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切术中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愈合后视网膜位移、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5例(25眼),按照术中内界膜(ILM)撕除方向,以1:1随机分为NS-TI组(13眼)和TI-NS组(12眼)。NS-TI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鼻上起瓣,向颞下方向撕除ILM;TI-NS组患者接受内界膜撕除方向为颞下起瓣,向鼻上方向撕除ILM。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采集患者自发荧光照相,通过影像学上血管标记点或交叉点的位置计算黄斑视盘距离(FMD)、颞侧血管至视盘距离(T-OD)、鼻侧血管至视盘距离(N-OD)、黄斑区垂直血管距离(VIAD)、黄斑区水平血管距离(HIAD)、黄斑区面积(PMA)。对比两种撕膜方式后术后1月、3月视网膜位移(包括FMD、T-OD、N-OD、VIAD、HIAD、PMA)、裂孔闭合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析两种撕膜方式的异同。结果:术后1月及3月,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皆向视盘方向偏移,表现为FMD、T-OD、N-OD、VIAD、HIAD、PMA五项指标均较术前增大(p 0.05)。术后1月及3月,NS-TI组和TI-NS组FMD、T-OD、N-OD、VIAD、HIAD、PMA、黄斑裂孔愈合率(皆100%)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向撕除内界膜不是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位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与预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80例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32例(A组)、斜视性弱视28例(B组)、屈光不正性弱视20例(C组)。三组患儿都进行常规检查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调查随访患儿的预后视力恢复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的视盘面积、盘沿面积、校正视盘面积、校正盘沿面积、等效球镜绝对值、眼轴长度等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B组与C组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全周的RNFL厚度都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A组、B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 %、85.7 %和85.0 %,对比无差异(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预后总有效率与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全周的RNFL厚度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结构厚度存在差异,与患儿的预后视力恢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最低血流速度(Vmin)、最高血流速度(Vmax)及平均血流速度(MV),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NBL)、全血高切黏度(NBH)、红细胞变形指数(D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E)及血沉(ESR)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对照组的EDV、Vmax、V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BL和NB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V、RI、Vmax、V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NBL、NBH、DE、Hct、AE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间接眼底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患者视力与黄斑水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眼底镜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眼底镜组给予间接眼底镜下外路手术治疗,测定患者视力与黄斑水肿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1 d,眼底镜组好于对照组(P<0.05)。眼底镜组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6 %,高于对照组的76.2 %(P<0.05)。眼底镜组术后3个月的眼内出血、视网膜坏死、眼内炎、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 %,低于对照组的23.8 %(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视网膜下液高度低于术前1 d,眼底镜组低于对照组(P<0.05)。眼底镜组术后3个月的自理等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间接眼底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改善黄斑水肿提高,促进恢复患者的视力,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视网膜下液高度降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2个月,记录视神经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P<0.05)。两组治疗后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值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上象限、下象限、颞象限、鼻象限上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也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视神经形态结构,促进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 h,n=43)、早期组(24-72 h,n=36)、延期组(≥10 d,n=41),比较各组术后颅内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 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 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 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趋化素(Chemer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胱抑素C(Cys 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1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非DR(NDR)组42例、非增生型DR(NPDR)组38例和增生型DR(PDR)组34例。另外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记录并比较四组的临床检查及生化指标及血清Chemerin、TNF-α和Cys C水平,并分析患者临床检查、生化指标与Chemerin、TNF-α、Cys C的相关性以及DR的危险因素。结果:NDR组、NPDR组、PDR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N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hemerin、TNF-α、Cys C水平均高于NC组,且三组SBP、HbA1c、FPG、HONA-IR、血清Chemerin、TNF-α和Cys C水平逐渐递增(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merin、TNF-α、Cys C与SBP、HbA1c、FPG、HONA-IR、TG、TC、LDL-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Chemerin、Cys C、TNF-α三者亦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NA-IR、HbA1c、Chemerin、Cys C和TNF-α均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水平Chemerin、TNF-α和Cys C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三者互相促进,均为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DR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46眼)及对照组46例(46眼)。对照组患者实施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注射康柏西普1周后再进行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69.57%,P0.05);两组患者的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C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BCVA较对照组更高(P0.05);CMT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IGF-1、EPO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VEGF、IGF-1、E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激光治疗,并可有效改善VEGF、IGF-1、EPO水平,这可能对抑制血管新生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厚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到2021年6月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足月视网膜病变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视网膜厚度,检测血管新生细胞因子-PEDF与VEGF表达情况,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颞侧、上方、下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EDF水平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儿中,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PEDF水平与VEGF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341, P<0.05);患儿颞侧、上方、下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血清PEDF水平成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血清VEGF水平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EDF、VEGF水平都为导致早产儿视网膜厚度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厚度均高于足月儿,血管新生细胞因子PEDF、VEGF呈现异常表达情况,视网膜厚度与PEDF、VEGF的表达都有一定的相关性,PEDF、VEGF也为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DME患者23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RP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康柏西普联合PRP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4.96%,较对照组(84.87%)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2%,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DME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PRP治疗,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95例,采用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MFROP-COM)评估患者跌倒风险。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AF)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100.00%。其中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38例(40.00%)。无跌倒风险的患者视力、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均优于有跌倒风险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与视力、文化程度、年龄、家中安全行走、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日常生活能力、居家环境安全、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视力、家中安全行走、足部疾病、社区安全行走、居家环境安全是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存在跌倒风险的人数占比较高,且跌倒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有跌倒风险的患者生存质量更低,因此临床需积极评估并帮助此类患者建立科学防跌倒生活行为,对改善中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33%(8/60),低于对照组的36.67%(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术后5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FVC、FEV1、FEV1/FVC与IL-6、IL-10、CRP均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且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相关,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0例为脓毒症组,所有患者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n=49)和存活组(n=101),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脓毒症患者98例为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同时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分析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患者降钙素原(P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脓毒症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CT、APTT、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LT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PCT、APTT、PT均呈正相关关系,与PLT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APTT、PT水平明显上升,PLT水平明显下降,且均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和肽素(Copeptin)、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75例CHF患者,将其按照美国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的差异分作Ⅱ级组56例,Ⅲ级组62例,Ⅳ级组57例。另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opeptin、suPAR、SIRT1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此外,对所有CHF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按照预后差异分作预后不良组61例及预后良好组114例。以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患者的血清Copeptin、suPAR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高,而SIRT1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不同心功能等级的CHF患者间比较,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血清Copeptin、suPAR水平及LVEDD升高,而SIRT1水平及LVEF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血清Copeptin、suPAR水平与LVEDD均呈正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血清SIRT1水平与LVEDD呈负相关,而与LVEF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LVEDD、血清Copeptin、suPAR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LVEF和SIRT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LVEDD偏高、LVEF偏低、血清Copeptin、suPAR水平过高以及血清SIRT1水平过低均是CH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opeptin、suPAR、SIRT1与CHF患者的心功能及短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对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肠道肿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及芬太尼组,每组各25例。羟考酮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盐酸羟考酮5 mg静脉注射;芬太尼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芬太尼50 ug静脉注射。两组术后分别启动盐酸羟考酮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术后3 h(T_0)、6 h(T_1)、12 h(T_2)、24 h(T_3)、48h(T_4)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ey镇静评分变化;检测麻醉前、T_2、T_3、T_4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并对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1、T_2时点羟考酮组Ramsey评分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0、T_3、T_4时点两组Ramse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_2、T_3、T_4时点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10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P0.05),羟考酮组TNF-α、IL-6和IL-10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2、T_3、T_4时点两组患者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P0.05),羟考酮组CD4~+、CD4~+/CD8~+显著高于芬太尼组,CD8~+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2、T_3时点两组患者NK细胞显著降低,羟考酮组NK细胞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对肠道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适合肠道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7月间我院10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VD组55例和非VD组45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血浆hs-CRP和Hcy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速检表(MMSE)对VD组进行痴呆程度分类,分析其与血浆hs-CRP和Hcy的相关性。结果:血浆Hcy与hs-CRP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D组、非V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D组显著高于非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逐渐降低,血浆hs-CRP与Hcy水平则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MMSE评分和血浆hs-CRP与Hcy水平均呈负相关(r=-0.672,-0.703,P0.05)。结论:血浆hs-CRP与Hcy水平与VD患者的认知功能负相关,临床加强对两指标的检测对VD的诊断及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PTG情况。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价生命质量。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价心理弹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PTG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TGI评分与CD-RISC评分和FACT-B评分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术后患者PTGI评分为(50.38±13.39)分,根据PTGI评分将其分为PTG高分组(n=32)和PTG低分组(n=48)。乳腺癌术后患者PTG水平与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疾病发现方式、工作状况、手术方式、临床分期、术后并发症、基础疾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3000元、临床分期为II期、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手术方式为乳房切除、有术后并发症、有基础疾病均是乳腺癌术后患者PTG的危险因素(P<0.05)。PTG高分组患者的CD-RISC、FACT-B评分高于PTG低分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GI评分与CD-RISC评分、FACT-B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PTG水平一般,受到临床分期、文化程度、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对相关因素予以重视并及时干预。同时PTG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生命质量,PTG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生命质量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索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T)与重度哮喘患者肺功能及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首次经肺功能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 122例,其中重度患者(SAG) 56例;轻中度患者(n-SAG) 66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志愿者(CP)的 37名,作为对照组。通过医院HIS系统调取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指数等一般资料,调取WBC、EOS%、PLT、PDW、MPV、P-LCT等血液结果,调取FVC pre 、FEV1 pre 、FVC%、FEV1%、FVC post 、FEV1 post 等肺功能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的PDW、MPV、P-LCT水平均低于重症哮喘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正常组的EOS%水平明显低于重症哮喘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重症哮喘患者FVC pre 、FEV1 pre 、FVC%、FEV1%、FVC post 、FEV1 post 均显著低于非重症患者及观察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 <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OS%与FEV1改善量具有相关性(r=0.233,P=0.003)。PDW、MPV、P-LCT与FVC改善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 PDW、MPV、P-LCT与FVC变异率、FEV1变异率具有相关性(均P<0.05)。嗜酸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比率(EPR)与FEV1改善量具有相关性(r=0.159,P=0.04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OS(Exp(B)=1.203)、P-LCT(Exp(B)=1.086)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结论:外周血EOS%、PDW、MPV和P-LCT水平与哮喘肺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判断哮喘发作风险及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反面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髋关节术后患者认知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所收治的80例髋关节手术患者,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研究组患者微量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泵注生理盐水,对比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血液动力学及镇痛效果。结果:在麻醉诱导前及手术后3 d,两组患者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后1 d、2 d,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认知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气管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5 min,研究组患者HR、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1 h、2 h、6 h、12 h、24 h运动状态及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右美托咪定,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镇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