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光周期L∶D=16∶8,温度(25±1)℃条件下对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羽化规律及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全天均可羽化,雌虫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7:00-9:00am,雄虫的羽化高峰出现在亮灯后5:00-7:00am;羽化过程历时较短,仅5-7min.成虫自4日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室内短距离条件下雌虫通过足摩擦腹部(有时会伴随着振翅)吸引雄虫,同时雄虫用足摩擦腹部并振动翅膀回应雌虫,定位雌虫后发生交配,交配时间约30s.  相似文献   

2.
在(27±1)℃,光周期L∶D=12∶12的条件下对酪蝇Piophila casei L.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虫在羽化1min后即可交配,而雄虫在羽化30min后进行交配。进一步观察结果表明,羽化后80min的两性成虫交配率最高(90%),成虫一天之中的交配高峰期出现在10∶00—11∶00,次高峰出现在11∶00—12∶00。两性交配持续时间从4~9min不等,以5min为最多(43.3%),6min次之(23.3%)。一般情况下,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虫从1~7次不等,但以2次为最多(45%),3次的次之(20%)。  相似文献   

3.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对该虫的羽化、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羽化期40 d左右,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日羽化高峰出现在傍晚17:00—23:00,占全天羽化量的82.46%;雌雄性比为1∶1.41;交配高峰期发生在凌晨3:00—4:00,成虫羽化翌日开始进行交尾,2日龄雌蛾交配率最高,达到45.6%,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一生只交尾1次,雄蛾可进行多次交尾。成虫交配持续时间多为1416 h。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产卵主要在夜间进行,产卵高峰期在2:00—6:00,占全天产卵量的82.40%。未交配雌蛾和雄蛾的平均寿命为11.05 d和9.85 d;显著高于已交配雌蛾和雄蛾的8.05 d和7.35 d,说明交配可明显缩短雌雄成虫寿命。  相似文献   

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刺槐叶瘿蚊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hiniae(Haldemann)成虫羽化、交尾、产卵行为的时间动态节律以及雌蚊性诱效果.结果表明:雌虫5:00-6:00为羽化高峰期,雄虫1:00-2:00为羽化高峰期,雌虫羽化高峰期期迟于雄虫4 h左右.雌蚊羽化后20min左右即外伸产卵器吸引雄蚊交配...  相似文献   

6.
研究棉花粉蚧雄成虫对不同虫态、不同日龄雌虫的性选择以及雌雄成虫日交配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雄虫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日龄雌虫(3龄若虫、1日龄至8日龄处女雌成虫、已交配雌成虫)的选择性,观察了雄虫与雌成虫日交配节律。结果表明,雄成虫对4日龄处女雌成虫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和日龄,一天内扶桑绵粉蚧交配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因此,推测4日龄处女雌成虫和上午7∶00-9∶00可能是释放性外激素的旺盛虫期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寻求高效无污染的防治害虫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的方法。【方法】本文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采用行为、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异迟眼蕈蚊的羽化节律、交配行为,并对其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异迟眼蕈蚊羽化没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雌虫在16:00—21:00达到羽化高峰,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7:00—23:00,成虫在光期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72%。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10 min左右,交尾时间3 min左右。异迟眼蕈蚊雄成虫在"Y"型嗅觉仪中对雌成虫及雌成虫腹部粗提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P<0.01),证明异迟眼蕈蚊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结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雌、雄成虫腹部粗提物进行化学分析,得到雌成虫特有的3种化学物质:正十二烷、正十六烷酸、(Z,Z)-9,12-十八烷二烯酸,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异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性信息素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明确酪蝇Piophila casei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为深入研究酪蝇的性信息素打下基础。【方法】在室内条件[温度(27±1)℃,光周期L︰D=14︰10]下观察了酪蝇的羽化节律和交配行为。【结果】结果表明,化蛹后第8天成虫羽化最多,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由暗期进入光期的前后,雄虫略早于雌虫羽化。观察结果表明,当雄虫接近蛹壳时会表现出"触摸"、"经过"、"扑"、"抱握"等动作,而雌虫仅有"触摸"、"抱握"的动作。当遇到同性成虫或者已交配雌虫时,雄虫会"追逐"对方,当接触到对方时雄虫会表现出"抱握"、"触摸"动作以进行识别,被识别雄虫会"翘起腹部末端"使对方离开,已交配雌虫则猛烈"摆动身体"使对方离开。当遇到处女雌虫时,雄虫跳跃到雌虫背上迅速进行交配。雌虫羽化后1 min即可交配,雄虫羽化后30 min可交配,交配平均持续时间10 min。雄虫间会有交配竞争行为发生,后来者会跳跃到先来者背上,向下弯曲腹部试图越过先来者与雌虫交配。【结论】酪蝇的羽化高峰出现在进入光期前后。成虫对蛹壳有显著趋性,雄虫主动追逐识别异性,较雌虫表现出更强烈的交配欲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柳毒蛾Leucoma salicis(Linnaeus)交配的日节律高峰,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对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繁殖生物学的影响。【方法】将新羽化的柳毒蛾成虫置于养虫笼中,观察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并统计不同温度和不同交配持续时间处理下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结果】成虫在羽化当晚的后半夜凌晨开始交尾,次日晚上开始产卵。成虫交配集中在羽化翌日凌晨3:00—5:00之间,高峰为4:00。产卵高峰都出现在2日龄成虫,但是,25℃下成虫交配持续时间(9.2 h)显著短于28℃(11.8 h)。交配持续时间为30、60和300 min的处理,雌成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对照(对照9.2 h),雄虫仅60 min的处理显著长于对照。同时,极短的交配持续时间(30 min)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结论】试验明确了成虫交配的日节律高峰,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25~28℃),雌雄成虫的寿命、单雌总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交配持续时间明显影响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新  顾忠盈 《昆虫知识》1990,27(5):260-263
本文测定了白背飞虱羽化、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结果表明,雄成虫较雌成虫羽化早;羽化高峰雄虫在中午前后,雌虫为午夜前后和早晨;交配日节律高峰在下午和后半夜;产卵日节律高峰在中午前后;雌成虫一生只交配1次,雄成虫可交配1~3次;交配前期长翅型显著长于短翅型,交配成功率为41.33%(实验种群);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91.87~92.80秒;未交配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显著长于交配过的雌成虫;交配前期、交配持续时间、产卵前期的遗传力h~2分别为0.1581、0.2661和0.24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罗礼智  曹卫菊  钱坤  胡毅 《昆虫学报》2003,46(4):494-499
在(27±1)℃,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I>Spodoptera 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82%),但从第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23:30~05:30之间,交配高峰出现在01:30~02:30和03:00~04:00 之间, 其中以第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22~191 min不等,但以30~60 min的为多(40.8%, n=97), 60~90 min的次之(19.4%),超过180 min的较少(10.2 %)。另外,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1~11次不等,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在性比为1∶1的条件下,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3.0 次,而在2♀∶1至5♀∶1时,则增加到5.1~6.0 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1∶1时的8.3%增加到5♀∶1时的32%,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8.7%,而交配≥5 次的比例则从 25%下降到0。最后,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楸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的羽化昼夜规律和(25±1)℃、光周期L∶D=14∶10条件下的雌蛾求偶节律,用Y形管法测定了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楸螟的羽化发生在10:00到23:00之间;雌蛾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求偶,求偶行为集中在暗周期的23:30到01:30之间。采用正己烷提取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存在性信息素成分,对雄蛾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4.
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作为一种高度危险性的外来有害生物, 为害枣树并严重影响枣产品质量及其商品价值。本文通过在新疆进行的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试验, 对枣实蝇的羽化、 交尾、 产卵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枣实蝇羽化主要集中在8:00-11:00, 占总羽化数的86.3%, 其羽化高峰期出现在10:00前后。交尾平均时长为309.00±8.46 min, 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20:00-21:00。雌虫产卵平均时长为8.20±0.51 min; 产卵节律不明显, 9:00之前和21:00之后产卵量较小, 白天各个时间段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成虫单日产卵量最高为16粒, 平均每天产6~9粒, 每产卵孔内有1~6粒卵。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7℃, 有效积温为48.18日·度; 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38℃, 有效积温为357.17日·度; 卵到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78℃, 有效积温为283.29日·度; 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6.39℃, 有效积温为245.61日·度。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枣实蝇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5.
小木蠹蛾性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桐  孟宪佐 《昆虫学报》2001,44(4):428-432
观察了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的性行为反应,并采用腺体提取、空气收集 、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该虫羽化24 h后性成熟,婚飞和交配活动主要在1:00~4:00,交配历时15~45 min;(2) 大部分雌蛾一生交配1~3次,雄蛾多数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为1∶0.89; (3) 雌蛾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含量同蛾龄有关,2日龄雌蛾腺体性信息素含量最高;(4) 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在1:00时最高,而性信息素释放高峰在2:30。  相似文献   

16.
蜀柏毒蛾生殖行为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规律, 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防治蜀柏毒蛾奠定基础, 本研究在野外及室内温度22±1℃、 相对湿度75%~80%、 光周期14L∶10D条件下观察研究了蜀柏毒蛾成虫的羽化、 求偶、 交尾、 产卵行为, 触角电位反应测定处女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 蜀柏毒蛾羽化行为全天可见, 主要集中在1:00-5:00, 占总羽化量的44.94%, 7:30-11:00进行婚飞和交尾, 交尾高峰期出现在8:30左右, 交配时间少则2 h, 多则8 h, 求偶、 交配均发生在光期。随着日龄的增加, 召唤时间前移并且延长, 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 雌蛾羽化当天就可交尾, 2日龄雌蛾交尾率最高, 达36.67%。雌蛾分多处产卵, 雌蛾一生最高产卵量达402粒, 最低产卵量为78粒。羽化当天的雌蛾体内性信息素含量较低, 第2天最高, 以后逐日下降; 2日龄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从7:00起逐渐增加, 8:30-9:30时最高, 9:30后逐渐减小。雄蛾对处女雌蛾腺体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在8:30-9:00最强, 说明8:30-9:00是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蜀柏毒蛾的羽化、 求偶、 交尾及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存在一定的时辰节律, 野外处女雌蛾诱蛾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释放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的寿命和羽化节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饲养和连续观察,研究了食物、温度对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及其羽化的时间节律.结果表明:食物对该寄生蜂成虫寿命有极显著影响,喂食20%蜂蜜或20%蜂蜜+新鲜松针可将雌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4.8 d和17.3 d,将雄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 d延长到11.3 d和12.3 d.喂食20%蜂蜜条件下,温度也表现出极显著影响,23 ℃和26 ℃下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明显较长,32 ℃下均最短,相同温度下雌虫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虫.日周期中,雌虫主要在11:00-15:00羽化,18:00以后基本不羽化;雄虫主要在9:00-12:00羽化,17:00以后基本不羽化.在花角蚜小蜂的主要羽化期7-9月,7月羽化量最大 ,此后8、9月呈波浪式递减;单日羽化的成虫中,雌虫大多占80%以上,雄虫则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波动.对比试验发现,花角蚜小蜂在收蜂棚中的出蜂量比在收蜂箱中更大.花角蚜小蜂在羽化前积累的能量十分有限,人工放蜂前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福建和广东夏季的高温、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和松突圆蚧雌成蚧虫口高峰期不吻合、极高的雌性比例等是影响该寄生蜂种群稳定的潜在因素.收蜂棚有利于大量收集花角蚜小蜂,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苗白鸽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知识》2012,49(5):1255-1262
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一种还未被描述属和种的瘿蚊寄生于垂叶榕果内的雌花子房里,并膨大形成虫瘿,靠取食花胚组织完成发育.通过2010年定时定点的系统观察和研究瘿蚊的发生规律,结果发现:该种瘿蚊在垂叶榕上发生频率较高,抽样的18批果有17批被瘿蚊寄生,其中有13批果的寄生比率超过了60%,部分甚至达到100%.瘿蚊寄生雌花的平均比率不超过6%,平均每个榕果内有瘿蚊1~40只不等.瘿蚊寄生不仅降低了垂叶榕的种子数,还致命性地影响着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对瘿蚊的羽化、交配行为及其成虫的活动规律观察中,结果显示:寄生在一个榕果里瘿蚊需要5~7d才能羽化完,其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第2~3天;一天内羽化的高峰出现在上午8:00-10:00及晚上20:00-0:00;而羽化后瘿蚊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8:00-11:00.雄蚊会帮助雌蚊离开榕果并优先获得交配权,雌蚊交配后飞离繁殖自身的榕树,去寻找适合产卵的榕果繁殖后代,雄蚊不离开羽化树,而死在繁殖自身的榕树附近.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瘿蚊的防治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