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低氧对耐力运动员无氧代谢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急性低氧对耐力运动员无氧代谢阈值的影响,探讨了急性低氧对耐力运动员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与上述影响强弱有关的若干可能因素。18名青年耐力运动员分别吸入21%O_2(常氧对照)和12.8%O_2(急性低氧),进行逐级递增体力负荷运动,直至最大耐受量。观察运动期间每分通气量、氧耗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氧脉搏,并测定无氧代谢阈值。结果表明,急性低氧使耐力运动员的无氧代谢阈值明显降低。各个体无氧代谢阈值的降低程度分别与该个体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氧脉搏的降低程度呈正相关。急性低氧下无氧代谢阈值降低提示了体力活动能力的削弱,而低氧下心肺代偿功能较弱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较低者,其体力活动能力的削弱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受试者分别用上肢(臂力计)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自行车)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分析探讨上肢CPET的临床价值。方法:15例受试者(正常人6例和慢病患者9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不同的2 d里分别完成上肢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CPET,分析CPET数据、计算相关核心指标,探究上肢和下肢CPET的异同及其相关性。结果:(1)全体15例受试者男8女7,其中6例正常人和9例慢病患者亚组相比仅年龄((33.2±12.7)比(53.6±8.5)岁)和无诊断疾病有显著差异(P0.05)。(2)全体受试者上肢CPET峰值心率((131.0±19.0)比(153.0±22.0)bpm,P0.05)和血压均低于下肢CPET,但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CPET的峰值潮气量((1.3±0.4)比(1.8±0.4) L)和分钟通气量((51.4±21.1)比(67.9±22.1) L/min)均显著低于下肢(P均0.05),而峰值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采用上肢CPET时,运动时间((6.4±0.6)比(8.5±1.2) min)要短于下肢CPET;峰值负荷功率((73.2±19.6)比(158.5±40.3)W/min)、峰值摄氧量((1.1±0.4)比(1.7±0.4)L/min)、无氧阈((0.6±0.2)比(0.9±0.2) L/min)、峰值氧脉搏((8.6±2.3)比(10.9±2.6) ml/beat)、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34.7±4.3比39.8±5.3)均较低,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32.6±3.8比28.7±4.9)及斜率(33.9±4.3比28.3±6.2)高于下肢CPET(P均0.05)。正常人和慢病两亚组各自的比较结果与整体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3)上肢CPET的运动时间,峰值心率,峰值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峰值负荷功率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峰值摄氧量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和百分预计值,无氧阈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峰值氧脉搏的实测值,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和斜率的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与下肢CPE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作为下肢CPET的补充,上肢CPET用于整体功能状态评估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对于指导安全有效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室递增负荷运动试验和运动现场血乳酸的测定,研究了高原(2260m)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通气无氧阈、乳酸阈及最大氧耗量。结果发现,通气无氧阈时的氧耗量为2.03l/min,功率为131.4W;乳酸阈(以运动速度表示)为33.0km/h。通气无氧阈时对应的心率(137次/min)低于乳酸阈的心率(153次/min)。最大氧耗量的绝对值(2.8l/min)和相对值(47.4ml/kg.min)分别比平原运动员低22.2%和22.9%,但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测试值(2.8l/min)比较,高原与平原运动员最大氧耗量的差异消失。在相同氧耗量(2.8l/min)条件下运动时,高原运动员完成的功率(251W)低于平原运动员(274W)。  相似文献   

4.
极限负荷时β-内啡肽、睾酮、皮质醇和心肺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限负荷时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运动后睾酮(T)水平与最大耗氧平台(V·O2maxPD)显著相关,β内啡肽(βEP)分泌水平与最大耗氧量(V·O2max),V·O2maxPD显著相关,与呼吸频率负相关显著。提示V·O2maxPD的维系,可能有垂体性腺轴的参与。而βEP对呼吸频率、V·O2max及V·O2maxPD的维系也存在着调控作用。V·O2maxPD时心率和通气量较之安静时大辐度增长,间接说明儿茶酚胺在极限负荷时对循环系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室递增负荷运动试验和运动现场血乳酸的测定,研究了高原(2260m)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通气无氧阈,乳酸阈及最大氧耗量,结果发现,通气无氧阈时的氧耗量为2.031/min,功率为131.4W乳酸阈(以运动速度表示)为33.0km/h。通气无氧时对应的心率(137次/min)低于乳酸阈的心率(153次/min)。最大氧耗量的绝对值(2.81/min)和相对值(47.4ml/kg.min)分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正常人运动期间心肺代谢等多系统功能整体整合的连续动态变化,探讨正常环境运动状态下呼吸反应模式的调控机理。方法: 选正常志愿者5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Harbor-UCLA医学中心分别进行动脉置管,在常温室内空气状态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运动过程中,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对CPET期间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分钟摄氧量(每呼吸摄氧量×呼吸频率=每搏摄氧量×心率)和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与静息状态比较,P<0.05~0.001);在运动超过无氧阈和呼吸代偿点后,分钟通气量的上升反应更加显著。结论: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克服自行车功率计的阻力而发生代谢率改变,呼吸随代谢改变而变化,高强度运动时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更加加剧呼吸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受试者分别用上肢(臂力计)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自行车)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分析探讨上肢CPET的临床价值。方法: 15例受试者(正常人6例和慢病患者9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不同的2 d里分别完成上肢和下肢精准电磁功率计CPET,分析CPET数据、计算相关核心指标,探究上肢和下肢CPET的异同及其相关性。结果: ①全体15例受试者男8女7,其中6例正常人和9例慢病患者亚组相比仅年龄((33.2±12.7)比(53.6±8.5)岁)和无诊断疾病有显著差异(P<0.05)。②全体受试者上肢CPET峰值心率((131.0±19.0)比(153.0±22.0) bpm,P<0.05)和血压均低于下肢CPET,但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CPET的峰值潮气量((1.3±0.4)比(1.8±0.4) L)和分钟通气量((51.4±21.1)比(67.9±22.1) L/min)均显著低于下肢(P均<0.05),而峰值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采用上肢CPET时,运动时间((6.4±0.6)比(8.5±1.2) min)要短于下肢CPET;峰值负荷功率((73.2±19.6)比(158.5±40.3)W/min)、峰值摄氧量((1.1±0.4)比(1.7±0.4)L/min)、无氧阈((0.6±0.2)比(0.9±0.2) L/min)、峰值氧脉搏((8.6±2.3)比(10.9±2.6) ml/beat)、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34.7±4.3比39.8±5.3)均较低,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32.6±3.8比28.7±4.9)及斜率(33.9±4.3比28.3±6.2)高于下肢CPET(P均<0.05)。正常人和慢病两亚组各自的比较结果与整体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③上肢CPET的运动时间,峰值心率,峰值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峰值负荷功率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峰值摄氧量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和百分预计值,无氧阈实测值、公斤体重值,峰值氧脉搏的实测值,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小值和斜率的实测值及百分预计值与下肢CPET的结果相关性较好,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作为下肢CPET的补充,上肢CPET用于整体功能状态评估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对于指导安全有效个体化精准运动整体方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补充,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6名健康男子在吸入常氧和低氧的条件下,从事除非 梯运动的逐次呼吸的气体交换参数进行了测定,并采用二项指数函数模型对耗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通气量的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吸入低氧时,起始过渡和结束过度的耗氧量总时滞均显著延长;无论吸入常氧或低氧,结束过渡的耗氧量总时滞均显著长于起始过渡;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力学反应则不相一致,提示在运动起始时,运氧能力是耗氧量动力学的限速 因素,此外,在运动起始过渡和结束过渡时,控制耗氧量动力学反应的机制是不相同的;二氧化碳并非控制运动中通气反应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9.
用相关和回归处理方法,研究了8条正常狗咽喉部高频喷射通气时,调节驱动压、呼吸比和频率对喷气量、吸入气氧浓度、动脉血气及气道内压的作用。结果显示,驱动压和呼吸此对各观察指标几乎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频率的影响很小,喷气量与吸入气氧浓度、动脉血气、气道内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调节参数的意义主要在于改变了喷气量。  相似文献   

10.
黄鳝气呼吸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黄鳝气呼吸状态下 ,2 5~ 2 7℃时的能量代谢情况。结果 ,表明平均耗氧率为 6 3 6 4mg/kg·h ,平均耗氧量 2 .81mg/尾·h ,体重与耗氧量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1.32 +0 .0 3x ;个体越大 ,耗氧量越大 ,个体越小 ,耗氧率越高。同时发现 ,黄鳝的耗氧率随环境温度变化及昼夜节律交替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吸入不同浓度 CO_2对肺通气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10名健康男性青年中观察了吸入0.5—7%CO_2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呼吸频率、潮气量、肺通气量、肺泡 CO_2分压以及肺通气对 CO_2的反应性均与吸入气CO_2浓度成线性关系。被试者吸入 CO_2后,CO_2排出量减少;但浓度不超过5%时,3—5min 内CO_2排出量即可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本文根据人体 CO_2反应的这些特点提出了三个代偿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初步验证超快反应聚合物基质光纤氧传感器及其测定系统记录颈动脉氧分压(PaO2)连续动态变化使用基础上,为了分析探讨肺通气对PaO2连续动态变化的影响,我们设计本活体整体动物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选择杂种山羊4只,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空气机械通气下,切皮直接暴露把后接测定系统的氧传感器直接插入左侧颈动脉连续记录PaO2动态变化。正常分钟通气量机械通气分别通过三种潮气量实施:正常潮气量(潮气量VT=15 ml/kg、呼吸频率Rf=20 bpm)、减半潮气量(VT减半、Rf加倍)和加倍潮气量(VT加倍、Rf减半)。三种潮气量通气时间分别稳定10~15 min,选取后180 s分析计算PaO2平均值、呼吸间PaO2变化的升降幅度和肺-颈动脉延迟时间。以ANOVA及两两比较统计学差异分析不同潮气量的影响。结果: 活体山羊正常通气量机械通气实验时心率和血压均稳定;肺-颈动脉延迟时间为1.4~1.8 s(约为此时的3次心跳)。机械通气正常潮气量下PaO2平均值在(102.94±2.40,99.38~106.16)mmHg,升降幅度是(21.43±1.65,19.21~23.59)mmHg,占平均值的(20.80±1.34,18.65~22.22)%;减半潮气量下,PaO2平均值维持在(101.01±4.25,94.09~105.66)mmHg,虽略降但不显著(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5),但PaO2升降变化幅度却显著降低为(18.14±1.43,16.46~20.05) mmHg,占平均值的(17.95±1.07,16.16~18.98)%(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1);加倍潮气量机械通气下,虽仅略升的PaO2平均值维持在(106.42±4.74,101.19~114.08)mmHg(与正常机械通气比较P>0.05,与减半潮气量机械通气比较P<0.05),但PaO2升降幅度却显著增大为(26.58±1.88,23.46~28.46)mmHg,占平均值的24.99%±1.58%(与正常机械通气和减半潮气量比较P均<0.01)。结论: 正常肺通气的吸气和呼气是颈动脉PaO2上升和下降的始动因素。正常通气量机械通气下减半潮气量和倍增潮气量显著改变PaO2升降幅度,但PaO2平均值仅小幅改变,而肺-颈动脉延迟时间相近。  相似文献   

13.
倪慧  金龙铉  滕忆岭 《生理学报》1985,37(3):222-228
本文介绍家兔实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呼吸功能的变化。静脉注射油酸后呼吸频率迅速增加,肺通气量则经历三个时相的变化,依次为最初通气增大期、延迟通气增大期和通气不足期。胸廓呼吸运动的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而潮气量则逐渐减少。O_2吸收率及 CO_2排出率在通气不足期显著减少。血气分析提示,在通气增大期有呼吸性碱中毒,至通气不足期出现酸中毒。动脉血 PO_2在注射油酸后20min 时尚能维持在80mmHg 左右,以后则明显下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再注射油酸,呼吸不再增快,最初通气增大期显著减弱,而延迟通气增大期和通气不足期照常发生。切断双侧窦神经后再注射油酸,仍见呼吸加快和最初通气增大期,但延迟通气增大期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动物注射油酸后,呼吸加快和最初通气增大期是通过迷走神经实现的,而延迟通气增大期则是由于缺 O_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致。  相似文献   

14.
呼吸系统是实现肺通气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最后共用通路”。它们的相互关系历来受到呼吸生理学界的重视。此外,研究讲话对呼吸型式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对制订呼吸防护装备生理学标准有实际意义,但以往文献报道仅限于英语讲话,汉语讲话对呼吸影响的研究则未见报道。本文报告安静与运动情况下汉语朗读时呼吸型式及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高原人群在递增负荷运动情况下的通气量与心率的变化特征,探讨其作为高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高原习服男性青年军人88名,平均年龄21.7±1.6。其中3 000 m 30人,3 700 m 30人,4 300 m 28人,进行递增负荷踏车运动,运动负荷从30 W开始,每5 min增加30 W,直到不能坚持则停止运动。采用COSMED K5运动肺功能仪测量每一运动负荷的肺通气量,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每一运动负荷的运动心率。结果: 不同海拔递增负荷运动中完成最大负荷的人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越高,完成人数越少。同一海拔,不同负荷之间,随着负荷的增加,通气量与心率明显增大(P<0.05),且无上限值;同一负荷,随海拔增加,通气量与心率也明显增大(P<0.05)。结论: 通气量与心率具有作为高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激活外周化学感受器可以同时引起呼吸和心血管反射,此机制可能参与高血压形成过程中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因此我们推测激活外周呼吸化学感受器可以显著增强高血压大鼠的心肺活动。本研究通过联合应用全身无创全体积描记术和无线生物信号遥测技术,观察急性低氧刺激对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和血压正常的对照Wistar-Kyoto (WKY)大鼠的肺通气、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刺激引起SHR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明显高于WKY大鼠,并且急性低氧引起SHR血压和心率的增加幅度更明显。切断支配大鼠颈动脉体的双侧窦神经后,SHR和WKY大鼠急性低氧通气反应均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切断双侧窦神经后,急性低氧引起的两组动物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急性低氧刺激显著增强SHR的心血管和呼吸效应,这可能与其颈动脉体外周呼吸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敏感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家猪OLV时肺内分流与氧合的影响.方法:30头健康家猪(25~35 kg)建立OLV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即高氧液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动物在单肺通气后经右静内静脉以15 mL·kg-1·h-1的速度恒速输入高氧液,C组动物则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输入等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分别于双肺通气时、单肺通气30 min、单肺通气60 min时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双肺通气时相比,单肺通气时两组PaO2,SaO2,PvO2和SvO2均显著降低,而Qs/Qt%明显升高(P<0.01).单肺通气30 min以及60 min后,H组的PaO2,SaO2,PvO2和SvO2等指标均显著高于C组(P<0.05),而对于肺内分流率(Qs/Q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虽然对肺内分流影响不大,却能够明显改善氧合,治疗单肺通气引起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8.
鳄类营半水栖生活,有潜水行为。在陆地上行正常的呼吸,潜水时呼吸停止。由于鳄仅用肺呼吸,潜水一段时间后,还要浮出水面或上陆地再次进行正常的呼吸,所以鳄类的呼吸方式是周期性呼吸,即间断性呼吸。通气期和非通气期交替进行。通气时吸气,鼻孔喉门打开,肋骨上抬,胸廓和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肺充气后吸气肌松弛,喉门关闭,进入或长或短的呼吸暂停,即非通气期。然后呼出气体又转入通气期。据报道,鳄类的通气期由多次呼吸构成的呼吸群组成,即非潜水时连续呼吸多次再进入非通气期。非通气期可达几十分钟,甚至几以上。鳄类…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急性缺氧时的呼吸反应类型,以17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受试者,在低压舱模拟3000~7000m高度上进行了45人次缺氧暴露实验。在3000~5000m高度,肺通气量(V_E)增加主要取决于潮气量(V_T),呼吸频率(f)无明显变化。在5000m,4例出现周期性呼吸,1例发生通气抑制反应。在7000m,所见呼吸反应有三种类型:(1)f持续增加,V_T减小,此型受试者均有脑功能失调症状(5例),(2)V_T和f均增加(4例);(8)V_T增加,f相对稳定(2例),该型缺氧耐力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行不同时间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中重度30例肺内/30例外源性ARDS患者分别行2h、4h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APCHEII评分,氧合指数、胸片吸收情况、心率、平均动脉压、脱机拔管时间,出ICU时间。结果:四组患者APCHEII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ARDS患者行2 h、4 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4 h组较2 h组氧合指数改善、胸片吸收情况更明显,4 h组在脱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均优于2 h组(P0.05);肺外源性ARDS患者行2 h、4 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肺内源性ARDS患者(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病情,其对肺外源性ARDS患者效果更好,2 h俯卧位通气即能取得较好效果,而肺内源性ARDS患者需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改善病情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