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1985年5-l0月用标志重捕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种群年龄组成、幼鼠生长率和季节迁移等进行研究,共标志2786只,重捕576只,822只次。发现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幼鼠体重的日平均生长率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布氏田鼠还有季节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及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尹峰房继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ResearchAdvancesinPopulationEcologyandBehavioralEcologyofBrandt’sVoles(Microtusbran...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3表明:4-5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个月,6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林越冬雄鼠早1个月,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个月,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越冬鼠能产3-4窝,4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窝,5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窝,6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窝,7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一年中最多能产4窝。 相似文献
5.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布氏田鼠种群生长指标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布氏田鼠的体重、体长、尾长、颅全长、颅基长等15项生长指标进行了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颅基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长指标。同时,头骨的上齿隙宽因不存在性别差异,容易准确量表,可用作划分年龄组指标。根据上齿隙宽度,本文将布氏田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9.
魏磊;赵素华;胡奕;王承民;何宏轩 《四川动物》2016,35(6)
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为分子标记,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和序列分析法对8个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 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的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酶切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定义21种单倍型,其中有3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共享,经卡方检验,6个酶切多态性位点上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序列分析显示,在261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57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为0.746 5~0.873 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6 06~0.016 55。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4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A区域),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右旗3个种群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B区域),而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南部的正镶白旗种群形成一个独立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C区域),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AMOVA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比率的64.08%,区域内种群间占7.78%,种群内占28.14%。除正镶白旗种群外,布氏田鼠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区域类群之间和种群内。 相似文献
10.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四鼠对陌生群体气味、本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四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对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昧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多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在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光周期对环青春期雄性根田鼠繁殖发育的作用与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分别以长光照及短光照水平,测定根田鼠母体怀孕期、哺乳期及幼体断乳期光周期信息对环青春期雄性子代繁殖发育的作用,探讨雄性子代对光周期信息的反应及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光周期能刺激和调节田鼠类动物雄体的繁殖发育;在其亲代与子代间存在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田鼠亲代母体与子代幼体间具有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雄体的繁殖发育,不仅受母体传递光周期信息的作用,亦受断乳期光周期的影响。断乳后的光周期信息是影响雄体繁殖发育的主要信息。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根田鼠对高寒环境形成特殊的光周期信息传递格局和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成年布氏田鼠在10min内,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LD;短光照:SD)陌生雌/雄个体尿液和粪便两种单一个体气味源的气味行为反应,实验发现:所有雌雄被试鼠对LD气味源比SD气味源表现出更多的嗅闻行为。LD和SD被试鼠对同性/异性尿液气味的嗅闻行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但LD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粪便的嗅闻频次显多于SD被试雄鼠,从嗅闻行为特征量(嗅闻行为占所有行为的百分比)来看,所有LD和SD被试雌,雄鼠对尿液的嗅 明显多于粪便,除SD粪便气味外,被试鼠对异性气味源的嗅闻明显多于同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两种个体气味源,尿液和粪便都带有季节性信息,而且是具有性别特性的。异性的个体气味源比同性的个体气味源更具吸引力;长光照动物的个体气味比短光照动物的气味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89年,作者捕获达乌尔黄鼠2487只,用晶体干重法,将其中的1885只划分为5个年龄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臼齿的生长、更换、磨损特点以及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生长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臼齿磨损明显,而体重、体长等5项指标趋于恒定。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不同地区间亦有差别,但年间变动较小,种群增长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配对,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并对性染色体间同源性与非同源性配对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根田鼠瞬时摄入率对植物可利用性变量集功能反应的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随机区组设计的新鲜紫花苜蓿叶片斑块,测定苜蓿叶片可利用性变量,叶片密度,生物量密度和叶片大小对根田鼠瞬时摄入率的作用格局。苜蓿叶片大小对根田鼠摄入率具有显作用(P<0.01),而叶片密度与生物量作用则不显(P>0.05);根田鼠摄入率对其口量变化能作出2倍以上的反应(P<0.01);观测摄入率与模型预测摄入率的回归显(P<0.01),研究结果证明,以叶片大小替代根田鼠口量是影响其摄率的独立变量;检验了植物大小是替代植食性哺乳动物口量的有效变量,以及植物大小是影响植食性哺乳动物摄入率潜在独立变量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布氏田鼠肥满度分析和小型兽类肥满度指标K与KWL(重长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两个肥满度指标的理论和生物学意义分析,以及对布氏田鼠肥满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认为描述动物的肥满度时,重长指标KWL优于指标K。两指标的最大差别是成体的KWL值大于幼体,而成体的K值小于幼体。布氏田鼠肥满度没有性别差异;有异著的年龄差异,成体鼠的肥满度高于幼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鼠种群春季肥满度最高,夏季降低,秋季回升;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数量年的肥满度高于低数量年。 相似文献
19.
管涔山青扦(Picea wilsoni)天然林年龄结构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表明,虽经人为频繁干扰,管涔山青扦天然林仍表现出异龄林结构特征,立木年龄范围超过一个龄级期,根据年龄结构特征值可分为相对同龄林、相对异龄林和异龄林3种类型。林下新一代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受林冠郁闭度和结构的影响。具垂直郁闭型林冠的异龄林,林下更新数量充足,幼苗幼树年龄结构合理;而水平郁闭型林冠,不利于新一代种群的发生和发展。青扦种群年龄结构受种群发生和自疏两个过程的控制,林下种群的发生以小规模林冠空隙干扰下的连续更新为主。青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在其共同适生范围内是某种干扰格局控制下的稳定群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