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和国外学者撰写的有关古生物学若干理论问题的论文与译文,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将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我国学者的论文,涉及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生代植物与二叠纪(竹蜓)类动物,用边域成种理论解释华南中生代假铰蚌类的起源、演化和散布,有关微进化和宏进化理论的含义并讨论腕足动物石燕族的起源与早期进化,以奥陶纪末期的集群绝灭为例研讨集群绝灭的基本原理,异时发育的概念及其在(竹蜓)类演化分析中的应用等。第二部分系外国学者著作的译文,大都是八十年代发表的新作,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点断平衡论(Puuctuatcd Equalibrium)与种系渐进论(Phylctic Gradualism)、宏进化  相似文献   

2.
《胞内共生与细胞研究》(《EndocytobiosisandCellRe search》)是由国际胞内共生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ofEn docytobiology ,ISE)主办的期刊 ,它主要发表有关内共生物(endosymbioses)和真核细胞的起源、发展、分化、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论文。在胞内共生和真核细胞的起源进化研究领域享有声誉。去年该杂志发表了我国学者李靖炎先生的长篇论著“Theprimitivenucleusmodelandtheoriginofthecellnu…  相似文献   

3.
植物进化与物种绝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绝灭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绝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的绝灭和进化是生物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方面,进化表现出连续,而绝灭表现出间断,后者对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漫谈集群绝灭(中)——集群绝灭的模式徐星王原邵颖编译科学家们在研究集群绝灭的模式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质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和化石的保存。定义集群绝灭的第一个特征是有很多物种消失(图1)。这涉及到化石的保存和采集的问题。好的化石记录表明了绝灭模式的多样...  相似文献   

5.
绝灭乎?变异乎?王大锐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地球历史中的生物大绝灭现象,地质学家们用这些大绝灭来做为地质时代界线的一种重要划分标志。比如,二叠纪末的大绝灭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它使得海洋无脊推动物的半数左右的科消失了;白垩纪末的绝灭则标志着从中生代向新生代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集群绝灭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它的起因是什么?这方面的观点实在太多了。总的来说,一些人认为,所有集群绝灭都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另一些人坚信每一事件都有其各自的独特原因。1984年劳普和塞普科斯基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中,集群绝灭存在明显的周...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4,(4)
正2014年9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亿6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陆氏神兽(Shenshou lui)、玲珑仙兽(Xianshou linglong)和宋氏仙兽(Xianshou songae)。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哺乳动物起源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  相似文献   

8.
徐星  王原 《化石》1998,(2):14-15
漫谈集群绝灭(上)——什么是集群绝灭徐星王原邵颖编译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多次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事件(见图一)。这些绝灭事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生物演化的进程,也涉及到我们...  相似文献   

9.
吕群昌 《化石》2000,(1):15-16
上几期我们谈了翼龙类的起源、适应空中飞行的骨骼构造特征、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等,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即翼龙类的绝灭问题。任何一个生命体都要经过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翼龙类也不例外。在白垩纪的末期(6500万年前),翼龙类与它们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以及水中霸王———鱼龙类、蛇颈龙类以及沧龙类等同时在地球上绝灭了。在地球的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但是,惟独在中生代与新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当时曾经横行一世的陆地霸王———恐龙类…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大洲,在二迭纪和三迭纪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和中生代哺乳类化石方面,有大量的新的发现。在国际古脊椎动物界中,引起了研究这些化石的高潮。而大部分的工作除了属于形态、分类和地层方面的外,焦点都集中在哺乳类的起源和早期哺乳类的系统和进化问题。1960年9月,由比利时法兰德斯皇家科学院主持,在布鲁赛尔召开了一次“低等和非特化哺乳类进化问题”的国际科学座谈会。在会上有代表八个国家的十五位古脊椎动物学家宣读了16篇论文。其中  相似文献   

11.
自然选择理论,是由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其广博的进化理论,对后世及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与达尔文同时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华莱士也为人所知。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物种起源》发表前二十几年,就有一个人开始用自然选择的思想来考虑物种进化问题了,他最明白,最清楚地达到了达尔文在二十几年后提出的观点,这个人就是苏格兰人帕特里克·马修(1790—1874)。  相似文献   

12.
张玉滨 《化石》1996,(2):30-30
事件沉积与恐龙绝灭张玉宾迄今为止,有关恐龙等中生代古生物绝灭的假说有十多种,特别是自八十代初在中生界与新生界交界处发现富铱粘土层以来,灾变论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反对派引用大量证据,否认恐龙的绝灭与星球碰撞的灾变事件有关,指出在很多地方发...  相似文献   

13.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安根  汪矛 《植物学通报》1990,7(2):58-62,64
最近笔者拜读了由中山大学生物系与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第四次印刷本,发现在该书的157—188页,即于论述“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两节中,存在一些值得与作者商榷的问题,现评论如下,谨希同行专家广为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曾经在整个中生代(距今2亿2千5百万年—6千5百万年)都一直兴旺发达,称霸于世的恐龙家族几乎一下子消失了。在白垩纪以后的地层中,再也找不到恐龙的化石。这样一个曾在地球上做了长达1亿数千万年霸主的庞大家族为什么会突然绝灭呢?与此同时,绝灭的还有菊石类、双壳纲中的固着蛤类和叠瓦蛤类、六射珊瑚大型底栖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从白垩纪末到第三纪,生物属数由原来的2868属一下子锐减为1502属,仅为先前的52%。灭绝的生物种数竟为绝灭前生物  相似文献   

15.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2):2-4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由于种种原因 ,两栖动物化石 ,尤其是对于研究现代两栖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生代两栖类化石 ,以往非常罕见。近年来 ,在冀北和辽西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两栖类化石 ,我国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三燕丽蟾”、“葛氏辽蟾”、“东方塘螈”和“钟健辽西螈”等新属种是我国第一批中生代滑体两栖类化石 ,为研究现代两栖动物的早期进化和迁徙提供了重要信息。现代两栖动物的正式名称叫“滑体两栖动物(英文名Lissamphibians)”。滑体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6.
葛颂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85-92
植物系统和进化生物学旨在探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起源、多样化及其进化的机制, 是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研究领域。2017年在深圳召开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BC 2017)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和舞台, 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值此大会召开5周年之际, 本文拟就中国系统和进化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突破做一简要回顾, 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植物系统和进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过去5年中, 中国学者在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和突破, 涉及植物起源和物种多样性格局的演变、植物分类和系统发生重建、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种间互作和协同进化、新性状的起源及其进化发育机制、植物多倍化的机制和多倍体进化、物种濒危机制和物种保护以及栽培植物的起源和驯化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有显著提升, 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 意味着中国学者已经成为国际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力量, 并将在国际植物系统和进化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恐龙是属于大型的古代爬行动物。据考古学者发掘恐龙化石考证得知.恐龙出现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恐龙最为繁盛;称霸一时,至到中生代的末期恐龙都已绝灭了。过去,“就恐龙绝灭的原因”。有很多人一致认为:是因为中生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构造起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气侯和植物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对于体温不恒定大脑不发达、卵生、体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是非常不利的。这样,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就绝灭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尖舌苣苔族(Klugieae)的5个属中12个种59个地方居群消长动态的统计分析,计算了该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在120年的时间区间内,尖舌苣苔族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和生境受破坏程度呈正相关。显然,一个类群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对于该类群分布地区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尖舌苣苔族各属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与其系统发育年龄和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进化水平较低,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原始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往往较高;进化水平较高,即系统发育上比较年青的类群,其居群绝灭速率则低。地区性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更容易遭受绝灭的危险。藉此,可在短时期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该类群的濒危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四足类是从叶状鳍鱼类(Lobe-finnedfishes,即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这是比较形态学和进化形态学的一大成就。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不能确定叶状鳍鱼类(包括三个类群,即绝灭的扇鳍鱼、空棘鱼和肺鱼)中的哪一类更接近四足类,这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如何从水生过渡到陆生这一问题带来障碍。八十年代以前,这一问题主要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已绝灭的扇鳍鱼类(r…distian)是四足类的祖先(Jarvik1980等)。大约在50年前,拉蒂迈鱼江atimer山,又称矛尾鱼)被发现,这一代表已绝灭…  相似文献   

20.
在古生物陈列大厅里,巨大的恐龙骨架常常吸引着观众,激起人们的思索:恐龙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度如此繁盛,又走向了衰落、绝灭?最近出版的《恐龙的故事》(甄朔南、董枝明编著,科学出版社74年8月出版)就正是向读者解答了这方面的问题。这本书以叙述已绝灭的中生代一大类爬行动物——恐龙的发生、发展和绝灭为主线,比较全面而生动地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恐龙,并着重说明,恐龙在中生代的兴起、繁盛,是因为它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