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心理应激是否可以通过β-AR-PKA(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信号通路调节乳酸生成进而促进胶质瘤的增殖。首先构建人胶质瘤荷瘤裸鼠模型,待成瘤后通过束缚方法给予应激刺激4周,观察裸鼠皮下肿瘤增殖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瘤组织乳酸的含量;RT-PCR及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瘤组织LDHA的表达情况;用NE处理胶质瘤LN229细胞模拟应激刺激,同时加入β-AR-PKA信号通路抑制剂Propranolol及H89,检测细胞中乳酸含量、LDHA表达及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显示给予应激刺激后,荷瘤应激组裸鼠皮下肿瘤体积增长明显快于单纯荷瘤组;荷瘤应激组裸鼠EPI、NE、乳酸及瘤体中LDHA的表达均高于荷瘤组;Propranolol及H89均能有效抑制NE诱导的LN229细胞增殖、LDHA的表达及乳酸生成。本研究提示慢性心理应激可以通过β-AR-PKA信号通路调节LDHA的表达,而高浓度的乳酸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的抑瘤途径及机制,本文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0只裸鼠移植瘤bcl-2及bax基因的蛋白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结果显示完整肽聚糖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bcl-2蛋白表达率及阳性细胞密度均低于肿瘤对照组,bax基因的表达情况则相反。提示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可使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基因表达增强,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其抗瘤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的抑瘤途径及机制,本文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0只裸鼠移植瘤bcl-2及bax基因的蛋白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结果显示肽聚糖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bcl-2蛋白表达率及阳性细胞密度低于肿瘤对照组,bcx基因的表达情况则相反。提示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可使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基因表达强,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其抗瘤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NAi技术沉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对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RNAi-SDF-1细胞及对照组细胞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Western Blot检测裸鼠皮下移植瘤SDF-1蛋白表达情况。利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建立其原位移植瘤模型,8周后处死裸鼠解剖尸体,检测原位移植瘤生长、凋亡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DF-1沉默对通路蛋白Akt、p-Akt、NF-κB、p-NF-κB以及侵袭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MMP-7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RNAi-SDF-1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比较,RNAi-SDF-1组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与质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NAi-SDF-1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1)。尸体解剖结果显示,RNAi-SDF-1组肿瘤腹腔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率明显低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比较,RNAi-SDF-1组肿瘤组织中Akt、p-Akt、NF-κB、p-NF-κB、MMP-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RNAi-SDF-1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腹腔淋巴结、肝脏转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及MMP-7的表达并上调E-cadherin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RM197对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逆转卵巢癌组织耐药作用及其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用人卵巢癌亲本细胞A2780、耐紫杉醇细胞A2780/Taxol及耐顺铂细胞A2780/DDP分别建立裸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观察注射CRM197组与阴性对照组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HB-EGF及P-gp表达情况.结果:HB-EGF及P-gp在各肿瘤组织中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注射CRM197的裸鼠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M197通过抑制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激活抑制了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使裸鼠卵巢癌移植瘤HB-EGF及P-gp表达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药吴茱萸碱联合西药吉西他滨对舌鳞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建立舌鳞癌荷瘤裸鼠模型,药物干预后观察裸鼠瘤体积、进食量、进水量及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变化,HE染色观察移植瘤及各脏器组织病理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NF-κB及Bcl-2家族基因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较模型对照组及单药组,联合组移植瘤体积显著减小,荷瘤裸鼠的生活质量提高,肿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数目减少,凋亡率增加,Bax、Ik-β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cl-2、Bcl-xl、P65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吴茱萸碱联合吉西他滨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及Bcl-2家族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蝙蝠葛酚性碱(Phenolic alkaloids from Menisphermum dauricum PAMD)对胰腺癌细胞株Bx PC-3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情况,及其对裸鼠移植瘤Hedgehog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膜受体Patched 1(Ptch1)、偶联受体Smothened(Smo)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选择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只裸鼠接种人源性胰腺癌细胞株Bx PC-3细胞24小时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组(5-FU)、PAMD高、低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3周后,取出肿瘤组织进行抑瘤率计算,行免疫组化(IHC)、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三种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tch1、Smo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①抑瘤率:PAMD低、高剂量组和5-FU组与模型组比较,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6.14%、55.88%和30.8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PAMD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好,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免疫组化: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Ptch1和Smo蛋白均呈现高表达,而各治疗组Ptch1蛋白和Smo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Ptch1和Smo蛋白相互之间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PAMD高剂量组Ptch1和Smo蛋白表达下调最明显,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时定量PCR:PAMD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Smo蛋白表达量降低但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PAMD高剂量组表达效果最明显,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④Western blot结果与上述趋势相一致。结论:PAMD可通过降低Hedgehog信号通路中Ptch1、Smo关键蛋白的含量,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起到抑制BxPC-3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延缓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以免疫组化法观察大肠癌移植瘤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iNOS蛋白的表达率、表达强度以及阳性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肿瘤对照组(P<0.01),提示分叉双歧杆菌的WPG能增强大肠癌移植瘤细胞iNOS基因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组每只裸鼠瘤周注射斑蝥素酸镁6.26×10-5mmol,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瘤周注射。给药22 d后,观察斑蝥素酸镁对皮下移植瘤增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HE染色观察药物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形态学特征的影响。实验发现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固缩、嗜酸性变,细胞核固缩、碎裂。透射电镜观察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镜下见斑蝥素酸镁组移植瘤细胞核膜基本消失、核染色质聚集成团等改变。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斑蝥素酸镁组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而bax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本实验提示斑蝥素酸镁能明显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增殖,并能诱导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和下调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藏红花素(crocin)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方法12只裸鼠右后腿背侧皮下接种T24移植瘤细胞后随机分为PBS对照组(6只)和50mmol/L藏红花素治疗组(6只)。从接种后第28d开始,每3d一次于肿瘤局部注射给予PBS或藏红花素,每3d测量1次肿瘤大小,并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处理后第21d杀鼠摘取移植瘤,光镜、电镜观察肿瘤组织形态改变;RT-PCR检测Bcl-2、Bax mRNA表达;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sur-vivin、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藏红花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28.7%。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标本内出现片状坏死灶;电镜观察可见凋亡的形态学改变;RT-PCR检测结果显示Bcl-2的表达水平下降,而Bax的表达水平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藏红花素处理后survivin、CyclinD1的表达下调。结论藏红花素能够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作用的分子机制与下调Bcl-2、survivin、cyclinD1和上调Bax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春型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的抑瘤机制。方法:以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bak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PG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bak和bax的阳性细胞密度、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肿瘤对照组。结论:WPG的抑瘤机制之一的是通过增强bak和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茶多酚对肺鳞癌细胞的抑制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以肺鳞癌PC10为研究对象,进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茶多酚对裸鼠成瘤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Bc12和Caspas3和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表达,应用TUN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茶多酚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茶多酚可促进促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并抑制抑凋亡蛋白Bc12表达,并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TUNNEL实验结果提示茶多酚可促进PC10细胞凋亡.结论:茶多酚可抑制肺鳞癌移植瘤生长,与促进癌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质粒pshRNA-COX-2对人肝癌细胞Hep3B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重组干扰质粒pshRNA-COX-2转染Hep3B细胞并筛选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OX-2mRNA和蛋白表达,RT-PCR检测VEGFmRNA表达。将被成功转染的Hep3B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测量肿瘤大小,4周后处死裸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未转染细胞相比,干扰组COX-2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5.3%和52.8%(P<0.05),干扰组VEGFmRNA表达抑制率为56.5%(P<0.05)。干扰组瘤体大小明显小于阴性组和空白组(P<0.01)。干扰组COX-2得分和MVD均明显低于阴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pshRNA-COX-2通过抑制COX-2表达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Hep3B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肠癌移植瘤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将青春型双歧杆菌注射于裸鼠腹腔。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iNOS的表达率、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肿瘤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能增强大肠癌移植瘤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它的表达可能介导了双歧杆菌诱导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该文旨在研究人肝细胞癌异位移植瘤裸鼠模型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对肝细胞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建立稳定过表达SIRT3和pc DNA3.1的SK-Hep-1细胞株;将稳定过表达SIRT3和pc DNA3.1的细胞悬液分别注射入裸鼠皮下,实时监测两组移植瘤的生长,25 d后剥离出移植瘤并称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中SIRT3、Ki67的表达水平;应用定量逆转录PCR(q RT-PCR)筛选SIRT3影响移植瘤生长的下游靶向分子,Western blot检测下游靶向分子Bax的表达量以及移植瘤中cleaved-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过表达SIRT3组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都小于pc DNA3.1组;过表达SIRT3组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水平较pc DNA3.1组降低;过表达SIRT3上调Bax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并促进PARP的剪切。该文结果提示,SIRT3可能通过Bax凋亡信号通路抑制人肝细胞癌异位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cR3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DcR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注射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转染DcR3siRNA,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观察DcR3基因的表达。结果:建立了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后,治疗组移植瘤明显减小,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肿瘤体积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各组肿瘤组织中DcR3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治疗组表达程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T-PCRP<0.05,免疫组化P<0.01)。结论:人结肠癌SW480细胞在裸鼠皮下有良好的成瘤性;脂质体与DcR3siRNA混合物可特异性抑制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内DcR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4~6周龄30只无胸腺BALB/c裸鼠随机分为移植瘤组和藻蓝蛋白组。每5天用卡尺测量裸鼠肿瘤体积。通过RT-PCR检测裸鼠肿瘤中凋亡相关因子MMP-2、MMP-9、Bcl-2、Bax的mRNA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通过蛋白印迹分析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ELISA检测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和TGF-β的浓度。通过蛋白印迹分析STAT3/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第13天时,移植瘤组和蓝藻蛋白组肿瘤大小比较无差异(P>0.05),第18天和第25天时,藻蓝蛋白组肿瘤体积较移植瘤组减小(P<0.05)。藻蓝蛋白组MMP-2、MMP-9和Bcl-2的mRNA表达较移植瘤组降低(P<0.05),藻蓝蛋白组Bax mRNA表达较移植瘤组升高(P<0.05)。藻蓝蛋白组G1期占比较移植瘤组升高(P<0.05),藻蓝蛋白组G1期占比较移植瘤组升高(P<0.05),藻蓝蛋白组S期和G2期占比较移植瘤组降低(P<0.05)。藻蓝蛋白组N-钙粘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较移植瘤组降低(P<0.05),藻蓝蛋白组E-钙粘蛋白表达较移植瘤组升高(P<0.05)。藻蓝蛋白组TNF-α、IL-6、IL-1β和TGF-β的浓度较移植瘤组降低(P<0.05)。藻蓝蛋白组p-STAT3、p-IκBα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较移植瘤组降低(P<0.05)。结论:藻蓝蛋白通过调控STAT3/ 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EMT发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裸鼠肺癌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549细胞单独注射组(A549组)、hUCMSCs单独注射组(MSCs组)、A549细胞与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skin fibroblasts,SKs)共同注射组(A549+SKs组)、hUCMSCs与A549细胞共注射组(A549+MSCs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hUCMSCs注射裸鼠皮下结节性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出各组移植瘤瘤组织中的A549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A549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差异。结果 hUCMSCs注射后,hUCMSCs发生恶性分化,hUCMSCs与A549细胞共注射后肺癌移植瘤体积明显大于单独A549注射组和A549与SKs共注射组;2只A549与hUCMSCs共注射组裸鼠出现了肺癌肝脏转移,而A549组与A549+SKs组的全部6只裸鼠均没有发现肝脏转移。A549与MSCs共注射组A549细胞中上皮表型特征分子E-cadherin、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高于A549组与A549+SKs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549+SKs组,间质表型特征分子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549组与A549+SKs组,EMT转录调控因子twis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A549组与A549+SKs组。结论 hUCMSCs可以自我恶性分化;hUCMSCs能促进肺癌A54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与转移;hUCMSCs增强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不是通过诱导A549细胞发生EMT(上皮-间质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osiiglitazone,ROZ)对裸鼠体内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动物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罗格列酮对移植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采用光镜观察移植瘤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检测瘤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变化.结果:罗格列酮在体内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为50.81%;组织学显示治疗组瘤细胞异型性降低,核质比下降;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对照组移植瘤细胞处于G2/M期细胞为13.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处于G2/M期细胞显著增多(29.1%).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检测均显示检测显示,经罗格列酮处理后,裸鼠移植瘤组织PCNA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体内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并使癌细胞阻滞于G2/M期.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白花蛇舌草等对实验性大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在体内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和抑瘤机制。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免疫组化法及肠道菌群培养技术观察大肠癌裸鼠移植瘤PCNA表达及阳性细胞密度、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培养。结果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用药组肿瘤生长率小于对照组,达50.86%,微生态调节剂组低于用药组;在肠道菌群及免疫调节能力上用药组优于对照组,微生态调节剂组优于用药组。结论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在体内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