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2002,41(1):152-158
在追溯费尔干蚌属与科的最初定义及过去学者对此属归科的不同意见后,从我国标本所获对此属铰齿构造了解,说明此属为蚌类化石。认为额尔古纳蚌Arguniella。也是蚌类化石,作者过去将它与费尔干蚌属合并是错误的,同时肯定了原苏联马廷生(G.G.Martinson)对费尔干蚌铰板与铰齿合并的解释。费尔干蚌属的区别特征,在其扁而无壳顶脊的外壳与狭细片状齿无铰板的发育。文末简述了陈金华1999新的不同意见,并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2.
论文描述的三分贝类化石标本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祝宅和马鞍山地区的三衢山组中,新种Zhuzhaiia transitense gen.et sp.nov,的特征是贝体大,两壳近等大,光滑;假铰合面大;腹内肌痕台悬空,无中板;背内肌痕台也悬空,腕腔中部有内向隆起,文中讨论该种的分类位置,根据假铰合面和肌痕台的特征,在总体上可以归入三分贝类,但发育了三分贝科没有的一些特征,如两壳近等大,肌痕台完全悬空,有简单的铰齿和铰窝,所以作者另立新科Zhuzhaiidae fam.nov.,Costitrimerella Rong et Li,1993属的一些特征,如其背壳内肌痕台前部悬空,无中板支持,似乎显示从三分贝科到新科的过渡性质,而新科在许多特征上也显示了从三分贝类到五房贝类的一些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3.
龙骨蛏蚌的再描述(真瓣鳃目:蚌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德 (Heude, 1875—1886) 曾记载过长江中游地区的龙骨长足蚌 (Micetopus carinatus Heude),但是所依据的标本仅是半个左壳,而且描述简单——“背部有龙骨皱褶,后缘圆、压扁”,并认为是化石标本。自此以后未见过任何报道。1986年我们在鄱阳湖地区吴城镇修河采集到一批龙骨蛏蚌标本,并在吴城镇菜市场见到有活的龙骨蛏蚌出售。现将该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假铰蚌类壳质微细结构新观察及其系统分类位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铰蚌类(pseudocardiniids)是亚洲中生代十分重要的化石双壳类,地质历程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内部构造研究比较清楚的属有:Pseudocardinia Martinson, 1959; Jiangxiella Liu, 1976; Lilingella Chen et Liu. 1977; Guangdongella Li et Li, 1977; Apseudocardinia Liu et Zhu, 1978; Hunanella Xiong et Wang, 1980; Xinyuella J. Chen et Xu, 1980等。自苏联学者马廷生(1961)建立假铰蚌科以来,各古生物工作者对其高级分类位置的归  相似文献   

5.
我国华南湘赣等省下部中生界的艮口群、门口山组(?林山组)等沉积地层,长期被人据植物化石,视作印支构造旋回以后的陆相下侏罗统或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顾知微等于1963年前,为区域地层等工作所作初步化石鉴定中,所定的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西伯利亚蚌Sibireconcha,假铰蚌Pseudocardinia(=Acyrena),和偏顶蛤Modiolus(=Volsella)等名称,不久,已被他自己发觉为鉴定错误,这些地层因产瓦根股蛤和江西蛤  相似文献   

6.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9,38(2):147-154
燕海扇(Aviculopecten)由McCoy(1851)创立,是燕海扇科和燕海扇超科的模式属,故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石炭-二叠纪海扇类中最为常见的属名之一.由于它的模式种Aviculopecten planoradiatus McCoy只有左壳,而右壳和铰部构造的特征不明,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被不适当地扩大,从而导致在燕海扇类研究中的混乱.1986年,笔者在大英博物馆发现4块燕海扇模式种Aviculopecten planoradiatus的右壳标本,其中包括一块双壳铰合在一起的标本,另有2块标本显示了铰合构造.这些标本的发现为系统修订燕海扇属的属征创造了条件.最近,Newell和Boyd(1995)根据Pecten flexuosus (McCoy,1844,p.93,pl.18,fig.1)和Aviculopecten americanus Newell et Boyd(1995,p.60,Fig.44)的特征,推测燕海扇属的特征为两壳相等或几乎相等,这一推测显然与燕海扇模式种的特征不符,因此,他们对燕海扇和燕海扇科所作的定义不能成立.我们认为,对任何属征的修订都应基于对模式标本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应避免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修订.燕海扇属的主要特征是左壳膨凸,右壳近平;两壳壳饰相同,均由简单的射褶组成,插入仅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与之相似的属有Deltopecten和Hayasakapecten.这次发现的2块右壳标本在壳顶下显示了三角形弹体窝的存在,表明它和Deltopecten属确实不同.Hayasakapecten和Aviculopecten的区别在于双壳近等,同心饰在脊间沟下伸为刺;Newell和Boyd(1995)定义的"燕海扇"似应归入Hayasakapecten属的范畴.Newell (1938)修订燕海扇属时所依据的北美石炭纪标本和燕海扇属的模式种差异甚大,不宜继续归在燕海扇属内,本文将它们归入异海扇属(Heteropecten).异海扇的左壳特征和埃赛海扇属(Etheripecten)颇为相近,但埃赛海扇左壳的首级射饰特强,脊间沟颇宽,其中插入多条细弱得多的次级射饰,次级射饰间的级间差异不甚明显.异海扇左壳的射饰虽然也是间生式,但其各级射脊依次插入,强度依次顺序减弱,据此不难区分.这两个属右壳间的差别比较明显,埃赛海扇为间生式,而异海扇是分叉式.  相似文献   

8.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脊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的生长规律,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一个生长周期内4个贝壳性状形态及体重性状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幼蚌的贝壳形态与体重的增长过程均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估计出生长模型中的3个生长参数,得到在观测周期内各性状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壳长9.216 cm、壳高4.985 cm、壳宽2.212 cm、全高8.262 cm、体重75.240 g;各性状的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壳长2.211 ~ 5.181月龄、壳高2.107 ~ 5.363月龄、壳宽2.712 ~ 5.470月龄、全高2.294 ~ 5.026月龄、体重4.247 ~ 8.065月龄,可见体重具有明显的生长延缓现象。各性状的瞬时增长率曲线均呈钟型,先增大到达生长拐点后又逐渐减小;瞬时增长加速度曲线为倒S型曲线,有最高和最低点;相对增长率在养殖初期最大,然后随着生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养殖生态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介形类Silenites属的3新种和1未定种,标本采自山西太原西山七里沟上石炭统太原组。关于Silenites属的系统分类位置,迄今还未确定,鉴于当前标本所显示的闭壳肌痕系由众多痕斑聚集成圆形;铰合构造在大瓣上为槽,小瓣上为脊,且光滑无齿;壳面光滑无饰;壳体侧视近三角形,高大于长之半;左壳大于右壳,周缘超覆等特征,笔者认为,Silenites属应归入Bairdiocyprididae科(Shaver,1961)。  相似文献   

12.
番荔枝科上二个毛星盾壳属新种:山指甲毛星盾壳Trichasterina desmotis和哥纳香生毛星盾壳Trichasterina goniothalamicola, 分别寄生在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和大花哥纳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的叶上。新种有拉丁文和英文描述,附了显微结构图。所有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13.
1.要求通过杂交种能培育大型珍珠。目前较好的育珠河蚌是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但它们的育珠性状还不理想。三角帆蚌所产珍珠,质量虽佳,但插核植片部位的壳间距离小,不能育成大珠;褶纹冠蚌体型大,插核植片部位的壳间距离也大,外套膜厚实,能插大核植大片育成大型  相似文献   

14.
宋斌  李泰辉等 《菌物系统》2002,21(3):309-312
番荔枝科上二个毛星盾壳属新种:山指甲毛星盾壳Trichasterina desmotis和哥纳香生毛星盾壳Trichasterina goniothalamicola,分别寄生在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和大花哥纳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的叶上。新种有拉丁文和英文描述,附了显微结构图。所有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15.
贵州福泉牛蹄塘组最古老的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九七九年,我们在测制贵州福泉桅杆坪下寒武统剖面时,于牛蹄塘组采得一块标本,上面共有4个大小不等的双壳类化石,其中2个个体较大的成体保存相当完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本,无论在壳形、生长线还是在铰齿等构造方面,与在湖北天河板组发现的咸丰蛤都十分相似;尤其是在成体壳前方的片状齿及齿槽构造,跟湖北的标本相似。因而,这次发现,对于进一步探讨这个谱系的起源、演化、古地理分布和迁移,以及古生态特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相似文献   

17.
孙军德  吕国忠 《真菌学报》1995,14(2):107-115
本文报告了壳二孢属新种4个:忽木壳二孢,朝鲜槐壳二孢,假酸浆壳二孢和花椒壳二孢。建立了新组合1个,即淡竹壳二孢。此外,报告了国内新记录种19个。新种有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图。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SAU)。  相似文献   

18.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我国淡水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墨鱼状假黑囊壳Pseudomassaria sepincoliformis,二隔四壳座菌Quaternaria dissepta和萨尼亚小镰孢Fusariella sarniensis。文中对每个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及讨论,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永善、金阳两地的高肌虫Kunmingella douvillei Mansuy(1912)标本进行参数测量,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种在群体上,铰合线长与壳长之间存在着一固定比率。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得出Kunmingella douvillei在双瓣阶段的发育模式为等比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