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BAC-FISH)是将包含不同特性的BAC克隆直接定位到染色体上的技术,其在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述其在各种植物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图谱构建、植物起源与进化分析、基因定位以及FISH的分辨率等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荧光原位杂交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外源染色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探针主要有染色体重复序列、总基因组DNA、寡单拷贝序列和染色体涂色集中等,该技术在研究植物细胞遗传学、基因扩增、基因作图及植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上已广泛应用。简要概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和绘制基因图谱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 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与染色体组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简要介绍了植物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综述了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研究在鉴定异源易位系、确定多倍体物种类型、分析物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的染色体组来源及探讨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染色体配对的主要因素,如配对控制体系、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并展望了染色体配对研究与其他技术结合在染色体组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植物的染色体组和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染色体组的测定和组型分析,对于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某些作物的起源,远缘杂种及染色体工程中的细胞学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是细胞遗传学、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分类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来体外培养细胞体系研究的结果表明 ,一定条件的低温胁迫可导致植物细胞凋亡。本文利用DNA梯状图谱 (DNAladdering)以及染色体涂片的TUNEL(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dUTPnickend labeling)原位检测 ,从原位以及生化水平对低温胁迫下的玉米根尖细胞死亡作了研究 ,形态和生化方面的证据表明 ,同体外一样 ,低温胁迫也能诱导体内植物细胞凋亡。同时对低温胁迫下植物细胞凋亡的形态及生化变化特征和变化次序做了初步观察。实验结果对植物抗低温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植物离体培养中染色体的变异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的迅速发展,不断发现植物离体培养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组型与供体植物不同。这些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和有丝分裂异常,与长期培养的动物细胞、动植物肿瘤细胞中染色体的各种变异类似。这意味着植物细胞和组织  相似文献   

9.
王幼平 《生物学通报》2007,42(10):55-55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最重要而稳定的成分,它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一定的数目,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积极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出现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是决定物种繁衍的遗传物质的载体。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染色体的观察和鉴定方法。从早期的涂片法.到经典的常规压片法,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显带技术,以及90年代迅速发展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作者长期从事植物染色体的研究,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实验课,结合科研对染色体的制片技术进行了改进.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应用同一细胞进行核型与带型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同一细胞进行核型与Giemsa带型相对应的分析方法,早已在哺乳动物及人类染色体研究中普遍应用。最近有人开始将此方法应用到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来,大大提高了植物染色体鉴别的可靠性。为推广此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匀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WTBX〗in situ 〖WTBZ〗hybridization, FISH)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及其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包括在异源染色质的鉴定、染色体物理图谱的构建和染色体RNA及植物基因组进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五种不同条件鉴定重组CHO-C28细胞染色体。对其影响因素如用秋水仙素处理时间的长短、固定液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试验,选择出了细胞分散好、染色体形态正常、边缘清晰、便于鉴定的两种最佳条件。此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适于CHO-C28细胞染色体鉴定。  相似文献   

14.
蚕豆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与Giemsa显带技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具有数目比较少(2n=12)而体积比较大的染色体,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常作为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变异的材料。关于蚕豆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已有一些作者曾用常规技术进行了某些研究。七十年代以来,D(?)bel、Schweizer、Klaster-ska、Tanaka、张自立等相继用 Gi-emsa 显带技术对蚕豆染色体进行过 C-带带型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除 D(?)bel 应用尿素  相似文献   

15.
大麦染色体G带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立  杨晓峰 《遗传》1988,10(2):11-12
染色体G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推动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几年中的迅速发展。可是,在植物方面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应用价值却很有限,因为它仅能显示C, N及Q带。这些带纹在每条植物染色体上数量太少,且多数集中在染色体端粒、副溢痕和着丝粒附近。为此,突破G带技术已成为植物染色体分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认识和改良中国小麦蛋白质量的遗传基础:策略与现有的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曲乐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贾旭$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张相岐$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万永芳$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小麦;;蛋白…  相似文献   

17.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以及该技术在稻属特定DNA序列定位、基因组间关系、外源染色体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分析,物理图谱的构建,转基因植物的鉴定等多个方面。在植物显微技术实验中,以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与兴趣为主导选材进行石蜡切片、显微摄影直至获得照片;同时合理安排木材切片、压片技术、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等多个其他实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以蚕豆、大蒜、红葱、吊兰和风信子为实验材料进行低温诱导实验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学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疑问与认知误区进行再探讨,并提出实验教学建议:1以双核细胞作为该实验辅助观测指标;2在认识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低温下微管解聚、纺锤体被破坏所带来的细胞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以形成对该实验作用机理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雌雄异株植物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瑞丽  卢龙斗  高武军  李书粉  王琼   《广西植物》2006,26(4):387-391,351
雌雄异株植物为研究植物的性别决定和进化提供了一个模式体系,由于不同性别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所以其性别鉴定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从外部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染色体组型、同工酶、特异蛋白质分子、分子标记等方面,对近15年来国内外有关雌雄异株植物性别鉴定研究的进展作了总结,并对各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同时对其研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