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Ⅱ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中国哑蟋属昆虫三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军  郑哲民 《动物学研究》1995,16(3):213-217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四川、江西等地哑蟋属Goniogryllus昆虫3新种:重庆哑蟋G.chongqingensis sp.n八刺哑蟋G.octospinatus sp.n以及庐山哑蟋G.lushanensis sp.n。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蟋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整理了铁蟋属Sclerogryllus已知种的检索表,描述了采自海南省尖峰岭的铁蟋属1新种;单耳铁蟋S.tympanalis,sp.n.。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5.
蟋蟀科5属9个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被测定或从Gen Bank获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NJ和MP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49bp的序列中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1.8%、36.9%、9.9%和21.4%,A T平均含量为68.7%。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属9种蟋蟀聚成3个聚类簇,斗蟋属先与灶蟋属汇合,再与棺头蟋属构成聚类簇Ⅰ;油葫芦属黑脸油葫芦和北京油葫芦与蟋蟀属的家蟋相聚构成聚类簇Ⅱ;蟋蟀属的田蟋单独构成聚类簇Ⅲ。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片蟋属Truljalia Gorochov 3种雄性声锉和声齿的超微结构,即瘤突片蟋T.tylacantha Wang et Woo,1992,梨片蟋T.hibinonis(Matsumura,1919),霍氏片蟋T.hofmanni(Saussure,878)。结果显示,声锉和声齿超微结构在属、种间差异显著,在种内差异不显著,且特征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云南省种蟋属1新种:云南钟蟋Homoeogryllus yunnanensis Yin,sp.nov.,列出此属在我国及邻近国家种的名录和分种检索素。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五种棺头蟋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尤平  郑哲民 《昆虫学报》2001,44(1):40-45
报道了中国5种棺头蟋的核型: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 2n=17, XO();小棺头蟋L. aomoriensis, 2n=11, XO(); 哈尼棺头蟋L. haani, 2n=11, XO();多伊棺头蟋L. doenitzi, 2n=11, XO()和窃棺头蟋L. detectus, 2n=11,XO()。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及进化距离对这5种蟋蟀作了聚类分析,得出5种蟋蟀的演化方向为石首棺头蟋→小棺头蟋→哈尼棺头蟋→多伊棺头蟋→窃棺头蟋。  相似文献   

9.
中国蟋蟀总科两新种记述(直翅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蟋蟀总科2新种,即青海异针蟋Pteronemobius qinghaiensis Yin,它与印度异针蟋P.indicus(Walker)相似,但额突和单眼区淡黄色,雄性前翅与生殖器也不相同;海南小须蟋Micrornebius hainanensis Yin,它与M.graclicornis Chopard近似,但下颚须第5节端缘平直,前胸背板侧片前部和后部均较低,近中部明显向下突出。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刘宪伟,殷海生,夏凯龄(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树蟋科;树蟋属;新种;中国树蟋属Oecanthus隶属蟋蟀总科Grylloidea树蟋科()ecanthidae。本属体细长而纤弱,体色一般呈...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