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亚砷酸(ATO)诱导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凝血相关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诊和复发APL合并DIC患者24例,于给予ATO诱导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第1、2、3周,血液学完全缓解(HCR)时完善相关检查。每例患者设立正常对照1名。结果:24名患者中初发21例,复发3例,所有患者均有出血症状。最常见出血为皮肤粘膜出血。经过ATO诱导治疗后,21例患者(87.5%)达HCR,2例患者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患者第0周(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明显增高(P0.001),ATO治疗1周时出血症状、PT、FIB基本纠正,DD、FDP改善明显,但DD、FDP直到HCR时仍高于正常。结论:ATO单药治疗APL合并DIC的HCR率高,并能在1周内迅速减轻凝血紊乱,但患者达HCR时凝血紊乱仍不能完全纠正。PT、FIB、DD、FDP可作为判断ATO治疗APL合并DIC疗效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亚砷酸(Arsenious acid, ATO)诱导分化前后的APL细胞及人APL细胞株NB4细胞表面CD56、CXCR4的表达;用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ATO分化的APL(APL/ATO)、NB4细胞(NB4/ATO);用微重力旋转培养法体外模拟APL细胞浸润人脑膜组织,观察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ATO诱导后,APL/ATO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35.2±9.5%vs. 18.6±4.9%);NB4/ATO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39.6±2.6%vs. 21.0±7.3%);APL/ATO细胞表面CD56的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36.6±8.9%vs. 25.8±5.15%);NB4/ATO细胞表面CD56的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44.6±8.4%vs. 25.6±2.4%)。组织学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脑膜组织未见NB4、APL细胞浸润,实验组可见APL/ATO、NB4/ATO细胞浸润到人脑膜组织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被标记的APL/ATO、NB4/ATO细胞浸润到人脑膜组织中,扫描电镜见APL/ATO、NB4/ATO细胞浸润到脑膜组织中。结论:本研究采用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体外模拟了ATO诱导分化的异常早幼粒细胞浸润人脑膜组织,APL细胞和NB4细胞CXCR4、CD56的表达升高可能是ATO诱导治疗APL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外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例APL缓解后耳道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2015年8月诊断为APL(低危型),经诱导后达完全缓解,随后进行巩固、维持治疗,并多次行腰椎穿刺术及椎管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7年3月发现左外耳道新生物,活检确诊外耳道髓系肉瘤,示髓外复发。随后出现骨髓复发。经诱导巩固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存活至今。结论:对于髓外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预后较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敏感和耐药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结果:ATRA敏感和耐药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2-DE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746±57)和(617±41),敏感与耐药患者的2-DE相比,有16个蛋白点表达明显上调,22个明显下调。另有4个蛋白点(Mr/pI:24.6kD/8.05,32.3kD/5.17,22.3kD/6.51,25.1kD/7.09)在敏感患者中特异表达,5个蛋白点(Mr/pI:21.9kD/5.45,23.4kD/6.27,22.9kD/6.65,23.9kD/7.39,24.7kD/7.65)在耐药患者中特异表达。结论: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APL对ATRA耐药的机制有关,该研究有助于揭示APL对ATRA耐药机理和发现新的临床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其分子特征是具有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并形成融合肿瘤蛋白,进而阻止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作为经典的治疗APL的药物,能够通过转录调节并激活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促进融合肿瘤蛋白降解,发挥其临床抗白血病的功效。最近的研究发现,ATRA与ATO均能够诱导APL细胞自噬,且自噬在融合肿瘤蛋白降解及诱导早幼粒细胞分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简要综述近年来APL的研究进展及自噬在APL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慢点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儿童和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2011年来我院就诊并采取持续慢点As2O3方式治疗的APL患者60例,其中儿童28例,成人32例。成人As2O3剂量为0.16 mg/kg,儿童为0.08 mg/kg,每分钟8滴,18-21 h完成,28天为一疗程。测量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总砷及血三价砷浓度,并记录治疗过程中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及高白细胞血症持续时间。结果:儿童中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为60.71%(17/28),明显高于成人的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高白细胞血症平均持续时间为7.4天(6-10天),明显高于儿童的5.53天(4-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不同时间点血总砷浓度高于儿童(P0.01),同一时间点血三价砷浓度高于儿童;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成人和儿童血总砷浓度和三价砷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于用药第14天达稳态。结论:儿童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高于成人,持续时间短,血总砷及三价砷浓度水平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7.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具有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分子机制涉及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多个层面的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ML中的特殊类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联合应用使APL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史上最成功的范例。四十年来AML的标准化疗方案几近未变,近年来靶向新药的涌现和免疫疗法的应用则给AM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简述白血病的起源和发病机制,重点阐述APL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并对近年来AML的靶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持续缓慢输注三氧化二砷(As_2O_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的临床护理效应。方法:对19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PL)给予持续缓慢静脉输注As_2O_3治疗,每例患者As_2O_3日治疗总量按0.16mg/kg计算,As_2O_3注射液10毫克(10 mg/支),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8-10滴/分钟,每次滴注约18-21小时,连续用药28-50天,至完全缓解(CR)。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加强输液管理,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不良反应的及时对症护理等措施。结果:177例病人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率达90.3%。结论:应用持续缓慢静脉输注As_2O_3治疗APL,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取得显著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多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CC)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反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f-nest-PCR)、细胞形态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别对83例来本院初、复诊的AP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将结果分别与染色体核型分析(CC)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3例APL患者中染色体诊断出现典型的t(15;17)异位为79例,占总人数的95.2%;2例出现复杂染色体变化即t(15;17)+7和t(15;17)+9,占总人数的2.4%;1例出现t(11;17)异-位,占总人数的1.2%;1例为正常.PCR对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为92.8%;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阳性率为92.8%;荧光原位杂交阳性率为97.6%.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对APL疾病诊断的可靠法,特别是在对一些复杂核型的判断上相对于PCR和细胞形态学以及FISH的检测方法上均有很大优势,是其他诊断方法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辅助剂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治疗中,对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2011 年6 月-2015 年6 月接诊的50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 A 组(亚砷酸钠治疗组)和B 组(亚砷酸钠联合ATRA)。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铁蛋白、EPO、叶酸和维生素B12 恢复情况。结 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所有血清EPO、铁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 05);治疗后B 组患者中EPO、血清B12、血清铁蛋白和叶酸恢复正常水平者明显多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辅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清EPO、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 的异常,对于疾病 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巩固治疗已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肿瘤及各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治疗方案为巩固化疗/维持化疗、巩固放疗、免疫调节剂和中药巩固治疗。虽然巩固治疗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中起到了积极地效果,但临床治疗中仍在探索抗肿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且治疗费用经济的巩固治疗药物和方案,从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这些药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半程和全程HA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8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参考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选用地西他滨联合全程HA方案治疗,对照组选用地西他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氟苯达唑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确氟苯达唑对HL-60细胞周期,凋亡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法(MTT)检测氟苯达唑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氟苯达唑对HL-60细胞周期,DNA片段化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 Raf, Bcl-2家族蛋白表达。结果:氟苯达唑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生长,HL-60细胞G2/M期增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内,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NA片段化上升,0.25,0.5,1μM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促使Cleaved PARP,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蛋白表达量趋势增加;Bag-1和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b-raf,c-raf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结论:氟苯达唑通过诱导HL-60细胞阻滞于G2/M期,增加DNA片段化水平,激活Caspase, Raf, Bcl-2家族介导的凋亡相关通路抑制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激素治疗对卵巢纤维化和卵巢储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四组(A、B1、B2、C),A组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疗,B1组和B2组接受炔诺酮孕激素治疗,C组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治疗。比较四组24个月复发率、复发期间肿瘤直径大小、抗苗勒激素(AMH)和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以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组斑点样出血以及痛经情况未发生变化(P>0.05),B1、B2和C组斑点样出血升高,痛经情况降低(P<0.05);治疗后,B1、B2和C组较A组斑点样出血升高、痛经情况降低,C组较B1、B2组升高(P<0.05)。与治疗期间对比,四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均发生变化(P<0.05)。在治疗期间,与A组相比,B1组、B2组和C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降低,且B1组、B2组较C组降低;在随访期间,B1组、B2组复发率低于C组(P<0.05)。与治疗期间相比,A组随访期间子宫内膜瘤直径比较无差异(P>0.05),B1、B2和C组增大(P<0.05)。B1、B2和C组较A组子宫内膜瘤直径减小(P<0.05),而C组较B1、B2组增大(P<0.05)。与治疗前相比,四组治疗后血清FSH水平升高,血清AMH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B1、B2和C组较A组血清FSH水平降低,AMH水平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GF-β1和α-SMA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治疗后B1、B2和C组较A组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与GnRH相比,孕激素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卵巢储备和纤维治疗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的年龄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尤其是在年轻的人群中,肌腱损伤将变得更加普遍。传统的肌腱修复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其功能重建不能令人满意。组织工程是一个发展的领域,组织工程肌腱体外的构建和体内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为临床上治疗肌腱缺损提供了一种不需要自体肌腱移植而且更加有前景的途径。在肌腱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种子细胞,新型支架材料和力学刺激。近年来肌腱干细胞的发现为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力学刺激对组织工程肌腱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就组织工程肌腱研究中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力学刺激的进展做一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增强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DNA序列,能够增强下游基因的转录,但增强子自身也可转录出RNA却鲜为人知。最近通过一些关于全基因组的研究发现,增强子可以普遍地转录产生RNA,称之为enhancer RNAs(eRNAs)。eRNAs可以激活增强子活性,也能与其它蛋白质因子结合促进增强子启动子环的形成,从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它还可能以独立的形式发挥某些生物学功能。目前对eRNAs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所以对eRNAs的深入研究将对其功能探索、eRNAs的开发应用,甚至是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eRNAs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作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a-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部分患儿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癫痫、认知和运动功能发育障碍等,至今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以及神经发育障碍的一大原因。HIE的发病机制复杂,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单一治疗措施很难彻底治愈,需多种治疗措施联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疗效。HIE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把握治疗"时间窗"。临床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亚低温结合其他对症治疗措施。新生儿HIE难以有效预防,及时正确评估新生儿出生时状态,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治疗是改善HIE预后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HIE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