚。从我国各地的陆续报道(各大区古生物图册)中看,砑头虫类三叶虫在我国石炭纪地层中含量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17.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典型的夜行性飞行哺乳动物,它们的歇息方式给人的印象是倒挂于屋顶、树枝、洞穴顶部的岩石上等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提出疑问:“倒挂着歇息的蝙蝠如何排便、排尿,而不弄脏自己身体?”。就此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几种主要蝙蝠进行了行为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一、笔石分布与特征1953年,穆恩之在研究辽宁太子河流域寒武纪和奥陶纪笔石时,将上寒武统凤山组燕州层顶部发现的笔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寒武纪笔石带——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带(包括在三叶虫 Quadraticephalus 带中).1955年,他对此带笔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辽宁辽阳五顶山的 Dictyonema  相似文献   

19.
奇特的繁殖     
我们对蝙蝠这类动物了解实在太少了,其变化多样的繁殖方式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蝙蝠是季节性繁殖的哺乳动物,每年秋天9月至10月,蝙蝠便开始寻找伴侣谈情说爱,并进行交配。这时候,雄蝙蝠的睾丸明显增大,阴茎明显增长,雌蝙蝠也进入到一年中的发情期,在温带地区,随着寒冷冬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奥陶纪珠角石类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四川和云南一带奥陶纪地层分布广泛,含有丰富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其中头足类以内角石类和直角石类十分繁盛为主要特征。珠角石类则十分稀少。瑞德(Reed,1917)曾将云南施甸的一块标本鉴定为珠角石Actinoceras cf.bigsbyi Bronn.由于标本保存很差,是否确属珠角石,尚有存疑。俞建章、郭鸿俊(1951)曾记述过四川酉阳一种Ormoceras suanpanoides(Grabau),但层位不十分肯定。陈均远(1974)发表了贵州湄潭等地一个珠角石新属种Meitanoceras subglobosum,嗣后,笔者(1978)也描述了一个新种Meitanoceraszhenganense。此外,在中南地区奥陶纪地层中也有极个别珠角石类的发现,如湖北兴山县产有Armenoceras coulingi(Grab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