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稀有Ju鲫产卵频次和卵子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室养条件下20尾雌性稀有Ju鲫的产卵频次,成熟卵巢卵径分布及卵子补充过程进行了研究,产卵间隔中卵径分布呈现不同的峰值,卵母细胞成熟是分批的,V期卵巢中MA,RE卵母细胞的数量代表了即将进行的一次产卵的产卵量;卵子补充速度快,成熟卵巢每隔数天可发育成熟一批卵,一级贮备库在12-33d即更新一次,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补充是连续的,对273批Ju产卵进行了统计,每尾鲫鱼平均4.5d产卵一次,平均批产  相似文献   

2.
稀有鮈鲫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野外调查与室内养殖的结果,稀有鮈鲫的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对7对鱼共136批次产卵进行了观察统计,平均每尾雌鱼5.4d产卵一次,平均每次产卵300.3粒。根据卵母细胞发育进程、卵径分布、产卵频次以及年产卵量大于怀卵量、含卵量等特征,建议将稀有鮈鲫的特殊产卵类型命名为连续产卵类型,并与生态学上常用的“多次产卵”、“分批产卵”加以区别。最后就稀有鲍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等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鲫( 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 具有生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季节长、产卵频率高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物学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稀有Ju鲫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相似文献   

5.
稀有鮈鲫的野生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YeetFu)属鲤科 (Cyprinidae)鱼丹亚科 (Danioninae) 鲫属。    相似文献   

6.
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研究稀有鲫的胚胎发育过程以及水温变化对其发育速度的影响,首次报道了鱼类卵壳内,包裹于胚胎外的似膜结构和伴随的胚胎蜕膜现象。  相似文献   

7.
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稀有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好1-6月龄的稀有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l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行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中存在大小与形态和GCHV相似的病毒颗粒。从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中纯化病毒,免疫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能被GCHV的特异性抗体聚集成团。由上可知,稀有鲫出血病是由GCHV感染所致,稀有鲫对GCHV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草鱼抗出血病育种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鱼类,已成为重要的实验研究用动物.运用AF、Mallory's三色法染色,HE对照,观察了稀有鮈鲫脑垂体的组织学结构.稀有鮈鲫的脑垂体呈肾形,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组成,整个垂体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腺垂体分为垂体前外侧部(RPD)、垂体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3部分.神经垂体及其分支深入腺垂体的各部分,在PI中分布尤为丰富.脑垂体中血管丰富.  相似文献   

9.
人工养殖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技术对人工养殖的稀有鮈鲫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描述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稀有鮈鲫为杂食性无胃鱼,肠道系数0.64±0.06。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口咽腔和食道粘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少量味蕾;食道粗短,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到后,粘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粘膜皱褶数量逐渐减少,粘膜皱褶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稀有的鮈鲫鱼肌、性腺的生化组成,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12-79.65%,蛋白质为68.39-70.20%,脂肪为20.11-20.65%,灰分为15.88-16.04%,能值为19.91-20.84Kj/gdm。鱼肌中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19.45-20.13%,极性氨基酸占17.23-17.45%,非极性氨基酸占17.51-18.16%,鱼肌中Ca、Na、P、Mg、Zn、Fe含量均较高,此外还测定了稀有的鮈鲫的活饵-水蚯蚓及人工饲料的生化组成。  相似文献   

11.
静水缸中稀有Ju鲫240天养殖试验显示,A型人工饲料的每对亲鱼产卵次数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分别为15.25和13.75次,相近于水蚯蚓为饲料的12次和14.5次;A型人工饲料产卵间隔天数分别为15.98天和17.46天,相近于水蚯蚓为饲料的20.86天和16.56天。循环水缸中稀有Ju鲫105天养殖试验显示,A型人工饲料的每对亲鱼产卵次数为12次,低于水蝗蚓为饲料的21.5次;产卵间隔天数为8.75天,长于水蚯蚓为饲料的4.88天。因此,用人工饲料可以实现静水缸和循环水缸中稀有Ju鲫的繁殖。静水缸5种饲料个体每次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鱼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A和B型饲料产卵量与水蚯蚓接近。循环水缸4种饲料个体每次卵量和鱼孵化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稀有鲫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全鱼中共检测到 3种饱和脂肪酸 (SFA) ,它们是C1 4∶0、C1 6∶0、C1 8∶0。 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它们是C1 4∶1、C1 6∶1、C1 8∶1、C2 0∶1。 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它们是C1 8∶2、C2 0∶4、C2 0∶5 (EPA)、C2 2∶6 (DHA)。SFA占总脂肪酸的2 3 6 3— 2 8 97% ,MUFA占 40 73— 5 4 3 2 % ,PUFA占 9 96— 2 3 1 7% ,EPA占 0 41— 1 74% ,DHA占 0 1 1— 5 3 7%。EPA含量一般低于DHA。UFA(MUFA +PUFA) % >SFA % ,且MUFA % >PUFA % ,n 3FA/n 6FA为 0 3 3— 0 99。此外还测定了鱼肌、内脏脂肪、肝脏、性腺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3.
稀有鮈鲫胚后发育和幼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室养条件下稀有 鲫胚后发育与幼鱼生长的特点。稀有 鲫的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共11个时期,在水温24.7—31.8℃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25—30d即可完成胚后发育。在胚后发育期间,仔鱼、稚鱼及幼鱼呈线性生长,每日增长0.52mm左右。饲养条件对生长和发育均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采于四川省汉源县、灌县及彭县的亲鱼,其后代在生长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稀有(鱼句)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具有生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季节长、产卵频率高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然而有关稀有鮈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稀有鮈鲫眼发育的形态变化,并分别对视网膜发育早期神经层、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及眼发育后期视网膜的总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稀有鲫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与两栖、哺乳类动物不同,其眼原基是由间脑向左右伸出的对称外突实体;在尾芽期眼原基向腹侧弯曲、侧向伸长,随后开始内陷,在尾泡期形成视杯。眼原基外层与外胚层紧贴的部分将发育为视杯的内层、神经视网膜,而眼原基其余部分将分化为视杯的外层、视网膜色素层。在尾泡期之后,视网膜色素层停止有丝分裂开始形成色素颗粒,此时视网膜神经层开始分化。视网膜这两层结构在发育早期分化的有序进行可能与早期胚胎头部内空间以及附近的间充质细胞有关。从神经胚期到尾泡期,视网膜色素层厚度由42.3±0.8μm减小到4.8±0.4μm,视网膜神经层厚度从37.1±0.2μm增加到43.7±0.6μm,而从尾鳍期到孵出期视网膜总厚度从42.7±1.2μm逐渐增加到98.3±2.1μm。与所有脊椎动物一样,稀有鲫眼的视网膜分化也是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晶状体、角膜及其他结构在孵出时已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16.
稀有鮈鲫仔鱼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室养条件下稀有的鮈鲫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仔鱼一般在孵出后1.5d-2d开口摄食,此时卵黄囊容量约从初孵时的0.1降至0.03mm~3以下,在其后1-1.5d卵黄物质消耗殆尽;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变化型式为:开始较低,然后迅速升高,约在卵黄吸尽时达到最高,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5d;持续饥饿或延迟开始摄食时间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存活有深刻的影响,饥饿仔鱼全长负生长及饥饿体征明显;初孵仔鱼持续饥饿8-10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仔鱼在PNR前1.5d时存活率低于50%,在PNR后2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以采自四川省汉源县的野生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50对为建群原代(P0),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建立了封闭群Ihb:IHB。应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原代、F1—F4代传代亲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监测。11个微卫星位点在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共发现等位基因57个,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3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282。封闭群各代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53—0.57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060—0.5318,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各代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代间的遗传相似性在0.99以上,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8(P>0.05),基因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结果表明,Ihb:IHB保持了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建群传代过程中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动物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