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漆黑污灯蛾的雌雄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椿 《昆虫学报》1988,(3):340-340
1987年7月2日笔者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水溪边的灌木上采到一头漆黑污灯蛾Spilarctia infe-rnalis(Burler)雌雄嵌体的个体(见图)。该蛾左翅长18.8mm,右翅长15.5mm。左翅全为赭白色与雌蛾的翅色相同,右翅全为黑色与雄蛾的翅色相同。头部一些构造,如一对触角为发达的栉齿状,下唇须背面黑色,腹面红色(雌蛾触角为不发达的短栉状,下唇须背面黑色,腹面淡黄色),均表现为雄蛾特征;腹部端部三节背面为棕黄色(雄蛾腹部端部三节为黑色),表现为雌性特征。腹端外生殖器表现为与正常型有差异的雄性构造。据文献报道,雌雄嵌体虽属罕见,但多见于鳞翅目昆虫,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特别是性染色体的不等分布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异斑酷大蚕蛾末龄幼虫、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通过对蛹和成虫性别特征比较可知,雌虫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且第8腹节不愈合,雄虫生殖孔仅位于第9腹节上,且生殖孔两侧有瘤状突起。雌性末龄幼虫头壳的蜕裂线附近浅色区域较多,雄性浅色区域较少,且雌性后唇基区域的颜色较雄性更浅。雌雄成虫差异较大,雄虫触角羽状,前翅一般无透明斑或透明斑很小;雌虫为近丝状的羽状触角,前翅有3个较大且连续排列的透明斑。经过对30对雌雄蛹的测量后,发现在蛹长、蛹宽与蛹重等体型数据上,雌雄蛹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张旭  蔡波 《生物学通报》2013,(9):54-55,F0003
通过对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盲蝽科柬盲蝽属泛柬盲蝽(Pilophoms typicus)昆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拍摄,按照Patrick触角感受器的分类系统,对位于其上的4种外部感受器(毛形、刺形、鳞形和B6bhm氏鬃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感受器集中于鞭节、梗节、柄节处较少;毛形感受器、B6bhm氏鬃毛分布最多,雌雄无明显差异,鳞形感受器位于触角末端,排列整齐;刺形感受器位于梗节,较少。  相似文献   

4.
王颖娟  李子忠 《昆虫知识》2012,49(6):1636-1642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 Bao&Wang雌雄成虫头部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了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期解析其取食机制。结果表明:锈翅蚁蛉触角上存在10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钟状感器、鳃形感器、耳形感器、盘形感器、舌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数量最多;耳形感器、腔形感器和钟状感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发现,而舌形感器和鳃形感器仅在雄成虫触角上发现;在锈翅蚁蛉触角鞭节近末端扁平匙状处各有1枚盘形感器,其形状和位置在雌雄虫上有差异。鳃形感器和盘形感器在已有的昆虫感器研究中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下颚须、下唇须上均发现锥形感器,下唇须上的数量多于下颚须;此外,下颚须上还存在钟状感器。  相似文献   

5.
记述我国四川省蛾眉山自然保护区圆胸隐翅虫属Tachinus、圆胸隐翅虫亚属Tachinus 1新种——峨嵋圆胸隐翅虫Tachinus (Tachinus)emeiensis sp.nov.。新种与Tachi-nus(Tachinus)licenti Bernhauer在颜色和外部形态上较相似,但根据体形较大,雄性第8背板中叶之间凹入浅,雄性第7腹板后缘中间几乎呈横切状,且颗粒区宽大,以及雄性生殖器侧叶顶端明显变细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分。模式标本存放在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王林瑶 《昆虫知识》1998,35(6):355-356
缨翅蛾属于缨翅蛾科(Pterothysanidae),此科隶属于锚纹蛾总科(Calliduloidea),此总科只有缨翅蛾科及锚纹蛾科(Callidulidae)两科。总科的特征为:喙存在,缺少下颚须,触角丝状或短梯状,基部后方有毛隆;前翅M2基部接近M3,前、后翅均缺1A,后翅有或无退化的小翅缰;腹部缺鼓膜器;有日间活动习性[1]。缨翅蛾科与铺纹蛾科的区别在于:前者体型细瘦,很似尺蛾,后翅之十R;与民在中室外方接近,后缘有似缨的污白色长缘毛,而后者形似蝶,后翅S+R;与R产中室外方远离,后缘无长毛;前翅有近似锚纹形的赤色斑。缨翅蛾主要产于…  相似文献   

7.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窃棺头蟋雌雄嵌体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雌雄嵌体已有一些报道 ,前人也曾就不同问题做过许多研究工作 ,但蟋蟀科 Gryllidae棺头蟋属 Loxoblemmus(Saussure)中雌雄嵌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1 999年 8月采自甘肃文县碧口镇的窃棺头蟋 L . detectus (Serville 1 839)雌雄嵌体 (图 1 ,2 )的性征畸形之处描述如下 :体色与正常体相同 ,体长 1 5mm,头部兼有两性特征 ,头部颜面呈典型雄性特征为斜截状 ;额突前缘左半侧呈雌性状较平 ,右半侧为雄性状较突出 ;左前翅为正常雄性翅 ,具镜膜 ,长 8mm,右前翅为正常雌性翅 ,长 9mm,右前翅覆盖左前翅 ;腹…  相似文献   

9.
对鳞翅目蛾类 2科 42种和蝶类 7科 31种昆虫的翅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是蛾类还是蝶类 ,迁飞昆虫前翅形状均具有区别于非迁飞昆虫的共同特征 ,即前翅相对窄长 ,前缘较平直 ;然而与不同的翅振模式相适应 ,蛾类与蝶类迁飞昆虫的翅形特征又有所不同 :蛾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宽阔 ;蝶类迁飞昆虫翅外侧较窄小。  相似文献   

10.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植物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 P.Y.Liu et J.F.Chen)为对象,分别在两个就地栽培实验地(四川金阳、云南永善)和一个异地栽培实验地(富源)进行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交配系统及气味和传粉昆虫对其繁殖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白魔芋是雌雄异熟且雌蕊先熟,雌花期时,附属器散发浓烈的恶臭气味。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花气味成分主要为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野外观察到的传粉昆虫属于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包括前角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的Atheta sp.和颈隐翅虫亚科(Oxytelinae)的Anotylus sp.。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分析表明,隐翅虫触角对白魔芋花气味中的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有明显的反应。授粉结果显示,金阳、永善和富源3个实验地人工自花授粉和套袋的结实率都为0,无传粉昆虫的富源实验地自然结实率也为0。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白魔芋属于自交不亲和的交配系统,通过花序结构和气味吸引隐翅虫为其传粉,并提供食物和交配场所作为回报。该研究为白魔芋的繁殖育种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协同进化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同时为白魔芋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Minus-C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克隆及功能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在昆虫对寄主气味的感受中起重要作用, 但有关Minus-C OBP及其功能的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数据分析并利用RACE技术, 克隆和鉴定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一个Minus-C OBP基因, 命名为CsupOBP1(GenBank登录号: KC492498)。CsupOB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423 bp, 编码141个氨基酸, 其中N端的18个氨基酸为预测的信号肽序列, 成熟蛋白序列中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 该基因在幼虫头部及成虫雌雄足、 翅和雄性触角等化感组织中高表达, 其中在雄虫触角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虫触角。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对CsupOBP1重组蛋白与38种化合物的结合特性的测定表明, 重组CsupOBP1与β 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最强(Ki=9.53 μmol/L)。触角电位测定表明, 二化螟成虫可对β-紫罗兰酮产生显著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但雄虫反应明显强于雌虫, 与结合试验及雄虫触角中CsupOBP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虫触角的测定结果相一致。鉴于β-紫罗兰酮是水稻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芳香气味组分, 推测CsupOBP1可能通过对该气味的结合和运输, 从而在二化螟对寄主植物的嗅觉定向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的触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 000 μm,雌性约为1 050 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 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 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 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 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 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 μm,直径约为1.5 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13.
工灰蝶属GoneriliaShirzuetYamamoto为线灰蝶亚科Theclinae的1个小属,目前已知4种,本文记述采自陕西秦岭的1个新种,即佩工灰蝶,并对该属各种的寄主植物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总结,讨论了该属的分类地位。佩工灰蝶Goneriliapesthis,新种(图1)♂前翅长14.0mm,触角长5.5mm。新种与银线工灰蝶GoneriliathespisLeech相近似,主要区别为前翅正面顶角处的黑斑大,前缘黄色;缘毛黑色;翅反面底色黄褐色,较暗;雄性外生殖器抱器基部宽,颚形突镰状。正模♂,陕西省周至县,1994-VI-14,王敏采。存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食蚜瘿蚊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角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000μm,雌性约为1 050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μm,直径约为1.5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15.
唐宁 《生命世界》2008,(8):108-109
对昆虫我们都很熟悉,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的口器、触角、单眼和复眼形态各异;胸部的3对足和2对翅(也有的种类只有一对翅或缺翅)体现运动天赋;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坚硬的外骨骼不但对身体起保护作用,还装点了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柠条长角象Trigonorhinussp.是内蒙古地区新发现为害中间锦鸡儿Caraganaliouana Zhao Y. Chang&Yakovlev的蛀干害虫。为便于种群调查和分辨雌雄成虫,本文对柠条长角象雌雄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测量柠条长角象成虫体长、体宽和第6腹板以及腹部末端和鞘翅末端是否完全覆盖腹部腹板等形态特征,进行雌雄成虫个体判别。【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并比较发现,雌雄两性成虫体长(t=﹣0.294,P=0.771)、体宽(t=0.981,P=0.337)和体宽与体长之比(t=1.352,P=0.191)差异不显著。通过对柠条长角象雌雄成虫个体的体征观察发现,差异主要表现在:1)雌虫腹部末端于中央圆弧处凹入呈二裂形,雄虫腹部末端钝圆;2)雌性的第6腹板长度(0.48±0.01)mm明显较第5腹板长,而雄性(0.30±0.01)mm显著短,且雌虫第6腹板所占体长比例(0.16±0.01)mm大于雄虫所占体长比例(0.11±0.02)mm;3)雌虫鞘翅完全覆盖腹部末端,雄虫鞘翅未完全覆盖腹部末端。【结论】仅依据柠条长角象体型大小鉴别雌雄成...  相似文献   

17.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温绍奎 《昆虫知识》1999,36(5):302-302
蝴蝶和蛾类外观非常相似,因它们的全身都覆盖有一层粉末状的鳞片,所以都属于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但事实上,它们是两大类,在鳞翅目中又被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目:即由蝴蝶组成的锤角亚目(Rhopalocera)和由蛾类组成的异角亚目(Heterocera)。主要区别如下:1.在形态外观上,蝴蝶一般体躯细长,翅型阔大,前后翅一般无连接器;而蛾类体躯大多较粗短,翅型较狭长,前后翅一般都有特殊的连接器。2.蝴蝶的触角细长,末端突然膨大呈球形,整个形状象个小鼓槌,为锤状或棍棒状~([1])或似一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桉小卷蛾是桉树、番石榴等林木和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确定桉小卷蛾成虫触角上的感器对寻找生存环境及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桉小卷蛾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桉小卷蛾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结果] 桉小卷蛾雌、雄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的外侧面覆盖有鳞片;雄性触角略短于雌虫,且鞭节近1/4处有一凹陷。共发现7种感器,即鳞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刺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结论] 桉小卷蛾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种类、分布、数量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有差异。建议应用气相-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和触角电位EGA等技术进一步解析触角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异镂舟蛾Loudonta dispar (Kiriakoff)又名竹蚕、竹苞虫,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我省楠竹的主要害虫。我们于1974—1975年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形态简述(图1) 成虫 雌蛾体长2.0—2.2厘米,翅展4.5—4.6厘米,触角双栉形,栉齿较雄蛾短,前翅黄色,近前缘与基角深黄色,近臀角与顶角处为淡黄色;后翅淡黄或白色。腹部盖有较深的黄白毛。雄蛾体长1.6~1.8厘米,翅展3.6—3.8厘米,触角栉齿较长,羽毛状,前翅黄褐色,后翅茶褐色,翅缘披有黄褐色短毛,腹部茶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