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宿主抗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水平和强度与疟疾预后关系密切,当疟原虫侵袭宿主时,TLRs向机体传达病原体入侵信息,激活免疫系统。采用TLR7激动剂处理P.y 17XNL感染的BALB/c小鼠,通过FACS和ELISA检测DC亚群(mDC和pDC)、CD4~+ T细胞亚群(Th1、Th2、Tfh和Treg)和细胞因子(IFN-γ、IL-4、IL-21和IL-10)的水平,明确TLR7通过DC调控宿主应答的免疫机制。结果显示,TLR7激动剂能够促进DC亚群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提高Th1和Tfh细胞分化,并显著增加IFN-γ分泌水平。因此,TLR7激动剂通过诱导DC活化,促进Th1型免疫应答降低原虫血症水平,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发挥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外源性给予LPS,探讨TLR4在疟疾感染早期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及其免疫调节作用。通过Plasmodium yoelii 17XL感染的BALB/c小鼠建立鼠疟模型并在感染前给予LPS,于感染第0、3和5天制备脾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LR4+DCs和Tregs百分含量;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LPS处理能够显著延长宿主生存期,降低原虫血症水平,同时显著提升脾上清中的IFN-γ水平,降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在感染早期,LPS处理可诱导Th1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明显遏制P.y 17XL红内期疟原虫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预防性给予维生素D(Vitamin D,VD)治疗,研究VD对实验性脑疟(ECM)模型鼠感染结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进一步阐明VD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P.b ANKA感染的C57BL/6小鼠建立ECM模型,通过ELISA和Griess法检测了预防给予VD对实验组小鼠脾上清和血清中前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NO)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并检测了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显示,VD处理能够显著延长宿主生存期,同时显著降低血清和脾上清中的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提升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进而抑制脑疟发生。结果表明,预防性给予VD治疗可以通过抑制宿主前炎症免疫应答以防止脑疟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疟疾流行区,L-精氨酸(L-Arg)被认为是一种对疟疾患者安全有效,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药物。实验主要研究L-Arg对实验性脑型疟疾的作用特点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在伯氏疟原虫(P.b ANKA)感染后给予L-Arg,C57BL/6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降低,但存活时间却缩短。LArg处理后,脾脏中CD4+T-bet+IFN-γ+Th1细胞百分率显著性增加,同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以及NO水平也显著性提高。然而,L-Arg处理后未见Treg细胞的百分率及IL-10的显著性变化。由此提示,L-Arg通过增加小鼠的Th1应答,在脑型疟疾发生时加速小鼠的死亡。因此,应重新评估L-Arg对脑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苯肼(Phenylhydrazine,PHZ)对实验性脑疟模型DC亚群及功能的影响。采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脑疟模型,并在感染前第5天和感染第0天进行苯肼处理。动态监测小鼠网织红细胞数量、原虫血症和生存期;采用FACS检测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小鼠脾脏中DC亚群(m DCs和p DCs)及相关功能分子(CD86、MHC II和IL-2)的变化水平。结果显示,PHZ处理能显著升高血液中网织红细胞比例,同时会升高小鼠原虫血症水平,缩短生存期;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5天,PHZ处理能促进Pb ANKA感染小鼠m DCs和p DCs的增殖分化,并能增强MHC II类分子和胞内IL-12的表达水平。PHZ引起的贫血能促进DCs的分化,同时促进功能分子的表达升高来启动适应型免疫应答,促进脑疟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调节性T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探讨DBA/2小鼠对P.c chabaudi AS感染易感性的原因。DBA/2小鼠对P.c chabaudi AS易感,伴随原虫血症增加CD4+CD25+Foxp3+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以CD4+CD25+Foxp3hi增加更为明显。原虫血症达峰值时CD4+CD25+Foxp3hi细胞数量亦达到峰值。相比,Treg消除鼠的原虫出现时间和疟血症峰值时间均明显延迟,且在疟血症达峰值前(5~8 d)原虫血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之相应,CD4+CD25+Foxp3hi细胞数量明显处于低水平。同时,Treg消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由此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导致Foxp3表达增加,扩增的CD4+CD25+Foxp3hi细胞有利于疟原虫复制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进而影响疟疾感染的进程和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疟疾感染过程中对Th2极化的调控作用,利用Treg细胞消除的致死型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chabaudi AS,P.c chabaudi AS)感染鼠疟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在感染后8 d原虫血症达到峰值40.5%,随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18 d小鼠自愈。相比,Treg细胞消除组于感染后10 d,原虫血症水平迅速上升至32%,随后小鼠相继死亡。在感染后8~10 d,Treg细胞消除小鼠脾脏CD4+ CD25+ Foxp3+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血清疟原虫特异性抗体IgG1和IgG2a水平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P.c chabaudi AS感染中CD4+ CD25+ Foxp3+细胞参与调控Th2型免疫应答的极化,进而干预疟原虫清除。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蒜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感染BALB/c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P.y 17XL感染后第0~2天每日口服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3 mg/kg或9 mg/kg)处理;动态监测各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期;感染后第0天、第3天和第5天无菌提取小鼠脾细胞,FACS检测小鼠活化T细胞(CD4~+CD69~+)、凋亡CD4~+T细胞(7AAD~-Annexin V~+)数量变化;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大蒜素处理组能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延长生存期。大蒜素处理能提高感染小鼠活化T细胞的数量,降低凋亡T细胞数量,并能提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大蒜素能在感染早期促使宿主建立有效的Th1免疫应答,从而抑制红内期P.y 17XL疟原虫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TLR7通路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Fas-/-MRLlpr/lpr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5周龄MRLlpr/lpr小鼠骨髓提取DC体外培养,以TLR7激活剂咪喹莫特处理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MHCⅡ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结果咪喹莫特处理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抗原提呈相关分子MHCⅡ和CD80分子均降低,分泌的IFN-γ、TNF-α和IL-10均明显增加。结论 TLR7通路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小鼠MRLlpr/lpr小鼠DC抗原呈递能力,具有影响免疫应答作用。  相似文献   

11.
Tim-1分子表达在T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表面,具有促进Th2应答的作用。为探讨Tim-1分子在抗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利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感染鼠疟模型研究了Tim-1分子表达与小鼠感染结局和免疫应答模式的关系。结果显示,BALB/c小鼠对P.yoelii易感,在感染后6~7 d全部死亡,感染后第3、5天脾内细胞因子IFN-γ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P.yoelii抵抗的DBA2小鼠,而脾IL-10 mRNA水平显著高于DBA2小鼠。BALB/c小鼠脾内Tim-1+T、B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第3、5天显著升高,而DBA2小鼠感染前后脾内Tim-1+T、B细胞百分比没有显著变化。结果提示,Tim-1分子参与抗P.yoelii免疫应答的调节,可能与易感鼠产生高水平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该文旨在探讨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在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感染早期对宿主炎症免疫的影响.使用外源重组IFN-β蛋白(recombinant IFN-β,rIFN-β)预处理WT小鼠及其腹腔渗出巨噬细胞(peritoneal exudate 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后,急性脑卒中24 h,72 h时脾脏组织Treg cells水平的表达变化,阐述远程缺血预处理对Treg cells的调节及其在急性脑卒中缺血期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MCAO组、远程缺血预处理+MCAO组(n=20只/组),建立小鼠MCAO模型,缺血60分再灌注后在24 h,72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随后处死小鼠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脑片染色,观察脑梗死容积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组织Treg cells的表达。ELISA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FN-γ的表达。结果:在72 h时远程缺血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容积减少,神经障碍减轻,脾脏Treg cells的表达上升,脑组织炎症因子IFN-γ的表达下降,P0.05,而24 h Treg cells的表达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脑卒中急性期,远程缺血预处理通过升高Treg cells的表达参与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BF)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LRs mRNA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机体抗BF感染免疫的特点。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成2组,一组腹腔植入体外形成肺炎克雷伯菌BF的硅胶片,建立留置性医疗装置BF感染模型实验组,另一组植入与实验组同等量的浮游菌作为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分析2组巨噬细胞TLRs mRNA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实验BF组巨噬细胞TLR2、TLR4 mRNA表达量是对照浮游菌组的0.23和0.24倍;而TLR5、TLR9两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实验BF组刺激前后IL-1、IL-2的差值明显低于对照浮游菌组,而IL-4则相反(P0.01)。结论与浮游菌相比,BF能下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LR2、TLR4的表达,机体的免疫应答朝着Th2型免疫反应发展,这可能是BF相对浮游菌更容易逃脱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引起慢性感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表达和纯化HCoV-229E的S1蛋白片段(S1 417-547),分析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将纯化蛋白免疫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以及血清IL-4和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观察其诱导的免疫应答。结果表达蛋白经金属螯合获得纯化,并诱导小鼠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脾脏CD4^+和CD8^+比例均升高,CD4^+/CD8^+比值下降;免疫鼠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成功构建了HCoV-229E S1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在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免疫小鼠后诱导了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猪链球菌2型感染后单核/巨噬细胞启动信号转导通路机制,探讨荚膜唾液酸对细菌激活巨噬细胞TLR2-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猪链球菌2型野毒株、唾液酸缺失突变株、唾液酸回复突变株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TLR2 mRNA转录水平、AKT磷酸化水平、NF-κB激活程度以及前炎症因子TNF-α分泌水平;再分别用TLR2阻断剂和PI-3K抑制剂预处理巨噬细胞,检测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唾液酸缺失株可选择性的活化信号转导通路途径.RT-PCR结果表明,缺失株TLR2 mRNA表达水平自1h开始升高,1.5 h达高峰后有所下降;Westernblotting显示,缺失株TLR2蛋白表达水平7h达高峰,9h下降;p-AKT水平1.5-5 h持续稳定在高峰水平,7h后开始下降;免疫荧光可见15 min NF-κB激活-核转运程度较高;ELISA结果显示,10h之后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野生株和回复株.使用TLR2阻断剂和PI-3K抑制剂,三菌株通路活化程度均明显受抑制.[结论]荚膜唾液酸可抑制宿主免疫细胞TLR2-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藉此参与细菌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曲霉抗原刺激树突细胞(DC)应用于小鼠后对小鼠抵抗曲霉感染能力的影响.方法 小鼠骨髓制备DC,尾静脉接种小鼠;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后,鼻腔内滴入烟曲霉孢子制备侵袭性肺曲霉病小鼠模型;获取小鼠肺组织并进行匀浆,假丝酵母(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接种后进行菌落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γ干扰素(mIFN-γ)含量,部分肺组织进行HE和GMS染色;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IFN-γ的mRNA表达.结果 与单纯接种DC和热灭活烟曲霉(HAF)的小鼠相比,烟曲霉抗原刺激DC回输的小鼠存活率显著增高,脾脏内IFN-γ的mRNA表达增加,肺组织烟曲霉负荷明显降低,肺组织匀浆中IFN-γ含量(3.60±1.57ng/ml)亦高于非刺激DC免疫小鼠(HAF,1.35±0.47ng/ml;单纯DC,1.1±0.42ng/ml,P<0.01),接受单纯DC和HAF的小鼠肺组织可见烟曲霉孢子、菌丝生长,有支气管壁的破坏,支气管周围坏死,肺泡和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而接受烟曲霉抗原刺激DC的小鼠肺内浸润炎症细胞减少,未发现坏死和真菌生长.结论 应用烟曲霉抗原刺激DC,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Th1型反应,增强小鼠抵抗烟曲霉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Rv2628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osR调控的潜伏感染相关抗原。本研究对Rv2628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并以巨噬细胞系和小鼠为研究模型,对其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Rv2628-His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能与兔抗H37Rv多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与巨噬细胞系RAW264.7的互作实验结果表明,在1–12 h内Rv2628蛋白能诱导前炎性因子IL-6的上调表达。将纯化的Rv2628融合蛋白皮下免疫BALB/c小鼠,夹心ELISA的测定结果表明,Rv2628蛋白免疫组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FN-γ水平显著高于IL-4的水平(P0.000 1),呈现Th1型细胞免疫应答趋势;以Rv262811-30多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间接ELISA测定的血清抗体效价能达到11 600,表明Rv2628也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总之,Rv2628能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激发小鼠产生强烈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和较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作为亚单位疫苗的潜力,为M.tb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一直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最重要的疫病之一.IBV变异频繁,导致出现多种不同致病性毒株,不同致病性IBV的出现可能与其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对IBV组织嗜性和感染后的免疫机制的研究对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了探究IBV不同毒株组织嗜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将不同IBV毒株接种原代细胞、鸡胚、SPF鸡,进行各器官的组织嗜性鉴定,应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测定TLR3、TLR7、MAVS、MDA5、IFN-β和IFN-γ等细胞因子在SPF鸡的不同组织器官包括气管、肾、胃、肺、脾和法氏囊中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除-H52为已知疫苗毒株外,AH毒株对泌尿系统致病性强,TM毒株对消化系统有致病性.感染实验后显示,在气管中,AH感染组MDA5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TM组IFN-β和IFN-γ的mRNA表达显著性上调,H52组MAVS与IFN-β表达上调;在肺脏中,AH组TLR3、TLR7、IFN-β和IFN-γ显著性上调,在TM组能看到MDA5和IFN-γ表达显著升高,H52组的TLR3、TLR7、MDA5、IFN-β和IFN-γ上调;在肾中,AH组和TM组IFNβ和TLR7表达下调,H52组TLR7、MAVS、IFN-β和IFN-γ表达上调;在腺胃中,AH组TLR7、MAVS﹑MDA5、IFN-β和IFN-γ表达上调,TM株IFN-γ表达上调,H52组TLR7表达显著性下调,MAVS、IFN-β和IFN-γ表达上调;在脾脏中,AH组MAVS表达上调,TM组TLR3、TLR7和MDA5表达显著性上调.H52组TLR7和IFN-γ的表达也显著提高;在法氏囊中,AH组各因子表达无显著性差异,TM组TLR7、MDA5和IFN-y表达上调,H52组中TLR3、TLR7、MAVS、MD)A5、IFN-β和IFN-γ表达均显著上调.不同组织嗜性的IBV毒株在各组织器官中各细胞因子表达量不同,不同组织嗜性毒株在固有免疫应答上存在差异且与免疫分子表达水平有相关性.本实验为不同IBV毒株感染机制、疫苗开发、病原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夏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活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用夏氏疟原虫分别感染BALB/c和DBA/2小鼠,Giemsa染色制备薄血膜,镜检计数红细胞感染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reg细胞百分含量;ELISA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水平。BALB/c小鼠原虫血症于感染后第8d达到峰值34.4%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第15d左右小鼠自愈;其IFN-γ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含量均在感染后第5d明显增加后开始下降(P<0.01);DBA/2小鼠原虫血症于感染后第9~11d一直维持在峰值38%左右,并在感染后约第10d小鼠死亡;其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明显升高后迅速回落(P<0.01),Treg细胞百分含量在感染后的前8d平稳升高,但于感染后第8~11d出现骤然上升。结果提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异常变化与宿主感染结局呈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