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Papineau植骨术与抗生素磷酸钙骨水泥局部填塞治疗牵张成骨技术使用中并发Ceirny III型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到2015年4月采用改良Papineau植骨术与抗生素磷酸钙骨水泥局部填塞治疗牵张成骨技术并发Ceirny III型骨髓炎17例。A组6例,采用清创后磷酸钙骨水泥5 mL混合0.5 g万古霉素粉剂清创后填塞治疗。B组11例,采用改良Papineau植骨术,即清创后,按5 mL体积松质骨混合0.5 g万古霉素粉剂,清创后植入缺损部位。两组病例术后均行封闭负压吸引(VAC)治疗7天。随访病人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皮肤红肿表现、窦道愈合情况、骨缺损部位骨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来判定疗效并比较分析。结果:17例病人术后随访12~20个月。A组全部病例术后2~3周局部炎症消退,创口愈合,定期检测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均下降至正常,2例再未出现感染征象,4例病人于术后3 ~10周再次出现渗液,局部皮肤发红,ESR、CRP进行性升高表现。再次给与清创,换药治疗后逐渐愈合,随访再无渗液出现。B组病人11例,创口2~3周内全部愈合,定期检测WBC、ESR和CRP均下降至正常。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抗生素负荷磷酸钙骨水泥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后并发Ceirny III型骨髓炎时,虽有效果,但复发率较高,改良Papineau植骨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张金姬  洪世嫄  杨秀峰 《蛇志》2015,(2):229-230
目的探讨外伤性胫骨缺损所致骨髓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外伤性胫骨缺损所致骨髓炎患者25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均采用局部清创+VSD负压吸引术后再行胫骨缺损髂骨植骨+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其中愈合24例,1例骨髓炎复发,行X线显示骨生长,给予切开引流,局部抗生素冲洗,并进行第2次手术后愈合。结论外伤性胫骨缺损所致骨髓炎,采用局部清创+VSD负压吸引术后再行胫骨缺损髂骨植骨+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精心的护理、细致的病情观察,更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骨水泥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通海骨伤医院收治的28例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折术后髓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彻底清创扩髓后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术后按药敏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记录患者感染控制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其中26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治疗时间为3~6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4.1±0.7)个月。1例因局部反复有渗出,感染未控制,1例患者感染复发,均经再次清创万古霉素骨水泥置入,感染得到控制;按临床疗效结果判定,本研究优23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采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塞法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髓内感染安全有效,可减少感染复发,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腓肠肌岛状穿支肌皮瓣治疗胫骨近端骨髓炎伴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15例胫骨近端骨髓炎伴骨外露患者,采用彻底清创、腓肠肌岛状穿支肌皮瓣进行修复治疗,皮肤缺损面积为5cm×4 cm~8 cm×6 cm,切取皮瓣面积为6 cm×5cm~9 cm×7 cm。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皮瓣外观满意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15例中14例肌皮瓣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无感染复发病例,膝踝关节功能良好。根据改良ASAMI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0例。结论:腓肠肌岛状穿支肌皮瓣修复胫骨近端骨髓炎伴骨外露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胡杰强  伦小川  黎嘉欣 《蛇志》2021,(2):158-159,162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对慢性骨髓炎患者细菌清除率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慢性骨髓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VSD治疗,观察组给予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联合VS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细菌清除率及术后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EXA对骨髓炎骨缺损治疗中骨痂密度的评价及意义。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1例骨髓炎清创后伴大段皮质骨缺损一期植骨的病人。术后4,6,8,10个月后对骨折端骨痂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并进行X摄片以及Enneking评分,从而明确植骨区愈合骨痂的密度变化趋势,骨愈合情况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X线摄片结果显示:4个月后:骨缺损区依然清晰可见,内有少量稀疏骨痂通过,少量外骨痂形成。6个月后:植骨区内骨痂含量明显增多,且外骨痂膨大。8个月:缺损区模糊,有较致密骨痂生成,且外骨痂逐渐减少。10个月:植骨区骨痂更加致密,且部份髓腔再通。(2)Enneking评分:患者术后第10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正常功能20例,20分以下的患者1例。(3)BMD测定:骨折端的骨密度及骨密度比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植骨10个月后患侧的骨密度已可基本上达到正常对照侧的骨密度水平。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骨痂的力学强度特性。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可以作为检测植骨区的恢复情况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ARBX)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5例下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原内固定取出、病灶清除、断端修整、抗感染活性骨植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长期随访,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随访2-10年,平均6年,感染彻底控制无复发23例,感染治愈率92%;骨不连、骨缺损获得骨性愈合24例,1例残留骨不连,愈合时间6-24月,骨性愈合率96%。结论:外固定架联合抗感染活性骨是治疗下肢创伤性骨髓炎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2月-2015年1月的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比较同种异体骨加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结果:两组共随访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69例,全部进行了术中断端植骨,其中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组(PRP组)21例,其中愈合19例,未愈合2例,临床愈合率90.5%。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组)48例,愈合44例,4例未愈合,临床愈合率91.6%。PR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08.73±13.91),自体骨组为(120.54±13.87)min,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PR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54±0.43)分,自体骨组为(2.62±0.45)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较传统自体髂骨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良好,为骨不连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尤其是重症患者治疗中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的经验、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其中3例为合并肺脓肿的重症败血症患者。对患者首先进行经验性全身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细菌学分析,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系统抗生素调整,采用万古霉素负载的硫酸钙/磷酸钙复合物进行局部抗生素缓释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局部影像学变化。结果:细菌学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人葡萄球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平均随访56.6周;治疗后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影像学显示患者病灶处骨重建及新骨形成良好,无感染复发迹象;12例患者中成功治愈11例,治愈率91.7%;1例转为慢性骨髓炎,二期手术后痊愈;其中3例骨髓炎合并重症败血症、肺脓肿患者经系统抗生素及外科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主要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其治疗要在早诊断的前提下,率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足量敏感抗生素。苯唑西林在3例合并败血症、肺脓肿的重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局部采用硫磷复合物负载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既可以实现局部抗感染作用,又可以促进新骨形成,有效控制全身感染、消除败血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陈东  高朝友 《蛇志》2015,(2):221-222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10~2013年我院对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病变节段:T5~T108例,T11~L129例,L2~L45例。其中病变累及1个椎体29例,累及2个椎体10例,跳跃型和累及3个椎体3例。累及1个椎体者应用Z-PlateⅡ钛板内固定,累及2个椎体或上胸椎结核者则选用钉-棒系统(CDH M8)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不少于9个月。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6年。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病灶愈合,其中39例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牢固;3例患者因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导致螺钉松动,植骨块塌陷,再次出现后凸畸形,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规范药物抗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囊肿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共有17例股骨近端囊肿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全部患者均应用病灶清除植骨联合DHS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4-60个月),病灶植骨处平均愈合时间7个月(6-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82分钟(90分钟~28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340 mL(100~700 mL)。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病灶处均达到骨性愈合,骨密度均匀,17例均未出现骨囊肿复发及内固定断裂,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及股骨近端骨折,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术联合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囊肿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降低其复发率和预防病理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感染活性骨(ARBX)治疗感染性胫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系统随访应用抗感染骨治疗的36例创伤后感染性骨不连病例,给予原内固定取出或外架拆除,病灶清除,去除硬化骨及死骨,髓腔再通,抗感染活性骨植骨,外架或钢板重新固定,统计患者病程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患者院前手术次数,滴注引流时间及抗生素应用疗程,骨性愈合时间,内、外固定物拆除时间以及功能恢复情况,并总结治疗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4年(1年2月-4年10月),骨不连彻底治愈30例,4例患者感染控制,半皮质愈合,2例感染复发,骨不连未愈合。结论:1抗感染活性骨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一种有效的植骨材料,具有控制感染,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2彻底清除坏死,失活组织是控制感染,促进感染性骨不连愈合的关键;3清理断端,断端骨髓腔再通可促进成骨,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将37例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43例单纯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等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手术前后侧位X线片椎体高度和内固定效果。术后随访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情况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骨骨不连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17例长骨骨不连。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6-64岁,平均31岁。2例为血源性骨髓炎病理性骨折后,股骨、胫骨各1例;6例为创伤性骨髓炎后骨折不愈,肱骨1例,股骨1例,胫骨4例;9例为手术后无感染性骨不连,肱骨2例,股骨2例,胫骨5例;7例有不同程度畸形,6例有1.5-8cm骨短缩,其中2例同时行骨痂延长术。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以1975年天津全国骨科会议制定的骨折愈合标准为依据,本组17例病人均获得临床愈合,骨不连处平均愈合时间为4~9月(平均6.2月),1例延长8cm,另1例延长6cm。结论:利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不连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朱光宏  吴翔  赵俊  陈力奇  唐欣  刘唐浩 《生物磁学》2011,(3):558-559,507
目的:探讨长骨骨不连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采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17例长骨骨不连。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6-64岁,平均31岁。2例为血源性骨髓炎病理性骨折后,股骨、胫骨各1例;6例为创伤性骨髓炎后骨折不愈,肱骨1例,股骨1例,胫骨4例;9例为手术后无感染性骨不连,肱骨2例,股骨2例,胫骨5例;7例有不同程度畸形,6例有1.5-8cm骨短缩,其中2例同时行骨痂延长术。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以1975年天津全国骨科会议制定的骨折愈合标准为依据,本组17例病人均获得临床愈合,骨不连处平均愈合时间为4~9月(平均6.2月),1例延长8cm,另1例延长6cm。结论:利用镶嵌式外固定架治疗长骨骨不连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填充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方法。方法:对本科2000以来对8例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行有限切开、关节面撬拨复位后注入骨水泥填充关节软骨下缺损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10-68月,平均22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肿胀消失,3~4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自我感觉5例表示满意,2例表示基本满意,1例表示不满意,满意率87.5%。结论:有限切开、关节面撬拨复位后注入骨水泥填充关节软骨下缺损是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加椎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椎体Cobb角、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椎体Cobb角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率、内固定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优于后路内固定术联合后外侧植骨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Cage植骨和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两种植骨融合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腰椎滑脱复位系统(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ystem,SRS)共治疗4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9例行Cage植骨,B组21例行椎体阃骨粒直接植骨,按侯树勋等[1]的疗效评定标准比较术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融合率,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40例患者获得10月-3年(平均1.9年)随访,两组临床症状术后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率、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都无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SRS治疗腰椎滑脱症时,采用Cage植骨与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其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椎体间骨粒直接植骨手术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P=0.000),术中术后出血量更少(p=0.000).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器对足畸形患者腱骨结合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016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男性足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设置单一方案组和联合方案组(各21例),单一方案组为微创牵张技术治疗,联合方案组为微创牵张技术治疗后运用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器后期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腱骨结合部的延伸长度、组织动力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联合方案组患者治疗后腱骨结合部的被动背伸位角度显著小于单一方案组患者治疗后(p0.05),联合方案组患者治疗后腱骨结合部的弹性模量、刚度模量和Hannover跟腱评分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方案组患者治疗后(p0.05)。研究结论表明,运用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器对微创牵张术后的足畸形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腱骨结合部的延伸长度、组织动力功能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