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综合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瘤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为NSCLC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83例诊断为NSCLC脑转移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后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6月、12月、18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9.0%、32.7%、19.4%。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转移瘤的病理类型、原发灶控制情况、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是NSCLC脑转移生存的独立影响预后因素。单发转移瘤中,手术联合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与手术相比风险率(hazard rate,HR)为0.645(P>0.05),说明联合方式并没有在生存中获益。多发转移瘤中,手术与WBRT相结合与单纯手术对比HR=0.29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类型为非腺癌,原发灶未得到控制,治疗方式不当以及未应用靶向治疗是NSCLC脑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治疗,单独手术治疗可能具有更高的优势;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治疗,手术与WBRT联合可能具有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D W I对脑转移瘤及胶质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MR扫描检出的42例颅内占位痛人行DWI扫描,对病人术后痛理随访后,将高级胶质瘤、低级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各分成一组,并测定肿瘤区、水肿区、时侧正常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时ADC(rADC)值。结果:低级胶质瘤与转移瘤的瘤灶rADC值比较存在差异;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水肿的rADC值相比较存在差异。结论:DWI及瘤灶、瘤周rADC值的定量测定对脑转移瘤与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转移瘤是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行、淋巴或直接侵入颅内者,亦可经脑脊液循环种植、转移。其很常见,约占颅内肿瘤的4%~10%。现将我院近四年的68例脑转移瘤CT资料进行报道,并结和国内外资料分析探讨。材料及方法原发病灶为肺癌者37例,肾癌和黑色素瘤各3例,乳腺癌2例,其他如肝癌、卵巢癌、食道癌、鼻咽癌、腮腺癌各一例;原发灶不明者18例。症状以头痛者居多,41例;恶心呕吐者20例;一侧肢体偏瘫、麻木者33例,部分有视物模糊。37例肺癌脑转移者中34例有明确原发灶并手术证实;3例肺部有肿块,临床确诊但未手术证实。原发灶不明18例中8例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榄香烯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8日至2011年5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晚期肺腺癌脑转移患者34例,将34例晚期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治疗组,17例,并给予患者榄香烯静脉滴注和GP化疗方案;B组:对照组,17例,给予患者GP化疗方案;观察两组疗效和安全性,并记录治疗前后相关的指标变化。结果:2个疗程的化疗结束后,A组:10例患者复查脑核磁发现脑转移瘤较前缩小,病灶部分缓解(P R);6例脑转移瘤病灶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B组:5例患者复查脑核磁发现脑转移瘤较前缩小,病灶部分缓解(P R);9例脑转移瘤病灶稳定(SD);3例疾病进展(PD)。结论:采用榄香烯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脑转移,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脑转移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肿瘤延及脑内形成的肿瘤,是癌症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近期,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研究引起神经肿瘤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颅外病变的肿瘤微环境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环境具有独特的细胞类型、营养限制条件和特殊的免疫环境。血源肿瘤细胞入侵中枢屏障后,经历休眠、定植、扩增、病灶沉积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继发性肿瘤。在此过程中,微环境与处于不同阶段的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肿瘤脑转移的演进基础。该文重点探讨不同类型脑转移瘤的发病机制、微环境变化、新治疗手段,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系统论述与总结,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关键驱动因素,全面推进脑转移瘤的临床精准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RI对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转移灶的检出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左颈总动脉内接种VX2瘤细胞,A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接种VX2瘤细胞:B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加入肝素再接种VX2瘤细胞;C组,对照组,单纯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周后行MRI检查。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平扫:A组,1只(1/6)发现脑内结节并脑膜结节样增厚,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B组,2只(2/6)为脑内多发结节,T1WI为等信号,TM为稍高信号。2只(2/6)脑膜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A组,2只(2/6)脑内见强化结节灶;直径在1.5mm-7.0mm之间。4K(4/6)脑膜线样增厚或结节样增厚强化。B组,6只(6/6)脑内见直径在1.5mm-5.0mm的高信号结节,其中5只为脑内多发结节灶;4只(4/6)脑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强化,左侧为主,其中2只(2/6)为双侧脑膜增厚。增强扫描A、B组问脑内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值为0.04)。C组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信号。结论: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为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加入肝素可提高瘤灶的形成几率,并证实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MRI增强检查是检出脑内及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鉴别脑胶质瘤及孤立的脑转移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手术确诊及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的49例脑肿瘤患者(3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4例脑转移瘤)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并对获得的数据进一步测量瘤内及瘤周区的代谢比、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两肿瘤组之间不同参数的统计学差异。此外,我们研究了感兴趣区域(ROI)的大小对肿瘤区域的病变扩散性能潜在影响。结果:胶质母细胞瘤瘤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Cho/NAA和r CBV显著高于颅内转移瘤(P0.05);ADC值在两肿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瘤周区1H-MRS有助于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的脑转移瘤。在瘤内扩散性的定量特性依赖ROI大小的设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CT与MRI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及临床确诊的脑转移瘤及脑脓肿各20例,分别进行CT、MRI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灶多为单发,平扫以囊性或囊实性表现为主,呈环状强化,壁薄,光滑,无壁结节。周围水肿以轻、中度片状水肿为主。脑转移瘤多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多发,平扫以低、等密度为主,较小者呈结节状强化,边缘规则,较大者呈环状、花环状、结节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周围大片状指状水肿。结论:脑脓肿及脑转移瘤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CT及MRI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胶质瘤和转移瘤的肿瘤组织区、瘤周水肿区进行细胞代谢物水平的检测,试图找出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的依据,以及胶质瘤高、低级别组间的差别。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高级别胶质瘤组、16例低级别胶质瘤组和19例脑转移瘤组患者,先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波谱均在增强扫描的基础上获得,使用MR点分辨波谱序列,检测肿瘤组织区、瘤周水肿组织区NAA/Cr、Cho/Cr、NAA/Cho、NAA、Cho、Cr、Lip/Lac等值,进行比较。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在肿瘤组织区NAA/Cr代谢物浓度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2)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内Cho/Cr比值有统计学意义。(3)转移瘤与高、低级别胶质瘤在瘤周水肿区NAA/Cr,以及低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Cho/Cr代谢物浓度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区NAA代谢物浓度有明显差异。(4)胶质瘤高、低级别组间在肿瘤周围区NAA峰、Cho峰及NAA/Cho Cho/Cr代谢物浓度比值有统计学意义。(5)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分别与低级别胶质瘤在肿瘤组织区及瘤周水肿区Lip/La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用氢质子波谱可对胶质瘤和转移瘤进行鉴别诊断;Cho/Cr及NAA/Cho比值可对胶质瘤进行分级;Lip/Lac峰的出现与肿瘤的恶性度呈正相关,但不特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luc+-PC-9人肺腺癌细胞建立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比较生物发光成像和18F-FDG(18F-fluorodeoxyglucose,18F-氟代脱氧葡糖)SPECT/CT在肺癌转移模型中的评估作用。方法将luc+-PC-9细胞悬液经左心室注入BALB/c裸鼠建立肺癌脑转移模型,分别在第4、5周行生物发光成像、~(18)F-FDG SPECT/CT检查观察裸鼠成瘤情况,以HE染色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在肺癌转移模型中的作用。结果经左心室注射luc+-PC-9细胞建立肺癌脑转移模型,脑转移成功率85%。肿瘤细胞的个数与发光强度呈正相关,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6)。生物发光成像能在颅脑、脊柱和股骨观察到荧光信号,病理结果证实为转移灶。~(18)F-FDG SPECT/CT在脑组织未见明显的代谢浓聚灶,在股骨或脊柱发现代谢浓聚灶,且病理证实均有骨髓转移。结论左心室注射法是建立人肺腺癌脑转移模型的可靠方法。生物发光成像系统在检测脑转移和骨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实现实时、动态、无创观察转移瘤的生长情况;~(18)F-FDG SPECT/CT在检测脑转移灶并不具有优势,更适合于检测骨转移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利用SD大鼠、Wistar大鼠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不同,为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操作平台。方法利用立体定向仪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接种C6细胞(2.5×105个细胞/只),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在成瘤率、肿瘤生长状况、死亡率以及动物一般情况等方面的异同。结果SD大鼠组、Wistar大鼠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两组均未见转移;但SD大鼠组肿瘤成瘤时间较长,且部分肿瘤有自愈倾向,而Wistar大鼠组则未出现类似情况。结论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肿瘤性状更接近于人的脑胶质瘤,因此更适合探索和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SD大鼠的肿瘤由于性状类似转移瘤,且有自愈倾向,不适合作为上述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局部推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进行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病人,采用6MeV-X线,两侧平行相对野作全脑照射,临床靶体积(CTV)包括肿瘤靶体积(GTV)及周围水肿区,处方剂量为30-40Gy,分割次数为10-20次。其中27例缩野后局部推量20Gy。分析常规处方剂量后进行局部推量与未进行局部推量的两个组别局部区域复发率(LRR)、总生存率(OS)和KPS评分改变的差别。结果:中位随访6个月。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LRR分别为18.5%(5/27)和27.8%(10/36);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OS分别为85.2%(23/27)和77.8%(28/36);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KPS〉=70分别为18和19。结论:脑转移瘤常规处方剂量放疗后进行局部推量对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及KPS评分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转移瘤放射治疗局部推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进行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病人,采用6MeV-X线,两侧平行相对野作全脑照射,临床靶体积(CTV)包括肿瘤靶体积(GTV)及周围水肿区,处方剂量为30~40Gy,分割次数为10~20次。其中27例缩野后局部推量20Gy。分析常规处方剂量后进行局部推量与未进行局部推量的两个组别局部区域复发率(LRR)、总生存率(OS)和KPS评分改变的差别。结果:中位随访6个月。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LRR分别为18.5%(5/27)和27.8%(10/36);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OS分别为85.2%(23/27)和77.8%(28/36);局部推量组和未局部推量组的KPS>=70分别为18和19。结论:脑转移瘤常规处方剂量放疗后进行局部推量对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及KPS评分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肺癌脑转移机制提供一种可靠的造模方法。方法 18只BALB/c nude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胸腔原位种植与经左心室注射的方法,接种处于对数期生长的人肺腺癌PC-9细胞(1×106/0.1 m L),接种后观察裸鼠状态,在裸鼠出现严重恶液质时处死。解剖裸鼠,观察肺、脑、肝、肾转移情况;病理取材、HE染色观察。结果胸腔原位种植组:3周后,第4、6、9号裸鼠可见胸壁瘤结凸起形成,渐增大;裸鼠于第4~6周开始出现体重减轻,并逐渐出现恶液质,分别于第5~7周处死。开胸后见:胸腔广泛灰白色肿瘤结节、团块形成,双侧肋骨、胸膜、脊柱多发种植灶,双肺被侵蚀压缩,颜色苍白,形态改变。HE染色见:肺表面广泛种植瘤形成,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仅6号裸鼠出现脑转移。经左心室注射组:裸鼠于第3周开始出现体重下降,并逐渐出现恶液质,全部裸鼠于第4周处死。开胸后:除11、18号裸鼠胸壁见2~3个散在瘤结分布(直径约1~3 mm),其余胸腔视野正常;肺组织轮廓清楚,未见瘤结生成。HE染色见:9只裸鼠均出现大小不一的多发脑转移灶。胸腔原位种植组:脑转移率为11.1%;经左心室注射组:脑转移率为100%。结论经左心室注射建立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较胸腔原位种植的方法保证了更高的脑转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拟分离培养保留原始肿瘤的重要特征和功能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原代细胞,并在此基础上构建SCLC原代细胞脑转移小鼠模型,为SCLC脑转移患者的药物研发和评估提供更贴近临床的动物模型。方法 收集临床病人的新鲜SCLC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小鼠皮下移植,通过小鼠的荷瘤情况、肿瘤组织大小和肿瘤生长曲线的结果,确定小细胞肺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模型的构建情况。并对成瘤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通过颈动脉注射原代细胞构建SCLC脑转移模型,并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观察确定转移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1)成功构建SCLC皮下PDX模型,肿瘤传代时间约为56 d,肿瘤生长曲线呈对数生长趋势。(2)成功分离筛选出具备成瘤性的SCLC原代L0细胞,并证实该L0细胞具备较强的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3)颈动脉注射法成功构建SCLC脑转移模型,并分离出具备脑转移特性的SCLC脑转移B0细胞。结论 本研究利用分离培养SCLC原代细胞,成功构建SC...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肺癌脑转移模型,筛选脑转移倾向细胞A549/GFP-2,探讨A549和A549/GFP-2条件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揭示肺癌脑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胸腔原位注射法筛选出A549脑转移细胞亚型A549/GFP-2,原代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A549和A549/GFP-2细胞条件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和细胞内HIF-1α和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胸腔内原位种植较好地反应了临床肺癌脑转移的过程。不同浓度的A549和A549/GFP-2细胞条件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低浓度(〈30%)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的作用;高浓度(〉60%)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有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A549和A549/GFP-2细胞条件液能提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论:胸腔内原位种植是建立肺癌脑转移的稳定模型。肺癌脑转移与肺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HIF-1α和VEGF等细胞因子破坏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脑转移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10年21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包,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r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描绘生存曲线和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p=0.006)、脑转移病灶数目(P=0.038)、有无脑转移的症状(P=0.001)、有无颅外器官转移(P=0.037)和治疗方法(P=0.045)等对生存期有影响,而年龄(P=0.887)、性别(P=0.207)、病理类型(P=0.727)、肺癌的部位(P=0.104)、脑转移病灶部位(P=0.401)对生存期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肺癌脑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PS评分、有无脑转移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有无颅外器官转移和脑转移灶的数目等因素被削弱。结论:PS评分、有无颅外器官转移和脑转移病症灶的多少是脑转移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合性血管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CHE)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伴皮肤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镜检见肿瘤组织由良性、中间型及恶性血管多种成分混合组成:肺组织与头皮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病变相似,为浸润性生长,病变包括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约占50%)、网状型血管内皮瘤(约占15%)、梭形细胞血管瘤(约占20%)、"血管肉瘤样"区域(约占5%)和良性血管病变(约占10%)。颅内病变可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肿瘤及动静脉畸形区域。免疫组化标记示FⅧRAg( )、cD34( )。结论: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属交界性/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有复发倾向,少见转移。  相似文献   

19.
可移植性小鼠组织细胞肉瘤侵袭与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肉瘤LⅡ分别接种在近交系615小鼠的胁部皮下、后肢肌肉和爪垫皮下组织内,取全肺和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肿瘤自发转移率及转移程度。胁部皮下与后肢肌肉移植组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9.3、27.9d,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5.7%和100%,肺转移率均为100%。爪垫皮下移植组在肿瘤接种后1、3、5、10、20、30和40d处死荷瘤小鼠,早期淋巴结转移出现在肿瘤接种后第10天,至第30天时形成肺转移瘤。局部侵袭达Ⅲ~Ⅳ级时才发生肿瘤转移,肺转移出现时间晚于淋巴转移。结果表明,LⅡ瘤株具有淋巴道合并血道转移的特性,是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理想实验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肺癌以放化疗为主,毒副作用大,观察低毒副作用的人参皂苷Rg3和苏拉明联合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安全高效治疗肺癌提供实验资料.方法:将40只接种好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B组:顺铂组、C组:人参皂苷Rg3组、D组:苏拉明组、E组: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接种第4天后开始药物干预,第20天处死,取肺组织,计肺转移结节数,剥离.移植瘤,计瘤重,计算抑瘤率,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移植瘤TGF-β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各药物干预组的肺转移结节数及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最明显;BCDE各组抑瘤率分别为:(19.69±5.61)%、(35.37±8.97)%、(35.85±7.55)%和(49.39±6.99)%,ABCDE各组的肺转移率分别为100%、100%、100%、87.5%和62.5%;各药物干预组的TGF-β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组TGF-β1的表达明显低于人参皂苷Rg3组和苏拉明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苏拉明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转移作用,对晚期肺癌的抑制可能与下调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