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酸对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液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素娟  郭燕世 《生理学报》1985,37(6):532-538
本工作研究油酸对消炎痛引起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液分泌的影响。胃粘液测定采用阿尔新蓝(Alcian blue)与胃液中糖蛋白结合的方法。将1.0ml 油酸注入到结扎幽门的大鼠空肠内,就可引起胃壁粘液及游离粘液分泌量的明显增加。以0.25、0.5和1.0ml 油酸注入到不结扎幽门的大鼠空肠内,也能显著增加胃壁粘液分泌,保护胃粘膜。这两种作用表现着剂量依赖关系。不论以油酸灌胃或注入空肠、回肠,都能明显增加胃壁粘液量,而灌胃的作用比注入肠内更明显。以1.0ml 30%甘油、0.1%乙酸及1/15N HCl 分别注入空肠,都不能刺激胃壁粘液的分泌。上述结果表明,油酸具有刺激胃粘液分泌的作用。因此,加强胃粘液分泌可能对粘膜起到屏障作用,这是油酸保护胃粘膜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蛋白酶是否具有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本工作观察了胃蛋白酶对牛磺胆酸所致的胃粘膜损伤的影响。酸性牛磺胆酸80mM 给禁食大鼠灌胃,90min 后可引起严重的胃粘膜损伤。胃蛋白酶225单位(U)溶于水、150U 溶于0.1N HCl 或75U 溶于0.2N HGl,三者分别作为“弱刺激”提前15min 灌胃,均可防止由牛磺胆酸所致胃粘膜的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并可持续约90min 之久。消炎痛(一种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剂) 提前60min 皮下注射,可阻断胃蛋白酶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如果皮下给予外源性前列腺素 E_2(PGE_2),则能使这一作用重新恢复。这些结果说明,弱的胃蛋白酶刺激具有对胃粘膜的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其产生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发内源性 PG 的合成和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植物油对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燕世  张建福 《生理学报》1985,37(2):204-208
将大鼠捆缚后置于4℃冰箱3h,造成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损伤程度用损伤指数表示:(1)在应激前3h 用0.5、1.0、2.Oml 的花生油灌胃,使损伤指数从对照的18.8—22.6降为6.8—7.0,P<0.01,但当花生油用量降至0.25ml 时,其保护作用不明显;(2)在应激前0.5、1.5、2.5和3.5h用1.0ml 花生油灌胃,也均有保护作用,(3)菜籽油或油酸有类似花生油的抗胃粘膜损伤作用,而且油酸的作用比花生油更显著,但30%甘油却无效;(4)将1.0ml 花生油注入空肠,具有与灌胃相似的保护作用;(5)在大鼠应激前1.5h 肌注消炎痛(10mg/kg),并不能阻断花生油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花生油等植物油能够通过其脂肪酸成分作用于小肠而产生对抗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机理不明,但似与前列腺素无关。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细胞不断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PGs),具有很强的细胞保护作用。我们的前一工作表明,预先用胃蛋白酶灌胃,可防止牛磺胆酸所致的胃粘膜坏死的发生,这一保护作用可被消炎痛所阻断;间接提示这种适应性细胞保护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内源性PGs有关。本文则用放射免疫方法,直接测定了胃粘膜组织PGE和PGF_(2α)含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纯胃蛋白酶225U,胃蛋白酶150U溶于 0.1N HCl或75单位溶于 0.2N HCl中,提前 15min灌胃,均可防止由0.2N NaOH、0.6N HCl 和无水乙醇所致的胃粘膜坏死的发生,这种保护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上述三种配方的胃蛋白酶溶液灌胃后15min,胃粘膜组织PGE和PGF_(2α)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7—2.9倍和1.9—2.5倍;且以PGE含量的上升占优势。进一步观察不同浓度胃蛋白酶溶于生理浓度盐酸中对胃粘膜PG含量的影响发现,胃蛋白酶与胃粘膜组织PGE和PGF_(2α)含量的增加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这些结果说明,胃蛋白酶作为弱刺激对强酸、强碱和无水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则是通过诱发内源性PGs的合成和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不断报道关于前列腺素(简称PG)对胃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但以Robert等最近的报道更为生动。他们用浸蚀大鼠胃粘膜的物质如无水酒精、沸水、浓的盐溶液、强碱、四倍于胃酸浓度的盐酸等以产生粘膜坏死,但如在一分钟前向胃内灌注微量的PG、则能保护粘膜,防止这些物质的浸蚀作用。他们用  相似文献   

6.
花生油及油酸对消炎痛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研究了花生油及油酸对由消炎痛所致的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用花生油1.0ml,油酸0.25、0.5和1.0ml 灌胃均能明显地减轻由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其中油酸的作用还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而30%甘油、油酸乙酯、5%葡萄糖或0.1%乙酸各1.0ml灌胃则无效。将油酸注入空肠,其作用与灌胃相似。阿托品、酚妥拉明和心得安不能阻断油酸的上述保护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花生油及油酸具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油酸这种作用主要不是通过提供能量,也不是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传递,而可能是通过它作用于小肠刺激多种胃肠激素释放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能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仅有弱的抗酸作用;但当结合在一起覆盖在粘膜表面时,就能形成一层保护胃粘膜、免遭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的有效屏障,称为”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这是胃粘膜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1β对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观察了人重组白介素1β(IL-1β)对大鼠束缚冷冻应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外周给予IL-1β后能防止胃粘膜损伤的形成,呈剂量依从关系。IL-1片段163-171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无明显影响。但巯基物质耗竭剂N-乙烯顺丁烯二酰亚胺(N-ethylmaleimide)能部分阻断IL-1β的作用。应激3h后胃粘膜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巯基含量明显降低,而IL-1β能防止巯基含量的下降。IL-1β也能减少应激造成的胃粘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olondiayldehyde)的含量。提示IL-1β能明显减轻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内源性巯基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均利  张席锦 《生理学报》1989,41(5):523-528
本工作研究了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大鼠胃粘膜损伤中的可能作用。在胃粘膜损伤发生过程中、胃粘膜内非蛋白及蛋白结合的巯基物质含量均无明显降低。虽然半胱胺灌胃(132或264μmol)或皮下注射(132μmol)后均明显抑制消炎痛溃疡的发生,其抑制率分别为82%,92%和75%,但同样具有巯基的半胱氨酸却无保护作用。半胱胺(132μmol)皮下注射可使消炎痛大鼠胃酸分泌抑制46%,而灌胃则无此作用。两种途径给予的半胱胺均不影响胃壁结合粘液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胃粘膜内巯基物质似不参与消炎痛的致溃疡过程。半胱胺在此种模型上虽有强烈的细胞保护作用,但似乎不是由于其分子上所带的巯基所致。因此,巯基物质在消炎痛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模型上没有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豆油所致的腹泻过程中狗小肠电活动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4只狗小肠浆膜面埋植Ag-AgCl双极电极,以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DMEC)为指标,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巴豆油。结果如下:(1)巴豆油注入胃内后,即诱发一起源于十二指肠、沿小肠向其尾端移行、持续时间比正常IDMECⅢ相短(p<0.01)、而传导速度却较正常Ⅲ相快(p<0.01)的类Ⅲ相。(2)巴豆油注入胃内后,正常IDMEC周期即被中断117~234min不等。与正常IDMEC周期相比,恢复后IDMEC周期缩短(p<0.05)。(3)分别阻断α与β受休后,巴豆油胃内注入所诱发的类Ⅲ相及对IDMEC周期的影响均与单纯胃内注入巴豆油所引起的改变相似。双侧膈上迷走神经切除后,巴豆油仍能诱发类Ⅲ相,但其出现的潜伏时间明显延长(p<0.001),并在384.9±75.3min内未见IDMEc周期恢复。结果提示:巴豆油胃内注入所诱发的类Ⅲ相及对IDMEC周期的影响与α和β受体无关。迷走神经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巴豆油胃内注入所诱发的类Ⅲ相及所引起的IDMEC周期缩短可能是导致腹泻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脂类对盐酸,乙醇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Sprague-Dawley大鼠胃内给予二山酰卵磷脂与三棕榈酰甘油酯1:4(w/w)混合物(每只鼠1ml,含5mg混合物)保护0.6mol/L盐酸致胃粘膜损伤,使溃疡指数及溃疡面积与胃总面积比分别降低了76.27%及80.24%(P<0.01),胃粘膜表面疏水性及跨膜电位值显著增加(P<0.05)。该混合物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无明显保护作用。提示脂类对盐酸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维持表面疏水性有关,但这种疏水表面对不同致损伤因子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乙醇胃粘膜损伤模型 ,测定其胃粘膜内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和内皮素 (ET)含量并观察其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 :随着乙醇作用时间延长和胃粘膜损伤的加重 ,胃粘膜内ET含量显著上升 (P <0 .0 5 ) ,而NOS的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胃粘膜内ET释放增加和NOS活性下降参与了急性乙醇胃粘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荣  周吕 《生理学报》1993,45(3):279-285
在清醒大鼠研究延髓迷走背核复合区(DVC)微量注射五肽胃泌素(G5)对胃窦运动的作用。用慢性植入胃腔外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运动。单侧DVC内注入G5 0.0025,0.005,0.01μg可明显刺激胃窦的运动,并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反应发生迅速,时间持续长。外周静脉注入中枢量G5无兴奋胃运动效应。DVC内注G5前20min预先注入抗胃泌素血清(1:100)可取消G5兴奋胃窦运动效应。静脉灌流阿托品(100μg·kg~(-1)·h~(-1))和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可阻断DVC注G5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DVC注G5对肝门静脉血浆胃动素含量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VC是G5兴奋胃窦运动的脑内作用部位。G5兴奋胃运动的中枢效应是经由迷走胆碱能神经传出的。  相似文献   

14.
肺泡巨噬细胞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肺泡巨噬细胞(AM)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分泌的影响,本实验以激活的AM培养上清液对离体非灌流肺进行持续灌洗,观察肺内P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调理酵母多糖(OPZ)激活的AM上清液,能使肺磷脂释放量(PL)和肺磷脂释放指数(b)增大,与激活物(OPZ)对照组及细胞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用消炎痛预处理AM 30min后,再用OPZ激活AM,PL值和b值减少;而用细胞松弛素B预处理AM30min后,再用OPZ激活AM,则PL值和b值增大。以上两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这表明激活AM增强肺PS分泌的作用能被消炎痛所抑制,而被细胞松弛素所增强,提示激活AM增强肺PS分泌可能是以前列腺素为中介的。激活AM能使PS分泌增加,这对于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稳定肺泡表面张力和增强肺的防御机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观察胃乐口服液对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证明,胃乐口服液能显著减轻胃湿重,减少胃粘膜出血点及胃酸分泌量,但对胃蛋白酶活性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Ge YB  Du J  Tian SP  Li WX  Gu L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21(1):74-78,i002
目的: 以低浓度酒精作为弱刺激,通过慢性饮酒的大鼠动物模型,探讨慢性饮酒和大鼠胃粘膜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胃粘膜细胞更新的作用.方法: 分别在饮酒不同时程的大鼠胃内灌注2 ml 100%酒精,分析胃粘膜的损伤情况.以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大鼠胃粘膜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探讨胃粘膜的细胞更新情况.结果: ①纯酒精可使大鼠的胃体和胃窦出现溃疡和出血,饮用6%(v/v)酒精3~14 d的大鼠这种现象明显减轻,饮用6%(v/v)酒精1 d和28 d的大鼠则无改变.②饮用6%(v/v)酒精3~14 d的大鼠胃粘膜细胞更新加快,而饮酒28 d大鼠胃粘膜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增殖减少.结论: 细胞更新加快是适度低浓度酒精刺激引起的胃粘膜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原因,低浓度酒精刺激超过一定时限可引起胃粘膜萎缩性病变的趋势,使胃粘膜抵抗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兔肺磷脂的超微结构定位和能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形态学方法在超微结构上定位肺表面活性物质中含量丰富的磷脂,在肺泡Ⅱ型细胞的板层小体和肺泡上皮细胞表面有明显的磷脂-铅-铁复合沉淀产物,用能谱仪对这些沉淀产物进行X射线微区元素分析,表明含铅和铁元素。  相似文献   

18.
在麻醉开胸犬研究了冠状动脉内注入异丙肾上腺素对冠状动脉节段阻力的作用。冠状动脉内预先给心得宁2.5mg 以阻断心脏的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冠状动脉左旋支恒流灌注,测量左旋支近端压及其远端小冠状动脉压,记录心电图。冠状动脉内给异丙肾上腺素后,冠状动脉左旋支总阻力及心肌内小冠状动脉阻力分别由4.54±0.77(M±SD)和4.20±0.75下降至3.95±0.69(P<0.05)和3.43±0.66mmHg·min/ml(P<0.05),而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反趋增大,由0.35±0.11上升至0.53±0.34mmHg·min/ml(P>0.05)。实验证明,β-肾上腺素能活动时在体犬冠状血管的直接作用主要是舒张心肌内小冠状动脉,使其阻力显著减低,而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趋向继发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刘文武  邓立普 《蛇志》2013,(4):412-414
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是分布于肺泡内气液表面,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Ⅱepithelialcells,AT-Ⅱ)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其中约90%为磷脂,包括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磷脂酰甘油(PG)等50余种;10%为肺表面活性蛋白,包括SP-A、SP-B、SP-C、SP-D。  相似文献   

20.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各磷脂组分对缺氧的反应是不同的。急性缺氧时,肺泡冲洗液中溶血卵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乙醇胺及磷脂酰甘油均下降(p<0.05);间断适应性缺氧后,基本回复到缺氧前水平。而急性缺氧时,肺组织中除磷脂酰乙醇胺变化不明显外,其它各成分均有明显增加(p<0.05)。间断缺氧时,肺组织中各脂质成分持续下降。该变化可能与肺组织中ATP等能量物质在缺氧时代谢异常有关。从肺泡冲洗液的脂质分析结果来看,适当地以间断减压作缺氧适应,能有效地解除急性缺氧对肺泡表面磷脂含量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