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个基因参与改变的过程,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热点的遗传易感基因p53基因、FHIT基因、p16基因、错配修复基因、PLCE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了简要阐述,以期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基因治疗寻找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1(cyclinG1)、鼠双微体基因(MDM2)和p5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4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G1、MDM2和p53的表达,以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yclinG1、MDM2、p5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53.70%、44.44%,而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5.00%,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cyclinG1、MDM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MDM2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7),而cyclinG1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yclinG1、MDM2、p53的阳性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MDM2可能是通过调控p53的活性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cyclinG1可能以不依赖p53的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生长过程中p53基因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有随访资料的胃癌标本107例,用免疫组化对突变型p53和CD34作了标记,用原位杂交对野生型p53作了检测。结果突变型p53在肿瘤不同侵犯深度、不同生长方式、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以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突变型p53与微血管密度显著相关(P<0.05),而野生型p53则与突变型p53相反。结论突变型和野生型p53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表达不同,说明p53的不同功能状态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磷蛋白53(P53)、磷蛋白21野生型p53活化片段(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标本220例为胃癌组,另外选取胃癌组织旁的健康组织为对照组。Hp-L采用快速尿素酶测试法、Giemsa染色法检测,P53、p21WAF1阳性表达采用HE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并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胃癌组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21WAF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织中p53和p21WAF1表达呈负相关(P0.05)。胃癌组Hp-L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Hp-L阳性组p5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于阴性组(P0.05);p21WAF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胃癌组织中p53与Hp-L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p21WAF1与Hp-L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p53阳性表达仅与浸润程度有关(P0.05),P21WAF1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程度、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Hp-L是胃癌发生的主要诱因,癌症发展过程中,Hp-L型感染可上调p53表达、抑制p21WAF1表达,且p53、p21WAF1的表达变化与细胞浸润程度有密切联系,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秀峰  唐文如  罗瑛 《遗传》2009,31(5):451-456
端粒酶和p53两者在肿瘤和衰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人类大多数的肿瘤中都发现了这一现象: p53基因发生突变和端粒酶的重新激活。端粒酶和p53基因的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论述了端粒酶或p53基因敲除的不同组合的小鼠模型(mTR-/-p53+/+; mTR-/-P53-/-)的衰老与肿瘤表型, 对端粒功能异常可抑制或促进肿瘤发生的辩证作用作一综述, 以期理解p53与端粒酶在衰老与肿瘤发生中的辩证相互作用, 寻求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喉鳞状细胞癌为多。喉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多层面的复杂过程。目前研究发现,喉癌与EGFR、COX-2、Survivin、VEGF、STAT3、p16、p53和Cyclin D1等基因相关。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将为喉癌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途径,对人类战胜喉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改变及早期癌变机理.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及碘化丙啶DNA荧光染色方法,对食管上皮癌前细胞的DNA含量、端粒酶含量和多个基因p53、p16、cyclin D1蛋白质表达进行了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发现,DNA含量在癌变形成时明显增加,异倍体率为87.9%;p53蛋白积聚发生在癌变早期,在癌细胞组的阳性率为100%(5/5);抑癌基因p16在癌变早期有明显缺失;癌基因cyclin D1及端粒酶阳性率在癌细胞组都为100%(分别为6/6,7/7).研究结果表明:在癌变早期,DNA含量及异倍体率增加,癌基因cyclin D1表达增高,抑癌基因p16缺失及p53蛋白积聚,端粒酶含量也明显增高,在癌形成时已有多个分子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喉鳞状细胞癌为多。喉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多层面的复杂过程。目前研究发现,喉癌与EGFR、COX-2、Survivin、VEGF、STAT3、p16、p53和Cyclin D1等基因相关。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将为喉癌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途径,对人类战胜喉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TP53基因(编码p53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瘤基因,通过调控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广泛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一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参与了TP53的信号通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网络.一方面,p53通过调控一些miRNAs的转录及转录后成熟,促进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和衰老,抑制肿瘤发生.另一方面,许多miRNAs,如miR-25、miR-30d、miR-125b和miR-504等可直接调控p53的表达与活性,参与TP53信号通路的调节,还有一些miRNAs则通过调节p53上下游基因,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iR-34家族,它们受p53直接调控并参与TP53信号通路,通过靶向抑制多个TP53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发挥抑瘤作用.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抑制沉默信息调节子,增强p53的活性,反馈调节TP53信号通路.miRNAs与TP53之间调控网络的研究,是对TP53抑瘤机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NKX3.1是前列腺特异表达的同源盒基因,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在前列腺癌进展中常会发生p53的基因突变.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NKX-3.1启动子(1 040b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pGL3-1040)及其缺失突变体,瞬时转染前列腺癌细胞LNCaP.通过荧光素酶表达活性分析,检测p53过表达对NKX3.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53在LNCaP细胞中过表达可明显抑制NKX3.1启动子活性;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p53过表达对NKX3.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53过表达可以明显抑制同源盒基因NKX3.1的表达.通过TRANSFAC软件分析,在NKX3.1基因上游-526至-507区存在一个p53反应元件的5′核心序列.缺失pGL3-1040中的p53反应元件核心序列并不能消除p53对NKX3.1启动子的抑制作用,表明p53不是通过p53反应元件直接抑制NKX3.1启动子活性.进一步通过5′缺失突变分析,发现NKX3.1启动子-140~+8 bp区仍受p53负调控.此148 bp区域中含有一个Sp1和一个CREB元件,瞬时共转染Sp1表达载体或CREB表达载体的结果表明,p53并不是通过与Sp1或CREB相互作用对NKX3.1启动子发挥抑制作用的.上述结果表明,p53过表达可以抑制同源盒基因NKX3.1启动子活性,下调NKX3.1基因的转录,其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与广西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研究采用配对方法,选取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单发家族和无癌家族中未发生肝癌的家族成员各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上述高发地区肝癌患者30例作为肝癌组对照。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DNA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进行基因测序。研究发现三组家族成员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突变率为0%。肝癌组中p53基因5/6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为10%(3/30)。肝癌组p53基因5/6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与肝癌家族组间突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可能不是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遗传易感因素,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成员中可能尚未发生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或较为罕见,肝癌患者中出现的p53基因5/6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在后天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从而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乳腺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突变型p53和Neu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构建了p53/Neu双转基因鼠。用5只成年雄性Neu转基因鼠与10只成年雌性p53转基因鼠交配,对150只雌性杂交后代鼠进行p53/Neu双转基因鼠的筛选。为此,本实验建立了PCR-一步鉴定法。即:在同一个反应管内能同时满足小鼠β-酪蛋白基因、p53基因和Neu基因上三个片段(分别为0.5kb、1.2kb、1.7kb)的扩增反应者被判定为双转基因鼠(Fig.1)。传统的Southern分析(Fig.2)与PCR一步法鉴定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法的准确率为100%,进一步、随机取样,Northern分析(Fig.3)表明:双转基因鼠(2号)在哺乳第二天即出现p53基因的高。继而、在姓娠第10、17天,哺乳第10、21天也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另外,免疫组化染色也检测到了p53和Neu蛋白(未展示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携带P53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系统Ad-P53进行胃癌的体外实验性治疗,以通过腺病毒感染胃癌细胞后P53基因在癌细胞中高效表达,来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从而为胃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找到、条有效的途径。用Ad-p53基因综染人胃癌S3C-7901细胞后,进行X-gal染色测定腺病毒转染效率;用P53特异引物扩增转染后的7901细胞外源性P53基因;IX:IZ法用一对引物对Ad-P53转染细胞进行EI区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七MOI大于25时腺病毒转染效率即可达100%。腺病毒EI区基因检测:Ad-P53、Ad-IncXi和PBS感染组均未见阳性扩增带。与Ad一beZ和PB…  相似文献   

14.
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野生型p53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其编码的蛋白P53相对分子质量为53×103,可刺激Cipt基因产生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3的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促使细胞通过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的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胞生长表达而调控细胞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此简要阐述国内外对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作用机制、检测、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p53作为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p53的活性和蛋白水平在细胞内维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当细胞感应应激,p53发生系列翻译后修饰,蛋白水平和活性发生改变,主要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衰老和分化等细胞学效应。p53的翻译后修饰在响应应激和启动p53参与相应的细胞学效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的磷酸化修饰是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能够影响p53的稳定性及与反应元件的结合能力,从而调控p53的活性。现综述p53的功能结构域,p53最常见的不同位点的磷酸化修饰及其参与的细胞学效应,并阐释p53磷酸化在p53调控中的重要性和与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肿瘤抑制因子p53主要作为转录因子发挥作用.当细胞受到诸如缺氧、DNA损伤等胁迫时,p53蛋白迅速在细胞内积聚并激活,从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转录,导致细胞周期停顿、凋亡或衰老,避免细胞癌化.p53功能的失活往往导致癌症发生.编码p53蛋白的TP53基因的突变是p53失活的主要方式.突变型p53不仅失去抑癌作用,而且还具有...  相似文献   

17.
p53负调控前列腺癌细胞中PC-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列腺癌进展中发生的PC-1基因表达失调和p53基因突变,提示这两个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用依托泊苷处理前列腺癌LNCaP细胞后,PC-1蛋白的表达受抑制;瞬时转染分析表明野生型p53负调控PC-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缺失突变分析将PC-1基因启动子上受p53负调控的区域定位在翻译起始位点上游757 bp~323 bp之间.缺失PC-1启动子上的雄激素受体反应元件并没有消除p53对其转录活性的抑制作用;无论p53是否存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处理LNCaP细胞后可以导致PC-1启动子转录活性升高.因此,p53和去乙酰化酶可以独立抑制PC-1启动子活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p53负调控PC-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p53突变可能和PC-1基因的表达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现阶段肿瘤治疗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癌基因认知的加深,借助合成致死的方法靶向治疗肿瘤已成为针对肿瘤特异性治疗的新策略。p53基因突变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肿瘤中与突变型p53基因有合成致死关系的靶基因的作用方式,有助于指导由突变型p53基因诱发肿瘤的个性化治疗。与突变型p53基因具有合成致死关系的靶基因可分为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和细胞非周期调控基因,文章综述了这两类靶基因与突变型p53基因如何构成合成致死作用以及此作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检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扩增p16基因第二外显子易发生突变片段,扩增样品纯化后经95℃变性;以毛细管电泳(CE)分析法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对60例胃癌患者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只有3例低分化腺癌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测序表明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碱基序列AGAC发生碱基A丢失。结论:p16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但不起主导作用;CE-SSCP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用于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的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20.
p53最早发现于SV40转化的细胞系,后来几乎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内均检测到这种蛋白质。野生型P58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因子,但突变体p53可与ras-肿瘤原因协同转化体外的腺代细胞,而且在肿瘤发生时常伴随着p53基因的突变。乳腺瘤内,p53基因的突变率为40%,并可见到某些肿瘤基因参与癌症的形成过程,暗示p53基因结构和功能和改变可能与这些基因的重排和扩增有关。本实验选择4种不同年龄的172^Arg-Leu突变型p53转基因小鼠为受试动物,将同系动物的垂体腺植入小鼠的肾脏后,再以致癌剂DMBA处理,以使动物乳腺内的p53基因表达和诱导小鼠乳腺癌形成。从乳腺癌小鼠分别摘取乳腺组织,提取DNA和RNA,以H-ras、PCNA、CylinD1、p53基因的DNA片段作为特异性核酸探针,进行Southerm Blotting和Northern Blotting分析,以检测在突变体P53表达的情况下,PCNA、H-ras、CyinDl等基因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在4组不同的受试动物中,其乳腺癌细胞的PCNA和H-ras两种基因发生了基因重排,特征是其DNA标本中分别出现了一条很强的额外杂交带,但对照动物乳腺该类基因以及被检测的肿瘤基因中均未发现结构上有任何改变。这表明,仅管内源性p53和突变体p53的高效表达抑制或延缓肿瘤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PCNA和H-ras基因的重排。肿瘤基因的拷贝数及其表达的定量测定结果证明,虽然CyclinDl和H-ras基因在所有检测的小鼠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细胞均有扩增,但扩增的量极低,很难构为成肿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他基因,如:MDM、PCNA等,也未见到明显改变。由于p53基因在转化细胞和肿瘤组织内的存在方式与基因扩增密切相关,乳腺癌小鼠体内的突变型p53的高效表达可能对基因扩增起到了抑制作用。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转基因小鼠的肿瘤形成过程。此外,致癌剂DMBA可诱发小鼠乳腺癌形成。其主要机制是使H-ras基因的第61位密码子发生突变。本实验证明,DMBA虽使垂体移植转基因小鼠发生了乳腺癌,但其作用点并非常见的第61位密码子,而是使H-ras基因发生重排,并使PCNA基因结构也发生同样变化。这种现象不仅是DMBA致癌方式上的新发现,而且表明该致癌剂的这种生物学效应可能与突变体p53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