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油蒿群落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蒿属荒漠是温带荒漠的主要标志型植被类型,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沙区东、中部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它广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的草原、半荒漠、荒漠区的沙区。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油蒿群系面积为2232.7平方公里(1964年考察数据),占该沙漠面积的15.1%。油蒿当年新枝是骆驼、山羊的主要饲料,枝叶枯萎后可作冬春牧草,其茎秆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全草均可药用,根可止血,茎叶及花蕾祛风湿清热、拔脓,种子可利尿。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油蒿群落不仅分布广,并且有耐沙埋、抗  相似文献   

2.
魏淑花  朱猛蒙  张蓉  黄文广  于钊 《昆虫学报》2013,56(9):1004-1009
为了明确温度对沙蒿金叶甲Chrysolina aeruginosa Faldermann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3, 18, 23, 28和33℃)下, 以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为寄主植物, 研究了温度对沙蒿金叶甲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沙蒿金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存活率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3~28℃范围内,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 当温度上升至33℃时, 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其幼虫发育历期与18℃, 23℃和28℃下相比延长并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5), 成虫不能羽化出土; 低温影响沙蒿金叶甲卵的存活率, 高温影响其蛹的存活率, 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沙蒿金叶甲的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8℃>23℃>18℃>13℃, 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沙蒿金叶甲卵期、 1-3龄幼虫期、 4龄幼虫+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2℃, 7.11℃和8.77℃, 有效积温依次为115.36, 441.91和448.40日·度。研究结果为沙蒿金叶甲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沙蒿木蠹蛾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是危害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籽蒿A. sphaerocephala Krasch的重要钻蛀性害虫, 以幼虫蛀食根部, 导致寄主植物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为有效控制其危害, 我们对该虫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宁夏, 该虫2年发生1代, 以幼虫在被害油蒿根部越冬; 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从受害根部钻出, 在周围的沙土里结茧化蛹, 蛹期平均19.5±3.5 d; 成虫始见于6月初, 终见于8月末, 期间经历3次羽化高峰, 分别为6, 7, 8月的上旬。成虫羽化主要在14:00-17:00, 整个过程持续30~45 min; 羽化当日即可交配, 交配时间为20:00-21:00, 高峰期为20:30左右; 雄虫有2次交尾现象。雄虫寿命2~3 d, 雌虫寿命1~3 d, 极少4 d。雌雄性比约为1∶2.16。卵初见于6月中旬, 初孵幼虫初见于6月下旬。幼虫常单独危害, 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 蛀食坑道不规则。5-9月, 油蒿受害率为11%~44%, 平均24%, 株虫口密度为0.13头/株。幼虫对油蒿的树龄和地径有较明显的选择性, 主要危害1~4年生、 地径16~34 mm的油蒿。沙蒿木蠹蛾生物学特征的系统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光沙蒿的一新亚种及一新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一  王凌诗 《植物研究》1993,13(2):125-126
笔者于1987及1990年在东北、河北地区的采集中,发现菊科蒿属光沙蒿形态和体形特征有所差异,经过5年的播种,栽培观察,仍保持着植物野生的特色,故作为种下分类等级报导。 本文发表了东北产蒿属植物的一个新亚种和一个新变型。即:山海光沙蒿Artemisia oxycephala Kitag。subsp.shanhaiensis G.Y.Chang,L.S.Wang et H.X.Ma,subsp.nov.、太阳光沙蒿A.oxycephala Kitag.f.taiyangensis G.Y.Chang,L.S.Wang et H.X.Ma.f.nov.  相似文献   

5.
东北蒿属新分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了中国东北菊科蒿属1个新亚种,3个新变种,即;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ge.subsp.jiagedaqiensis.G.Y.Chang et X.J.Liu,subsp.nov.,兴凯光沙蒿A.oxycephala kitag.var.xinkaiensis G.Y.Chang.et L.S.Wang,var.nov.,塔河柔毛蒿A.pubescens Ledeb.var.taheensis G.Y.Chang et L.S.Wang,var.nov.和线叶沙蒿A.desertorum Spreng.var.lineata G.Y.Chang,var.nov。  相似文献   

6.
对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不同生长期(6月份至9月份)的气体交换参数和枝条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对油蒿气体交换参数及枝条水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6月份至9月份油蒿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波动幅度不大,其大小与当月的土壤含水量不对应,其中8月份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13.16 μmol·m-2·s-1);各月份间油蒿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7.93 mmol·m-2·s-1),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相对应;7月份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但枝条水势日均值最大,其余3个月水分利用效率波动幅度不大,各月间枝条水势日均值差异也不大且变化幅度较小.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6月份的峰值出现在8:00和14:00,7月份的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谷值都出现在12: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2:00.在6月份和7月份,油蒿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在8月份和9月份则呈单峰型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在这4个月中,油蒿枝条水势的日变化与大气水势的日变化一致,均在12:00达到最低;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有着较好的规律性,均为早上最高,然后降低,但总体上变化幅度平缓,表明生长在毛乌素沙地自然生境中的油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沙埋与水分对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植物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蒿属半灌木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白沙蒿(A. sphaerocephala)、差不嘎蒿(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固沙植物。其中乌丹蒿和差不嘎蒿是科尔沁沙地的本土植物,白沙蒿为来自于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的飞播植物。设置了 5个沙埋深度(0.5、1.0、1.5、2.0和3.0 cm)和 4个水分梯度(86、171、257和 342 mL,分别模拟每月25、50、75和100 mm的降雨量),以探讨3种植物幼苗出土对沙埋和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沙埋与水分均显著影响着3种蒿属植物的幼苗出土(P < 0.001)。3种植物最适沙埋深度在0.5-1.5 cm范围内,萌发出土时适宜水量要高于当地种子萌发期的平均降水量(50 mm/月)。两种固沙先锋植物乌丹蒿和白沙蒿的种子出苗率均显著高于差不嘎蒿,乌丹蒿较白沙蒿也明显为高,尤其在水分缺乏时,表现出两种先锋植物种子出苗对干旱有更好的适应性。协方差分析表明,乌丹蒿幼苗死亡率显著高于白沙蒿和差不嘎蒿(P < 0.05),在达到75 mm/月降水量时,3种植物的出苗较好,但不能满足乌丹蒿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而实际种子萌发期的降水量平均只有50 mm/月。因而降水的缺乏导致乌丹蒿种群更新出现问题,加之飞播植物的竞争,使得近几年科尔沁沙地较多乌丹蒿种群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8.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相似文献   

9.
 羊柴 (Hedysarum leave)、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籽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与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为鄂尔多斯高原广泛分布的植物种,也是该地区飞播选用的主要植物种。由于飞播为鄂尔多斯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而飞播后植物种子的出苗率与土壤水分及沙埋密切相关。因此,上述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对水分和沙埋反应的研究对当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温室控制实验,对4种植物萌发特性及出苗与水分和沙埋深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了种子萌发最适合的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结果表明,4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最适宜的供水量都接近于当地种子萌发时期的平均降水量, 最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5~1 cm, 过多的水分和过深的沙埋会降低种子萌发与出苗,反映了4种植物对沙区环境的生态适应。4种植物最适宜的供水量均为123 ml,羊柴、柠条、籽蒿和油蒿的最适沙埋深度分别为:0.5、1.0、0.5和0.5 cm。根据实验结果及当地气候特点,鄂尔多斯地区的飞播时间应由6月初提前至5月中下旬,以提高飞播植物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10.
王凌诗 《植物研究》2000,20(4):402-410
报道了东北蒿属龙蒿组10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核型公式分别为: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2n)=4x=36=28m+8sm;猪毛蒿(A. scoparia Waldst.et Kit.(2n)=2x=16=12m+4sm;盐蒿(A. halodendron Turcz.ex Bess.)(2n)=4x=36=30m+4sm+2st;光沙蒿(A. oxycephala Kitag. var. oxycephala)(2n)=4x=36=28m+6sm+2st;兴凯光沙蒿(A. oxycephala Kitag. var. xingkaiensis G.Y.Zhang)(2n)=4x=36=28m+6sm+2st;山海光沙蒿(A. oxycephala Kitag. var. shanhaiensis G.Y.Zhang)(2n)=4x=36=2M+28m+4sm+2st;太阳光沙蒿(A. oxycephala Kitag. var. taiyangensis G.Y.Zhang)(2n)=4x=36=28m+6sm+2st;柔毛蒿(A. pubescens Ledeb. var. pubescens)(2n)=4x=36=28m+6sm+2st;大头柔毛蒿(A. pubescens Ledeb. var. gebleriana(Bess.)Y.R.Lin)(2n)=4x=36=28m+6sm+2st;塔河柔毛蒿(A. pubescens Ledeb. var. taheensis G.Y.Zhang)(2n)=4x=36=28m+6sm+2st;核型类型均为2A型。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高原覆沙坡地植物群落格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貌对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覆沙坡地是鄂尔多斯高原常见的地貌类型,定量分析覆沙坡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制定恢复土地退化的有力措施。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覆沙坡地的植物群落格局,结果表明,在坡地的中上部分布着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北丝石竹(Gypsophila davurica)等物种为主的典型草原群落,而在坡地的中下部则分布着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沙生植物群落。DCA  相似文献   

12.
对白沙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ha Krasch.)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种胚提取物中几种可能降解果皮外层粘液物质的多糖内切酶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干燥胚中已存在并具较高的活性,但其活性随着种子吸涨及萌发而降低.此酶并不释放到种胚外.β-甘露聚糖内切酶随着种子的吸涨而增加并被萌发的种胚释放到种子外.纤维素酶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不表现出活性.提取物中的所有多糖内切酶都无法降解果皮外层的粘液物质.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 (Bess.) Poljak.]7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分别为:西北绢蒿[S.nitrosum (Web.ex Stechm.) Poljak.]2n=2x=18=6m(2SAT)+8sm +2st+2T;沙漠绢蒿[S.santolinum (Schrenk) Poljak.]2n=2x=18=14m+4sm;博洛塔绢蒿[S.borotalense (Poljak.) Ling et Y.R.Ling]2n=2x=18=2M+14m+2sm;新疆绢蒿[S.kaschgaricum (Krasch.) Poljak.]2n=2x=18=8m(2SAT)+10sm(2SAT);纤细绢蒿[S.gracilescens (Krasch.et Iljin) Poljak.]2n=2x=18=4m+14sm(2SAT);三裂叶绢蒿[S.junceum (Kar.et Kir.) Poljak.]2n=2x=18=10m+4sm+4st;民勤绢蒿[S.minchünensa Y.R.Ling]2n=2x=18=12m+6sm.结果表明,7种绢蒿植物中,博洛塔绢蒿最原始,西北绢蒿最进化.  相似文献   

14.
李冀云 《植物研究》2003,23(4):388-389
发表了东北产光砂蒿的两个新变种,即疏花光砂蒿(Artemisia oxycephala Kitag. var. sporadantha W. Wang)和金砂蒿(A. oxycephala Kitag. var. aureinitens W. Wang)  相似文献   

15.
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群落是半干旱草原地区沙地的重要植被类型,分别在植物的生长前期、中期、盛期和后期采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大型同化分析仪测定了沙蒿叶片和沙蒿群落的光合动态。单叶和群落的光合速率日进程类型随气候的不同而异,瞬时光合速率主要决定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土壤干旱大大降低了单叶和群落的光合能力,晴天土壤湿润时气温和空气湿度控制着叶片的光合速率,午间大气湿度降低是光合午休的主要外因。叶片的蒸腾速率与气温呈显著线性相关,植物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也主要取决于PAR和气温,随着PAR和气温的升高利用效率下降。沙蒿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在后期也能保持较高水平。沙蒿对土壤干旱和高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土壤湿润时能迅速提高光合速率,形成较大的生物量。但是沙蒿的蒸腾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低。研究认为,沙蒿通过对土壤干旱和高温的忍耐机制而保持长时间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并在土壤湿润时迅速提高光合能力和积累干物质来适应半干旱的沙地环境,而且依靠高蒸腾速率和强的水分吸收能力来竞争性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与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差巴嘎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哈林  曲浩  赵学勇  周瑞莲  云建英  李瑾  王进 《生态学报》2014,34(20):5832-5839
沙埋对于沙漠植物存活和生长影响的研究文献已有很多,但迄今有关沙漠植物对于沙埋生理生态适应的研究还很少见有报道。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广泛分布于我国半干旱沙地中,是流动半流动沙地的优势种。为了解沙生植物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响应,2010—2011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差巴嘎蒿幼苗的存活率、株高等生长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变化,得到以下结果:沙埋对差巴嘎蒿幼苗的存活与生长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沙埋深度超过其株高后,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和非沙生植物相比,差巴嘎蒿幼苗具有很强的耐沙埋能力,即使沙埋深度达到其株高的200%时仍有部分幼苗存活。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差巴嘎蒿幼苗叶片含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但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明显,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强。和水分、盐分胁迫不同,沙埋并未造成差巴嘎蒿幼苗的水分亏缺,沙埋胁迫下差巴嘎蒿幼苗死亡率增加、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沙埋导致植物光合面积下降,沙埋叶片无法进行正常呼吸和部分幼苗无法破土生长,但沙埋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分别在渗透调节和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梁宗锁  龚春梅  韩蕊莲  于靖 《生态学报》2014,34(16):4535-4548
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与称重控水法,将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适宜水分对照)、55%(中度干旱)和35%(重度干旱),研究干旱胁迫对菊科蒿属植物叶片形态解剖学的影响,揭示植物叶片生态适应机制,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于植物营养生长末期选取代表性的叶片,分别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电子透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叶表皮特征、亚细胞显微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这4种植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叶片增厚、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紧实度和角质层厚度增加;3种旱生型植物猪毛蒿、茭蒿和铁杆蒿的叶片下表皮具有浓密的表皮毛,有利于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中生型黄花蒿叶片无此功能;铁杆蒿和黄花蒿上表皮毛稀少,不利于保水和防止强光照,干旱胁迫下依靠降低上表皮气孔密度和叶细胞叶绿体数目来适应环境;茭蒿和猪毛蒿叶绿体形态相似,具有较厚的基粒和浓密的基粒片层,强光下容易引起氧化损伤,猪毛蒿通过浓密的上表皮毛而茭蒿通过较强的抗氧化机制防止光能过剩,两者在重度干旱下均产生大量脂质体。4种蒿属植物中黄花蒿的叶片解剖学特征受到干旱的影响变化最大,铁杆蒿和猪毛蒿次之,茭蒿最弱,3种优势种的干旱适应性显著强于黄花蒿,干旱下叶片解剖学的结论与干旱耐受性指标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郑明清  郑元润  姜联合 《生态学报》2006,26(8):2474-2484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白沙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Ⅱ.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是中国西北部沙漠的流动及固定沙丘上广泛分布的优势种藻木。白沙蒿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在光下萌发而在黑暗中受到抑制,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在10℃和30℃萌发速率和萌发率都很低,萌发在℃受到抑制。种子在沙中被旱越深,其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就越低。在沙平面下2cm或更深层沙土下出苗率为零。但是,当将种子上层沙土移走,只保留0.5cm沙土覆盖种子,这些种子的萌发率达到原先就位于沙土下0.5cm的种子的萌发率,但是后者的萌发速率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越高,从1.7%至14.7%,其萌发就越快。土壤水分含量从19.4%起,种子的萌发受到了延迟,苗的发育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