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摘要 目的:通过运用Alberta婴幼儿运动量表评估并且治疗脑瘫高危儿,探讨婴幼儿早期运动发育的评价方法。方法:从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保康复科普通门诊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脑瘫高危儿中选取24例脑瘫高危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通过量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对照组仅进行康复随访,评估三个月后患儿运动发育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Albert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Alberta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指导评估、治疗脑瘫高危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采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评价治疗前后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采用踝关节活动度及GMFM-88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评估治疗前后患儿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语言理解商与表达商较治疗前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康复方法可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由儿童康复诊疗管理系统(ICR 2.0)软件辅助制定的运动疗法优化方案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61例GMFCS分级为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以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接受两个阶段的运动治疗。两组患儿第一阶段根据治疗师个人经验制定治疗方案并训练;第二阶段试验组用ICR2.0软件辅助治疗师综合分析患儿及家长的现实性愿望、功能情况、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并优化后进行训练;对照组仍由治疗师凭个人经验制定治疗方案并训练;两个阶段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远城寺式·婴幼儿发育检查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对患儿功能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发育月龄、移动运动和GM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阶段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其中第一阶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ICR 2.0软件辅助制定的运动疗法优化方案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运动发育指数均为护理后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给予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智力发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危新生儿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科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78例高危新生儿为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各39例。对照组在护理方式上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及随访,对两组患者一般发育状况、行为智能发育情况及后遗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体质量、身高及头围上,经过康复护理早期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第12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在行为智能发育情况上,相比对照组患儿,观察组6个月后及12个月后智能发育商评分均明显高出(p0.05)。在后遗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4%和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危新生儿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干预,不仅有利于其成长,且有利于其行为智能发育,促进患儿后遗症的减少。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对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脑瘫)患儿智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选择在本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脑瘫患儿1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两组康复观察3个月,记录智力及肢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5 %,高于对照组的83.6 %(P<0.05)。两组康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F波振幅高于康复前(P<0.05),阈值低于康复前(P<0.05),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在脑瘫患儿的应用能促进改善智力及肢体功能,重建患儿的肌电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康复中心141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FES治疗,持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后测定MAS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评分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经治疗12周后,两组ROM评分和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M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FES结合运动训练可显著缓解下肢肌群痉挛程度,改善踝关节运动范围和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疗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运动疗法干预,包括Bobath技术和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作业疗法干预,包括手功能、手眼协调能力、进食、如厕、更衣及游戏训练。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及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评价临床疗效,并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后的GMFM评分、F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的DQ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DQ评分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试验组在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促进脑瘫患儿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应充分重视脑瘫的综合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控制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区和E区的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足长、步速明显增加,步宽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患儿步行足长、步速大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以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联合语言训练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经颅磁刺激联合语言训练治疗,两组疗程皆为3个月。根据汉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定法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分别评价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发育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0%(P0.05);治疗后1、2、3月两组语言发育商、发育商较治疗前均有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育商正常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语言训练疗效理想,能够有效改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早期神经发育水平及智能分区特征,为提高ASD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Gesell发育评估量表对18月龄至48月龄以内的27例ASD患儿和30例发育迟缓(Mental retardation,MR)患儿的发育商(Dev...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及运动功能、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加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下肢Brunnstrom分级改善幅度,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 %,高于对照组的84.62 %(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均更高(P<0.05);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GSES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镇痛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态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镇痛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体外反搏为主的康复手段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家长治疗意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平衡功能测量(Berg量表)和修订的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85.7%和57.1%,以及95.2%和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3个月,GMFM、Glasgow意识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G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体外反搏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促醒及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