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多种果树上钻蛀果实的一大害虫,尤以苹果、梨和枣的果实受害重,亟需积极防治。因其在不同守主上的发生、为害不完全一样。苹果、枣上为害的桃小食心虫已有较详细的研究,一年可发生1—2代,而在梨树上为害的桃小食心虫,迄今尚缺乏资料参考。以1978—1980年我们在辽宁省锦西县虹螺山梨区进行了此虫的生物学观察和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北地区梨小食心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梨小食心虫在苏北地区1年发生5代。4~8月基本上1月1代。4~9月出现5次发蛾高峰。1~2代主要为害桃、苹果的新梢,2~3代主要为害桃果,3~5代主要为害苹果和梨。采用刮粗皮、剪除被害果树的新梢、适时喷药保果等措施,虫果率由80%降至0.5%左右。1983~1986年好果率均达95%以上,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北方果树栽培种类日益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为害大幅回升、危害逐年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在西北、东北和华北3个北方果树生产代表区域建立50余个监测示范点,开展了梨小食心虫的生物生态学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有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年发生世代呈增加趋势;在果树混栽区域,晚熟桃为梨小食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防治技术方面,在对梨小食心虫常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组装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高效节水诱捕器、国产迷向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技术、优势天敌饲养及释放技术、专用农药研发及农药减量化技术等研究工作。前瞻性地研发了植物源诱捕剂及迷向新剂型等贮备技术。最后针对当前梨小食心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全球气候变暖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的影响;(2)梨小食心虫成虫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3)梨小食心虫的抗性监测技术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制;(4)梨小食心虫的抗性分子机理与抗性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面对昆虫的取食危害演化出了系统而有效的防御策略。本研究探索了苹果果实应对蛀果害虫危害的防御反应机制。【方法】本文以蛀果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为研究对象,研究食心虫为害对果树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反映寄主受其危害的应激程度。【结果】结果表明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分别接虫于苹果果实处理后,寄主的蛋白质含量、CAT、POD和SOD活性明显高于未被危害果实且差异显著;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同时取食为害时,CAT活性4-8d时上升,12d后开始下降;POD活性增强明显高于其它4个处理,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苹果果实在遭受到虫害胁迫时,可诱导寄主体内防御酶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莱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单植梨园、单植桃园、混植桃梨园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发生规律,2009—2012年采用性诱芯法对以上果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究并利用有效积温模型预测其发生代数。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莱阳地区一年可发生4代;第13代主要发生在桃园,发生时间为4—8月上旬,第4代主要发生在梨园,发生时间为8月中下旬或9月初,为害一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梨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发生时间不同,除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之外,其他世代发生时间不统一,尤其是梨园。单植梨园和单植桃园的梨小食心虫都能单独完成发育世代,但数量有差异。通过比较其差异显著性,单植桃园13代主要发生在桃园,发生时间为4—8月上旬,第4代主要发生在梨园,发生时间为8月中下旬或9月初,为害一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梨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发生时间不同,除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之外,其他世代发生时间不统一,尤其是梨园。单植梨园和单植桃园的梨小食心虫都能单独完成发育世代,但数量有差异。通过比较其差异显著性,单植桃园13代明显多于第4代,单植梨园第4代明显多于第13代明显多于第4代,单植梨园第4代明显多于第13代。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等的果树大害虫。自从Roelofs等(1969)鉴定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为顺-8-十二碳烯-1-基醋酸酯以来,用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迅速开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性外激素诱捕器用作虫情测报;大量诱杀和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oelofs,1975;孟宪佐,1979)。 诱芯,也叫散发器,是释放合成性外激素的载体,其性能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天然橡胶、硅橡胶和聚乙烯塑料等载体以及性外激素的剂量、载体的配比、诱芯的形状等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活性和持效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孟宪佐  汪宜蕙 《生态学报》1984,4(2):167-171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的试验于1978—1980年在辽宁省绥中县的梨园中进行。1978、1979和1980三年的诱捕防治面积分别为2、100和780公顷。在田间试验中每公顷使用10—15个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水碗诱捕器。在对照区,每年8月至9月喷2次杀虫剂防治梨小食心虫,在诱捕区不喷这两次药。 试验是成功的。1978、1979和1980年,诱捕区梨小食心虫的虫果率分别为1.4—4.4%、0.4—2.0%和0—1.2%,而化学防治对照区分别为7.6—8.6%、3.3%和0.3—2.7%。诱捕区梨小卵的寄生率为32.6—75.9%;在化学防治对照区只有10—26.6%。诱捕区的防治费用比化学防治区节省78—89%。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苹果果蠹蛾类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文献记载(荒川保雄,1927;近藤铁马、宫原仁男,1930;近藤铁马,1942)和作者所采集的标本,在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辽宁省南部,为害苹果的果蠹蛾计有四种:苹果小果蠹峨(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苹果食心虫(Carposinasasakii Matsumu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和苹果白果蠹蛾  相似文献   

10.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梨园、桃园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比较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梨园、桃园悬挂不同高度、设置不同密度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梨树树冠范围内,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最佳设置高度为2 m;在桃树树冠范围内,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最佳设置高度为1.5 m;同时,田间诱捕效果与性信息素设置密度密切相关,梨园中,每0.067 hm2设置密度为610个诱芯时,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影响不大,而桃园中每0.067 hm2设置8个诱芯时,有最好的诱集效果。本研究可为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梨象鼻虫俗名梨虎、梨猴、钉虫,属鞘翅目象鼻虫科,学名Rhynchites coreanus Kono。为害梨、苹果、桃,1958年在山西省隰宁县观察,除为害梨外,尚未发现为害其他果树。如槟沙果与梨树相距很近,但均未受害。 据调查,我县山区梨树约占全部果树的60%左右。当梨果长到枣大时,成虫大量食害,果面被  相似文献   

1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水果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害虫,研究梨小食心虫在田间的活动规律,有助于防控其危害。本研究通过物联网自动监测系统对梨小食心虫田间活动规律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日活动有2个峰期,第1个峰期发生在6∶00左右,第2个峰期发生在19∶00左右。梨小食心虫在田间最适活动温度范围为22℃-23℃、相对湿度为3%-31%、光照强度为300-4000 Lx,其中光照是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梨小食心虫日活动呈负相关,300 Lx左右的弱光条件为刺激梨小食心虫活动的主要环境信号。本研究丰富了梨小食心虫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可用于指导梨小食心虫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生物钟基因Gmper和Gmtim的分子特性与表达模式,分析其对羽化节律的调控作用,为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提供潜在新靶标。【方法】根据梨小食心虫转录组数据,采用PCR技术克隆生物钟基因Gmper和Gmtim的cDNA全长;利用RT-qPCR测定这两个基因在梨小食心虫成虫头、胸、腹和足中的表达量,及其在蛹头部中的日表达模式;应用siRNA进行RNAi技术分析Gmper和Gmtim在梨小食心虫羽化节律中的作用。【结果】克隆获得梨小食心虫Gmper基因(GenBank登录号:MN862636)和Gmtim基因(GenBank登录号:MN862637)全长cDNA。Gmper基因开放阅读框长2 862 bp,编码953个氨基酸,序列中含2个PAS结构域和1个PAC结构域;Gmtim开放阅读框长3 048 bp,编码1 015个氨基酸。Gmper和Gmtim在雌雄成虫头部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组织中的;蛹期头部两基因在暗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光期的。RNAi下调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导致梨小食心虫羽化时间更加分散以及羽化高峰期的羽化成虫数量显著降低。【结论】梨小食心虫生物钟基因Gmper和Gmtim具有组织和昼夜表达差异性,两基因对梨小食心虫羽化节律的调控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开发基于发育行为节律调控的梨小食心虫监测和防控方法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又名东方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主要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 1969年,Roelofs等报告,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是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后来又发现在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地提高诱蛾效力。 1975年5月,我们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并从6月至9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重点研究了诱蛾活性与顺、反异构体比例的关系,也对性外激素与糖醋水的诱蛾效果,以及粘胶诱捕器与水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等进行了比较。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的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的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的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的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的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室内饲养梨小食心虫幼虫脱果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不同果实室内饲养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效果及幼虫脱果的动态,以新红星苹果、富士苹果和大金星山楂饲养梨小食心虫,逐日记载幼虫脱果数量,并进行逻辑斯蒂(logistic equation)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相同接卵数和相同饲料重量的情况下,3种饲料得到的幼虫数量高低次序为:新红星苹果>红富士苹果>大金星山楂。其中,新红星苹果每千克产虫量为27.7头,显著高于其它两种饲料。经逻辑斯蒂方程拟合可知,两种苹果幼虫脱果各时期及盛期历期相差较小;而以山楂饲喂的幼虫脱果各时期均比苹果饲喂的梨小食心虫提前45 d,但盛期历期均为6 d左右。由此可知,梨小食心虫幼虫脱果动态可能与寄主水果种类关系较大,而与同种水果不同品种关系较小,这也可能是造成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重叠及混栽园受害严重的原因。因此,本研究不仅对在室内饲养梨小食心虫具有指导作用,且为测报防治田间脱果幼虫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北方果园中重要的果树害虫,现已成为泰安肥城桃园中为害最为严重的一种食心虫。本文主要测定了梨小食心虫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能力与体内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26℃的温度条件下,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均低于非滞育幼虫,但差异均不显著。滞育幼虫体内的含水量、糖原和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但是滞育幼虫体内的总脂肪、甘油和海藻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非滞育幼虫。研究结果说明,滞育幼虫在体内生理生化代谢做了调整,以应对不利环境条件的来临。  相似文献   

18.
<正>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出口商品基地,大豆食心虫Leguminiuora glycinivorella(Mats.)为害严重,对大豆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其虫食率普遍超过了5~7%,最重达27%。该虫食性单一,为害选择性强。老熟幼虫在当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的实际防控效果,在大面积连片使用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的北京市平谷区(约8667 ha),分别选择王辛庄镇翟各庄村、东杏园村和峪口镇西营村的3个处理果园。以临近的采用常规化学防治的顺义区杨镇小曹庄村为对照,采用性诱剂和糖醋液监测调查比较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抽样法调查统计桃树蛀梢率和蛀果率等,评价性迷向素梨小食心虫田间控制效果。结果显示,迷向素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治的对照区。3个迷向素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9.05%、98.10%和99.68%;保梢效果均在98.40%以上,保果效果几乎达到100%。说明桃园大面积应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大面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1至1982年,在辽宁省绥申县白梨产区用合成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法进行了大面积防治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的田间试验。防治面积分别为4,000公顷和5,400公顷。平均每公顷设15个性信息素诱捕器。化学防治区每年8—9月份喷两次农药,诱捕区不喷这两次农药。诱捕区梨小食心虫雌蛾的交配率比化防区下降74.2—82.9%;梨小卵的寄生率提高79.2%;梨小虫果率下降50.3—7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