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60例)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后6个月生活能力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死亡例数情况,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结果:经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或少于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但两组患者在血肿清除率上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分值更低(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ADL评分为17.24±3.52,对照组ADL评分为22.73±5.67,观察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创伤小,神经功能影响小,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通过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实验组患者(42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38例)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神经功能以及GC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其昏迷症状,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内确定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水肿体积、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β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平的变化及术后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基本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后第7 d、14 d及28 d的脑水肿体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的脑水肿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MMP-9、S100β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GF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MMP-9、S100β水平显著低于、血清N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神经节苷脂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行微创血肿碎吸术手术,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残余血肿量、再出血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h及7d血肿清除率、残余血肿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与研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FD评分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个月与3个月,研究组NF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吸碎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创伤小,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伸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出血量在15~40ml的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经颅内血肿粉碎针微创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条件相似的62例丘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手术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实验组给予颅内血肿粉碎针微创清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3天的血肿残余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4周(8.73±3.52)分与术后12周(5.69±1.15)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3±3.82)分、(7.82±2.5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77.41%),死亡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内血肿粉碎针微创清除术对15~40ml丘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促进血肿清除,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高,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4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血清铁蛋白(SF)、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出血量、昏迷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昏迷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P-9、SF、NTF、GFAP、TNF-α、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P-9、SF、NTF、GFAP、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14d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的结果初步说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可减少患者出血量,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神经细胞损伤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135例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其中常规组予以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监测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计算两组的预后良好率,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h的颅内压均小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24 h、48 h的GC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均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但预后受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行亚低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含量的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搜集2012年5月至2013年2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治疗前、治疗后3、7、14d进行一氧化氮、内皮素及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30d,对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法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治疗组内皮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内皮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m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组治疗后的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细胞间粘附分子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降低(P〈0.05);而且在第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治疗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治疗组Ba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术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诊的126例CSDH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均持续用药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S100B蛋白(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MBI、CS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SE、S-100B、CRP、TNF-α、IL-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SDH患者患术后炎症反应,提高MBI、CSS评分,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软通道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25例分成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组(n=14)和侧脑室引流组(n=11)。以治疗后28天SSS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 d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入院时和入院后14d及28d行(斯勘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 scale,SSS)评分。结果:治疗组手术后SSS评分14d(t=3.65 P〈0.01)及30d(t=4.01,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单纯侧脑室引流术,其作为治疗小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技术总体上是安全、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应用乌司他丁(UTI)联合醒脑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AC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以UTI治疗,观察组予UTI联合醒脑静治疗。记录比较两组脑水肿吸收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肿吸收的总有效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1)。两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hs-CRP、D-D及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血清学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6%,与对照组的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醒脑静治疗更能迅速缓解或消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状态,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IL-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IL-6、IL-17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1 d、3 d、7 d、14 d时血清IL-6、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3 d、7 d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4 d时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早期采用Rt-PA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17、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西比灵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患者的NIHSS、ADL评分及血肿体积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脑出血9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口服西比灵联合肌肉注射N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比较血肿、水肿带体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神经源性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BDNF、MCP-1、NSE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MCP-1、NSE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BDNF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效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西比灵联合NGF效果可靠,可明显减少继发性损伤,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创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两组受检者入院后第1、3、6、10 d的血浆D-二聚(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分析DD和FIB水平与骨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第1、3、6、10 d,观察组的FIB和DD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和中度创伤组患者的FIB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创伤组,且重度创伤组FIB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创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FIB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轻度创伤组患者的DD水平最低,其次是中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入院第1 d至10 d,3组患者的DD水平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此骨创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与FIB和DD的水平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P=0.003;r=0.71,P=0.002)。结论:骨创伤患者的血浆FIB和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与创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作为骨创伤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孕酮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MMP-9水平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对照表分为对照组(35例)与试验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甲地孕酮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及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清MMP-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4天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而试验组治疗7天、14天后均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7天、14天后GC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血清MMP-9水平降低(P0.05),且试验组血清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微循环均有所改善,伤测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降低(P0.05),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伤测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孕酮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清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乒乓球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疼痛敏感点分别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与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7、30、6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睡眠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Sleep,Q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疗法可以显著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及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回顾性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治疗的83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1)和B组(n=42),A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指标及预后。结果:与A组相比, 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升高(P<0.05)。B组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A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HICH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中神经内镜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11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脾脏切除手术,观察组给予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与治疗前后CD4~+/CD8~+、CD8~+、CD4~+、CD3~+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并抢救成功,观察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间的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7.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两组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1天(P0.05),而观察组血小板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白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天与术后1个月的CD4+/CD8+、CD4+、CD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能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其中应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应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分布优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GOS评分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其血肿清除率也更高,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