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临床的应用的心外科膜状移植物主要有心脏瓣膜和血管两种移植物。由于现有的各种心外科膜状移植物尚无法令人满意,因此国外正在研究一种先清除异种膜状移植物组织内原有的细胞、再在已清除组织内原有细胞的异种膜状移植的人种植人体活性细胞的方法。将新鲜异种膜状移植物先经高、低渗溶液处理,然后用酶溶液处理,以清除异种膜状移植物组织内原有细胞。人体细胞经培养分离后,将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植入已清除组织内原有细胞的异种膜状移植物组织内,再植入内皮细胞。种植人体活性细胞的异种膜状移植物不会促使受体产生有害的免疫反应,并具有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
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和血管构成体内的心血管系统,两者都具有收缩性。心脏收缩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升高室内压,因此要求细胞收缩快速和有力,这就需要细胞的收缩结构和钙调控过程能满足其要求。血管收缩缓慢而持久,其收缩结构及机制也正好与之功能相适应。本文从细胞水平讨论了心脏和血管的收缩结构和收缩机制,以及钙调控机制,并分别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可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现象,我们选用六种生物材料与正常人全血接触,三种材料与植入相应的材料大鼠外周血再次接触,经培养72小时后,计数其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T细胞环花形成率,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材料所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花环形成率有所不同,其中醋酸纤维素和硅橡胶与正常人血接触时分别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现象,牦牛心包动物体内植入后外周血再接触培养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细胞花环形成率明显高  相似文献   

4.
甘潇  侯蓉  张明  郑鸿培 《四川动物》2005,24(4):660-664
胚胎植入是哺乳动物生殖的关键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胚胎植入过程中,多种着床相关因子、激素在母体-胚胎之间进行多重作用,引发复杂的生理作用,从而完成胚胎着床.在母体-胚胎界面上,胎源性滋养层细胞与母体子宫内膜细胞在信号联系(妊娠识别)和组织紧密连接(胚胎植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胚源性滋养层细胞,在胚胎植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对滋养层细胞在胚胎植入中的作用的阐述,为进一步阐明胚胎植入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脏是器官发生过程中最早形成的结构之一.心脏的原基分布图和心脏细胞谱系是心脏起源和形态发生研究的主要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以鸡和小鼠为模型,在心脏发生和心脏前体细胞定位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种间胚胎植入期母体外周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中总T细胞的百分比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对种间胚胎植入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种间、同种胚胎移植以及同期假孕母体外周血、淋巴结、脾脏、胸腺、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种间胚胎植入时其外周血T细胞计数极显著低于同种和同期假孕小鼠(P<0.01),而淋巴结、胸腺、骨髓中的T细胞计数则极显著高于同期假孕小鼠(P<0.01).脾脏中同种胚胎植入母体则极显著高于种间和同期假孕小鼠(P<0.01),两后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种间妊娠时早在植入期开始,母体全身免疫系统就开始发生不利于种间妊娠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环境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1周,将来自同种供体、经体外扩增和DAPI标记的MSC分别植入梗塞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移植后1、2、4周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两种环境中MSC的分布、迁移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nT)的表达.结果植入梗塞区中的MSC扩散较快、增殖似更明显.两种环境中都可见移植细胞表达TnT,且有少数细胞呈现心肌样横纹,但梗塞区移植细胞Tn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缺血区.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环境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胚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ai WJ  Zhu YC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3):205-209
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是一种多能细胞 ,来源于囊胚期胚胎 ,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并能分化成很多细胞类型。体外 ,ES细胞能自发聚集形成胚胎体 (EB) ,分化成许多种细胞类型 ;ES细胞注射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 ,产生畸胎瘤 ,其中包含有三个胚层的细胞。添加生长因子或与其它细胞共培养等方法可以促进ES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 ,筛选后移植到梗死的心肌 ,可以提高心脏功能 ,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整合素及其在胚泡植入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整合素是一类由α、β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粘附分子,能够与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玻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组分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粘附和通讯.作为双向传递分子,整合素通过“胞内→胞外”和“胞外→胞内”两种方式介导细胞信号传递.成功的植入是侵入性的胚泡和接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结果,整合素能够调节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之间的细胞-细胞及细胞-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是“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接受性的标记分子.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内SOD、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肝脏、肌肉、心脏、复眼和鳃等5种组织的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滨对虾体内5种组织中SOD和POD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对虾体内,SOD酶阳性反应颗粒主要定位于肌肉、心脏、肝脏和鳃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膜、细胞质中,以及肝细胞的脂滴周围;POD酶主要定位于心脏、鳃和肝脏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内,肝细胞中脂滴周围也有POD的阳性反应颗粒。感染病毒后,各组织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性结构变化,大量的髓样小体出现,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组织中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心脏、鳃、肌肉组织细胞胞质中的SOD阳性颗粒消失,肝细胞中的SOD阳性颗粒明显减少,在心脏和鳃的线粒体基质内也出现SOD阳性颗粒;POD仍主要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但心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解体而有许多呈阳性反应的小颗粒分布在细胞质中。结果表明SOD和POD在凡纳滨对虾防御氧的毒性损伤以及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两种DNA介导的基因转移法(DNA—磷酸钙共沉淀法和电脉冲刺激法),将具有切除修复功能的人HeLaS3细胞的DNA,植入切除修复缺陷的着色性干皮症(XP)细胞中。实验结果表明:植入HeLaS3 DNA后,可以部份恢复XP细胞DNA切除修复的功能,提高其对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抗性。表现为转化细胞在UV_(254)照射后存活率的显著升高和非周期DNA合成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希望的组织再生的治疗手段.多种类型的细胞已经用于动物心 肌损伤的修复中,包括胚胎干细胞、胚胎和新生动物的心肌细胞、骨骼肌成肌细胞、 骨髓干细胞、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可诱导的多能干细胞等.但是,这些用于移植的细胞 存在成活率低、在心脏局部存留少、与宿主心肌细胞不能整合和免疫排斥等问题,这 些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心脏自身存在的干细胞因为没有其他来源细胞存在的种种 问题,因而成为备受关注的治疗心肌梗死的种子细胞.但是,心脏干/祖细胞也有自身 弊端,包括干细胞群的细胞生物学或遗传学标志没有统一,在心肌中数量极少,体外 扩增能力有限等,因而限制了心脏干/祖细胞的有效应用.如何能有效动员和促进心脏 干/祖细胞增殖,依赖于人们对心脏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归巢的调控机制,包括心 脏干/祖细胞修复损伤心肌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本文将就近年来在心脏再生领域中 ,心脏干/祖细胞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给病毒治愈的S180荷瘤小鼠腹腔内植入不同剂量的S180细胞和Ehrlich细胞,随着S180细胞的植入量的增加,其存活率从9-%下降至15%,与植入的S180细胞量成反比。而用EhrLich腹水瘤细胞入病毒治愈的S180小鼠,5000/只和10000/只两组各存活10%,其它组100%死亡。  相似文献   

14.
重点讨论了心脏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细胞凋亡以及信号串级联,这些信号串往往伴随着有序的形态学上的事件.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胚胎心脏中非心肌的隔室中,其隔室由心内膜、心外膜和神经嵴衍生的细胞组成.这些信号的级联包含了潜在生长转化因子的激活,导致心肌细胞的迁移以及随后的心内膜垫的心肌化.错误的细胞凋亡将导致心脏发育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通报》2008,43(1):18-18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通过将胚胎心肌细胞植入受损的老鼠心脏.成功使老鼠心脏功能得到恢复。这一成果表明,这种技术未来有望用于医治人类心脏组织。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ve,TEHV)理论上能克服机械瓣及生物瓣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瓣膜支架材料的选取及制备、种子细胞的选择和种子细胞的种植及培养等三方面。本文将分别就这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悬浮式玻璃微电极记录了离体的灌流的蟾蜍心脏动作电位。这种方法既保持心脏的完整性,又易快速清除心脏里的药物。本文记录了25只正常蟾蜍心脏动作电位,效果令人满意。另外,还观察了几种药物及离子对蟾蜍心室肌单个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日益提高,人工材料植入重建韧带功能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植入后宿主细胞的趋向、黏附和迁移是人工材料在体内形成长期稳定生物连接的关键。以往研究集中于提高材料生物性,如增加材料亲水性、表面修饰、黏附适宜细胞以及复合细胞因子等,目前在张力环境下三维微孔结构对宿主细胞黏附、迁移、长入和分化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材料作为载体,探讨在张力状态下新编PET的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隙率对细胞迁移等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为这些研究的深入指明方向,也为PET作为人工材料修复韧带损伤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小鼠静脉移植成体心脏干细胞后,细胞在小鼠体内各器官的分布情况。明确心梗后静脉移植成体心脏干 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归巢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心脏成体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通过亲脂性染料CM-DiI标 记细胞后行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和细胞移植,分别在细胞移植后7、14、8 天取小鼠心脏、肝脏、脑、脊髓、肺脏,行冰冻切 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在各组织器官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成体心脏干细胞分离培养后呈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 测显示细胞纯度>80%。CM-DiI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标记的细胞胞浆胞核均被染成呈明亮的红色。心肌梗死后经静脉 移植成体心脏干细胞,细胞在各组织中分布呈变化过程,7 天时,在肺脏和肝脏分布较多,至14 天和28 天时,肺脏和肝脏分布减 少,心脏分布逐渐增多,表现出向心脏的" 归巢" 现象,而脑和脊髓在28 天的观察时间内分布较少。结论:采用CM-DiI标记心 脏成体干细胞,操作简单,标记效果好,可用于短期的细胞体内追踪。小鼠心肌梗死后行经静脉成体心脏干细胞移植,28 天后细胞 在心脏的分布逐渐增多,表现出向心脏的" 归巢" 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细胞自噬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正常生理过程,又是细胞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正常水平的自噬可以保护细胞免受环境刺激的影响,但自噬过度和自噬不足却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心脏中,心肌细胞自噬对维持心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噬的异常可能导致各种心肌疾病如溶酶体储积症(Danon disease)等.各种心血管刺激如心肌缺血(ischemia)、再灌注(reperfusion)损伤、慢性缺氧(chronic hypoxia)等均可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增强.而这些情况下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还不清楚:它是否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存活机制还是导致细胞死亡或疾病发生的病理性机制,或者是同时具有两种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心脏疾病是心肌功能出现异常时产生的各种病理状态的总称.在多种心脏疾病中,均伴随有心肌细胞自噬的改变,且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心肌肥厚(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中,细胞自噬程度降低而加剧心肌肥厚;在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中,细胞自噬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自噬性死亡;而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中,细胞自噬增强可减小梗死面积.但是细胞自噬在心脏疾病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取决于细胞自噬发生的水平及病理状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药物与细胞自噬调节之间的联系,且主要集中于抗肿瘤药物及心血管调节药物的研究.另外,有报道维生素类以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西芬对细胞自噬也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心肌细胞自噬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对细胞自噬的调节,将有利于从自噬的角度探讨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开发出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