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对原发性肾痛综合征(PNS)的高凝状态的作用.方法:将128例P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激素治疗,治疗组(64例)在常规激素的基础上加用小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检测24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流变学及血凝指标,并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51.6%)和总有效率(9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31.3%)和总有效率(7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APTT外,治疗组中24h尿蛋白和血脂显著降低,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液流变学和其他血凝指标显著改善,血液粘度显著降低.除APTT外,治疗组中治疗后的其余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均未出现出血.结论:小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可以更好的降低尿蛋白和血脂,纠正低蛋白血症,明显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度,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降脂方联合五灵肝复胶囊治疗脾虚浊瘀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AS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研究组给予中药健脾降脂方与五灵肝复胶囊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AST、ALT及T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健脾降脂方联合五灵肝复胶囊治疗脾虚浊瘀内阻型NASH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指标,提高肝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小儿脾肾气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脾肾气虚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24h尿蛋白、总胆固醇(TC)、血浆白蛋白(Alb)以及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肌酐清除率(Ccr)。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TC、BUN及Scr水平低于治疗前,Alb、Ccr水平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小儿脾肾气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儿肾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NS患儿10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和研究组(n=54,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针刺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影响。方法:收集我院DLEA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对照组予DLEAD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FBG、P2h BG、Hb Alc测定,血清IL-6、ET-1水平测定及PAg T%、踝肱指数ABI测定。结果:1治疗后三组FBG、P2h BG、Hb Alc均下降,两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改善更明显,且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IL-6、ET-1及PAg T%均下降,两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ABI均有所改善,两组实验组均更明显改善,且实验组2 AB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联合针刺治疗,可调节血清IL-6、ET-1水平,降低PAg T%,改善ABI,可有效提升DLEA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通过复制气虚血瘀证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选用老年Wistar大鼠,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对一般体征和微观指标的观测,发现模型大鼠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脑缺血病理变化规律.[HTH〗结论多因素复合作用可成功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本动物模型有可能成为将来中医药防治脑缺血科研工作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构建气虚血瘀证大鼠和红花注射液给药处理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差异基因表达谱,比较并分析,筛选出红花能够治疗气虚血瘀证的关键基因群,并推测其起治疗作用的基因组调控机制。方法: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给药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采用疲劳游泳和饥饿饲养处理。造模一周后,给药组尾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100mg/kg/d),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进行两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检验血流变指标并评价造模情况;另抽取足够的血分离mRNA并逆转录杂交基因芯片;扫描信号分析确定受红花注射液调控的基因;并通过基因数据库查询相关基因功能,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初步探讨红花作用的机制。结果:两周后经过检验和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在不同切率下的全血粘度增加,并且其体征表现出虚弱和瘀血的状态、体重下降,确定造模成功;给药组大鼠则相对于模型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和状态有所改善,确认药物有疗效。在差异基因的比较中,空白组相对于给药组上调基因252条,下调基因54条;给药组相对于模型组上调基因196条,下调基因32条;两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条相同基因,这些差异基因涉及到炎症损伤、免疫调节反应等方面。结论:红花注射液对于气虚血瘀证有治疗作用,在基因层次上是通过抗炎症损伤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汤对阳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以2019.2-2020.5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于温阳益气汤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心脏彩超仪器检测心功能指标(SV、CO、LVEF、LVED),ELISA法检测血清sST2及GDF-15的表达水平,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SV、CO、LVEF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LVED无显著变化(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sST2、GDF-15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领域、身躯领域、情绪领域、经济领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社会领域、身躯领域、情绪领域、经济领域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以上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宜气汤能使sST2、GDF-15表达降低,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佳,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廖秀莲欧阳强波孙洁张露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521-452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合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中风诊断要点及辨证取穴,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病恢复期条件的中风病患者66例,每周治疗2次,3个月为1疗程。结果:(1)患者性别与发病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分布未呈现明显相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与病情轻重分布未见明显相关,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两个疗程的临床症状治愈率明显高于一个疗程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性别与疗效相关性不显著,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3个月治疗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治愈率达75.8%,经6个月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治愈率达98.5%。结论:醒脑开窍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治疗中风风痰瘀阻证有确切疗效,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为临床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病恢复期辨证、取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对老年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脑血流、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我院于2021年3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脑血流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NGF、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SS-QOL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中医证候总积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同期,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老年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脑血流、血液流变学,调节血清NGF、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肾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8月~2023年4月收治的肾虚血瘀型CA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服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周期为四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脂等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虽在数值上高于对照组(92.50%),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CHOL、TG、LDL-C)和炎性因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服药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常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联合益肾活血解毒汤治疗肾虚血瘀型CAS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控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