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概念益生菌是一种含有生理性活菌及其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经口服或其他途径入体 ,通过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态或酶的平衡 ,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提高机体抗病力和免疫力。益生菌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意是“活的”。Lilly和Stillwell[1] 首先在 196 5年提出 ,描述到“由一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够促进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 ,随后又有许多人对益生菌一词的进行描述。 1989年Fuller[2 ] 进一步完善了益生菌的概念 ,提出了“一种活的微生菌通过喂饲来调节肠道微生菌的平衡 ,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影响。”该… 相似文献
2.
RNAi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是指在特定因子的作用下,由导入细胞内的双链RNA(dsRNA)降解成的约22nt左右的s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可被人工诱导的一种生物体自身所具有的基因沉默现象。因为其相对于其他类似手段有更为突出的高效性、高特异性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并将在对病毒病、肿瘤病、遗传病等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被《Science》评选为2002年度最重要的科技突破。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仍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而在临床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急剧升高,目前已成为上述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且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真菌耐药发生率逐年上升[2]。随着人们对真菌感染的日益关注,对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研发新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新药愈加迫切。 相似文献
4.
5.
6.
7.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辅助生物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御分子。抗菌肽不仅能抑制、杀灭多种细菌,而且具有抗真菌、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不仅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而且不易诱导机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临床耐药菌株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9.
植物根系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系能够摄取土壤环境中的养分与水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植物根系由于直接与土壤环境相接触会受到非生物胁迫较大的影响。盐胁迫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对植物根系会产生较大的伤害。综述根系在组织形态和细胞水平上对盐胁迫的应答,以及根系响应盐胁迫的信号传导途径、转录因子与基因,对植物根部耐盐机制的解析和植物耐盐基因工程工具基因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氏盐藻的耐盐机制研究进展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杜氏盐藻 (Dunaliellasalina)的耐盐机制和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盐藻的耐盐机制十分复杂 ,短时间内通过细胞体积的改变来调节渗透压平衡 ,之后通过甘油的合成与转化恢复细胞正常形态和大小。渗透调节过程中 ,还涉及到蛋白质的合成。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已经建立 ;几种基因已被克隆 ,如碳酸酐酶基因和硝酸还原酶基因等 ;GUS(β_葡糖苷酸酶 )基因已成功地转入盐藻细胞内。另外 ,对盐藻的基因工程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给育龄期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以引起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临床症状。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在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提出以后,又出现了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近几年的研究又提出了一系列与内异症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特点、雌激素作用、免疫炎症反应、血管形成等,这些因素的提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也为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其治疗费用巨大。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细胞因子、炎症机制已及氧化应激等方面。本文就以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杨虎潘亚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563-4565
下斜坡、枕大孔前缘、颈静脉孔区及脑干腹侧的病变,一直以来这些区域的手术难度高,风险极大。由于周围毗邻解剖关系复杂,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到达上述区域比较理想的入路之一,它包括:1)沿颅颈交界区后外侧面分离肌肉,充分暴露C1横突和枕下三角;2)今早在寰椎后弓上方和或寰椎和枢椎动脉;3)行枕下颅骨切除术或枕下开颅术,并切除至少半个寰椎后弓。这一入路提供了以下三个入路的通道:经髁入路的方向经过枕髁或寰枕关节和邻近的髁部;髁上入路的方向经过枕髁上方的区域;髁旁入路的方向经过枕髁外侧区域。它的路径短,适合于颅颈交界区域的多种病变,可以较早地辨认与保护椎动脉,并可以根据手术的具体要求选择磨除枕髁的多少以及周围的骨性结构,以期达到良好的术野。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受体及钙敏感受体表达下调等。近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上述机制均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甲状旁腺细胞增生,由多克隆增生逐渐发展为单克隆增生、腺瘤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逐渐加重。现就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萎缩增生复合征(atrophy-hypertrophy complex,AHC)是指肝组织萎缩和代偿性增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特征,常见的病因有门静脉流入受阻、肝静脉流出受阻、胆道梗阻等。AHC常伴有区域性肝组织的解剖、病理、代谢功能的改变,包括肝脏沿肝门轴的旋转、萎缩肝叶的纤维化和门管区小门静脉的狭窄或血栓形成等。肝萎缩-增生复合征萎缩肝组织仍具有部分代谢功能和生物转化功能,并可能对维持病变肝脏的正常肝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萎缩肝组织仍具有部分代谢功能和生物转化功能,对萎缩肝组织的代谢分区和代谢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HC的文献,探讨AHC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萎缩肝组织的代谢功能分化特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构建的小鼠肺气肿模型研究Abhd2基因与肺气肿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生后6月龄,12月龄的Abhd2基因敲除纯合子和野生型鼠各5只。断髓法处死小鼠,取全肺,提取肺总RNA,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定肺总RNA纯度并计算其浓度。PCR扩增产物行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线凝胶扫描仪观察拍照,存入IDKadak成像分析系统,分别读取肺气肿的相关因子和相应β-actin光密度值。电泳带密度运用ImageJ软件通过光密度测定法定量分析,比值用于统计学分析。结果:12个月龄Abhd2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与野生型对照比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12、13、14、组织蛋白酶B、K、S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氧化剂与抗氧化剂的mRNA表达水平未见异常,Abhd2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与野生型对照小鼠比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论:Ablad2基因敲除小鼠通过肺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多、致炎细胞因子表达过多、蛋白酶基因表达过强与抗蛋白酶抑制剂表达降低以及异常增多的细胞凋亡,自发形成了肺气肿,且渐进性进展,而且肺气肿发生、发展过程与人类是相似的;因此它们对于人类肺气肿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刁宗礼张东亮丁嘉祥刘文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77-37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包括:①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肾损伤是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②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直接感染肾脏,可原位表达其HBV抗原(HBAg)及其他产物介导肾损伤。③HBV感染后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病毒不能被清除,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可造成肾脏损伤迁延进展。④HBV基因变异可导致病毒致病力改变,并影响机体清除病毒。⑤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存在HBV-GN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孙娇丽王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5):4953-495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HN的治疗多采用复合用药,但效果不佳。阻碍其治疗发展的关键是对PHN的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与临床符合的动物模型。目的:综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模型的改良和进展,使PHN的病理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内容:介绍与PHN相关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模型、体外模型及慢性感染模型,综述与PHN发生发展有关的潜伏机制、与其他神经病理性痛相似的机制及近年来较为关注的中枢与外周损伤机制。趋向:进一步研究与人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更为相似的动物模型,并随其改良和进展,使发生PHN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张雄军王德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0):1986-1988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特征性表现是麻醉和手术后认知功能的持续性下降。这种多认知领域的功能需要感觉和广泛的神经学检测来评估,由于不同的检测仪器、不同的时间点和应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因而对POCD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各POCD间的研究也缺乏比较性。因此,进一步阐述POCD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有利于对POCD的研究建立标准的检测、诊断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年龄增大,人脑的功能势必会逐渐退化,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为代表的人脑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介绍了目前在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领域方面的若干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