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工作在48只猫上观察电刺激延脑P6-P13中央部分对胃电的影响。并采用直观和微机FFT分析的方法,分别比较Ag-AgCl圆盘电极与环状铂丝电极引导的猫胃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延脑存在着分别能使胃体部胃电或胃窦部胃电的幅度或频率产生兴奋、抑制或兴奋/抑制的三种不同效应的结构。提示在延脑的中央部分,主要是内侧网状结构,在调整胃功能的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损毁和刺激蓝斑复合核对内脏躯体反射抑制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刺激腓总神经对内脏躯体反射活动的抑制效应为指标,观察蓝斑复合核在此抑制效应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作用途径进行初步分析。(1)损毁双侧蓝斑复合核大部分后,绝大部分动物上述的抑制效应有不同程度增强;(2)去大脑,损毁中缝背核或蓝斑复合核后方的相应区域对此抑制效应没有影响,此后再毁蓝斑复合核,仍可出现上述抑制效应增强的现象;若损毁延脑中缝大核区,则此增强现象不再出现。(3)以弱电流刺激蓝斑复合核中的某些点,本身并不引起任何效应,但可部分削弱腓总神经的抑制效应。据此推测,蓝斑复合核中某些成分的活动对针刺的下行性抑制效应起着紧张性的压抑作用,这一作用很可能主要施加于延脑中缝大核的痛觉调制系统或通过它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无麻醉的麻痹猫,以伤害性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诱发的连续内脏躯体反射放电为指标,分别刺激腓总神经、延髓中缝大核区以及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央中核在内的脑区以产生相应的抑制效应。分别全身与脊髓硬膜内给予纳洛酮以及对氯苯丙胺与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观察各种抑制效应的变化。发现:(1)静脉注射纳洛酮虽在不少的动物上能暂时地逆转上述效应,但逆转的程度都是不完全的,硬膜内给药也有类似作用;(2)静脉或腹腔内注射对氯苯丙胺一般能较完全而持久地阻断这些抑制效应,但对腓总神经的抑制效应影响较小,硬膜内给药也有相似的效果;(3)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静脉或硬膜内注射)主要阻断腓总神经的抑制效应,对中缝大核的抑制效应影响较小。上述结果显示,阿片肽能和5-羟色胺能下行系统均直接参与内脏痛觉传递的延髓中缝-脊髓调节机制,但后者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4.
5-羟色胺对电针抑制青霉素痫样放电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建一  吴定宗 《生理学报》1986,38(4):377-382
本工作研究电针抑制青霉素所致大脑皮层痫样放电中5-羟色胺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注射后第4天麻醉开颅,皮层施加青霉素引起痫样放电,并记录逆向刺激锥体央所引起的皮层回返抑制电位(SN)。在注药后动物,电针制痫作用明显减弱,痫波幅度及频率减小缓慢,SN 的恢复也较对照缓慢。电解损毁中缝背核后电针制痫作用亦减弱,痫波发作时程显著延长。电刺激中缝背核可促进痫波振幅及频率的衰减,发作时程缩短。电刺激中脑导水中管周围 灰质有遏制痫波的作用,但在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后此作用亦趋减弱。以上结果表明,在电针制痫中5-HT及5-HT能神经元集中的中缝背核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蓝斑核调制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引起的吸气抑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FY  Li YC  Xiong YQ  Wang GM  Li Q  Song G 《生理学报》2004,56(5):639-643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家兔,用乌拉坦麻醉,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和化学刺激脑桥蓝斑核对延髓包钦格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观察到:(1)长串电刺激蓝斑核后,在一定时间之内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所导致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与对照组(仅刺激包钦格复合体)相比,抑制程度减弱(28.78 ±19.49)%。(2)蓝斑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导致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程度减弱(19.18 ±8.06)%,与长串电刺激蓝斑核的效应一致。这些结果提示,蓝斑核对包钦格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具有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刺激外周神经及中缝背核区对猫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电活动的影响。在清醒的去大脑猫上记录刺激桡深神经(NRP)及腓深神经(NPP)时PC的电变化,并观察刺激中缝背核区对PC自发放电以及肢体神经传入冲动诱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NPP和NRP均可引起小脑皮层第Ⅴ和第ⅦA小叶的PC产生兴奋或抑制反应。刺激中缝背核区对PC自发放电以及诱发活动主要起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验在46只急性麻痹清醒的猫上进行。以每秒100次的重复电脉冲刺激脊髓背部(L_1)可以抑制刺激腓肠神经在延脑内侧网状结构所引起的诱发电位,抑制后效应可持续5—10分钟。在12只动物上进行了脊髓部分横断的分析,在腰2水平切断刺激部位以下的两侧侧索靠近背角部分的纤维(简称背外侧索),上述抑制作用大大减弱。如再在刺激部位上、下(胸13及腰2)分别切割背索,则抑制效应完全消失。在刺激部位以上切断两侧背外侧索并不影响抑制效应的出现。在10只动物上将背索及背外侧索从脊髓本体上分离,以观察直接刺激的效应。结果表明,分别刺激两侧背外侧索或背索对延脑诱发电位都有抑制效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如同时刺激分离的背外侧索及背索则诱发电位在整个刺激期间完全被抑制,其效应与背部电刺激相似,只是所需要的电流强度较弱。上述观察证明,脊髓背部电刺激对延脑网状结构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背外侧索的下行通路和背索的上行及下行通路而实现的。背外侧索的作用大于背索,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脊髓水平。  相似文献   

8.
猫延髓背部微量注射纳洛酮对电针增强胃运动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应变规记录33只急性猫的胃窦部蠕动,同时用双极电极记录其胃电。结果发现,微量注射吗啡(10μg/2μl)于低位延髓背部或电针双侧“足三里”都能引起胃窦部蠕动增强(P<0.01)和部分动物簇状锋电位发放。如果事先向低位延髓背部微量注射纳洛酮(2μg/5μl),则电针“足三里”的增强胃窦部蠕动的效应就不再出现。这些结果提示电针“足三里”引起的胃窦部蠕动增强与脑内阿片样物质释放,及其作用于低位延髓背部的一些神经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已有实验观察到,电针某些穴位可以在脊髓水平抑制痛觉冲动的传递,中断脊髓背外侧部的下行抑制途径可使这一抑制效应减弱或消失(第四军医大学生理针麻研究组,1972,1976;沈锷等,1974)。这些结果表明电针在脊髓內的抑制效应有赖于下行抑制途径的存在,但不能说明电针在脊髓以上的高位中枢对痛觉冲动所表现的抑制效应与该下行途径是否有关。本实验通过比较切割脊髓背半部前后,电针对中脑放电抑制效应的变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解损毁和脑室内注射药物的方法研究了刺激家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结果表明:1.电刺激延脑闩部尾侧1.5—2mm、中线旁开0.25mm、深1—2mm 处主要引起降压反应。2.电解损毁该部位可以使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引起的降压效应显著减弱(n=20,P<0.001),但对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无影响。3.在延脑闩部水平电解损毁减压神经纤维在孤束核的主要投射区可以使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显著减弱,而对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反应无影响。4.第四脑室注射5,6-双羟色胺的动物较之注射人工脑脊液的动物颈、胸髓5-羟色胺含量明显降低、动物动脉压增高、心率明显增快、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未见减弱,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反应却明显减小。因此,我们认为家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效应依赖于延脑闩下部的中缝隐核及连合核等结构,而与减压神经的投射部位无关。延脑中缝核至脊髓的下行性5-HT能神经纤维抑制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活动,是这个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蜜蜂下行神经元的光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国  刘念 《昆虫学报》1995,38(4):385-392
利用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蜜蜂下行神经元对光的反应特征以及与水平方向上光刺激角度的关系。 光刺激主要引起下行神经元的给光反应和撤光反应,持续性反应很弱。下行神经元的反应依赖于光刺激强度,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随着光强度增大,反应强度也增大根据改变刺激角度引起的反应,在水平方向上最敏感,张角最大,约大于40°。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目的在于探讨大脑皮层与丘脑束旁核痛觉信息活动之间的关系。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了60只清醒麻痹状态下家兔束旁核痛敏单位的诱发放电活动。按其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型式而分成两类,分别称为痛兴奋单位和痛抑制单位。观察到在电刺激大脑皮层感觉区时,多数痛兴奋单位呈抑制性改变,并且有时施予皮层的每一单个刺激均能立即遏止一阵痛放电,少数呈易化性改变;痛抑制单位则对伤害性刺激呈现抑制反应解除,而施予皮层的每一单个刺激均可使之先有一阵短暂的放电,然后出现抑制的现象。本组实验观察过程,完整的总例数共32个单位,包括25个痛兴奋单位(18个呈抑制改变,7个呈易化改变)和7个痛抑制单位(全部呈易化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大脑皮层感觉区传出系统对机体的痛觉信息传递活动具有下行调制作用。由于皮层刺激对束旁核放电的影响是逐渐发展起耒的,因此考虑在上述过程中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伤害性刺激和电针对大鼠中缝大核内缝-脊神经元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刺激脊髓胸段背外侧部诱发逆行动作电位,根据其潜伏期恒定性,能跟随高频刺激以及可与自发放电碰撞而消失等标准来鉴定缝-脊神经元。共记录45个缝-脊神经元,其传导速度多在15—60m/s 范围。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性(增频)反应的31个,抑制性(减频)反应的6个。两个类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分别为5.74±0.96Hz 和12.03±2.68Hz。另有3个为兴奋抑制转化型,反应的转化与背景自发放电水平有关,即放电频率低时,对伤害性刺激为兴奋性反应,而当自发放电频率增高时,则转化为抑制性反应。此外还有5个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无明显反应。电针“足三里”对兴奋型的缝-脊神经元(n=13)能明显激活并抑制其伤害性反应,后者可能是由于下行抑制而产生的继发性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刺激皮层体感Ⅰ区(SI区)和大脑脚(CP)对皮肤强电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长潜伏期反应(C-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SI区对背角WDR神经元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主,刺激CP的作用与刺激SI区的作用相似,但刺激CP更为有效。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在不同神经元差别很大,短者在刺激停止后仅持续400ms,长者可达10min以上。静注纳洛酮对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静注二甲麦角新碱在部分神经元可使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提示5-HT部分参与皮层下行抑制作用的实现,而内鸦片肽则否。  相似文献   

15.
离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刺激的突触反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萌芽  沈锷 《生理学报》1997,49(6):625-631
应用新片大鼠脊髓薄片运动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对电刺激腹外侧索诱发的突触反应进行了电生理特性分析。结果在28个测试的MN中,22人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反应,其中2个跟随在抑制性突触反应这后,6个还对单或串刺激产生慢EPSP反应;VLF-EPSP的潜伏期频数分布呈峰坡性偏态;同-MN的VLF-EPSP与腹根EPSP间有典型的空间总和。  相似文献   

16.
刺激大鼠外侧缰核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一红  程珍凤 《生理学报》1994,46(4):320-326
电刺激大鼠一侧外侧缰核可对脊髓疹角广动力型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产生明显抑制;这种抑制效应可部分地被静脉注射赛庚啶及酚妥拉明所阻断,电解损毁LHb对WDR神经元的放电无影响,本文结果表明,LHb参与了脊髓上结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抑制,这种下行抑制为位相性抑制。  相似文献   

17.
黄洛秀  程珍风 《生理学报》1996,48(4):329-336
在浅麻醉大鼠上,在延髓腹内侧结构内观察到三种具有不同放电类型的细胞,即乃尾前放电骤停的撤反应细胞,甩尾前放电骤增的给反应细胞和甩尾无关的中性细胞。电刺激外侧缰核可抑制撤反应细胞的自发放电,加强给反应细胞自发放电,从而易化两类细胞的甩尾相关反应,同时易化伤害刺激引起的甩尾反射。实验结果说明,外侧缰核对节段性防御反射有易化作用,这种易化作用可能是通过延髓内撤反应和反应细胞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吗啡10μg 可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并有部位特异性。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抗甲啡肽 IgG20μg 或抗强啡肽 IgG20μg,均能大部分对抗 PAG内注射吗啡引起的镇痛作用,这提示甲啡肽和强啡肽参与自 PAG 到脊随的下行抑制作用。本实验利用蛋白质 A-琼脂糖 CL-4B 亲和层析柱从血清中纯化 IgG,这种方法简单,提纯速度快,且 IgG 纯度高,为中枢微量注射抗体研究神经肽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应用推挽灌流技术、去甲肾上腺素(NA)放射酶学法和亮-脑啡肽放射免疫法观察不同脑区 NA 和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应用分子筛柱层析分离家兔不同脑区的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并对它们进行荧光微量测定。以此来阐明针刺镇痛时 NA、5-HT 和亮-脑啡肽在下行抑制中的作用。1.家兔电针20 min,痛阈显著提高,此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的 NA 释放显著减少,而 Al 核团和脊髓背角的 NA释放显著增加。2.电针镇痛时,PAG、延脑中缝核区和脊髓的5-HT 和5-HIAA 含量均有显著增加,除 PAG 外,这种增加的出现较 NA 为晚。提示可能在针刺镇痛的下行抑制中,NA 的参予较5-HT 为早。3.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