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亚玲  刘长仲 《生态学报》2016,36(14):4548-4555
为探讨光周期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的影响,于室内模拟光周期22L∶2D、16L∶8D、10L∶14D和4L∶20D四个水平,研究了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繁殖和生命表。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光周期,在光周期22L∶2D时,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最高,繁殖力最强;其红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内禀增长率(r_m=0.3263)高于绿色型豌豆(r_m=0.2863)。光周期16L∶8D时,红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存活率(72.22%)高于绿色型豌豆蚜(69.45%),而成蚜寿命(6.58d)较短;但绿色型豌豆蚜内禀增长率(r_m=0.2648)高于红色型豌豆蚜(r_m=0.2249),其种群繁殖力强。光周期10L∶14D时,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若蚜存活率(80.55%)高,内禀增长率(r_m=0.2490)高,种群增长力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成蚜寿命(12.71d)较长。光周期4L∶20D时,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最低,繁殖力最弱,成蚜寿命显著延长;红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64.67%)高于绿色型(35.50%),成蚜没有产生后代;绿色型豌豆蚜内禀增长率(r_m=-0.0366),其种群为负增长。综上,短光照条件(4L∶20D)延长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发育历期及成蚜寿命,降低了若蚜存活率、繁殖力及生命表各项参数;长光照条件(22L∶2D)缩短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发育历期及成蚜寿命,若蚜存活率高、繁殖力强;红色型豌豆蚜更适宜光周期10L∶14D,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宜光周期16L∶8D。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索光周期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种群生命表。【方法】利用培养皿离体叶片法,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2L∶22D,6L∶18D,8L∶16D,12L∶12D,14L∶10D,18L∶6D和20L∶4D)下饲养高梁蚜,测定其体重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在12L∶12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体重差(成蚜体重减去刚出生12 h内时的体重)和下代新生蚜体重最高(分别为0.485和0.043 mg);在18L∶6D光周期时体重差和下代新生蚜体重值最低(分别为0.242和0.018 mg)。在14L∶10D,12L∶12D,8L∶16D和6L∶18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若虫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显著高于18L∶6D和2L∶22D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净增殖率(R0)为25.90~88.14头/雌,在12L∶1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大,在2L∶2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小。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rm)为0.325~0.407;生命表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高粱蚜的最适光照时数为9~11 h。【结论】光周期对高梁蚜种群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光周期9~11L∶13~15D最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光照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高粱蚜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探明影响该蜂交配的因子,本试验在不同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及雌、雄蜂比例等条件下研究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结果表明:温度为24℃时的交配率最高为93.25%,18℃、15℃的交配率分别为71.5%、43.25%;24℃-30℃范围内,该蜂的交配率无显著差异。光周期为12 L∶12 D时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最大,为91.75%;0 L∶24 D时交配率最低,仅为13.5%。随着雄蜂日龄增加,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呈下降趋势,羽化当天的雄蜂交配率最高,为91.75%,羽化12 d后的交配率最低,仅为48.5%。雌、雄比例为1∶3时,交配率最高,为73.25%,雌、雄比例为1∶5时,交配率最低,为65%。综上所述,温度、光周期、雄蜂日龄等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交配率影响明显,扩繁时在温度24℃-27℃、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选用日龄为0-8 d的雄蜂可以显著提高小蜂交配率,提升扩繁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宝瑜  周成松 《生态学报》2007,27(9):3637-3643
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45头无翅胎生雌若蚜分别引至小茶苗上,观测发育,收集蜜露。发现若蚜和成蚜历期为32.4d±5.8d,分泌蜜露325.6滴±35.8滴,体积为41.98μl±6.14μl,质量为45.34mg±8.76mg。1~4龄期间的蜜露量与天数呈Logistic关系。其中1~2龄期分泌的蜜露量较小。成蚜历期22.0d±0.0d,分泌蜜露176.31滴±22.38滴,体积30.38μl±5.32μl,连续分泌5~8h之后间歇2~5h。另取一头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已发育为成蚜的45头雌成蚜,在13~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观测,发现室温的升降明显影响蜜露分泌量。蜜露显著延长9种(亚种)天敌昆虫搜寻时间;随着蜜露剂量的增大,搜寻时间显著地延长。蚜茧蜂搜寻时间最长,门氏食蚜蝇最短,异色瓢虫4变种(型)中,显明变种搜寻时间最长。茶蚜蜜露是重要的引诱多种天敌的接触性利它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大豆品种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种群参数的影响,为大豆品种的抗蚜性评价及豌豆蚜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光周期10L∶14D、温度23±1℃,相对湿度60%±10%,光照强度212μmol/m~2·s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和分析4个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南黑豆20和南豆5号)叶片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成虫寿命、繁殖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在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均最短,繁殖力均最弱,且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1.0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29.93倍;在南夏豆25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6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5.86倍;在南黑豆20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54倍;在南豆5号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短0.02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41倍。【结论】不同大豆品种对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不同,且两种色型豌豆蚜对不同大豆品种适应性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吴珂珂  顾钢  赖荣泉  周挺  韩梦 《昆虫学报》2022,65(11):1488-1497
【目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烟蚜Myzus persicae有着极高的寄生率,而被广泛用于烟田防治烟蚜。但在人工扩繁烟蚜茧蜂过程中,环境因素对烟蚜茧蜂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光周期、湿度和温度对烟蚜茧蜂在烟蚜上寄生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分别调查温度25℃、相对湿度70%与4个光周期(9L∶15D,12L∶12D, 14L∶10D和19L∶5D)组合条件下,温度25℃、光周期14L∶10D与4个相对湿度(65%, 70%, 75%和80%)条件下,以及相对湿度70%、光周期14L∶10D与4个温度(10℃, 15℃, 25℃和35℃)组合条件下,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及成蜂羽化率、寿命、性比(雌性占比)和后足胫节长度。【结果】结果表明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对烟蚜茧蜂的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时,光周期14L∶10D下烟蚜茧蜂成蜂的体型最大,其成蜂后足胫节最长,为0.439 mm;光周期为12L∶12D下烟蚜茧蜂成蜂的体型最小,后足胫节长度只有0.345 mm;光周期14L∶10D下烟蚜茧蜂成蜂对烟蚜若蚜的寄生率、寿...  相似文献   

7.
郭鑫  彭雄  杨卓霖  陈茂华 《昆虫学报》2019,62(11):1271-1278
【目的】通过比较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两种生活史(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及5种蚜型(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雄蚜、雌性蚜和产雌性母)成蚜复眼外部形态,分析了其视觉能力差异,为进一步探索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及其低温短日照(12℃, 光周期8L∶16D)诱导条件下全周期型所产5种蚜型成蚜的复眼外部形态。【结果】禾谷缢管蚜成蚜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卵圆形,小眼间无感觉毛。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的复眼大小(长轴直径及短轴直径)、复眼弧高、小眼数量和小眼直径均没有显著差异。而这5个复眼指标在低温短日照诱导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产生的5种蚜型的成蚜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雄蚜、有翅孤雌蚜和产雌性母的复眼区域较大,小眼数量较多;雌性蚜的复眼区域最小,小眼数量也最少。【结论】综合以上指标结果,推测5种蚜型的视觉能力由大到小是:雄蚜>有翅孤雌蚜>产雌性母>无翅孤雌蚜>雌性蚜。复眼和小眼的这些差异可能与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超  孟泉科  花蕾  陈文 《生态学报》2011,31(20):6180-618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梨小食心虫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和不同日龄幼虫对滞育诱导光周期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属于典型的短日照滞育型,在20℃条件下,当光周期为8L ∶ 16D,10L ∶ 14D和12L ∶ 12D时,梨小食心虫的滞育率均达95%以上,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3.75L ∶ 10.25D;在24℃条件下,当光周期为10L ∶ 14D和12L ∶ 12D时,滞育率均达95%以上,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3.68L ∶ 10.32D。在幼虫期,分别给不同日龄幼虫以12L ∶ 12D和16L ∶ 8D光照处理后,在不同发育时间内幼虫对滞育诱导光周期反应均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敏感性,无明显的临界时间点,但仍以第5-8日龄幼虫接受滞育诱导光周期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和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光周期和LED光源对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等行为的影响,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在光期光源为白色日光灯,光照强度约为500 lx, RH 75%±2%条件下观察并记录了30℃时6个不同光周期(16L∶8D, 15L∶9D, 14L∶10D, 13L∶11D, 12L∶12D和11L∶13D)下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行为;26℃时暗期以不使用光照(12L∶12D)为对照,使用红、黄、蓝、绿和白光5个不同LED光照(分别记为12L∶12R, 12L∶12Y, 12L∶12B, 12L∶12G和12L∶12W)下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移动、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当光照时长从13 h延长至16 h时,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频次有增加的趋势;当光照时长从12 h延长至15 h时,产卵量有增加的趋势。光周期为14L∶10D和13L∶11D时,成虫取食频次(分别为45.25和25.00次/5对)显著低于其他光周期下,光周期11L∶13D下产卵量(仅有7.25粒/5♀)显著低于其他光周期下。蓝光处理组取食频次(112.50次/5对)显著高于黄光和绿光处理组(分别为77.0和66.25次/5对);黄光和绿光处理组产卵量(分别为261.50和285.50粒/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延长光照时间,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取食频次和产卵量均有增加趋势;暗期使用蓝光时成虫取食频次增加,而使用黄光和绿光时则产卵量增加。光周期和LED光源对其移动和交配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  刘向东 《昆虫学报》2008,51(1):40-45
为了明确寄主专化性是否会影响棉蚜的繁殖策略或生活史对策,采用低温和短光照组合(18℃,L∶D=8∶16)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两寄主专化型棉蚜产生有翅蚜、雄性母、雌性母及无翅孤雌蚜的能力。结果表明:两寄主专化型棉蚜在产生有性世代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棉花型棉蚜在诱导后代中产生有翅蚜、雄性母和雌性母的比率显著高于瓜型棉蚜,并且雌、雄性母产生的时间明显早于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显著高于棉花型棉蚜,并且发现有不产生有性世代的营专性孤雌生殖个体,而在棉花型棉蚜中没有发现。产生性母蚜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可同时产生孤雌胎生后代。寄主型与诱导时间长短对棉蚜有性世代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采集于田间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也表现为棉花上的易产生有性世代,在诱导的第2代中产生性母蚜的比率显著高于黄瓜上的棉蚜,并且性母蚜比率在诱导的第2代与第3代间无显著差异; 但黄瓜上的棉蚜性母蚜产生比率第3代显著高于第2代。由此推测,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形成与生活史特性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性蚜的诱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效文  张孝羲 《昆虫知识》1999,36(5):272-274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性蚜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州地区的红色和黄绿色烟蚜在10小时光照和15、20℃组合下可产生性雌和雄蚜,而在12、14和8小时及25℃条件下均未有性蚜产生。  相似文献   

12.
安志芳  于居龙  彭娟  张超  刘向东 《昆虫学报》2014,57(11):1306-1314
【目的】为了明确光周期和遗传因子在稻飞虱翅型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了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翅型纯系或近纯系在不同光照时数下的翅型分化比率。【方法】以经过5~45代连续翅型筛选后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长翅型和短翅型纯系或近纯系为材料, 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其在长光照(16和20 h)、短光照(4~12 h)和正常光照(14 h) 3类光周期条件下饲养后, 雌、雄成虫中长翅和短翅个体出现的比率及存活率。【结果】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长翅型纯系M♂×M♀或短翅型纯系B♂×B♀在不同光周期下的翅型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褐飞虱短翅型近纯系B♂×B♀的雌虫短翅率和成虫总短翅率在不同光周期下也无显著差异(P>0.05), 但雄虫短翅率在正常光照14 h和短光照4 h下显著高于长光照20 h下的(P<0.05)。当褐飞虱短翅型达到纯系后, 其后代翅型在6~16 h光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褐飞虱长翅型近纯系M♂×M♀的后代虽有短翅个体出现, 但是雌虫和雄虫的各自短翅率在不同光周期下无显著差异(P>0.05), 仅总体短翅率在12 h光照条件下的显著高于16 h下的(P<0.05)。褐飞虱长、短翅型杂交筛选品系M♂×B♀的雌虫短翅率随光照时数的延长而升高; 灰飞虱杂交筛选品系M♂×B♀的短翅雄虫随光照时数的缩短而增多(P<0.05), 但当筛选代次达到45代时, 这种趋势不再显著。3种稻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纯系或近纯系若虫的存活率会稍低于长、短翅型杂交后代的存活率, 但长、短翅型品系的存活率在6~16 h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稻飞虱翅型分化对光周期的反应受飞虱本身遗传背景的影响, 翅型纯系后代个体的翅型分化对光周期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用微卫星引物PCR分析棉蚜不同蚜型的DNA多态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用微卫星引物PCR方法, 对棉蚜Aphis gossypii干母、干雌、孤雌蚜(有翅迁飞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性母、性雌蚜和雄蚜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 棉蚜的有性蚜型和无性蚜型之间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② 性母与性雌蚜和雄蚜的遗传关系都十分接近,说明同一性母既产性雌蚜,也产雄蚜;③ 干母和干雌的遗传关系很近, 但孤雌蚜已与二者有分化。  相似文献   

14.
温度与光周期是环境季节性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因子及时间变化指示标志,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白头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温度与光周期对其体质量、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能量收支与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关系.将28只白头鹎(12雄16雌)分为4组:暖温长光组(30℃,16 L8 D;3雄4雌)、暖温短光组(30 ℃,8 L16 D;3雄4雌)、低温长光组(10 ℃,16 L8 D;3雄4雌)和低温短光组(10 ℃,8 L16 D;3雄4雌).结果表明: 低温与短光照可促进白头鹎的体质量、摄入能及同化能明显增加,同时温度与光周期的交互作用对白头鹎的摄入能及同化能影响显著.低温条件下,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质量及干质量明显增加.残差分析表明,小肠与总消化道的长度及干质量与摄入能和同化能显著相关.表明低温与短光照下白头鹎通过增加体质量、能量摄入和改变消化道形态来应对严酷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临界光周期和敏感光照虫态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室内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和18℃温度下,当光周期为10L∶14D时,中红侧沟茧蜂的滞育率最高为98%和87.8%;其次是光周期为8L∶16D时,滞育率为78.7%和73%;光周期为12L∶12D时,滞育率为55.8%和50.8%;而在全光照LL, 光周期22L∶2D,20L∶4D,18L∶6D,16L∶8D,14L∶10D ,2L∶22D和全黑暗DD时的滞育率均为0。中红侧沟茧蜂属于典型的长日照发育型,在16℃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7.03L∶16.97D和12.21L∶11.79D;在18℃时是6.75L∶17.25D和12.03L∶11.97D。16℃时中红侧沟茧蜂对光照反应最敏感时期为2龄幼虫第5~8天,2龄幼虫第1~4,9~12和13~16天及3龄期次之,卵期和1龄幼虫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社会行为对光周期的适应格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伟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1,21(3):199-205
对实验室内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布氏田鼠陌生成体—亚成体间社会行为模式的初步研究显示:不同光周期下成体对亚成体(特别是对雄性亚成体)的行为反应具性二型特征,长光照周期下(light:dark,14L:10D)成体与亚成体同性组合间的争斗较异性组合间的明显,容忍性低,其中成体雄对亚成体雄尤甚。短光照周期下(light:dark,10L:14D)成体雄对亚成体雄、成体雌对亚成体雌及亚成体雄的相容性均较成体雄对亚成体雌的容忍性低,尤成体雌对亚成体雄的排斥表现更为突出,其容忍性也较长光照条件下对应组的低。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布氏田鼠成体与亚成体间的社会行为模式不同。在自然条件下,这些行为模式是其对环境季节变化的一种有效适应,它影响种群中未成年个体存活、补充、扩散重组以及社群结构、种群空间格局季节变化,对该鼠的生存和繁殖有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楸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的羽化昼夜规律和(25±1)℃、光周期L∶D=14∶10条件下的雌蛾求偶节律,用Y形管法测定了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楸螟的羽化发生在10:00到23:00之间;雌蛾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求偶,求偶行为集中在暗周期的23:30到01:30之间。采用正己烷提取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存在性信息素成分,对雄蛾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明红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吸食不同CO_2浓度下培育的苜蓿Medicago staiva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间接影响,明确CO_2浓度升高在豌豆蚜种群演替中的作用。【方法】在二氧化碳光照培养箱内设置380μL/L(对照)、550μL/L和750μL/L 3个CO_2浓度培育苜蓿幼苗并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6代,观察分析各代蚜虫的生长发育参数、繁殖参数以及种群生命参数。【结果】CO_2浓度升高对红色型豌豆蚜生物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 0.05)。随着CO_2浓度升高、世代数目增加,各处理红色型豌豆蚜若蚜历期明显延长、成蚜期显著缩短、平均产蚜量明显降低。而且,在同一世代中,随着CO_2浓度升高,豌豆蚜净增殖率R_0、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降低,而平均世代周期T先缩短后延长。与对照相比,在750μL/L CO_2浓度下,净增殖率最大下降为同世代的7.71%,内禀增长率最大降低为同世代的34.57%,周限增长率最大降低为同世代的84.39%。【结论】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红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且随世代数的增加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地理景观。气候条件的略微变动可能对其季节周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并引起农业生态系统中蚜虫的大暴发。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和狭臀瓢虫C.transversalis Fab.是该次大陆上广泛分布、同域发生的两种食蚜性瓢虫。【方法】设计异地试验,来探究同种和/或异种组合时的这两种瓢虫用共同的猎物资源(豌豆蚜)饲养时,对增加的温度(15,20,25,30和35℃)和光周期(8L∶16D,12L∶12D和16L∶8D)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在这5个不同温度和3个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同种或异种组合时这两种瓢虫表现出了拮抗作用。尽管表现出拮抗作用,但是同种或异种组合的两捕食动物在25℃和长光周期(16L∶8D)条件下消耗、转化和利用的猎物生物量最大。然而,它们的猎物消耗率、转化效率和生长速率在异种组合中最高。在5个不同温度下,4龄幼虫均更有效地利用猎物生物量,将其转变成自身生物量,而雌成虫在3个不同光周期条件下也是如此。【结论】因此可以推断,增加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可能不会阻止同种和异种组合中的瓢虫发生拮抗作用,但是在25℃和长光周期(16L∶8D)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瓢虫的猎物消耗量和利用率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短暂的有性阶段是蚜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影响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室内人工诱导条件,对研究种群遗传和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豆苗罩笼培养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一定的光温组合处理,测定了处理1代和连续处理3代的大豆蚜各蚜型产生的比率,并且分析了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本试验成功诱导大豆蚜产生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有翅产雄性母和有翅雄性蚜。结果表明,人工诱导雄性母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5℃,10L︰14D处理3代,雄性蚜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2℃,10L︰14D处理3代,而15℃,8L︰16D条件下大豆蚜翅型分化率最高。对各相关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光周期互作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温度、诱导日龄的单独作用,诱导世代只有和光温条件互作才有显著影响。【结论】在特定的光周期内,温度是大豆蚜有性世代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光温条件组合对此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表现为光、温、诱导世代三者交互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