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海南三亚的中华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flexu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重结晶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得到11个嘌呤、嘧啶类化合物:咖啡碱(1),1,7-二甲基次黄嘌呤(2),1-甲基次黄嘌呤(3),7,9-二甲基-6-氮甲基嘌呤-8-酮(4),7-甲基腺嘌呤(5),1,7-二甲基嘌呤-6,8-二酮(6),尿嘧啶(7),胸腺嘧啶(8)2,’-脱氧尿嘧啶核苷(9)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0),3-乙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11)。其中化合物2~6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1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滕杰  曾贞  黄亚辉 《广西植物》2018,38(5):568-576
该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不同叶位对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的嘌呤生物碱组成特点以及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黄酮、茶氨酸等生化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房茶的嘌呤生物碱组成及配比显著区别于茶叶植物凤凰单从(C.sinensis),同时具有可可碱、咖啡碱和苦茶碱三种组分,而且可可碱含量最多,为13.46~39.72 mg·g~(-1),咖啡碱含量最低,为0.51~2.02 mg·g~(-1),苦茶碱含量介于两者中间并随芽叶成熟度增加而升高。茶叶植物只存在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变化分别为22.22~53.13 mg·g~(-1)和0.47~12.82 mg·g~(-1)。在相同叶位中,秃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为EGCGCECGEGCECGCCGGCG,且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接近,保持为40~50 mg·g~(-1)。除黄酮含量在各叶位变化趋势不大外,其他品质成分含量变化基本符合第1叶芽第2叶第3叶第4叶,一芽二叶的含量介于第1叶和第2叶之间的规律,而茶多酚、黄酮、茶氨酸等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该研究首次明确了秃房茶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特别是嘌呤生物碱的组成及配比特点,且含有特征性成分—苦茶碱。该研究结果为生物碱代谢机理、特异茶加工、功能成分开发、低咖啡碱资源、选育种等提供了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3.
Jin Z  Guo HS  Xu DY  Hong MY  Li XL  Xu WX 《生理学报》2004,56(6):678-684
为探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递质对胃窦环行肌功能的调节作用,在离体胃平滑肌上观察了嘌呤拟似物对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影响。电活动用传统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并和收缩活动同步描记于多道生理记录仪。结果表明,嘌呤能P2Y受体激动剂,三磷酸腺苷(ATP)和2-methylthio ATP(2-MeSATP)均增强胃窦平滑肌的收缩活动,但不影响电活动,而且ATP和2-MeSATP对胃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增强作用可被嘌呤能P2Y受体阻断剂,reactive blue-2和苏拉明(suramin)所阻断。用100μmol/L α,β-MeATP引起的脱敏感使P2X受体被阻断,ATP增强胃窦平滑肌收缩活动的效应不受影响。嘌呤能P2X受体激动剂,α,β-MeATP明显抑制胃窦环行肌自发性收缩活动,同时使膜电位明显超极化。ATP对胃窦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不被L型钙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nicardipine)阻断,但细胞外用无钙液灌流时这种效应则完全被阻断。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预先处理20min后,ATP和2-MeSATP仍能增强胃窦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活动。以上结果提示:(1)ATP和2-MeSATP通过嘌呤能P2Y受体增强胃窦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活动,而α,β-MeATP或β,γ-MeATP通过嘌呤能P2X受体使膜电位超极化,引起胃窦平滑肌的舒张;(2)ATP和2-MeSATP增强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的效应依赖于细胞外钙,但钙离子进入细胞的途径并不是电压依赖性钙通道;(3)ATP和2-MeSATP增强胃窦平滑肌自发性收缩活动的效应不通过前列腺素介导。  相似文献   

4.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redox factor-1,APE1/Ref-1)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具有无嘌呤/无嘧啶(apurinic/apyrimidinic,AP)位点核酸内切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在DNA损伤修复和转录因子的活性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从APE1的分子结构、主要功能、表达调节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神经系统中的嘌呤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磷酸腺苷(ATP)作用于嘌呤受体(P2受体),引起离子通道开放或通过第二信使调节神经细胞功能,不仅参与了特殊感觉、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等生理活动,而且参与了神经损伤修复和疼痛等病理过程.神经系统中的嘌呤信号系统研究,不仅为解释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和疼痛等疾病开辟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研发动态     
<正>中科院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的三维结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赵强研究组在P2Y12R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独立文章报道P2Y12R与拮抗剂以及激动剂的三维结构。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嘌呤能受体P2Y12R是刺激血栓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嘌呤受体     
1972年,Burnstock系统地提出了嘌呤能神经的概念后,这一理论引起了广泛重视。大量实验证实了嘌呤能神经和相应受体的存在。对嘌呤受体的分布、分类、作用机制、生理效应、拮抗剂和激动剂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ATP和ADP能激活多型核白细胞引起细胞内[Ca2+i的明显升高,AMP则无此作用.多型核白细胞对ATP和ADP具有不同的浓度依赖性.当细胞外的钙离子被螯合后,ATP和ADP仍能引起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结果表明多形核白细胞存在着对ATP和ADP敏感的P2型嘌呤受体,并且属于P2型受体中的P2Y亚类.  相似文献   

9.
(一)利用不同工具酶和化学因素对于核酸的特异降解作用,提出一种简便的系统分析S-RNA RNase I降解物的方法。方法共分四个步骤,连续在纸上进行,可以测定末端以及—PypCpNp—,—PypUpNp—,—PypApNp—,—PypGpNp—,—PupApNp—,—PupGpNp—,—PupCpNp—,—PupUpNp—在核酸链中的分布。(二)对大肠杆菌S-RNA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S-RNA链中,嘧啶或嘌呤核苷酸有“成堆”的排列。属于这种排列的核苷酸,嘧啶占总嘧啶量的56.5%;嘌呤占总嘌呤量的56.4%。(2)S-RNA经RNase I降解后多核苷酸片段(Pup)_nPyp中,嘧啶端C>U,C/U比值为1.5;嘌呤端G>A,G/A比值为1.2。(三)大肠杆菌S-RNA根据本方法分析结果计算,由76±1核苷酸残基组成(未包括(?)Up),分子量约为25000±1000,与应用核碱组成分析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四)根据—PupCpNp—与—PypGpNp—以及—PupUpNp—与—PypApNp—的测定值基本相同一点,讨论了S-RNA双螺旋结构,核碱成G—C、A—U对排列的可能性。并估计在S-RNA链中,少数不成对排列的碱基,可能分布于嘧啶或嘌呤“成堆”的链节中。  相似文献   

10.
利用Mudl噬菌体将Lac基因融合到大肠杆菌嘌呤合成基因中,使Lac基因受嘌呤合成调节基因的调控,这样,只要测定这些基因融合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就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嘌呤合成的影响。遗传学定位知道,这些菌株是PurI-lac和pufF-lac融合菌株。实验表明,这些菌株的β-半乳糖苷酶合成受嘌呤合成的终产物——腺嘌呤的阻遏。我们还从这些菌株中分离到了它们的β-半乳糖苷酶合成不受高浓度腺嘌呤阻遏的突变株,由于在这些突变  相似文献   

11.
用甲基磺酸乙脂(EMS)处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BF-7658的孢子,从中分离到氨基酸、维生素和嘌呤、嘧啶的单项和多重营养缺陷型共47株。营养缺陷菌株和原养型的出发菌株比较,除MA-46突变株的α-淀粉酶活力稍高于出发菌株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α-淀粉酶活力降至原水平1/6—1/9左右的维生素或嘌呤嘧啶缺陷型VPP-36,VPP-37,酶活力完全丧失的脂肪族氨基酸缺陷型NA-27等,经EMS诱发回复突变后,从回复体中分离到α-淀粉酶高产菌株十余株,最高增产幅度比原始菌株达1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8-14C]标记的腺嘌呤和黄嘌呤为底物,对两种可以合成少量咖啡碱和茶叶碱的木荷属和柃木属植物(Schima mertensiana,Eurya japonica)叶片的嘌呤代谢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木荷属和柃木属植物中嘌呤代谢相似,14C标记的腺嘌呤可以整合到嘌呤核苷酸、RNA、酰脲(包括尿囊素和尿囊酸)、二氧化碳中。经过24 h培养,在叶片吸收的放射能中,仅有6%~7%用于甲基黄嘌呤类化合物的合成(3-甲基黄嘌呤、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茶叶碱)。和其他植物一样,绝大多数14C标记的黄嘌呤整合到嘌呤的分解代谢物中(二氧化碳和酰脲),少量的放射能分布在3-甲基黄嘌呤及茶叶碱中。根据结果可以推断木荷属和柃木属植物具有N-甲基转移酶活性,可以用来合成咖啡碱和茶叶碱,相对于茶树而言,活性不高。综上,本文对木荷属和柃木属植物的嘌呤代谢以及嘌呤碱合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嘌呤受体分为P1和P2受体两大类,其中,P2受体又分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P2X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受体(P2Y受体)。P2Y6受体是P2Y家族中的一员,P2Y6受体参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神经病变等疾病的发生。随着氯吡格雷(P2Y12受体阻断剂)等嘌呤受体阻断剂被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且表现出良好的疗效,P2Y6受体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亦成为人们开展针对P2Y受体的新型靶向性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2Y6受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4.
嘌呤受体     
1972年,Burnstock系统地提出了嘌呤能神经的概念后,这一理论引起了广泛重视。大量实验证实了嘌呤能神经和相应受体的存在。对嘌呤受体的分布、分类、作用机制、生理效应、拮抗剂和激动剂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一、确定嘌呤受体存在的依据六十年代早期,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当用单个脉冲短期跨壁刺激豚鼠的结肠带时,其平滑肌细胞产生大的超极化接头电位,并伴有舒张反应。并且,如同时使用阿托品和胍乙啶,这种舒张反应依然存在;但用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可消除这些反应。表明这种反应是通过非胆  相似文献   

15.
HPLC测定驼鹿和狍雪尿肌酐及嘌呤衍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其营养状态.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是测定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优化的液相色谱条件(依利特-C18(20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 mol/L KH2PO4、20%乙腈 80%0.01 mol/L KH2PO4;流速1.0 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220 nm,254 nm),测定出野生驼鹿和狍雪尿中肌酐及嘌呤衍生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尿囊素、肌酐、尿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在0.0010~0.200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标准品回收率均在96%~105%范围内;2006和2007年冬季在黑龙江省胜山和沾河两个林场所采集的所有驼鹿以及近三分之一的狍雪尿样本中,未检测到尿囊素的存在,所有未检测到尿囊素的驼鹿和狍雪尿样本中,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之和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20.7%~55.2%,而所有可检测到尿囊素的尿液样品中,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之和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15.2%~36.1%,尿囊素占嘌呤衍生物总量的40.6%~85.6%,表明所有驼鹿和部分狍个体越冬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限制,且驼鹿和狍的营养代谢存在着种间差异.因此,这种非损伤性的测定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冬季鹿类动物营养状况,对其营养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揭示出不同物种之间营养动态的差异性,并为野生有蹄类种群和生境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MePdR)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它作为药物前体应用于PNP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可以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本实验构建了一个高效表达大肠杆菌来源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重组质粒,并利用基因工程菌以15mmol/L 6-甲基嘌呤和60mmol/L 2′-脱氧尿苷为底物合成6-甲基嘌呤-2′-脱氧核苷,在40mmol/L pH7.0的磷酸缓冲液中,2%菌体在55℃反应2h,转化率可达83.78%。用硅胶制备薄层提纯得到白色针状晶体,收率为76.4%。HPLC测定该产物纯度99.3%,核磁共振鉴定该产物为MePdR。  相似文献   

17.
P2Y1嘌呤受体是最早被发现并克隆的P2Y受体家族成员,属G蛋白偶联受体,其内源性激动剂主要是ADP及ATP。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该受体在多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本文对该受体近年来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提示P2Y1受体有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合成的寡核苷酸可缠绕于DNA双螺旋大沟内并以氢键与其相互作用形成三链DNA结构,这类寡核苷酸常简称为TFO(triplex-form-ing oligonucleotide)。通过TFO与靶基因结合形成局部的三链结构来抑制基因转录的技术被称为反基因策略(antigene strategy)。我们选择乙肝病毒(HBV)核衣壳启动子(Cp)内一近似同聚嘌呤·同聚嘧啶序列(1734~1754,ayw亚型,以EcoR Ⅰ切点为 1)为靶序列,以嘌呤  相似文献   

19.
综述国内外对香菇嘌呤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香菇嘌呤的药理活性、分离纯化方法、合成路线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嘌呤受羟基自由基损伤机制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 ,在 3— 2 1 G基组水平上对腺嘌呤 ( A)和鸟嘌呤 ( G)受羟基自由基(·OH)进攻形成的各种可能产物自由基进行了几何全优化 ,然后在优化构型下 ,用 UHF/6— 31 G基组做单点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 ,由能量、自旋密度和键长分析了羟基自由基造成 DNA的损伤及其修复机制 .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易进攻腺嘌呤的 C— 4、C— 5位 ,形成的产物自由基 A4OH·比A5OH·易与 N— 1 0位 H脱水 ,且脱水后的产物自由基进行异构化 ,这样可通过加入氧化剂带走未成对电子从而使嘌呤体系得到修复 .鸟嘌呤也易形成 G4OH·和 G5OH· ,但 G5OH·比 G4OH·更易脱水 .另外 ,羟基自由基进攻腺嘌呤和鸟嘌呤的 C— 8位在能量上最为有利 .A8OH·与G8OH·会发生开环反应 ,一旦开环 ,DNA便不易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