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及七氟烷用于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P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均15 min泵注完成。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行麻醉诱导。术中均用芬太尼、七氟烷、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1.0μg·kg-1·h-1,P组给予丙泊酚3~10 mg·kg-1·h-1,调整右美托咪啶及丙泊酚用量,使BIS值维持于40~50。于麻醉用药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开硬脑膜(T3)、取瘤(T4)、术毕(T5)、拔气管导管时(T6)记录心率(HR)、血压(SBP、DBP)。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 min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与T0比较,D组T1、T3、T4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但仍接近正常值,P组T1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T2、T5、T6时SBP、DB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加快(P0.05)。与P组比较,T2~T6时D组SBP、DBP明显低于P组(P0.05),HR明显慢于P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拔管后10min OAA/S评分显著高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七氟烷麻醉用于脑肿瘤手术均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右美托咪啶能抑制气管插管、拔管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苏醒快且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气管插管全麻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的影响。方法:纳入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52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硬膜外组(48例)、腰硬联合麻醉组(5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组(52例)。观察麻醉前正常状态时(T1)、麻醉成功后5 min(T2)、胎儿娩出时(T3)三个时间点产妇SBP、DBP、HR、SV、CO、SVR及胎儿相关指标,包括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PCO_2、PO_2。结果:硬膜外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全麻三组间麻醉起效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起效时间最快。三组间在T1时间点SBP、DBP、HR、SV、CO、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硬膜外麻、联合麻醉、全麻三组SBP、DBP、HR、SVR水平均较T1时间点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全麻组SBP、DBP、HR、SVR水平高于硬膜外、联合麻醉组(P0.05)。T3时间点三组SBP、DBP、HR、SV、CO水平均较T2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全麻组SBP、DBP、SVR高于其他两组,心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agr、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学pH、PC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脐动脉血PO_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脐动脉血PO_2最高。结论:三种麻醉均可以用于剖宫产术,全麻剖宫产术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起效快,但对胎儿脐动脉血氧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择期行腰椎全麻手术患者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给予观察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给予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术后均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1 min(T1)、插管5 min(T2)、拔管后1 h(T3)及术毕(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吗啡使用剂量。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SBP、DBP水平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刻D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刻观察组H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Ramas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吗啡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插管、拔管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LC手术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利多卡因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为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6 mg/kg,丙泊酚2.6 mg/lcg,舒芬太尼2μg/kg和顺阿曲库胺0.2 mg/kg,采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利多卡因组患者术中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插管、拔管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未达到4分,利多卡因组患者在T2、T3时刻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T1、T4、T5时刻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2、T3时刻VAS评分显著高于T1时刻,而T4、T5时刻均低于T1时刻(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t2、t3、t4、t5、t6时刻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SpO_2)各个时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多卡因组患者呼吸频率(RR)在t2、t3时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在老年LC患者手术插管、拔管的镇痛效果较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静脉推注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老年患者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支气管镜检查适应症的240例老年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仅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雾化吸入局部麻醉,实验组患者术前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推注2 mg咪达唑仑。检测两组患者麻醉后支气管镜检查前(T1)、支气管镜检查后5 min(T2)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支气管镜检查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检查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T1时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与T2时HR和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R、SBP检查前后有明显波动(P0.05),而实验组检查前后各生命体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67%(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83%(P0.05)。结论:咪达唑仑静脉推注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相比于单独应用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满意度高而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临床上老年患者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清醒气管插管中不同浓度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应用于清醒气管插管中的最适靶控浓度。方法:择期困难气道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B、C、D组分别接受舒芬太尼0.1 ng/m L、0.3 ng/m L、0.5 ng/m L效应室靶控输注,记录入室后(T0),达到设定血药浓度时(T1)、气管插管时(T2)和气管插管后(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分别于入室后、插管后3 min、5 min采血测皮质醇浓度。结果:1SBP:T1时,B、C、D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T3时A、B组明显升高(P0.05);2DBP:T2时A、B组升高显著(P0.05),C、D组无较大变化(P0.05);3HR:T1时B、C、D均下降,D组下降最明显,与A、B、C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A、B组HR升高(P0.05),C、D组插管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4Sp O2: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皮质醇:插管后三分钟C、D组较A组降低(P0.05),C、D组内五分钟、三分钟同入室后比较皮质醇降低(P0.05)。结论:0.3 ng/m L效应室浓度(ce)的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以有效的减弱清醒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0.3ng/ml以上效应室浓度的舒芬太尼能将心血管反应抑制得更加完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镇静程度指标,探讨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中重要时点血液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 I~II级),根据DEX输注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D1、D2、D3和D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四组均给予负荷剂量DEX0.5μg·kg-1,10 min输注完毕,继而四组分别以0.2、0.4、0.6和0.8μg·kg-1·h-1输注速度持续输注至冲洗腹腔。四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入室用药前(T0)、DEX负荷量输注后(T1)、气腹即刻(T2)、气腹后5 min(T3)、气腹后30 min(T4)、解除气腹后5 min(T5)、拔喉罩即刻(T6)、拔喉罩后1 min(T7)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丙泊酚平均用量、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拔喉罩后15 min OAA/S评分、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D2、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1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2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比较,T1~T2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T3~T4时D3、D4组SBP、DBP、HR降低(P0.05),D1、D2组SBP、DBP无明显变化(P0.05),T5~T7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D3、D4组在T3~T5时SBP、DBP较D1、D2组明显降低(P0.05),D1、D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4组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较D1~3组明显延长(P0.05),D4组OAA/S评分较D1~3组明显降低(P0.05)。④D4组使用阿托品次数较D1~3组明显增多(P0.05),四组术中使用麻黄碱次数和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寒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DEX作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负荷剂量0.5μg·kg-1,术中持续输注速率0.4μg·kg-1·h-1可以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使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接诊的老年胸、腹主动脉夹层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循环功能指标[血压(DBP、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R)、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气道压力(PAW)]及麻醉效果[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苏醒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在T1~T5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T1时间点,观察组P~(ET)CO_2低于对照组,PAW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_2在T3、T4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R、SBP、DBP、MAP在T1~T3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HR、MAP在不同时间点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对于老年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患者,具有降低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的效果,具有更优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开腹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的冠心病患者6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E组(电针组)、C组(对照组),E组用韩式电针刺激仪(HANS-B100B)在麻醉诱导前20 min开始针刺内关穴,并维持针刺至术毕,C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患者分别记录插管前(T0)、插管后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后即刻(T3)、拔管后10 min(T4)时的血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留T0~T4时刻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比较:E组各时点SBP、HR、MAP较同组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4时点HR、SBP、MAP较同组T0时点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E组T1-T4时HR、SBP、MAP、明显低于C组(P0.05),E组患者T1~T4静脉血中的IL-1β、IL-6、TNF-α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内关穴能抑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炎性反应改善心肌缺血,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NaCl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8,自引:2,他引:138  
对NaCl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NaCl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途径,气孔效应与非气孔效应,NaCl对光能吸收与转换、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碳素同化的影响及盐与其他胁迫因子对PSII活性的协同影响等,对今后这些方面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与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A daily s.c. injection of 0.5 mg leupeptin for 7 days does not influence the digestibility of food-N but seems to improve the N-retention. A daily injection of 1.0 mg leupeptin for 14 days is without influence on the digestibility of N, too, but the N-retention was decreased. At this leupeptin level the half-lives of intestinal proteins were prolonged. The data indicate the possibility to influence the N-retention using leupeptin.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estimations of the frontal area of the combined cyclist-bicycle (APCB) obtained with the Heil's non-logarithmic prediction equations (NPE) in the stem position (SP), brake hoods position (BHP) and drops position (DP) are comparable to the measured APCB with the computerized planimetry (CP) method, and to analyse with the CP method and the NPE the influence of the body position on the APCB. Nineteen participants competing in the Spanish Road Cycling First division took part in the study. The NPE overestimated the APCB in the BHP and in the DP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APCB with the CP method (6.9% and 5.1%, respectively; p<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position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CP method.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APCB with the NPE in the BHP and in the DP and the less sensitivity of the NPE to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 and DP suggest that the NPE are not appropriate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APCB.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