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栎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明  周浙昆 《广西植物》2002,22(1):14-18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 ,对国产栎属 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 ;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颗粒状两种主要类型 ,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 ;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 ,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 ;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 ,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栎属青冈亚属17个种及炭栎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青冈亚属和炭栎花粉均为三拟孔沟,球形至长球形,(15~28.0)μm×(15.0~25.6)μm。花粉外壁纹饰可划分为3种:(1)蠕虫状(包括皱波状)、(2)聚合颗粒状、(3)棒状或小刺状。各纹饰在组间镶嵌分布。棒状及小刺状纹饰为栎属花粉较为原始式样,并为青冈亚属与高山栎组及部分巴东组(sect.Cerris)共有,推测其间具有较其它栎类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可能为广义栎属中较为基础的类群,而与栎亚属sect.Quercuss.s.,Lobatae和Protobalanus关系较远。花粉形态对广义栎属系统分类价值仅适用于较高分类阶元。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绣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厘清绣球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国产绣球属及其近缘属41种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以及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花粉为三孔沟;形状多数为长圆体形或近球体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圆形;极面观多为圆形,少数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网状和孔穴状。网眼内的三级纹饰可分为光滑和具颗粒状突起。根据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类型将上述物种划分为4个组,即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以上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类型。上述表明花粉形态证据可为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属下分类和种间界定提供重要佐证;但结合前人的系统发育重建分析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系统学意义相对有限,如花粉形态证据对于该属及其近缘种属系统发育树上大支的界定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5.
山茶属花粉外壁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茶属17个组34个代表种(含变种)的花粉形态;按照韦仲新划分山茶属花粉类型的标准,对其进行归类,所有花粉分为3类:颗粒状至皱颗粒状纹饰、皱沟状纹饰和穴-网状纹饰;发现1种新的花粉类型:拟穴-网状纹饰。本文还对山茶属的某些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元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02-1707
在观察了中国柽柳科(Tamaricaceae)4属27种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花粉为三沟类型,无三拟孔沟类型,形态及外壁雕纹属间差异明显。花粉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大致划分为明显的三组,所包含的种(某些种除外)分别隶属于柽柳科的4属:琵琶柴属(ReaumuriaLinn.)、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山柽柳属(MyrtamaOvcz&Kinz.)和柽柳属(TamarixLinn.),而有争议的山柽柳属虽同柽柳属聚在一起,但也较早地分出成为独立的一支,结合种子形态及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将秀丽山柽柳从水柏枝属中分出而另立新属,为传统分类学将该科划分为4属提供了依据。聚类分析进一步将水柏枝属植物花粉和柽柳属植物花粉分别分为2种类型,而琵琶柴属植物花粉类除个别种体积存在差异外,其纹饰类型较为单一,仅划分为1种类型。柽柳属植物花粉聚类分析结果与该属植物花盘类型的划分结果基本一致,融生花盘类型植物的花粉则在两组中均有出现,可能是间生花盘和假顶生花盘类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栎属(壳斗科)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三棱栎为外类群,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中国栎属进行初步的分支分析,结果显示了栎属内稳定的“支”结构及其种间关系。栎亚属可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巴东栎组,高山栎组,Jiang子栎组,麻栎组和槲栎组,Jiang子栎组是栎亚属常绿栎类与落叶栎类之间的过渡类群;高山栎组应为栎亚属常绿栎类中的特化类群,而非最原始类群,5个组中,仅巴东栎组不是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多系类群,青冈亚属较栎亚属早分支,可划分为3大类;无毛类,简单被毛类和复杂被毛类;无毛类最原始,复杂被毛类与栎亚属关系最近,因此,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解决栎亚属组间亲缘关系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6组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这些花粉的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网状纹饰,穿孔或小沟渠状,以及穴网状纹饰3种类型。所有种类都具三孔沟的萌发孔,根据内孔明显与否可分为两类。虽然萌发孔类型与分组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综合一些花粉特征,仍然发现6个组间花粉形态差异较为明显,与一般的形态差异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是Sect.Robusti比较特殊,根据花粉大小等特征,推测它和Sect.Phyllolobium等有可能是本亚属的原始类群。Sect.Sesbanella的两个近缘种Astragalus heydei和A.hendersonii,花粉形态却很有区别。Sect.Bibacteola种类较多,有24种,花粉形态呈多样性。总之,花粉形态在簇毛亚属中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秋海棠属是世界有花植物第六大属,是被子植物分类困难的类群之一,亟需增加形态性状的比较研究,以便于今后对该属开展分类学修订。该研究选取国产秋海棠属中较为常见的侧膜组、秋海棠组、单座组和二室组共21种,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微形态,探讨花粉形态对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秋海棠属植物的花粉多为单粒花粉,辐射对称,等极,三孔沟,超长球形到长球形。选取9个稳定的花粉特征进行无序和不加权的性状编码,应用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对花粉特征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支持这些组都不是单系类群需要重新修订,其中花粉边缘形状、极面观轮廓、萌发沟和花粉的外壁纹饰具有一定分类学意义,特别是塞缘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根据塞缘特征可以将研究类群区分为2个类群:(A)无塞缘或塞缘光滑;(B)塞缘颗粒状。类群B中具规则颗粒状和精细颗粒状塞缘的种类聚在一起,而具粗糙颗粒状塞缘的种类位于类群A和B的中间,很可能是2个类群的过渡性状,这需要增加取样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花粉形态特征可为伞形科当归属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北美洲当归属植物是该属的重要分支分群,但其花粉学研究却鲜受关注。为进一步充实孢粉学研究资料,使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美洲当归属26种44个居群的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进行观察,并用SketchUp软件对花粉极轴及赤道轴长度、体积指数和纹饰密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分析和定量定义。研究结果显示:(1)供试花粉包含椭圆形、近长方形、超长方形与超长方形(赤道缢缩)4种形状;(2)花粉极轴长度为21.1~32.0μm,赤道轴长度为10.6~17.1μm,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为1.5~2.8,体积指数为15.8~23.3;(3)花粉赤道区外壁纹饰分为3类,包括长条状脑纹、短棒状脑纹以及片状脑纹,排列或密集或稀疏,其中3个物种的纹饰在极区变平滑;(4)根据上述形态特征,可将供试花粉划分为4级3大类15小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北美洲当归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的多态性低于东亚当归属植物;花粉形状与赤道区外壁纹饰具有较高的种内一致性,花粉中部是否凸出以及纹饰类型、密集程度、附属物等特征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内差异。该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当归属的孢粉学研究资料,花粉形态特征能够为该类群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可作为形态分类学和分子分类学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壳斗科栎亚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刘兰芳  房志坚   《广西植物》1986,(4):243-251+323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壳斗科所属栎亚科2属26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并以本科其它属一些代表种作对比,试图从孢粉学方面为栎亚科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 花粉外壁纹饰在扫描电镜下可分三种类型,即水青冈型(含水青冈属),栎型(含栎属和三棱栎属),栗型(含栗属、锥属和柯属),花粉的类型与植物形态分类的三个亚科一致。 栎亚科的花粉外壁纹饰在扫描电镜下为颗粒聚集成的种种形状。栎属可区分为四种类型,即颗粒状、颗粒——蠕虫状、聚颗粒及芽孢状,其中类型一、二、三为常绿种类,类型四为落叶种类。花粉纹饰在常绿与落叶种类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而青冈亚属和栎亚属之间却没有界线。因此,栎属仍以包含两个亚属为宜。三棱栎属花粉纹饰则介于栎属的类型二与三之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四川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孢粉学和SRAP聚类结果的比较,讨论不同孢粉学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花粉粒均为中等大小,花粉粒形状从超扁到扁球形变化,花粉粒极面观形状从矩形和椭圆形到四边形、圆形、三角型变化,且只有湖北凤仙、峨眉凤仙和匙叶凤仙是三沟花粉粒,其余种均为四沟花粉粒;外壁纹饰仅扭萼凤仙和齿萼凤仙为细小网状,其余均为网状纹饰。(2)依据不同指标进行的孢粉学聚类均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3个类群,而SRAP聚类结果则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孢粉学聚类结果的相似率只有30.77%。(3)孢粉学聚类并未与分子聚类显示严格的对应关系,以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为指标进行的孢粉学分类与SRAP分类的相似率最高(69.23%)。研究认为,选择不同的花粉形态特征作指标对分类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这2个指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类具有意义,而萌发沟的特征则很难作为分类的依据,花粉形态特征在分类上有局限性;进行该属植物孢粉学分类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分类指标,并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凤仙花属(Impatiens L.)10种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本属花粉为单粒花粉,呈长圆形至长矩圆形,大小为20.3~46.7 μm,具角萌发孔,网状纹饰,网眼明显;根据花粉网状纹饰中网眼内是否具颗粒状突起可将其分为2类:(1)网眼内无或近无颗粒状突起,黄金凤(I. siculifer)和婺源凤仙花(I. wuyuanensis)的花粉纹饰属于这一类型;(2)网眼内有明显颗粒状突起,其余8个种的花粉纹饰均属于该类型。研究表明,花粉特征,特别是花粉粒网状纹饰中网眼内有无颗粒状突起及颗粒状突起的形态等特征,在凤仙花属内常具种水平上的可见变异,因而可作为种类划分的依据,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价值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沙棘属(Hippophae Linn.)6种6亚种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棘属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等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种及种下类群的分类、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种皮微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拟脑纹状纹饰、线纹-穴状纹饰、近平滑-细疣状纹饰、浅穴-疣状纹饰.从内果皮和种皮结合程度及种皮表面光泽一致性等方面可明显地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二者紧密结合与分离两种情况,基本支持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有皮组和无皮组两大类群的观点,但观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曾蕾  闫瑞亚  张梅  许为斌  张林静  于胜祥 《广西植物》2016,36(10):1245-1252
棒凤仙亚属代表着凤仙花属最先分化出的一支,以多年生草本,多于5朵花的总状花序,侧生萼片4枚,3沟花粉,心皮四室且每室具1枚种子,果实棒锤状,种子椭圆形以及三沟花粉其极面观为三角形而区别于其它种类。该亚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少数种类辐射分布至华中和中南半岛地区。已有报道证实花粉的形态特征对凤仙花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棒凤仙亚属的种类少有涉及。为了进一步探讨该亚属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国产棒凤仙亚属植物的14种以及凤仙花亚属的窄萼凤仙花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棒凤仙亚属的花粉以单粒存在,具3条萌发沟,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状圆形,花粉粒外壁具均匀的网状纹饰,网脊平滑或具波状边缘,网眼中具不同密度的颗粒状突起。棒凤仙亚属的花粉形态与水角属的花粉形态相似,表现出了其原始性;其花粉形态特征与花部形态性状等相关性差,对该亚属的组级分类意义较小,但对于该亚属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花粉的极面观形状、赤道面观形状以及网状纹饰等变异相对稳定,对于界定该亚属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蓼属叉分蓼组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蓼属叉分蓼组20种3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大多数为近球形至近长球形,少数为扁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为20.4~44.0µm×17.0~34.0µm:从萌发孔看,有3沟、3 孔沟、多沟、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刺状、粗网状、皱块状。据此,该组花粉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叉分蓼型(Aconogonon-type)、钟花蓼型(Campanulatum-type)、大连线冰岛蓼型(Forrestii-type)、西伯利亚蓼(Sibiricum-type)及多穗蓼型(Polystachyum-type),编制了这些花粉类型检索表。叉分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14种2变种。钟花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钟花蓼和绒毛钟花蓼。西伯利亚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孔沟,外壁纹饰为皱块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西伯利亚蓼。多穗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8)多沟,外壁纹饰为粗网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松林蓼及多穗蓼。大连线冰岛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散沟,外壁纹饰为显著的长刺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大铜钱叶蓼及铜钱叶蓼,结果表明叉分蓼组的花粉形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研究结果支持将叉分蓼组上升为属的等级,也支持Knorringia的属的地位,大铜钱叶蓼和铜钱叶蓼应移入Koenigia属中,而松林蓼和多穗蓼仍保留在蓼属中。  相似文献   

17.
大戟科现代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戟科21属33种植物的现代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研究。选取的33种大戟科植物基本涵盖了该科绝大部分花粉形态类型。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表面纹饰, 结合大戟科亚科分类, 对该科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 每个亚科都有其独特的花粉形态, 各亚科可以根据花粉形态来鉴别。此外, 大戟科多个属(如野桐属、山麻杆属、叶下珠属等)的植物花粉形态特征较明显, 可以鉴定到属甚至种一级水平。研究结果不仅为大戟科花粉形态分类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地层孢粉分析中花粉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元明  阎国荣 《植物研究》2001,21(3):380-386
对采自75个不同居群的塞威氏苹果(Malus sieversii (Ldb.)Roem)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塞威氏苹果花粉萌发孔为三孔沟类型,外壁具条纹状纹饰,条纹间常具小穴或穿孔。根据外壁纹饰的差异将塞威氏苹果花粉划分为六个类型。同时根据花粉资料,探讨了塞威氏苹果的某些分类学和系统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的微形态特征,特别是蜡质纹饰的微形态特征,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和系统学价值.既往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或种以上分类等级,而对种内微形态特征变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紫花针茅和小叶棘豆为研究对象,各选取29份及15份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实验材料,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叶表皮蜡质纹饰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蜡质纹饰微形态特征在种内都存在较大的变异,推测该特征并不受单一因素的选择作用,生境的异质性导致蜡质纹饰的多态性.本研究建议在使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开展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时,应加大取样量并涵盖尽可能多的生境类型,才有可能阐明一个物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20.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分布狭窄,大部分野生金花茶资源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8种(包括4变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平均大小为37.6μm×28.5μm,沟长为32.9μm,极轴/赤道轴(P/E)值为1.35。单粒花粉呈近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拟孔沟或三孔沟,内孔横长,外壁具有细微的瘤状、脑纹状或颗粒状纹饰,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花粉外壁纹饰在各个种间又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进一步分类鉴定的依据。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研究了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学意义,为探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迁移和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