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不正常地凝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腓肠肌及腹股沟有明显压痛,皮温高于对侧,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加剧,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妇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类型、术中治疗及术后干预措施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39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30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约8.8%),年龄(OR=1.438)、手术类型(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OR=3.153、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OR=2.531)、术前合并症(OR=2.885)、术中气腹压(OR=2.835)、手术时间≥1h(OR=1.397)、术后卧床天数(OR=1.498)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发生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前合并症、术中气腹压、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天数是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VD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四妙勇安汤治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30年来 ,我院腹部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例 ,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2 3~ 45岁 5例 ,61岁 1例。均为腹部手术 ,其中机械性肠梗阻 2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引流术 2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 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发生在手术后 1 0~ 1 4天 ,且均为单侧 ,其中右下肢 4例 ,左下肢 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 :患者因手术后长期卧床 ,下肢不活动 ,出现患肢疼痛 ,体温在 38℃左右 ,患肢出现均匀性肿胀 ,但无明显凹陷 ,亦无红晕 ,平均患肢的周径增粗 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7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TC)、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DVT的总发生率为9.7%(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DD、Hcy、hs-CRP、HTC、WBV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该6个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对照组为7.94%,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的形成原因、诊断要点与治疗、护理及预防措施,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2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方式及采取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所有患者采用小-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部分患者采取切除根治手术,分析比较患者的疗效。结果:采取上述治疗后21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中1例患者经治疗半月后效果不明显,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还有1例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3个月后再次出现对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胆管癌。结论:DVT患者经联合抗凝、溶栓、祛聚、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以DVT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再发应及早考虑恶性肿瘤,以免漏诊,耽误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内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和髂静脉[1]。有资料显示,如不给予任何干预,30%~40%脑卒中患者可发生DVT,严重偏瘫患者发生率可达60%~70%[2]。而一旦发生DVT,则易致肺栓塞,引起猝死和肺功能不全。为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h拔除引流管后加用中药祛瘀散对术肢进行烫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及组间血浆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制剂祛瘀散烫熨术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有预防作用,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比较多见 ,国内报道不多。 2 0 0 0~ 2 0 0 1年 ,我们收治 4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5 0~ 6 9岁 ,平均 6 2岁 ;脑梗死 3例 ,脑出血 1例 ,均经 CT确诊。有高血压病 3例 ,糖尿病 2例 ,高脂血症 1例 ,血流变异常 1例。全部在瘫痪侧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均表现患肢肿胀 ,疼痛和压痛。都经过多普勒超声证实。静脉血栓出现时间 :1例发病后 5天 ,1例发病后 6天 ,1例发病后 8天 ,1例脑出血发病后1 9天。1 .2 治疗方法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2 … 相似文献
11.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疗效,为预防LEDVT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就诊的72例颅脑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措施+间歇性充气加压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NMES干预。收集患者资料,比较两组LEDVT情况、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LEDVT发生率5.56%(2/36)低于对照组25.00%(9/36),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FIB水平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干预后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ADL评分较干预前升高,VA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腘静脉、股总静脉血液流速、ADL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MES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干预能缩短颅脑外伤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循环,减少LEDVT的发生,且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我院150例主动要求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高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等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超声诊断特征,对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诊断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图(ROC),评估模型效果。结果:150例超声检查高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129例,占86.00%。Logistic回归筛选,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管壁内壁、血流信号改变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超声检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3.8%。结论:以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冠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6):888-89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4月-2006年10月间治疗的25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直接患肢深静脉溶栓74例,手术取栓12例,抗凝等治疗169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32例(均为永久性滤器)。结果:随访2~126个月,平均64个月。31只下腔静脉滤器均展开良好,有1例临时滤器移位至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他无移位。1例永久性滤器植入14个月后滤器中血栓形成。溶栓组显效5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手术组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显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香豆乙酯与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乙酯片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香豆乙酯相比,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类别学习的脑机制。首先介绍类别学习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研究范式。其次从脑损伤和脑成像两方面探讨此过程中的脑机制,主要包括额区、内侧颞叶、基底神经节的激活。再次,介绍了ERP研究类别学习过程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相关成分包括N1、P1、N2、P2、N300、P3、P450。最后对类别学习的脑机制进行小结和展望,认为ERPs和脑成像技术的结合可使此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126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系统溶栓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和导管溶栓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两个亚组,各63例。评价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双下肢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计数(RBC)、手术外伤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溶栓组痊愈率为57.14%(36/63),高于系统溶栓组的33.33%(21/63)(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明显减小,且导管溶栓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治疗时间和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系统溶栓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BMI、RBC、手术外伤史均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