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新生代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众多山间盆地, 其间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 是探讨新生代以来植被、植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地层年代学证据的缺乏, 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年代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滇东南地区富宁县普阳盆地的含煤地层开展深入的孢粉学研究, 探讨盆地含煤地层年代及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剖面下部煤层孢粉组合以杉粉属(Taxodiaceaepollenites)为主, 指示以杉科为主的湿润沼泽森林, 冬春季相对湿润; 剖面上部孢粉组合指示以常绿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长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冬青粉属(Ilexpollenites)、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枫香粉属(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亚热带常见树种, 气候温暖湿润, 季节分明。结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和周边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孢粉组合, 普阳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同时, 孢粉组合也表明滇东南地区植被现代化面貌至少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3.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常绿阔叶林是指由壳斗科、茶科、樟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但不包括常绿阔叶的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的山地硬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所以也称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我们在植被文献中所见到的“照叶林”、“樟栲林”、“常绿栎类林”、“亚热带山地雨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森林范围。当然,它也应包括含有温带落叶成分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2016,34(5):715-723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海拔1800~3400 m的山地,这类常绿阔叶林在生态外貌上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其分布生境却是暖温带-温带气候,且植物区系组成与热带植物区系有古老的渊源。该文以研究得比较深入的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例,对其植物区系与其气候条件的不协调进行剖析。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记录了种子植物110科386属821种。在植物区系科的地理成分上,无论是含种数多的科,还是所有科的分布区类型,都是以热带分布科为主,体现了它的远古热带起源背景。在该种子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47.75%,热带分布种占总种数的33.45%,在近代演化上仍体现出明显的热带亲缘特征。按照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的暖温带-温带气候条件,它相当于中国东部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在中国东部地区类似气候条件的地带性植被的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属通常只占总属数的25%~27%,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与所在地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协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笔者认为结合哀牢山地区曾经是低海拔夷平面,在第四纪以来才迅速抬升形成的地质历史,可能这里曾经在第四纪以前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常绿阔叶林随着地形的迅速抬升,逐渐适应了因海拔上升而形成的温带气候,成为在云南高海拔山地存在的所谓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其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及常绿阔叶生态外貌并未因气候改变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上呈单调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区系平衡点出现在海拔2000 m 左右.在平衡点之下,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而在此之上,则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内植被垂直带谱主要由15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植被、1500~2000 m左右的云南松林、2000~2600 m的常绿阔叶林、2600~3100 m的硬叶常绿阔叶林、3100~3600 m的亚高山灌丛和3600 m以上的高寒草甸构成,这与传统的植被类型划分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地区,其植物种类占中国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几乎包含了欧亚大陆的各种主要植被类型,其错综复杂的生物区系是如何形成与演化的,这个基本问题目前尚未得到解决。本文结合云南的历史地质事件,从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对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行了介绍。研究发现,云南植物区系具有一个远古的热带起源背景,在第三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东亚植物区系基础上,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世界性和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北部地区渗透、迅速形成大量物种,使北部地区演化成为现今以世界性和北温带分布的科、属占优势的温带植物区系;在南部地区,因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逃逸,热带亚洲成分渗透、发展,演化成为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的热带植物区系;云南中部地区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成分有更多的保持与承袭。对云南南部、中部和北部植物区系系统发育关系(系统发育结构和β多样性格局)的研究支持了植物区系地理学上的推论。此外,思茅-兰坪(印度支那)地质板块自晚始新世以来发生顺时针旋转可能导致了云南西北部与云南东南部一些物种对应分布格局的形成;云南南部与东南部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可能因具有不同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程而发生了显著的生物地理分异。在晚第三纪各地质事件的影响下,云南植物区系在一个热带、亚热带性质的第三纪东亚植物区系基础上发生了歧化,演化成为现今的南-北、东-西生物地理分异明显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车八岭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和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其发生与发展,并结合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数量分析,探讨了本区与其周围区域植物区系的联系。车八岭植物区系拥有与华夏植物区系共通的表征科,是华夏植物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上有着共同的起源。车八岭植物区系以亚热带及亚热带至热带分布成分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并且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热带区系性质;亚热带山地至温带分布成分也有丰富代表,表现出由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8.
朱华 《广西植物》2023,43(2):234-241
云南从干热河谷到寒温性山地广泛分布有一类常绿、阔叶、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乔木优势种的森林植被,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显示了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而在群落的外貌、结构、特征种、地理分布等方面却与云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因此被称为“硬叶常绿阔叶林”,它是在喜马拉雅隆升中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发育的一个特殊植被类型。该植被的优势树种具有古地中海地区渊源,但在分布上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硬叶常绿阔叶林除优势树种为硬叶栎类以外,其他种类与同域天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样,并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简单,典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有清楚的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而在生活型上,寒温性山地的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干热河谷的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在中新世以前,硬叶栎类植物出现在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古地中海常绿阔叶林里,直到上新世以后,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并随喜马拉雅隆升,硬叶常绿阔叶林才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山地森林珍稀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这些珍稀植物群落的区系构成中,东亚、东亚-北美和中国特有成份的比例更高;②群落内物种非常丰富,乔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尤高;③各珍稀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却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退化次生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永德大雪山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上最具特征性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有保护价值的植被类型。从该类型植被中219种常见和优势植物的种类结构分析看,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能够贯穿于乔木Ⅰ、Ⅱ、Ⅲ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各层次之中;其区系成分以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特有成分占优势,同时热带亚洲成分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其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而中国特有种的进一步分析亦表明其区系的过渡性质。这表明永德大雪山处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分界面上,其植物区系的过渡特征非常明显。通过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地区同类型植被的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比较,我们初步认为该地此类森林植被环境更“温湿”。  相似文献   

11.
广东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张金泉 《生态科学》1993,(1):39-124
乳阳八宝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东南侧,介于112°56′08″E~113°04′18″E,24°30′28″N~24°48′09″N之间,占地3301.9公顷。地形复杂,峰峦叠嶂,为广东省最高峻雄伟的山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植被特点复杂而多样。主要表现在: 1.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属的地理成分结构中,除了未见有中亚分布类型外,其它14类成分均有代表,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但山上亦有一定比重的北温带成分。 2.植被的外貌终年常绿。生活型谱:Ph(83.33%)>H(8.34%)>Ch(4.76%)>Cr(3.57%)>T(0%);叶级谱:中叶(57.1%)>小叶(29.8%)>微叶(17.1%)>大叶(6.0%),这与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叶级谱有较大区别,在叶质叶缘等方面亦有相似的特征,表现它已明显地向南亚热带、热带森林过渡。 3.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植被类型有:典型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4.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自下而上见有: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800米以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或800米至1600或1700米之间)、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600或1700米以上)。 5.原生植被保存面积大,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南岭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谢帆  王素珍 《生态学报》1983,3(1):89-90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井冈山区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该山区的地理位置是北纬26°36′—29°00′,东经113°50′—114°20′之间,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是山地红黄壤。据作者采集所见,整个井冈山区共有野生乔木130种,隶属于45科,70属。常绿阔叶林主要覆盖在海拔1,000—1,3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上。 本文的目的在于初步揭示常绿阔叶林更新的某些规律。野外工作的重点放在调查样地内  相似文献   

13.
香港果洲群岛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实地调查统计,香港果洲群岛共有维管束植物140种,隶属于54科115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6种.裸了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8科108属133种.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灌丛、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滨海砂生植被.果洲群岛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报道了果洲群岛各岛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各岛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为香港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4.
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各地种子植物分布型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植物区系基本属于温带性质.地理联系广泛.与东亚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别山不同区域3个山头(天堂寨、多枝尖和陀尖)的种子植物数目和结构.及属种相似性系数两方面的研究,认为整个大别山植物应归同一植物区系,其植被应归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划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时,大别山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同时结合对黄山、板桥、天堂寨、琅琊山和皇藏峪的植物区系和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分析,提出暖温带落叶阏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淮河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暖温带的常绿、落叶阏叶混交林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东平洲岛的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1997和2008年间赴香港东平洲岛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该岛共有维管植物207种,隶属于65科173属。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地理成分为优势,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次生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和海边沙滩植物群落以及人工林等。该岛的植物区系与临近岛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正>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10′–31°20′N,115°20′–115°50′E)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由原天堂寨、马鬃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鲍家窝、窝川、九峰尖和康王寨4个国有林区组建而成,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属华东湿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平均降水量为1,832.8 mm(方元平等,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在申遗文本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峨眉山世界遗产地原生植物及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受威胁状况以及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表明:(1)峨眉山世界遗产地目前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 200种以上,特有植物、孑遗植物种类丰富。(2)与中国其他湿润性亚热带山地森林垂直带谱相比,峨眉山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完整,常绿阔叶林东部类型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占据显著地位,海拔上限最高,跨度最大,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森林群落特点。(3)植物区系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成份,又有中国—日本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4)受人为活动(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和自然扰动(气候变暖、地质灾害等)影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程度增加,典型群落面积退化,稳定性降低。建议在划定珍稀植物保护区,对植物栖息地进行专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植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人为活动动态监测,预见性地保护其突出普遍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九龙山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部,北纬28˚21′,东经118˚52′。土地面积约75km2。主峰海拔1724m。植物种类丰富,初步统计约有种子植物143科、584属、1149种。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组成为主。本文用数值分类NTS专用软件在IBM—PC型计算机进行数值分类。主要有6个植被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林,针叶林和竹林。常绿阔叶林为本区地带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本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9.
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常绿阔叶林是东亚湿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研究制定了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系统,包括13个群系组、52个群系,列举有代表性的10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为其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丁圣彦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4,24(8):1765-1775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四川缙云山、浙江天童山、广东省鼎湖山和黑石顶、云南哀牢山、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区域特色的常绿阔叶林研究基地,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方面,研究内容从研究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组成变化、结构动态及模型逐步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展,但对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动态、生理生态和群落演替机理等方面深入不够。在常绿阔叶林的更新动态研究方面,不但进行了通过研究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种子的萌发、幼树生长的时空动态研究群落的更新,而且还通过研究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来研究群落的更新,还进一步通过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来解释群落更新的原因。在常绿阔叶林退化和恢复重建研究方面,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各种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恢复过程等,并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即是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群落的演替、更新、退化和恢复等方面对我国多年来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的研究作一总结。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常绿阔叶林的动态方面急需开展3s技术在常绿阔叶林上的应用研究、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常绿阔叶的林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常绿阔叶林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