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食物硒含量及居民硒摄入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调查了广州市常见食物中的硒含量.结果表明:动物性食品内脏、水产品、蛋类和羊肉等食品中的硒含量最为丰富(>150.0μg.kg-1);谷物与豆类中的硒含量相近(46.5~98.3μg.kg-1);蔬菜(15.8μg.kg-1)和水果(4.97μg.kg-1)中硒含量均较低;菌类在植物性食品中的硒含量最高(46.0μg.kg-1).广州市居民硒摄入量为98.5μg.d-1.其中,动物性食品占总硒摄入量的73.7%;植物性食品占26.3%;水产品和猪肉均占22.0%以上;大米占17.2%.广州市食品中的硒含量和居民每日硒摄入量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植物硒及其含硒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红灵 《生命科学》2012,(2):123-129
硒是植物的有益元素,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外源硒的有效性、硒的形态、植物的种类等有关;硒在植物中主要以有机硒形态存在,HPLC-ICP-MS联用已成为植物体内硒形态鉴定的最常用手段;含硒蛋白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大分子硒,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富硒植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富硒植物的富硒机制,可以为富硒基因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恩施是中国湖北省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北纬30°线上,在全州2.4万km~2土地上,聚居着29个民族的405万人口。恩施是世界范围的高硒地区,地质专家在这里发现了探明的独立硒矿床,矿石硒含量达到6 300mg/kg,打破了硒不能独立成矿的学说;境内95%的土壤含硒量适中,其中53%的土壤富含硒元素,大量高硒土壤造就了特殊的富硒生物圈;这里还生长着一种高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聚硒能力是普通植物的几十  相似文献   

4.
水稻对天然富硒土壤硒的吸收及转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杂交晚稻“皖稻20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硒含量(0.5、1.0、1.5 mg·kg-1)土壤对水稻产量、硒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硒含量≤1.5 mg·kg-1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均随着土壤硒含量增加而增加,并呈现根系>茎叶>籽粒的特点,籽粒各组成部分的硒含量呈现米糠>精米>稻壳的特点;水稻根系能从富硒土壤中富集硒,根系硒的吸收系数达1.86,而硒向籽粒的转运和积累则相对恒定,转运系数为0.53~0.59;土壤硒含量为0.5~1.0 mg·kg-1所产的富硒大米(0.15~0.20 mg Se·kg-1),可满足人体60~80 μg·d-1硒的需要量,而土壤硒含量≥1.5 mg·kg-1所产大米硒含量达到0.319 mg·kg-1,超出粮食硒含量安全标准.综合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表现,在富硒土壤(0.5~1.0 mg·kg-1)上直接生产富硒大米,而不需要添加外源硒,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水土污染.  相似文献   

5.
硒蛋白     
硒(Se)已被确认为是一种生物微量元素,它能共价结合到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中。硒蛋白是某些细菌、鸟类、哺乳动物(可能也包含植物)的酶系统的基本成份。一、细菌硒蛋白最早被鉴定的细菌硒蛋白是依赖硒的甲酸脱氢酶,该酶催化无氧条件下HCOOH?H_2+CO_2。Pinsent(954)指出,E·Coli甲酸脱氢酶的表达需要硒。Lester和Demoss(1971)则  相似文献   

6.
土壤硒及其与植物硒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综述了土壤中Se的形态分布、有效性及其与植物关系研究方面的进展。论述了不同形态的Se在土壤中分布情况、对植物的有效性与土壤pH值、化学及矿物学组成、吸附表面、氧化还原状态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Se在植物中的富集、转化及其对植物的抗氧化、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等各种生物学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Se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进入"十三五"阶段,国家和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微量矿物质营养的摄入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越来越迫切。中国存在众多的"隐性饥饿"问题的消费者,他们希望获得具有科学基础和持续创新的科技产品。此外,中国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智造2050"国家战略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也迫切需要中国科技界做出引领世界的工作,而硒研究领域将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11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上,来自全球41个国家的330位代表中1/4来自中国,近30位中国学者在大会上分享了硒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天然生物营养强化计划(Natural Biofortification Program,NBP)也得到各国科学家的热烈回应。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提议组成"中国方阵",发出"中国声音"。硒,作为一个在生命体中只占千万分之一的微量元素,正在树起"中国信心",燃起"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的硒含量,为当地富硒大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共120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总硒含量。结果:山东省富硒大蒜硒含量高于普通大蒜中硒的含量;黑龙江省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基地;江西省5个地区富硒大蒜硒的含量可以分为两个区间:硒含量较低的区间(11.660 0~31.984 0 μg/100 g)、硒含量较高的区间(86.530 0~97.224 0 μg/100 g)。结论:山东省的富硒大蒜富硒效果好,黑龙江省宝清县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的富硒效果好,江西省宜春县富硒大蒜均为超富硒农产品。  相似文献   

10.
微量元素硒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1.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 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  相似文献   

12.
富硒螺旋藻中硒的有机化及其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已对螺旋藻生物富集硒和铬(Ⅲ)的条件及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1,2。    相似文献   

13.
硒镉处理对萝卜硒镉吸收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含量的硒、镉单一和复合作用对萝卜生长及其对硒、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硒(2.5~5.0 mg·kg-1)可以促进萝卜的生长,表现为萝卜发芽率提高43%、叶片SPAD值提高22%、生物量增加50%;镉单一污染时,镉显著抑制萝卜的生长(P0.05);土壤中硒的浓度低于1.5 mg·kg-1时对镉含量5.0 mg·kg-1具有拮抗作用,同时可以促进萝卜的生长;萝卜中硒的浓度随着土壤中硒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硒的富集效果明显,且地下部分对硒的吸收能力大于地上部分;土壤中硒浓度5.0 mg·kg-1时,5.0 mg·kg-1镉的存在不影响萝卜对硒的吸收;当土壤中硒的浓度为5.0~10.0 mg·kg-1时,镉的存在虽然影响萝卜对硒的吸收,但萝卜中硒的含量仍处于稳定积累状态;而当土壤中硒浓度≥10.0 mg·kg-1时,镉的存在会抑制萝卜对硒的吸收,且这种作用表现为地上部分强于地下部分;硒能显著降低萝卜对镉的吸收,且这种作用表现为地下部分强于地上部分。因此,在轻度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富硒萝卜,既能生产营养安全的富硒食品,又可实现污染农田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4.
硒抗辐射损伤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鼠分次腹腔注射1.5mg Se/kg后,用 60Co 6.0Gy一次照射,观察硒对血及肝脏亚细胞组分线粒体GSHPx活性,LPO含量改变和 3H-TdR掺入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间血和肝的GSHPx活性变化。并对不同剂量硒对LPO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给硒及 60Co照射后小鼠体内的GsHPx活性显著增高;硒表现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和对损伤机体的恢复作用。另一方面,当给硒量在0.5mg/kg以上时,随着硒浓度的增加,LPO也增加,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高产的富硒猴头菌菌丝体,采用平板法,通过Na_2SeO_3浓度梯度实验,从H2、H99、NK 3种猴头菌中筛选出耐硒品种;以猴头菌菌丝干重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并进一步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确定各营养元素的配比;以菌丝干重和有机硒含量为指标,确定深层发酵培养基中Na_2SeO_3的浓度。结果表明:3种猴头菌中H2最耐硒,在含6μg/mL的Na_2SeO_3平板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适合作为后续研究的菌种;优化的液体培养基成分为5.8%可溶性淀粉、5.8%黄豆粉、0.04%CaCl_2、0.024%VB_1+VB_2+VB_6,此时菌丝干重理论值可达2.37 g/100 mL;当液体培养基含12μg/mL的Na_2SeO_3时,菌丝生长不受抑制,有机硒含量最高,达136.8 mg/kg菌丝。该研究为富硒猴头菌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富硒螺旋藻中硒别藻蓝蛋白的纯化及其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富硒螺旋藻(Se richSpirulina platensis,Se-SP)中分离纯化高纯度的含硒别藻蓝蛋白(Se-containingallophycocyanin,Se-APC)并观察其生化特性。羟基磷灰石和DEAE-52柱层析方法结合制备电泳技术纯化Se-APC;光谱扫描、Native-PAGE、SDS-PAGE和IEF方法鉴定Se-APC生化特性;2,3-DAN荧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中Se含量。结果发现3种高纯度Se-APC的光谱特征分别与APCI、APCII、APCIII吻合;电泳鉴定它们可能都是(αβ)3,α、β亚基分别为18.3和15.7 kDa,其pI值分别为:4.76、4.85和5.02;3种Se-APC中Se含量分别为316、273和408μg/g,Se-APC经0.5mol/L NaSCN解聚和β-巯基乙醇变性处理后,蛋白质中Se含量依次减低并趋于稳定。结果提示Se-SP中APC可结合Se,APC中Se含量与其分子聚态有关,亚基中含Se量稳定,可能是以共价键方式结合,Se-APC生物活性及硒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甘蓝型油菜(湘农油571)为试验材料,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外源四价硒条件下,油菜幼苗硒吸收分配、生理特性及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 油菜幼苗的硒富集能力随施硒量增加显著降低,而硒分配系数一直稳定在0.9左右,不受硒浓度影响.10 μmol·L-1硒可以通过显著改善油菜幼苗根系生理指标和根系形态来促进油菜幼苗的生长,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著降低油菜幼苗根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而显著降低根系的膜脂过氧化物质(MDA)含量,降幅达26.0%,进〖JP2〗而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增幅达17.4%;其对构型指标促进程度依次为:根体积>总表面积>分根数>总根长>根尖数>平均直径,但这些正效应均与1 μmol·L-1硒处理无显著差异,表明少量硒(≤10 μmol·L-1)可以通过提高油菜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来提高根系活力和改善根系构型,最终促进油菜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正>Selenium(Se)was discovered by Swedish chemist Jacob Berzelius(1779-1848)on 1817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atural-occurring trace elements for humans,animals,and even plaints.Till now,it is recognized that two Se-containing amino acids-selenomethionine(SeMet)and selenocysteine(SeCys)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two important enzymes families-glutathione peroxidases and thioredoxin reductases.These enzym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human physiology,especially in protection from oxidative damage and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redox state and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However,low  相似文献   

19.
硒是大多数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并与许多重大疾病有着密切联系。一直以来,关于硒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硒代谢机制和硒蛋白功能。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各类组学数据为硒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与机遇。主要介绍了当前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硒的代谢通路、功能和进化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这些研究,一方面发现了大量新的硒蛋白基因,并确定了众多物种的硒蛋白质组;另一方面揭示了新的硒代谢通路及相关新基因,完善了硒代谢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深入探讨了硒代谢通路、不同硒蛋白家族乃至硒蛋白质组的分布与进化规律,以期为进一步认识硒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分离的酒色着色菌(Chromatiumvinosum)内膜系统在光照和O乙酰丝氨酸(OAS)存在的条件下,能以359纳摩尔/毫克细菌叶绿素·小时(nmol·mgBchl-1·h-1)的速度催化SeO2-3合成硒半胱氨酸。用超声波处理的内膜系统,催化速度仅为处理前的11%,加入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辅型Ⅱ(NADPH)后,其速度增加至处理前的883%,该反应对光具有依赖性,进一步实验表明,纯化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在有半胱氨合酶、OAS和NADPH共存时,能催化SeO2-3转化为硒半胱氨酸,表明SeO2-3在内膜系统中能被光偶联的谷胱甘肽还原酶还原为Se2-,然后经半胱氨酸合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硒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