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间偃麦草的GISH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吉万全  FEDAK  George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401-405,T001
以染色体组为E^eE^e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2n=2x=14)、染色体组为E^b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Th.bessarabicum,2n=2x=14)、染色体组为StStSt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n=4x=28)的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中间偃麦草(Th.intermedium)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是由2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构成;中间偃麦草所含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E^e、比萨偃麦草染色体组E^b、以及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染色体组St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样,因此,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用E^etE^etE^btStSt表示。  相似文献   

2.
四个栽培棉种间的杂种F1细胞遗传学与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属四个栽培棉种进行种间杂交,产生(亚洲棉×草棉)和(陆地棉×海岛棉)2个二元杂种F1及其[(亚洲棉×草棉)×(陆地棉×海岛棉)]四元杂种F1,观察和测定4个栽培棉种及其2个二元杂种F1和四元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及其花粉生活力,以研究4个栽培棉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1的PMC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一个四体环,其余为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26=11Ⅱ 1Ⅳ;花粉生活力的测定表明,(亚洲棉×草棉)F1可育型花粉为50.71%,表现为典型的配子半不育特性,说明两个二倍体棉种间发生一次染色体易位。(陆地棉×海岛棉)F1以26个二价体细胞为主,但有少量的单价体、三价体以及四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52=0.78Ⅰ 22.24Ⅱ 0.94Ⅲ 0.98Ⅳ。花粉生活力的测定表明,(陆地棉×海岛棉)F1可育型花粉为54.84%,可见2个四倍体棉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之间仅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或倒位。而由4个栽培种合成的四元杂种F1,其减数分裂异常,染色体丢失现象普遍,部分染色体不能联会配对,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并出现三价体、四价体、五价体等多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52=5.45Ⅰ 14.41Ⅱ 2.44Ⅲ 1.59Ⅳ 0.63Ⅴ 0.15Ⅵ,其可育花粉为6.87%。研究结果表明了4种栽培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可以通过遗传重组产生综合有4个栽培棉种性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3.
张文燕  张菁  钱远槐  曾庆韬 《遗传》2006,28(5):545-550
通过传统的敲片、Giemsa染色的方法, 本文首次对果蝇属黑腹果蝇种组的5种果蝇 (D. constricta、D. ohnishii、D. ogumai、D. pseudobaimaii、D. tani)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进行了分析报道。分析发现:这5个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8)和不同的形态。D. pseudobaimaii和D. tani 为2V,1R,1D型;D. constricta染色为2V,1R,1D型且其点状染色体难以辨认;D. ohnishii和D. ogumai 具有相同形态为2V,2R。另外,还发现核型与亲缘关系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4.
库态按蚊是1个由5种亲缘种型组成的按蚊复合体,这些种型分别被命名为A、B、C、D 和 E 型。在使用PCR 检测还没有条件的地区,鉴定库态按蚊亲缘种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作染色体组型分析。使用库态按蚊幼虫作染色体涂片,对云南地区的库态按蚊种型作了初步研究,并首次报道了该地区存在的亲缘种型成员,认为在云南省库态按蚊 A型和 B 型在同一个地区并存。同时,还展示了库态按蚊复合体的染色体组型、核型模式图及种型在中国毗邻国家的分布地图。  相似文献   

5.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C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分析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染色体C带带型。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rix patula的染色体在Giemsa C带带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了这3个属模式种的物种特异性。3个模式种的Giemsa C带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和着丝粒附近,而中间带相对较少。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与其它物种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果蝇属暗果蝇种组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新近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果蝇属暗果蝇种组(Drosophila obscura species group)种类D.luguensis、D.dianensis和D.limingi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并将3个种的核型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进行了比较。D.luguensis具2n=12条染色体,包括3对中央着丝粒(V形)染色体、2对近端着丝粒(棒状)染色体以及1对微小(点状)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D.dianensis和D.limingi具2n=10条染色体,包括1对大的V形常染色体,1对小的V形常染色体,2对J形(亚中着丝粒型)常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为J形,Y染色体为短棒状。基于核型比较的结果以及D.sinobscura亚组地理分布的资料,结合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认为D.luguensis可能保留了该亚组祖先种类的核型。D.sinobscum的核型(2n=12:2V,1J,2R,1D)可能由一个pre-“sinobscura-hubeiensis”谱系的一个分支通过臂间倒位演化而来,而D.hubeiensis的核型(2n=10:4V,1D)可能由该谱系的另一分支通过着丝粒融合(2对近端着丝粒常染色体的融合)而形成。推测在D.dianensis和近缘欧洲种D.subsilvestris(2n=12:3V,2R,1D)间、D.limingi和东亚近缘种D.tsukubaensis(2n=12:3V,2R,1D)间的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7.
赵汉雄 《化石》2001,(3):28-30
能追溯种形成全过程的实例仅1例 ,为C.L.赫斯金斯(1931)报导的大米草新种(Spartinatonnsencli,2n=126),它由欧洲本地大米草(S.stricta,2n=56)与美洲大米草(S.alterniflom,2n=70)自然杂交 ;杂合子本不育 ,但单倍体植株生长时经自然发生的染色体加倍 ,克服了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困难 ,从而得到能独立遗传的染色体组 ,成为新物种。此例虽为孤证 ,但学理清楚 ,可重复实验 ,影响极大。已普查了显花植物2723属15193种 ,多倍体种数有7596种(高达50…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和新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根楼  颜济 《遗传学报》1992,19(4):322-326
进行了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F_1形态趋于中间型,均完全不育。F_1花粉母细胞预期类型(2n=28)的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72Ⅰ+0.62Ⅱ+0.01Ⅲ,后期Ⅰ和后期Ⅱ有落后染色体,多分体具大量微核。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间不存在同源或部分同源性。还观察到花粉母细胞异常减数分裂现象。用普通小麦回交,未获得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9.
食蟹猴和熊猴杂种F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采用染色体显带、睾丸组织学切片以及低渗铺张-硝酸银染色等方法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食蟹猴和(M.fascicularis)和熊猴(M.assamensis)种间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的G带、C带、Ag-NOR、精母细胞联合复合体的结构、形态和行为以及精子发生。结果表明:(1)杂种亲本的染色体组具有高度的同源性;(2)杂种的精子发生过程完全正常;(3)食蟹猴和熊猴的种间生植屏障可能主要是生态隔离。此外  相似文献   

10.
辣椒属种间杂种F_1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南京早椒(CapsicumfrutescensL.var.ConoideesBailey)和C.chinense二亲本及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I染色体配对的构型。结果表明:二亲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均正常,为12个二价体(双单倍体2n=24)。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很不规则。其平均频率分别为单价体0.036,二价体9.18,三价体0.036,四价体0.80,六价体0.38。南京早椒和C.chinense染色体间存在着相互易位,因此,二亲本间彼此有差异。单价体出现极少,这可断定南京早椒与C.chinense染色体间是部分同源的,但染色体组结构上存在着差异。由于染色体结构上差异,所以F1杂种的育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棉属种间高代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薄层等电聚焦方法,对已稳定遗传20代的棉属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中棉(G.arboreum )种间高代系蕾期真叶及花药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棉种的不同品种,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本相同,同一染色体组的不同棉种,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染色体组的棉种,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显著的差异;2.高代系的同工酶谱与母本“科遗2号”相似,而与父本中棉“完紫”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为了探讨石蒜属(Lycoris Herb.)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对石蒜属95个材料包括15种、4变种及2个人工杂种的叶绿体 DNA atpB-rbcL间隔区进行了测序,结合花部形态和核型特征,探讨了石蒜属种间系统关系及其可能的杂交起源,结果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聚在一起,其中矮小石蒜(L. radiata var. pumila)和换锦花(L. sprengeri)与2个人工杂交种(Hybrid 1、Hybrid 2)、麦秆石蒜(L. straminea)、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短蕊石蒜(L. caldwellii)和乳白石蒜(L. albiflora)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atpB-rbcL序列揭示的石蒜属种间关系与染色体核型的分类结果部分一致,主要表现在具有近端部着丝粒(A)染色体的种与具有中部(M)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各成一支,与形态和染色体分类结果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分散在两个主要分支内,进一步验证了具有中部、端部和近端部3种着丝粒类型染色体组的石蒜如麦秆石蒜、江苏石蒜、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等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结合2个人工杂交种分析,揭示了短蕊石蒜和乳白石蒜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换锦花;麦秆石蒜和江苏石蒜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来源于矮小石蒜。  相似文献   

13.
大鹅观草与阿拉善鹅观草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海琴  周永红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广西植物》2002,22(4):352-356,T004
为探讨阿拉善鹅观草 ( R.alashanica( Keng) S.L.Chen)的染色体组组成 ,进行了大鹅观草 ( R.grandisKeng( 2 n=2 4 ,St St YY) )和阿拉善鹅观草种间杂交 ,对这两个种及其杂种 F1的形态学、繁育学和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杂种 F1的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 ,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2 0 .4 0 +3.6 9 +0 .0 9 +0 .0 4 。表明阿拉善鹅观草含有一个修饰的 St基因组 ,即 Sta。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早椒和C;hinense 二亲本及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期染色体配对的构型。结果表明;二亲本工粉母细胞减娄分裂染色体配对均正常,为12个二价体。F1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很不规则。其平均频率为单价体0.036,二价体9.18,三价体0.036,四价体0.80,六价体0.38。  相似文献   

15.
部分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倍数性菊属植物及其部分种间杂种的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进行观察统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在菊属系统演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菊属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包括分裂不同步、二价体提前解离、二价体互锁、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减数分裂不同步现象普遍存在于菊属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二倍体的菊花脑、甘菊、异色菊的部分二价体在终变期提前解离为单价体。菊花脑及其部分杂种中观察到了互锁二价体。四倍体菊花脑、南京野菊、‘黄英’、‘滁菊’在AI和AII都出现了染色体桥,毛华菊有1.5%的PMC在AI出现染色体桥。四倍体菊花脑AI、AI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分别为10.6%和7.3%;毛华菊A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为4.4%;栽培菊‘黄英’和‘滁菊’在AI、AII期出现落后染色体的频率高于毛华菊。杂种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的频率普遍高于亲本。倒位以及由其引起的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在菊属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葵复合种三类型的染色体数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芳  张海洋  袁秋红  闫妍 《广西植物》2004,24(6):544-545,528
用三种类型龙葵幼果为材料 ,通过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 ,获得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装片。实验结果证实中国龙葵复合种内存在染色体倍性差异 :少花龙葵是二倍体 ( 2x=2 4) ;黄果龙葵是四倍体 ( 4x=48) ;龙葵是六倍体( 6x=72 )。为中国龙葵的系统分类与进化趋势的研究、遗传育种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鹅观草与大鹅观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新全  杨俊良  颜济  郑有良  伍碧华   《广西植物》1999,19(4):355-358+398
大鹅观草( Roegneria grandis Keng) 是分布于我国陕西的一种多年生四倍体植物。为了探索大鹅观草与鹅观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 间的物种生物学关系, 通过对其进行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 合成了远缘杂种; 并对亲本及杂种F1 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 R- kamoji ×R-grandis10-26 Ⅰ+ 12-37 Ⅱ(c- 值= 0-74) , 大鹅观草与鹅观草所含的SY 染色体组间存在较大的同源性分化; 杂种穗部特征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二倍体动植物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或称为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即这一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着丝点位置,付缢痕,随体的有无等。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对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作上述各种形态特征的描述。它是鉴定染色体组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实验材料选择实验生物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取清晰的底片放大出照片,本实验是用人的染色体照片。实验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9.
以缅甸陆龟的血液淋巴细胞离体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它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缅甸陆龟染色体数2n=52,这些染色体可分为A、B、C、D、E组。A组:NO_s 1—2,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B组:NO_s 3—6,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C组:NO_s 7—12,除NO 11为亚中央着丝粒外,其余为中央着丝染色体。D组:NO_s 13—15,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E组:NO_s 16—26,大多数为很小的染色体。在染色体组型中,未见异性染色体对。  相似文献   

20.
杜氏藻属四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分带方法对杜氏藻属(Dun>0.25aliella)4个种的核型进行分析。经过25℃12hd(-1)的光周期诱导,杜氏藻属4个种出现同步化生长。用0.05%秋水仙素处理,再经低渗、固定和高位(60cm)滴片,获得杜氏藻属4个种的核型。结果表明:杜氏藻属4个种都是单倍体,其染色体大多为短杆状、极小。染色体数分别是:D.salina n=13,D primolecta n=20,D.bardawil n=10,D.parvan=16。它们大都可见较明显的初级缢痕,且都在染色体的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