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2.
中国特产雉类—褐马鸡,藏马鸡和蓝马鸡卵壳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迄今为止,在国内有关野生鸟类卵壳的超微结构报道尚少。我们对中国特产鸡类——三种马鸡卵壳的表皮、气孔、木栅层、锥体层、乳头结、壳膜和基帽进行了扫描巨镜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认为三种马鸡不同结构的形态,对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变豆菜属(Sanicul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属于北极-第三纪古老区系成分。目前全世界有40种,中国(17种,11个特有种)和美国(22种,13个特有种)是2个分布中心。近年来有关变豆菜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属并非单系,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属下分类标准,但属下分类系统和种间界限仍存在争议,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类较易混淆。变豆菜属的系统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Sanicora DC.组及夏威夷Sandwicensis Shan and Constance组的类群,缺少对中国特有种的研究,因此该属的系统位置、起源地、迁移、扩散模式和种间进化关系均不清楚。本文对变豆菜属的分类系统、分类方法、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马鸡属三种的生态调查暨亲缘关系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on和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是我国雉科鸟类中的特有属。其中褐马鸡和藏马鸡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King,1981)。褐马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两者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2—85年在河北、山西、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三种马鸡的野外考察。现就其生态学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其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及垂直分布一、地理分布(图1)褐马鸡见于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分布范围狭小,且与其他两种马鸡间断分布。蓝… 相似文献
5.
对麝Moschus spp.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再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的基因及序列长度、分析中不同的物种数目、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在用线粒体Cyt b、16S rRNA基因及二者的连接序列分别构建的NJ、MP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在使用γ干扰素核基因的编码序列构建的NJ树中,显示麝与鹿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MP树则暗示麝与牛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当选用包括林麝在内的18个物种,使用线粒体基因组重链上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串连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时,在NJ、MP、ML和BI树中都支持麝与鹿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与选用23个物种得到的支持麝为鹿科/牛科二者共同姐妹群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麝科与鹿科和牛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分歧时间较短,其分子片段所累积的进化信息较少,而且不同的分子片段进化速率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要彻底解决麝在偶蹄目中的进化地位必须要找到更适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鸡菌是一类世界著名珍贵食用菌。依据收集的标本和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世界鸡菌资源的概况,比较2个属及40个种的形态、分类特征及分布范围,提出了世界鸡菌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等7种轮虫mtDNA COⅠ序列分析,并以透明囊足轮虫为外群,使用MEGA软件构建臂尾轮属轮虫系统发生树(ME树和NJ树)以探讨臂尾轮属的系统发生和该属中几个种类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mtDNA COⅠ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为24%;在两个系统树中,淡水臂尾轮虫和海水臂尾轮虫均独立成枝;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分离出来.壶状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应属于不同的种;来自芜湖、墨西哥和美国的十指臂尾轮虫以及来自芜湖和澳大利亚的萼花臂尾轮虫应分别互为姐妹种.本研究还首次揭示了角突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和镰状臂尾轮虫与其它臂尾轮虫间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鸡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鸡属(Crossoptilon)为我国鸟类的特有属,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郑作新等,1978)。其中褐马鸡(C.mantchuricum)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全球易危物种,藏马鸡(C.harmani)、白马鸡(C.crossoptilon)及蓝马鸡(C.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郑光美、王岐山,1998;I-UCN,2004)。就分布而言,藏马鸡生活于喜马拉雅山东北麓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白马鸡见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以及青海南部;蓝马鸡分布于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宁夏贺兰山地;褐马鸡分布于山西西北部、陕西省黄龙山、河北西北部及北京门头沟地区(郑作新等,1978;徐振武等,1998)。 相似文献
9.
WANG Da Zhong CHEN Yi Yu 《动物分类学报》1998,(1)
本文根据系统学原理,提出了建立新类元的依据;并据此从分类和系统发育上论证了近金线属AnchicyclocheilusLietLan独立成属的可能性,认为应将近金线属归于金线属;修订了金线属SinocyclocheilusFang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粒体DNA序列探讨斑头鱼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线粒体COⅠ、Cyt b和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从GenBank中获得的六线鱼属3种的同源序列,以单鳍多线鱼Pleurogrammus monopterygius为外群,运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同时联合了3个基因片段序列,运用贝叶斯联合模型综合探讨了六线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除16S rRNA基因外,其余2个基因片段以及联合模型所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即斑头鱼与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应归为六线鱼属,拉丁学名应为Hexagrammos agrammus。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分歧时间约为175万年。结合形态学研究资料,支持将斑头鱼归为六线鱼属的观点,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六线鱼科中分化较晚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12.
藏马鸡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珍禽──藏马鸡的卵壳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电镜下显示:藏马鸡卵壳从内向外由壳膜层、锥体层、海绵层和表层等组成。壳膜层内层致密、含少量纤维,外层为纵横交错成网状的纤维结构,锥体层由许多乳头状突起密集排列组成,海绵层为似沉积岩层的层状结构,表层在卵壳最外面,上由具保护性的透明蛋白质薄膜覆盖。与同属的褐马鸡的卵壳进行比较,其超微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褐马鸡雏鸟的换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特产珍禽——褐马鸡雏鸟的羽毛生长及脱换即“稚后换羽”进行了观察研究。褐马鸡有小翼羽4枚,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3枚,三级飞羽4枚,尾羽22枚。稚后换羽是飞羽和尾羽全部脱换,仅第一枚初级飞羽当年保留。 褐马鸡羽毛的脱换规律是:飞羽是先生长者先脱换;尾羽是由外向内的“向心型”。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整理,我国蛇床属(Cnidium Cuss.)植物有4种,2变种:蛇床(C.monnieri(L.)Cuss.),碱蛇床(C.salinum Turcz.),兴安蛇床(C.dahuricum(Jacq.)Turcz.ex Fisch.et Mey.),滨蛇床(C.japonicum Miq.),台湾蛇床(C.monnieri var.formosana(Yabe)Kitag.)和根茎碱蛇床(C.salinum var.rhizomaticum Ma),对原属蛇床属的两个种做了名称新组合:辛家山亮蛇床(Selinum sinchianum(Fu)Yuan et Li),无油管亮蛇床(Selinum nullivittatum(Fu)Yuan et Li)。对上述种类进行了分类研究、果实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和花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6.
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研究结果。对鼢鼠属凸颅亚属种和亚种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此亚属为3个种、共7个亚种,并且记述了一新亚种——罗氏鼢鼠湖北亚种。 相似文献
17.
西藏块菌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产于西藏的块菌属3种,包括2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是刘氏块菌TuberliuiA.S.Xusp.nov.和西藏块菌TuberxizangenseA.S.Xusp.nov,新记录种是少孢块菌Tuberoligospermum(Tul.&C.Tul.)Trappe.标本全部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HXZE)。 相似文献
18.
多胞锈属(Phragmidium)是Link在1816年建立的.全世界已承认的种约60个以上,但有些种之间差异不大.至今未有世界专著.所有的已知种都自主寄生在蔷薇科(Rosaceae)上,特别是悬钩子属(Rubus),蔷薇属(Ros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上的种为最多.多数种为长型,但也有缺夏型和短生型的种.此属分布广泛,但以北半球为主. 本属的主要特征是:冬孢子多隔,壁具色素,双层,柄常吸水性.种的分类和鉴定主要靠冬孢子的性状.春孢子和夏孢子时期由于孢子形态简单近似,区别较困难. Arthur (1934)划分了Earlea和Euphragmidium两个组.前者冬孢子光滑,柄非吸水性;后者冬孢子有优,柄吸水性.有些种具有无隔丝的夏孢子型春孢子,Sydow (1921)把它们另立新属Phragmoteliume Thirumalachar和Mundkur (1949)也承认它的存在.Hiratsuka(1980)将它作为Phragmidium属的一个组 .Phragmidium kamtschatkae通常仅有一隔膜,柄发育不良,有些研究者将它作为Teloconia属的种.我同意Hiratsuka(1980)的观点将它归人Phragmidium属中. 毛云章(1951)在《中国锈菌索引》中记录了中国多胞锈属28种,包括同物异名.戴芳澜(1979)在《真菌总汇》中记录了25种.其中10个是错误鉴定,2个由戴芳澜首次描述的种已作为异名,4种由于缺乏标本没有研究而未被列人本文.有关中国多胞锈属的种,刘振钦(1983),庄剑云(1986)等曾有过报导.本文共报告29种,包括2新种,即Phragmidium rasae-omeiens.和Phr. rubi-eucalypti.每种都有描述,并列出异名,寄主,地理分布和标本号.有些种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二刺角蝉属HemicentursMelichar的分类地位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作者往往把该属放在不同的亚科甚至不同的科中。该属全世界已知5种,均分布于东洋区,我国已记载有二种,即:H.cornutusFunkh.和H.atenuatusFunkh.。作者研究了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二刺角蝉属标本50余件,鉴定出6种,其中有5新种:宽二刺角蝉H.latus,褐二刺角蝉H.brunneus,细二刺角蝉H.tenuis,短二刺角蝉H.brevis,斜二刺角蝉H.obliquus。并基于详细的形态学、细胞学、幼期形态特征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该属的分类地位,认为应放到角蝉科Membracidae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彩菌甲属Ceropria Castelnau et Brullé 13种,包括2新种:异色彩菌甲C.variabilies sp. nov.,深沟彩菌甲C.punctata sp. nov..提供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