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发与未复发骨细胞瘤细胞中MMP-16的变化,初步探索MMP-16与骨巨细胞瘤复发之间的联系,进而讨论MMP-16对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中复发和未复发共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切除的骨巨细胞瘤组织进行标本采集。首先应用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直观观察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MP-16的表达情况,再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MP-16 mRNA的表达情况,最后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MMP-16的含量。从形态、基因表达和蛋白三个方面全面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MP-16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复发组中MMP-16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未复发组;real-timePCR结果显示复发组中的MMP-16 mRNA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未复发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复发组中MMP-16蛋白的表达量要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MMP-16与骨巨细胞瘤存在密切联系,MMP-16的表达增强是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的重要标志,通过对MMP-16的测定对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在脊柱骨巨细胞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11月我院5例经病理证实为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检查表现。结果:椎体内病灶呈不同程度膨胀性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改变,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论:MRI能有效显示骨巨细胞瘤的病变部位及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刮除肿瘤联合术中适形固定施源器模型插植放疗和术后外照射治疗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2006年2月.2008年2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初次治疗的长骨GCTB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局部刮除手术组和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两组患者均行局部肿瘤刮除术,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中适形固定施源器模型插植放疗和术后外照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1、3、5年均未复发,而单纯局部刮除手术组的1、3、5年复发率分别为9.1%、27.3%、45.5%,3年和5年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P〈0.05)。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中未见严重相关性毒性和死亡,术后两组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剐(P〉0.05)。结论:局部手术刮除病灶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骨巨细胞瘤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且不影响关节功能,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32 例骨巨细胞瘤 (GCT) 进行了8 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显示: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CD68 均为阳性反应,α1 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 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 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均为阳性反应, 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 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随Jaffe 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 Ⅰ级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和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 001), 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并向成纤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化;Jaffe病理分级与免疫组化的表达不完全一致,但PCNA 增殖指数对判断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肿瘤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21WAF1/CIP1、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骨巨细胞瘤的分化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p21WAF1/CIP1、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66.8%的骨巨细胞瘤中可检测到p21WAF1/CIP1的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分化好的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核内,分化好的骨巨细胞瘤(Ⅰ级)中p21WAF1/CIP1的表达明显高于分化差组(Ⅱ、Ⅲ级)(P<0.01).38例骨巨细胞瘤均可检测到PCNA的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内;未复发组及复发组中p21WAF1/CIP1、PC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中p21WAF1/CIP1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分化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分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波高温灭活及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原位分离插入式微波天线高温灭活技术,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2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术后骨缺损,从手术技术、肿瘤复发情况、肢体关节功能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发生,2例复发,复发率9.8%;肢体关节功能优18例(85.7%)、良3例(14.3%)、中差0例。结论:微波高温能彻底杀灭肿瘤组织降低复发率,自体髂骨保证与近关节软骨下骨愈合,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能良好充填残余瘤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防发生关节软骨面塌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高温灭活及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原位分离插入式微波天线高温灭活技术,自体髂骨、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修复2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术后骨缺损,从手术技术、肿瘤复发情况、肢体关节功能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发生,2例复发,复发率9.8%;肢体关节功能优18例(85.7%)、良3例(14.3%)、中差0例。结论:微波高温能彻底杀灭肿瘤组织降低复发率,自体髂骨保证与近关节软骨下骨愈合,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能良好充填残余瘤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防发生关节软骨面塌陷。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OB)中p63表达在鉴别骨巨细胞瘤(GCTOB)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检测50个巨细胞丰富的骨病变中p63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评价p63在各肿瘤中的染色强度和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94.12%的骨巨细胞瘤(GCTOB)、14.29%的骨肉瘤(osteosarcoma, OSA)、60.00%的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 NOF)、25.0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71.43%的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 CB)、66.67%的棕色瘤(Brown tumor)为阳性,而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he tendon sheath, GCTTS)中未检测出p63阳性。对于p63的染色强度,可以观察到58.82%的骨巨细胞瘤(GCTOB)、28.57%的软骨母细胞瘤(CB)和20.00%的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呈现强染色。对于p63的染色程度:观察到58.82%的骨巨细胞瘤(GCTOB)、28.57%的软骨母细胞瘤(CB)和14.29%的骨肉瘤(OSA)尾弥漫性染色,而中等染色在骨巨细胞瘤(GCTOB)中为17.65%,非骨化性纤维瘤(NOF)为20.00%,棕色瘤(Brown tumor)为33.33%。大量骨巨细胞瘤(94.12%)为p63阳性,这比任何其他巨细胞丰富的病变多得多。然而,p63的阳性染色并不是骨巨细胞瘤(GCTOB)特异性的。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p63是鉴别骨巨细胞瘤(GCTOB)与其他骨巨细胞瘤的一种敏感的(97.6%)和相对特异的标志物。考虑到反应的强度和程度,本研究建议采用综合评分方法对p63 IHC染色判读富含巨细胞的病灶,并将2+截断值作为骨巨细胞瘤(GCTOB)的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MRI表现,其中10例行X线平片检查,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X线平片显示局部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或轻度侵蚀破坏。MRI表现为相应部位软组织肿块影,T1WI多呈较低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更低信号影,增强后强化明显;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病灶与邻近肌腱关系密切,其中一例包绕指屈肌腱蔓状生长;局部骨皮质可受侵。结论: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相关抗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GCT中,M┐CSF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分泌;巨噬细胞样基质细胞(HC)是单核┐巨噬细胞系早期的未成熟细胞,主要分泌IL┐1和TNF┐α,少数多核巨细胞(MGC)也可产生TNF┐α。本文提示,GCT中的三种主要细胞能分泌M┐CSF、IL┐1和TNF┐α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GCT的发生、发展及其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Giant-cell tumor of bone (GCTB) is a locally aggressive histologically benign neoplasm with a less common malignant counterpart. Longitudinal data sources on GCTB are sparse, limited to single institution case series or surgical outcomes studies. The Swedish Cancer Registry is one of the few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databases recording GCTB, representing a unique source to study GCTB epidemiology. We estimated incidence rate (IR) and overall mortality rates based on registry data.Materials and methodsWe identified patients with a GCTB diagnosis in the Swedish Cancer Registry from 1983 to 2011: benign (ICD-7 196.0–196.9; PAD 741) and malignant (PAD 746). Results were stratified by age at diagnosis, gender, and anatomical lesion location.ResultsThe cohort included 337 GCTB cases (IR of 1.3 per million persons per year). The majority (n = 310) had primary benign GCTB (IR of 1.2 per million per year).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was 34 years (range 10–88) with 54% (n = 183) females. Malignant to benign ratio for women was 0.095 (16/167) and for men 0.077 (11/143). Incidence was highest in the 20–39 years age group (IR of 2.1 per million per year). The most common lesion sites were distal femur and proximal tibia. Mortality at 20 years from diagnosis was 14% (n = 48) and was slightly higher for axial (17%; n = 6) and pelvic (17%; n = 4) lesions. Recurrence occurred in 39% of primary benign cases and 75% of primary malignant cases.ConclusionsIn our modern population-based series primary malignant cases were uncommon (8%), peak incidence 20–39 years with slight predominance in women. Recurrence rates remain significant with overall 39% occurring in benign GCTB, and 75% in malignant form. The linkage between databases allowed the first population based estimates of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surgery at initial GCTB diagnosis, and those who also received subsequent surgeri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顺铂组与洛铂组,各47例。2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并术前行辅助化疗。其中顺铂组采取紫杉醇+顺铂方案,洛铂组接受紫杉醇+洛铂方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KPS评分,并对Ig A、Ig G、Ig M、CD4+及CD8+指标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洛铂组有效率(CR+PR)为87.2%(41/47),与顺铂组[80.8%(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铂组术后KPS评分及CD4+水平高于顺铂组(P0.05),但CD8+水平低于顺铂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前后Ig A、Ig G及Ig M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铂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含洛铂术前辅助化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复发卵巢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GCT)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复发AG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14年1月-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共收治卵巢成人型颗粒细胞瘤的患者97例,复发AGCT患者24例,复发率24.7 %。初次复发距离初次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69个月(24月-144月)。24例复发AGCT初发平均年龄42.8岁(24岁-60岁)。初诊时肿瘤最大直径<10 cm 15例,肿瘤最大直径≥10 cm 9例。初次FIGO分期:I期14例,占58.3 %,II期3例,占12.5 %,III期7例,占29.1 %。I期患者中肿瘤破裂8例。所有病例初次治疗时均接受手术治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8例,接受非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16例。初次手术后14例患者接受了化疗,其中I期患者14例,有4例接受辅助化疗,有10例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复发后有7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IGO分期、I期患者肿瘤破裂为导致复发卵巢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GCT为低度恶性肿瘤,有远期复发和多次复发的风险,FIGO分期是影响复发的因素,晚期的患者更易复发。对于部分临床早期患者,肿瘤破裂也会增加复发的风险。AGCT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腕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患肢腕部功能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6.66%)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腕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修复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研究组给予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获得改善,且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案。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